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到生活本源和它的神秘性”:梅特林克

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是比利时象征主义诗人和剧作家,1911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梅特林克早期曾写两部诗集:《温宝》(1889)和《歌谣十五首》(1900), 采用的是象征主义手法,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但梅特林克的文学成就主要是戏剧。他一生的主要剧作有《马莱娜公主》(一译《玛兰纳公主》,1899),

《佩列阿斯与梅列桑德》(1892)、《阿里亚娜与蓝胡子》、《莫娜·瓦娜》

(1902)、《青岛》(1908)等。

梅特林克首先把象征主义引入了戏剧。他的戏剧被人称为“忧伤的象征主义”。这种“忧伤的象征主义”源于剧作家的哲学观。梅特林克认为,宇宙是由四大物质和精神的经验主体维系的。这 4 大经验主体是:一、看得见的世界;二、看不见的世界;三、看得见的人;四、看不见的人(即心灵)。只有看不见的世界和看不见的人才是实在的。看得见的世界和看得见的人只有同看不见的世界和看不见的人合为一体,象征它们,预示它们,才具有实在性。(见《梅特林克戏剧先》译者前言)。这种情况既造成了世界的神秘性,也造成了人的悲剧性。人生在世界这个“象征——预兆”的迷宫里,由于本身缺少悟性,不能领略看不见的世界所发出的种种信息,种种征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的追求超过了善与恶的界限,人就要受到伪装成道德制裁力量的死神的惩罚,得到一个悲剧的结局。出于这种哲学观,梅特林克主张,剧作家在自己的创作中,应该“由各个环节联结,追溯到生活本源和它的神秘性”,亦即通过主人公的悲剧、主人公与命运之间的冲突,来表现那发生了种种征兆的“存在、力量,或上帝”(《卑微者的财富》)。这一点, 决定了梅特林克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在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在强大的恶势力面前,都是软弱无力,逆来顺受的,他们虽然胆怯地做过一些挣扎,但最终还是接受命运,完全受命运的摆布。

在《马莱娜公主》和《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中,梅特林克的“忧伤的象征主义”得到了集中表现。马莱娜公主爱上了夏勒玛尔王子。她千途跋涉, 不辞劳苦,终于得到了自己心上人的爱。但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夏勒玛尔王子的安娜王后(邪恶势力的象征),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趁马莱娜公主生病之际,竟活活勒死了她。马莱娜公主对自己的命运虽有预感,却软弱无力, 完全听凭命运的摆布。佩列阿斯爱上了嫂子梅丽桑德,为此他心灵上产生了莫大痛苦。他想走到天涯海角。当他与梅丽桑德告别时,他发现嫉妒的兄长持剑而来,却不逃跑,听凭兄长把自己杀死。总之,梅特林克笔下的主人公, 即使是真善美的代表,但在强大的恶势力面前,在命运的安排下,注定要归于毁灭。通过这样的情节,剧作家不但让我们认识了那不可见的世界的神秘性,还让我们看到了梅特林克的悲观主义。

为了加强效果,突出那不可见的世界的神秘性,梅特林克采用了多种象征手法来描写预兆。例如,马莱娜被勒死之前,她身边的大黑狗不停地发抖, 甚至“毫无来由”地逃到了外面,她死又一个劲地挠门;暴风雨大作,像千万只手指在敲打着窗户,梅丽桑德在盲人泉边玩弄结婚戒指,失手把戒指落入泉底;与此同时,她丈夫高洛在森林里从马上摔下跌伤,等等。再加上夸张的声、光效果,具有弦外之音的话词,吞吞吐吐的对白,都使观众产生一种不详的预感,都增强了那不可见的世界的神秘感。

1896 年后,梅特林克试图摆脱创作中的悲观主义,思索道德的价值,以增强人们生活的信念,《阿里亚娜和蓝胡子》一剧使显示了这种思想的变化。在这部迷人的童话剧里,主人公一反软弱怯懦的常态,而成为战胜恶魔的英雄。蓝胡子是一个恶魔,传说他杀死了 5 个妻子。阿里亚娜为了揭穿这个秘密,冒着生命危险,打开一座座宝库的门,不为财宝所动,最终揭开了秘密, 从地牢中救出了蓝胡子的被囚的 5 个妻子。这时,蓝胡子被造反的农民擒获。阿里亚娜没有处死蓝胡子,释放了他。然后,她毅然离开蓝胡子,奔向在远方等待她的情人。

