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以后的岳阳楼全貌
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岳阳楼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后来的岳阳楼,是在1880年重建的岳阳楼基础上进行整修的。
在这次的修整中,人们还同时修建了周围的南极潇湘、北通巫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四座牌坊,刷新了怀甫、三醉、仙梅三座辅亭。刷新了怀甫亭、三醉亭、仙梅亭等古迹。
为此,修复后的岳阳楼保存了清朝的规模、式样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岳阳楼的建筑构制独特,风格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名楼。
岳阳楼坐东向西,面临洞庭湖,遥见君山。楼平面呈矩形,正面三间,周围廊,三层三檐,主楼高21.35米,台基以花岗岩围砌而成,平面呈长方形,台基宽度为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
在建筑风格上,前人将其归纳为木制、四柱、三层、飞檐、斗拱、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岳阳楼是纯木结构,整座建筑没用一钉一铆。如此雄伟的楼阁,仅靠木制构件的彼此勾连,既要承接无数游人的重量,又要经受岁月的剥蚀,这样精湛的建筑工艺,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四柱”指的是岳阳楼的基本构架,首先承重的主柱是四根巨大的楠木,这四根楠木被称为通天柱,从一楼直抵三楼。
岳阳楼的柱子除四根通天柱外,其他的柱子也都是四的倍数。其中廊柱有12根,主要支撑起2楼,再用3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这些木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既增加了楼的美感,又使整个建筑更加坚固。
岳阳楼的三层楼采用如意斗拱承担楼顶,全楼纯木质结构,榫卯契合,十分坚固耐久。
“斗拱”是我国建筑中特有的结构,由于古代建筑中房檐挑出很长,斗拱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挑出的屋檐进行承托。这种方木块叫做“斗”,托着斗的木条叫做“拱”,二者合称斗拱。
岳阳楼的斗拱结构复杂,工艺精美,几非人力所能为,当地人传说是鲁班亲手制造的。斗拱承托的就是岳阳楼的飞檐,岳阳楼三层建筑均有飞檐,叠加的飞檐形成了一种张扬的气势,仿佛八百里洞庭尽在掌握之中。
岳阳楼第一层有三大间,有檐廊而无廊柱,挑檐宽大,至檐角部分,又向上挑起与柱脊平齐。第二层也是三大间,有回廊并安设栏杆,檐角仍然向上挑承与屋檐子挑角相仿。
第三层则为三小间,相当于一二层的一间半,檐下使用斗拱作为盔顶,檐角部仍然向上挑起与下两层相仿,只是脊部有弧线、曲线,正脊中心还安设了脊刹。
岳阳楼三层的飞檐与楼顶结为一体,形成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楼顶檐牙啄,金碧辉煌,远远而望,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顶部和飞檐是琉璃黄瓦,门窗土红,柱则朱红,配色协调,又与蓝天,碧水交相辉映。乘船在洞庭湖中仰望,岳阳楼恰似一幅彩帐挂于云天,堂皇富丽。
据考证,岳阳楼是我国目前仅存的盔顶结构的古建筑。儒雅的岳阳楼因为将军的盔顶而平添了一番威武,这种刚柔相济的建筑特点,使岳阳楼更加雄浑。
岳阳楼除了主楼之外,在它的南北和其院内还分别建有仙梅亭、三醉亭和怀甫亭等辅亭,它们也跟岳阳楼一样,具有各自不同的建筑特色。
其中,仙梅亭位于岳阳楼南侧,为岳阳楼主楼辅亭之一,与三醉亭相对应。仙梅亭是一座呈六角形,二层三檐,檐角高翘,纯木结构,玲珑雅致的小亭。亭子占地面积44平方米,高7米。上盖绿色琉璃筒瓦,状如出水碧荷。
仙梅亭初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当时,推官陶宗孔重建岳阳楼时,于楼基沙石中得石一方,去其泥水,显出二十四萼枯梅一枝,时人以为神物,称之“仙梅”,乃建亭,置石其中,名“仙梅堂”。
1775年,岳州知县熊懋奖重建岳阳楼时,在遗址上复建其亭,同时改仙梅堂为仙梅亭。
1867年,由总督曾国荃拨卡厘税对岳阳楼全面重修时,仙梅亭也得了一次大的修葺,并将仙梅亭改为留仙亭。时隔不久,1880年,知府张德容在重建岳阳楼时,又将留仙亭复改为梅亭。此亭又经过多次修缮,一直保持了原来的面貌。
有关仙梅亭的传说很多,且说法不一,真正以文详细记载的,还是仙梅亭中竖立的那块青石板。青石板的一面是知县熊懋奖维修岳阳楼时,请画工临摹的一幅梅花图,另一面是他亲自着文记载其事的刻碑。
现在亭台是人们按古代的原貌重修的,亭高9米,二层二檐木结构,亭顶覆盖绿色琉璃瓦。亭旁栽有松、竹、梅“岁寒三友”,与“仙梅”虚实相映,予人以丰富想象。清人花湛露《书仙梅亭》中曾有“坚贞一片不可转,此是江南第一枝”诗句赞美该亭。
三醉亭位于岳阳楼北侧,是供奉吕洞宾的地方,与岳阳楼南侧的仙梅亭遥相呼应,据光绪《巴陵县志》记载:三醉亭最开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1775年初,清道光年间的1839年,岳州知府翟声浩重修岳阳楼,在望仙阁的旧址上,重建了这座小楼阁,并改名为斗姆阁。
1867年,湘军主要将领之一曾国荃根据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故事,改斗姆阁为三醉亭。
吕洞宾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他曾两次投考进士都名落孙山,后来看破红尘,不再走读书做官的路,而去四处云游。后来,吕洞宾在庐山遇到汉钟离,汉钟离传给他剑术和长生不老的秘诀,成了仙。
成仙后,吕洞宾施药救人、广行善事,深受人们敬重,加之他被元朝皇帝封为“孚佑帝君”,是道教北五祖之一,岳阳楼才盖上了封建时代帝王专用的黄色琉璃瓦,作为吕仙的停云地。
三醉亭,因传说中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据《辞海》中记载,吕洞宾的神话传说,大概最早起于北宋岳州一带。
相传,吕洞宾三次到岳阳楼,为这里的山、水和美酒所迷,每次都喝得大醉。在大醉后,吕洞宾还在此楼阁上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诗写道:
独自行来独自坐,无限世人不识我。
只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
后来,吕洞宾在岳阳楼醉酒和留诗的事很快传遍全城。为了纪念诗酒仙人,人们就在岳阳楼旁修建了这座“三醉亭”。
三醉亭是一座仿宋建筑的方亭,为岳阳楼主楼辅亭之一。它占地面积为135.7平方米,高9米,为二层二檐,顶为歇山式,红柱碧瓦,门窗雕花精细,藻井彩绘鲜艳,外形装饰华丽、庄重。
