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到楼阁题诗作赋

223年,黄鹤楼建成时,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这座楼阁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从唐代起,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时,便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七律名作《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是唐代开元时期的进士,他一生郁郁不得志,曾经有入道的念头。他早年诗多写闺情,后赴边塞,诗风转为慷慨豪迈,他这首诗,由神话传说写到现实感受,文词流畅,景色明丽,虽有乡愁却不颓唐,被后世公认为题咏黄鹤楼的第一名篇。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诗人在黄鹤楼留下的此诗,在后来建成的黄鹤楼景区内的奇石馆内,还刻成了一块以崔颢题诗的浮雕石照壁,非常精美。

当然,唐代著名诗人非常多,与黄鹤楼有关的还有不少,除了崔颢为黄鹤楼做诗,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也为此楼做了一些佳作。

传说,那是崔颢为黄鹤楼作诗后不久,一天,李白带着书童登上黄鹤楼后开怀畅饮,诗兴大发。书童指着楼内迎门光的最大的一面粉墙对李白说:“先生,我觉得,您的诗题在那上面最合适。”

李白兴冲冲地走过去,刚提笔,突然看到了此门上还留着崔颢写下的《黄鹤楼》。

李白读完崔颢的诗,顿时觉得这首诗写出了连他自己也无法表达的感情,只好自愧不如,在崔颢的题诗旁边,随便做了一首打油诗:

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写完,搁下笔后怅然而去。

“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故事后来被人们传为佳话,黄鹤楼也因此名气大盛。

因为有了这则故事,虽然那座题写了这两首诗文的黄鹤楼在后来被毁,但人们又在黄鹤楼的旁边,修建了一座亭子,并为这座亭子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名为“搁笔亭”。

在这座亭子的入口正门上,挂着一块写有“搁笔亭”字样的匾额。在入口处的亭柱上,还写有一副对联:

楼未起时原有鹤;

笔从搁后更无诗。

再说李白为黄鹤楼题诗后的第二年春天,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广陵时,又做了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由于这首诗句中饱含了李白对好友的真挚情感,又写出长江浩浩荡荡的气势,所以后来,人们认为,崔颢和李白在为黄鹤楼作诗的过程中,两人“打”了个平手,于是,这两首诗都成为了我国唐诗中的著名诗篇。

不仅如此,后来,李白还为这一著名建筑写下了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首诗不仅让黄鹤楼更加出名,更是为武汉“江城”的美誉奠定了基础。

在唐代,除了崔颢和李白为黄鹤楼写过诗,还有杜牧、白居易、王维和刘禹锡等人,也为这座著名的建筑写过诗。

其中,杜牧写道:

黄鹤楼前春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

王维写道: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这些诗文分别被刻写在当时黄鹤楼的门柱、大厅和墙壁上。不过,后来这些古老的墨宝都在黄鹤楼被毁时一起被毁,但这些诗歌却被人们记录在古籍中,一直流传。

同时,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些古人为黄鹤楼留下的诗文,在以后建成的黄鹤楼内,还制作了一组陶版瓷画,名为《人文荟萃》。

这是三幅连成的长卷绣像画,再现了历代文人墨客来黄鹤楼吟诗作赋的情景,上面分别画着唐宋时期13位著名诗人的形象和他们为黄鹤楼所做的诗句。

其中,第二幅和第三幅画,画的便是唐朝的贾岛、顾况、宋之问、崔颢、李白、孟浩然和王维,以及刘禹锡、白居易和杜牧等十位诗人。

这里的刘禹锡是唐朝中期的诗人,也是著名的思想家,他常用比兴的手打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著名的《陋室铭》便是他所做,他为黄鹤楼作诗时,正是他怀才不遇之时,为此,他写道:

梦党凝边塌,舟行或千里。

不见黄鹤楼,含沙雪相似。

当年,在白居易为黄鹤楼写诗的时候,正好是此楼被烧毁的时候,同时也是白居易被贬到此时。在这两种心情下,这位著名的诗人便写下了一首颇为萧条的诗:

江边黄鹤古时楼,劳置华筵待我游;

楚思渺茫去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那么,这些诗人笔下的唐代时的黄鹤楼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唐代大文豪阎伯理在《黄鹤楼记》清楚的记载了唐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命名的由来,以及黄鹤楼巍峨高大是景物描写,和他登楼的所感,原文为: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阎伯理的这首《黄鹤楼记》古诗后来被人们刻写在重建黄鹤楼第二层大厅内正中央的墙壁上,这是唐代诗人中对黄鹤楼描写得最全面的一篇,它偏重于写实景,非常珍贵。

根据这首诗文的描写,以及古人留下的书籍,后来,人们又在重建的黄鹤楼中,制作了一个唐代黄鹤楼的模型。

这是一座楼与城相连,纵横轴对称将建筑物置身于城墙之内,颇有北京四合院味道的建筑群。此楼阁的颜色是以绿色为主,红黄色为次,这种色调搭配以及唐楼中轴线对称的结构布局,给人一各端庄、大方的感觉。

同时,唐代可以说是黄鹤楼从军事楼向观赏楼转换的一个重要时期。为此,可以肯定地说,唐代的黄鹤楼应该也是一座非常巍峨壮观的建筑。

[旁注]

开元时期 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也就是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时间是713年至741年,前后共29年。

照壁 是我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我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

打油诗 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我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自己的诗为“打油诗”。

广陵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北岸重要都市和军事重镇。春秋末,吴于此凿邗沟,以通江淮,争霸中原。秦置县,西汉设广陵国,东汉改为广陵郡,以广陵县为治所,故址在今淮安。曹魏设郡,移治淮阴。吴置广陵县于今扬州。西晋沿魏设广陵郡,隶徐州。广陵郡辖境相当今江苏、安徽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

瓷画 又称瓷版画,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发端于瓷都景德镇,由景德镇烧瓷艺术演绎而来,形成于南昌,主要流传分布在南昌、景德镇、九江等及邻近地方。它是从我国传统瓷器基础上演变而来。最初瓷器只是为满足实用,到了唐朝才逐渐向装饰方面发展。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代表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邻外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

[阅读链接]

阎伯理的《黄鹤楼记》一文的意思是: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和《述异志》上。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刺史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是河南的穆宁,他一上任就把政事治理得很好,一发出号召老百姓就十分拥护。有时在公务之余他来此小憩,有时他登车在此把客人送到很远的地方,他游览一定来这里,设宴也一定在这里。

我奉命执笔,在这坚硬的石头上写下了这段文字。皇唐永泰元年,这一年是大荒落年,孟夏之月庚寅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