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 郭春生

郭春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发表于170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这篇短短两万五千汉字的历史文献具有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阶级分析和阶层的分析思想和方法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的精辟阐释。当前,对这一思想的深入认识和正确运用不仅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且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在对社会存在的解释上,有“冲突论”和“功能论”两种不同的理论传统;在分析社会分层问题时,这两种传统分别体现为阶级分析方法和阶层分析方法的分析路径。简而言之,“冲突论”的阶级分析方法着眼于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冲突,认为矛盾和冲突是社会的基本状态,社会秩序是社会冲突的结果;“功能论”的阶层分析方法则着眼于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社会功能和相互协作,每个阶层都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使社会整体处于均衡和稳定状态,这也是社会的常态。作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主要从社会阶级间的冲突和对立来剖析社会关系,因此被视为“冲突论”的重要代表;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等文献中特别强调了阶级斗争的观点,认为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并重点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所以我们习惯于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分析方法称为“阶级分析”,而将对应的“功能论”社会分层分析称为“阶层分析”。

从《宣言》这一历史文献的内容及其传播和影响来看,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研究方法称为“阶级分析”方法是非常有道理的。

首先,从《宣言》的内容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强调阶级斗争,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社会分析大师,他们吸收和借鉴了当时欧洲出现的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其中,他们特别借鉴了一些历史学家所使用的阶级分析方法,创立了阶级斗争学说,第一次将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概括为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分层研究是他们的阶级斗争学说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2]而这些“等级”、“层次”是处在相互斗争之中的,“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3]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是处于对立和斗争状态的,这种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页。

其次,在《宣言》的表达用词上,马克思恩格斯更加偏向“阶级”这一概念。《宣言》在阐释社会分层状态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了阶级、阶层、等级、集团等概念,而他们更常使用的是阶级的概念,强调的是阶级的对立。尤其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分层状况进行研究时,他们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级命名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且《宣言》通篇重点就是分析这两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

再次,《宣言》以阶级分析阐释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现实。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正处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尖锐对立的年代,资产阶级赤裸裸的压迫和剥削引起无产阶级的激烈反抗。正是在对人类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对现实社会的细致观察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显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这一理论的主题,“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这是对19世纪中叶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精辟论断。之后,《宣言》围绕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何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而展开的。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压迫迫使无产阶级以暴力手段求得自身解放,作为无产阶级代表的“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2]很明显,宣言所展示的正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激烈的斗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27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最后,《宣言》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宣言》中阶级斗争思想与中国实际的成功结合,更使中国人民加深了对《宣言》中阶级分析方法的印象,将马克思恩格斯视为“阶级分析”的大师。《宣言》是在中国最早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每一个阅读《宣言》的人无不对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有深刻的印象。《宣言》中文译本1920年8月的出版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活动家许多人都是通过《宣言》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激烈严峻的阶级斗争形势是对《宣言》中的阶级斗争思想的现实验证,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是这种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脍炙人口的名作。这一切都强化了阶级分析方法在中国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阶级斗争思想和阶级分析方法依然有巨大影响,以至于一直到实行改革开放之前,阶级斗争思想长期在中国政治思想中居主导地位。可见,《宣言》的阶级分析方法和阶级斗争思想不仅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而且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此,中国人也习惯于将《宣言》看作是“阶级分析”的代表作。

从以上几点原因可以看出,《宣言》重点表述了阶级斗争思想,并且“宣言”所表述的阶级斗争思想和使用的阶级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是那个资本主义时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是指导无产阶级斗争的伟大的理论和方法。当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也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而这正是由于我们教条化地对待马恩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的结果,因为在他们的理论和方法中包含中更丰富的内容。

也是基于以上几个原因,我们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层方法称为“阶级分析”方法,并且我们也习惯于使用这种方法。然而,我们暂且抛开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著作,仅仅从《宣言》的内容就可以看出,只是用“阶级分析”来概括马恩的社会分层方法是不够全面的。