三醉亭也和岳阳楼一样属纯木结构,门上雕有回纹窗棂,并饰有各种带有传奇故事的刻花。一楼楼屏上是由岳阳楼管理处殷本祟绘制的吕洞宾卧像,作者把吕洞宾飘逸的神态,潇洒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上并有吕洞宾所作的一首七绝诗:
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此外,在画像的两边,还有一副楹联:
对月临风,有声有色;
吟诗把酒,无我无人。
怀甫亭坐落在岳阳楼院内临湖的五坪台,经岳阳门沿石级而下,至点将台往南100米的地方。
怀甫亭建于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诞辰1250周年之际。当时,有关组织将杜甫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为了怀念这位忧国忧民的“诗圣”,岳阳人民便在杜甫晚年活动过的地方建了这座小亭,命名为“怀甫亭”。
怀甫亭是一座玲珑典雅,坐南朝北的方形小亭。它占地40平方米,高7米,四根大柱,四周环以栏杆。小亭上部为纯木结构,翘首脊饰精美,藻井彩绘鲜艳。亭中竖有石碑一方,正面刻着杜甫的画像和《登岳阳楼》诗,背面刻着他的生平事迹。
怀甫亭北面檐下悬挂着一块写着“怀甫亭”3个大字的樟木匾额。在怀甫亭匾额西亭柱上挂着一副对联:
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
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
此联表达了对杜甫一生的遭遇十分的惋惜和无限的怀念之情。
据史料记载,杜甫晚年曾由四川乘舟进入洞庭,流落寄居在岳州。当时,杜甫已穷困潦倒,家贫如洗,只有一叶孤舟伴随着他孤独一身漂流江湖。杜甫来到岳阳后,登上岳阳楼,百感交集写下了许多首感人的诗篇。
其中,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寥寥40个字,既写出了洞庭湖和岳阳楼的雄伟壮观,也道出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对国事的忧虑。杜甫透过诗歌所表表露出来的忧国忧民之心,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在岳阳楼下的沙滩上,有三具枷锁形状的铁制物品,重达1500斤,也吸引不少游人观看。其用途为何,一直说法不一。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
[旁注]
牌坊 在封建社会牌坊是崇高荣誉的象征。树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是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牌坊俗名牌楼,它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的独特的建筑物。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标志坊;二类为功德坊;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
君山 古称洞庭山、湘山、有缘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总面积0.96平方前面,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组成,被“道书”列为天下第十一福地。君山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相传君山岛有5井4台、36亭、48庙。
榫卯 也称斗榫,就是指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在我国建筑中,原则上采取榫卯连接的方式,必要时也会用铁钉。
推官 我国明代官名。唐代起设置,最早是节度使、观察使等官的属官,多掌理司法,不系京职,后期成为对法官的雅称。元代各路总管府亦有推官,以掌理刑狱。明代各府设推官,掌理刑名,处理民刑讼事。清末,改称推官为“推事”。
北五祖 是道教全真道尊奉的北宗五位祖师。即王玄甫、钟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全真道为表明该派道统源远流长,称太上老君传于金母,金母传白云上真,白云上真传王玄甫,王玄甫钟离权,钟离权授吕洞宾和刘海蟾,吕洞宾授王重阳,重阳授北七真。
歇山式 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又名九脊顶。为我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
七绝诗 七绝,是七言绝句的简称,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类: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
藻井 是我国古代殿堂室内顶棚的一种独特做法。古人穴居时,常在穴洞顶部开洞以纳光、通风、上下出入。出现房屋后,仍保留这一形式。其外形像个凹进的井,“井”加上藻文饰样,所以称为“藻井”。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
洛水 通常指的是洛阳的洛河,是黄河下游南岸大支流。主河段位于河南洛阳。洛水源出陕西洛南洛源的木岔沟。东流入河南境,经卢氏、洛宁、宜阳、洛阳等地区,到偃师杨村附近纳伊河后称伊洛河,到巩义洛口以北入黄河。全长453千米。
[阅读链接]
岳阳楼在1880年最后一次修成后,新中国成立前,楼身已经破旧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岳阳楼极为珍视,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岳阳楼进行了维修,还修建了怀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
1983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以“整旧如旧”为宗旨的落架大修,把已腐朽的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
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大修竣工并对外开放。
为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岳阳楼便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复以后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