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帧定格在心中的合影李谷一
那是 1965 年,在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中南局书记陶铸同志的亲自主持下,中南五省举办了现代戏剧汇演。为了向国庆献礼,9 月,中南局特意选了 16 个获奖的剧目晋京向首都人民汇报演出,作为获奖的湖南花鼓戏《补
锅》的女主角,当时不满 20 岁的我也有幸来到北京。
来京后,我们住在前门大栅栏的一个煤炭部招待所里,最初是在长安戏院演,后来又转到青艺剧场,一连十几天,演出效果非常好。首都各大报纸都给予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许多在京的文艺团体还纷纷前来学戏,而学得最多的就是我们的《补锅》。
就在国庆节前夕,中南局的负责同志选定了 3 个戏到中南海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我记得一个是陶铸同志家乡的祁剧《送粮》,还有一个是《打铜锣》,我们的《补锅》作为压轴戏排在最后。
晚上 7 点整,演出在中南海怀仁堂小礼堂进行。周总理和几位副总理都是按时来到剧场。演出开始后,在前两个戏的表演中间,周总理有两次被秘书请到场外去接电话。接着,有消息传到后台,说总理接到电话,催他赶快回去,有重要事情等他处理,估计要提前退场,最后一个戏可能看不成了。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着急的就是我们《补锅》剧组的演员, 我当时心里特别难过,心想,真不该把我们的戏放在最后,别的戏总理都看了,偏偏看不到我们的戏了,这可怎么办呢?此后,又从前台传过话来,说总理又一次被叫走了。听到这里,我委屈得眼泪都快出来了。正当我们急得不知该怎么办时,中南局的一位负责同志来到我们中间,说:“请大家别着急,总理说了,今天的戏他一定看完,但我想恐怕不能上台接见大家了。” 这样,我一颗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
轮到我们的《补锅》上场了。我从台上清楚地看见周总理坐在前排,聚精会神地看着我们表演。在我们演出时,总理再也没离开座位,自始至终看完了《补锅》。演完戏我们刚回到侧幕,就见舞台监督匆忙地跑过来催促大家:“快!你们快准备,总理要上台接见全体演员。”我一听,真是喜出望外,听旁边的人说,是周总理坚持要上台与大家合影留念的,顿时,我觉得我们的总理太伟大了,他国务繁重,却如此关心文艺事业,更是这样理解我们演员的心情。
全体演员返场谢幕时,我幸运地被安排在前排最中间,我们的周总理和几位副总理依次走上台来,与大家逐一握手,我看见总理走到一个小演员面前时,亲切地用手拍了拍那小演员的脑袋问:“小鬼,多大了?”当总理来到我跟前时,他握着我的手说:“你们演得很好啊!谢谢你们了!”霎时, 一股暖流流遍我的全身,因为太激动,我一时不知该对总理说什么好。合影的时候,我正好蹲在周总理的跟前,随着摄影师的“咔嚓”一按、这张珍贵的合影便永远地定格在我心中⋯⋯
这是我唯一一次与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合影。
那次演出的半年之后,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开始了。在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年代,我们的《补锅》也难逃厄运,被勒令停演。陶铸同志也为这个戏遭受牵连,被打成所谓的“补锅派”,而中南五省的戏剧汇演也成了他的一大罪状。后来,我从湖南调到北京中央乐团,听知情的朋友说,就在 1965 年我
们晋京演出之后,江青在一次文艺界的会上说:“⋯⋯陶铸在中南片搞戏剧汇演,还出了什么《补锅》,请我看,我才不去看呢!”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把这一切都联系在一起考虑,我才真正理解了我们的周总理当时的处境和心情,越来越体会到总理所具有的伟大的人格力量。
时至今日,我还时时翻开这张难忘的合影,久久端详,细细回味。而每看一回照片,对我都是一次莫大的享受和难得的教育。它使我深深感到,要做一个真正伟大的艺术家,就应该象我们的总理那样,去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的劳动。回顾这些年来的艺术生涯,不论演出还是其它活动,不论是在国家级剧院还是乡村临时搭起的土台子上,面对的不管是国家元首还是普通工农士兵,我都是满腔热情,艺术上严肃认真,从不敢有半点马虎和松懈。对观众要我签名和合影的要求,我总是克服困难,尽量满足,因为从我们周总理的身上,我真正明白了演戏与做人的道理。
那张黑白合影照片,将永远地印在我的心中,周总理对人生的搏击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风范,将是我终生学习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