长期以来,我们在学习和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斗争思想、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的时候,却忽略了他们的阶层分析方法。即便是在作为党纲文件的《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并非仅仅看到了阶级斗争,他们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阶级阶层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从“阶级”和“阶层”对应的英文来看,中文的“阶级”一般对应英文的class,阶层一般对应英文的stratum;但英文class一词既指阶级,也指阶层,stratum则单指阶层。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存在着class既可译为“阶级”也可译为“阶层”的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没有对“阶级”和“阶层”进行严格定义,在《宣言》中这两个概念是被混同使用的,同时他们在进行社会分层研究时还使用了“等级”、“集团”等概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阶级”和“阶层”的属性是相同的,有的时候他们将阶级视为大于并涵盖了阶层的社会群体,一个阶级内可以有不同的几个阶层:“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1]“等级”的概念往往被用来指代中世纪的阶级和阶层,偶尔也同“阶级”概念通用:“中世纪的城关市民和小农等级是现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在工商业不很发达的国家里,这个阶级还在新兴的资产阶级身旁勉强生存着。”[2]此外,这些词汇的使用也有我们翻译者的问题,如《宣言》英文版中的middle class我们翻译成了“中间等级”,而很明显它也是可以翻译成“中间阶级”的。由此看来,单从用词和概念上来讲,在马恩那里“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是没有重大区别的,是我们现代人将马恩的分析称作“阶级分析”,但如果我们因为这种称呼就忽视了经典作家的“阶层分析”思想,那就是重大的疏漏了。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7页。

在《宣言》中,马恩是从阶级斗争的视角看待社会分层问题的,所以他们在这里尤为强调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而对阶级阶层之间的其他关系着墨不多。但是,这并不是说在他们的视野中只有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就拿他们对中世纪社会阶级的划分来说,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之间是相互对立的阶级斗争关系,那么在领主和行会师傅或领主和帮工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在《宣言》中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是他们的疏忽吗?显然不是。同样,在对古罗马奴隶制社会的分析中,他们列举了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其中贵族和平民间是剥削与被剥削关系,而贵族和骑士之间、平民和奴隶之间不存在剥削关系,他们之间肯定存在着其他的社会关系。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没有涉及剥削和对立之外的其他关系,但他们一一列举了这些阶级阶层,认为它们是这个社会结构中的组成部分,不言而喻,每一个阶级阶层都有相应的社会功能,它们之间除剥削和对立的关系之外,当然还存在其他多种社会关系的。这不正是功能主义的阶层分析的观点吗!

如果在经典作家对奴隶制和中世纪社会分层研究中还看不到直接的阶层分析,那么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详尽论述中就很明显地看到这种分析了。《宣言》指出资本主义时代使“阶级对立日益简单化了”,强调的是阶级对立简单化的“日益”的趋势,并非是说资本主义时代只存在着两大阶级,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明确指明:“社会决不仅仅是由工人阶级和产业资本家阶级组成的。”[1]在对阶级对立简单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中,除了重点分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外,马恩同时看到了其他阶级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2]马恩指明了市民也是中世纪的一个等级,毫无疑问,这个等级并非全部发展为资产阶级,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一个重要的等级(也可说阶级)。其次,马恩还特别指出了中间等级(也可译为中间阶级)和流氓无产阶级。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来看,确实如马恩所说,是一个社会日益分化的时代,中间等级包括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这样众多的阶级,虽然它在日益分化,但它们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的一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利益和要求。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6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而流氓无产阶级则是一个有特殊功能的阶级,在旧社会他们是下层消极腐化的部分,在资本主义社会“他们更甘心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1]。显然,经典作家确定这些阶级的阶级立场的同时,充分注意到了这些阶级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要求,对它们进行了阶层分析。最后,在第三部分“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中,批判了三大类社会主义思潮,并对每一类社会主义思潮背后的社会阶级阶层进行了分析。在对这些阶层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马恩所关注的这些阶层怎样争取自己的利益,如贵族阶层,“为了激起同情,贵族们不得不装模作样,似乎他们已经不关心自身的利益,只是为了被剥削的工人阶级的利益才去写对资产阶级的控诉书。”[2]而从对小资产阶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资产阶级内部也是分成不同的阶层的,他们不仅有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别,并且对待无产阶级的态度也有很大区别。也就是说,这些阶层具有各不相同的社会功能。

可见,马恩认为在他们的时代除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外,还存在其他许多阶级、阶层,并且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内部还分别存在着若干社会阶层。所有的这些阶级阶层之间除了阶级对立的关系之外,还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它们各自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主要是以阶级斗争的思想阐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宣言》是阶级分析的典范;《宣言》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其他的阶级、阶层和等级,并对它们的特殊社会利益和社会地位进行了分析。就是说,马恩在进行“阶级分析”的同时也进行了“阶层分析”。所以说,以往仅仅看到《宣言》的“阶级分析”而无视其“阶层分析”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页。