在一定意义上讲,《阿里亚娜与蓝胡子》一剧主人公性格的演变具有一种过渡作用。正是在这部剧作的基础上,梅特林克才能写出像《莫娜·瓦娜》这样的现实主义倾向的古典戏剧。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上看,这部剧作都和梅特林克的其他作品很不相同。剧本描写的情节内容是:彼萨城被佛罗伦萨的雇佣军围困多时,弹尽粮绝,马上便要倾覆了。这时,雇佣军司令普林齐瓦勒提出条件,如果彼萨城交出守军司令基多的爱妻莫娜·瓦娜, 就能得到他所提供的大量的粮秣弹药。于是,个人的荣誉同城邦的生存之间便产生了矛盾。莫娜·瓦娜决定牺牲个人,以拯救城邦。她毅然决然地只身一人去见普林齐瓦勒。原来,普林齐瓦勒很小的时候便爱上了莫娜·瓦娜, 要求莫娜·瓦娜去他的营帐只是为了了却一段情缘。与此同时,佛罗伦萨指控普林齐瓦勒迟迟不攻城,有通敌的嫌疑,召他回去受审。莫娜·瓦娜决定带他回彼萨。可是莫娜·瓦娜的丈夫基多认为自己受了奇耻大辱,非要向普林齐瓦勒复仇,决不相信妻子未曾失身的真言。为了保护彼萨城的恩人普林齐瓦勒,莫娜·瓦娜不得不说谎欺骗丈夫,同时下决心,抛弃自私忌妒的丈夫,同真诚爱她的普林齐瓦勒逃走。剧本提出了新的道德观,认为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自私的爱应让位于真诚的爱。作品否定了基多的自私,肯定了莫娜·瓦娜为国牺牲的精神。

《青鸟》是梅特林克的代表作。它是一部 6 幕童话剧。剧情围绕着樵夫的两个孩子蒂蒂儿和米蒡尔寻找青鸟而展开,蒡蒡儿和米蒂尔兄妹两个在圣诞节前夕做了一个梦,梦见贝里吕娜仙姑来到他们身边,请他们为自己病重的孙女去寻找青鸟。仙姑给了他们一个钻石。扭动钻石,他们见到了各种东西的灵魂,如光明、狗、猫、水、火、面包、牛奶、糖等。兄妹俩带着它们出发了。他们先来到记忆国。在那里,兄妹俩见到了已故的祖父祖母,并得到了一只青鸟。可是爷爷说:“我可告诉你了,一点也不保险,青鸟气色可不好!”他们刚从记忆国回来,就发现这只鸟变成黑的啦。他们一行来到黑夜之宫。光明告诉兄妹们,“真正的,唯一独在阳光下活着的青鸟,就藏在这里,就混在仅仅靠啄食光过活,一见到阳光就会死亡的梦幻青鸟中间”。尽管勇敢的蒂蒂尔不顾黑夜的危胁,也没听胆怯的米蒂尔和其他人的劝阻, 打开了关闭幽灵、病魔、战争、恐怖、奥秘、星辰、命运的大门,并且抓住了许多青鸟,但这些青鸟一碰上光明,便全死了。他们又来到森林。由于猫的暗中出卖,他们不但没有捉到青鸟,还差一点被树木、动物们杀死,多亏光明及时赶到,才救了他们。后来,他们又去了基地、乐园以及未来王国, 但都未能捉住青鸟。这时,天亮了,蒂蒂尔和米蒂尔从梦中被母亲唤醒了。女邻居贝尔兰戈太太来了,她为生病的孙女讨圣诞礼物。当蒂蒂儿决心把自己心爱的斑鸠送给了这个小女孩时,他忽然发现,这只鸟变青鸟了。“这不正是我们寻找的青鸟吗?我们跑出去老远老远,它却在这儿!”小女孩得到

青鸟后,病马上好了,能走,能跑,能跳了。但一时不慎,青鸟跑了。小姑娘失声痛哭。但蒂蒂儿说:“这没什么,不要哭,我把它再给你捉来。(走到台前,对着观众说)如果有哪位找到了那只鸟,请把鸟还给我们好吗?为了我们今后的幸福,我们需要青鸟。”

作品表现出人类对于幸福的渴望和追求。郑克鲁认为:“青鸟包含着几层象征意义,它是独一无二的人类幸福的体现者,它又包含着大自然的奥秘, 因此它既体现着人类精神上的幸福,同时又体现着人类物质上的幸福,既关系到现实生活,又关系到未来生活。作者用青鸟这样具体的事物来展示抽象的观念,他要说明,人类幸福是存在的,虽然我们总不能发现,以为离我们很远,但经过千难万险最终是可以找到的;即使会得而复失,也能再次得到。” 可见,梅特林克在《青鸟》中表现出一种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而乐观的态度, 这跟早期作品中的悲观主义是明显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