与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近代社会学在西欧兴起。实际上,马恩的阶级分析的“冲突论”解释本身就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视角。所以,与孔德、涂尔干、马克斯·韦伯一起,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应该算作是近代社会学的奠基人。如果说,孔德、涂尔干等人开创了以功能主义为视角解释社会的传统,马恩则奠定了以冲突论解释社会的理论基础。但是,这并不是说在冲突论和功能论之间是决然对立的,虽然它们解释社会的路径不同,但他们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互不相容的关系。正如前文所言,即便是在《共产党宣言》这样的党纲文件中,马恩也没有拒绝功能主义的阶层分析方法;而功能主义阶层分析中也包含有冲突论的若干因素,如马克斯·韦伯认为财富、权力和声望是决定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三大要素,而正是这三者带来的差别导致了阶级阶层间的矛盾和冲突,这正是冲突论的理论内涵。此外,冲突论和功能论还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是相互融通的:第一,它们都认为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阶级阶层分化的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埃及有过劳动和分工,因此有等级;在希腊有过劳动和分工,因此有自由民和奴隶;在中世纪有过劳动和分工,因此有封建主和农奴、行会等级等等。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劳动和分工,因此也就有阶级,其中一个阶级占有全部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另一个阶级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才能生存。”[1]“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2]“功能论”则强调社会分工的发展带来的各经济部门的功能分化,从而导致社会的职业、收入以及个人占有社会资源的差别,各阶层在社会中承担不同的功能。第二,它们都将物质财富的占有看作阶级阶层划分的重要原因和标准。其中马克思主义特别生产资料占有的意义,而生产资料正是马克思·韦伯所强调的“财富”中的最重要财富。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2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6页。

184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时,正是资本主义社会分化严重的时期,正像《宣言》所指出的,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阶级。但是,19世纪后半期现代大工业发展的速度及其对社会的改造是连马恩都没有预料到的,作为伟大的社会思想家,1895年恩格斯承认,他和马克思在对19世纪中叶社会形势的分析是有错误的:“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看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1]同时,马恩也看到了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阶层状况的日益复杂化,更注重研究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最典型的就是他们对工人阶级内部出现的工人贵族阶层的分析:“他们为自己争到了比较舒适的地位,于是就认为万事大吉了。”[2]这里,他们显然看到了该阶层不同于工人阶级的特殊利益,指出了该阶层特殊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指导思想,是发展的理论,绝不是僵死的教条。马恩在《宣言》序言中特别指出:《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在19世纪中叶激烈的阶级对立的时代,《宣言》强调“阶级分析”是完全正确的,这也显示了《宣言》伟大的历史价值;《宣言》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它也注意到了“阶层分析”。在当今社会分层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阶层分析”思想,并以之剖析社会分层状况,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具体体现,也是《宣言》的当代价值的具体体现。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20世纪的新科技革命在更深层次上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阶层结构比马恩生活的年代要复杂得多,传统的两大阶级分化为众多的社会阶层。无产阶级分化为现代多层次多类型的工人阶级,在传统的“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中,白领工人的人数增加,成为当代工人的主体,蓝领工人的人数则不断降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新兴行业,同时出现了工人阶级的“多领化”,即工人阶级的多样化、多层次化。资产阶级也有所变化,由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经理阶层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人都是资产阶级中的佼佼者。资产阶级中依靠剪息票生活的食利资本家越来越多,垄断资本家的力量愈发强大。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中最重要的现象是中间阶级扩大为社会上最庞大的阶级。在旧中间阶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政府中级行政人员、国营和私营垄断企业的中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其他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等。

在这种状况下,单单以阶级斗争的理论已经很难完整而充分地解释资本主义的社会阶级结构,必须全方位考查各阶级阶层的社会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说,应该以阶层分析方法补充阶级分析方法,以功能主义的分析路径补充冲突论的分析路径。

自从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进入到现实制度形态后,就存在着如何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阶层问题和阶级斗争的问题。在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都出现了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情况,给他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也日趋复杂,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涌现出来。这时就迫切需要转变观念,不能仅仅以阶级冲突的视角看待这些社会阶层,更应该看到阶级阶层间的协调与合作,看到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在这方面,《宣言》的“阶层分析”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重视“阶层分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尤其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则提出“促进社会和谐”。这其中,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关键要素之一。这就更要求我们重视“阶层分析”的方法,看到各阶级阶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并千方百计地使它们发挥这种积极功能,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同时,也不能忘记“阶级分析”,要看到仍然存在着阶级斗争,要看到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差异、矛盾和利益冲突,做到逐渐消除差异,及时化解矛盾和冲突。这样就可以避免盲目乐观,减少损失。

原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