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人雅士齐赞岳阳楼
岳阳楼建好后,在其建筑结构上有着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它是一座诗楼,它的名字也是因诗而得,因诗而传,因诗而着,由此可见,楼与诗有着不解之缘。
唐朝的“张说时代”是岳阳楼文人雅集唱和的第一个高潮。张说是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重臣,是促成李隆基登上帝位的关键人物之一。后又协助玄宗李隆基剪除太平公主势力,以功拜中书令,封为燕国公,后来与许国公苏颋并称为“燕许大手笔”。
张说任岳州刺史时,从一下船,就爱上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尤其是在岳阳楼建好以后,常与一些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也经常与友人泛舟于洞庭之上,同他们一起上君山,入南湖,共同陶醉于洞庭的美景。
岳州美丽的山水激发了张说奔涌的文思。他在岳州期间以山水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后来自己结集付梓,题名《岳阳集》,仅收入《全唐诗》的就有40多首。
张说在岳阳的文学创作活动不是孤立静止的。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文人学士都来亲近岳阳的山水楼台,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与张说雅集酬唱的有各个方面的人士,一类是一道遭受贬谪的流寓者;另一类是过往岳州的朝廷命官;再有的是仰慕张说诗名、文名而来的诗界好友。他们的创作活动,对于盛唐诗风的形成有着开启的作用。
岳阳楼的雅集唱和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不仅岳阳楼美名远扬,而且以后历朝历代,文人学士,达官谪宦,无不闻风慕名而来,“迁客骚人,都会于此”,岳阳楼从此与天下文运息息相关。
稍晚于张说,岳阳楼又一次出现了文星会聚、歌吟不绝的繁盛局面。盛唐诗坛的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隐、李群玉等人相继登临岳阳楼,创作了一批震烁古今的精品力作,并写下了成百上千语工意新的佳句,给岳阳楼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文化意蕴。
唐代“诗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幼年随父迁居蜀地。
李白天赋聪颖,有奇才,12岁能诗文,25岁时,怀抱“四方之志”出三峡,漫游各地,南浮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东到齐鲁。
唐玄宗时,李白被召为翰林供奉。不久,因受谗言诋毁,被迫离开长安。自此之后,他长期漂泊流浪,游踪所及大半中国,期间曾经6次到达岳阳,留下吟咏洞庭湖、岳阳楼、君山的优美诗篇20多首。
李白的诗,是一种智慧之美,浪漫之美,与岳阳楼的胜景交相辉映,令历代的诗人、画家和官府仕人向往不已。
759年,李白出于平定安史之乱的爱国热忱,做了永王李璘的幕僚,后来永王争夺帝位失败,李白也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即今贵州桐梓一带,但他的爱国之心丝毫没有减弱。
后来正赶上朝廷大赦,李白喜出望外,往来于岳阳、金陵间,对岳阳楼、洞庭湖、君山等胜景赞叹不已。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巴陵赠贾舍人》、《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陪侍郎叔游洞庭湖醉后三首》、《与贾至舍人于龙兴寺剪落梧桐枝望湖》等许多诗篇。
李白尽情痛饮,狂笔啸歌巴陵胜状,在《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中写道: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这里的“夏十二”是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诗人一方面反映物象,另一方面借景抒情,将自己积极用世,关心民族,风流俊逸,飘飘欲仙的情感,跃然纸上,感情和景物互相衬托而融合为一。已有史料表明,这是“岳阳楼”名称第一次见于名人诗歌题咏中,后为世人所沿用。
李白陪族叔李晔和中书舍人贾至泛舟洞庭,豪情满怀地吟道: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李白的这首诗,气势非常壮阔,风光非常深远,与诗祖屈原大胆地幻想夸张是一脉相承,堪称八百里湖光山色的千古绝句。
据说李白游览岳阳,登岳阳楼曾亲笔书写一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在这一楹联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水天相接,楼湖相映,碧水苍天,无边无际,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直接倾泻了诗人内心的激情,为文人学士所推崇。尽管有人提出过质疑,但人们相信是真的,一直将它珍藏于岳阳楼主楼内。
759年农历八月,襄州守将康楚元、张喜延发动叛乱。当时正在岳阳的李白,挥笔写了《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一诗,愤怒地把叛贼痛斥为横行洞庭的“修蛇”,表达了诗人渴望迅速平定叛乱的心情。
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李白登上巴陵山,适逢讨伐康、张的唐朝水军在洞庭上布阵。他心情异常激动,在《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中描写了这一雄壮的场面:
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
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
长冈鼓横波,合沓蹙龙文。
忆昔传游豫,楼船壮横汾。
今兹讨鲸鲵,旌旗何缤纷。
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
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
剑舞转颓阳,当时日停曛。
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
握齱东篱下,渊明不足群。
李白的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自己不学陶潜消极避世,而与平叛将士为伍,关怀人民的正义感情。
他在另一首诗《秋登巴陵望洞庭》中写道:“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其报国之心依然未减。
李白一生政治抱负甚大,却屡屡失败,“济苍生”之志终难施展。761年,李白听闻太尉李光弼率兵讨伐安史叛军,他不顾61岁高龄,前往请缨杀敌,终因病返回,第二年含恨病死于安徽当涂。
除了李白,诗圣杜甫也是在岳阳留诗最多的一人。768年秋,杜甫离开夔州,出三峡,到江陵,迁居湖北公安。年底,沿江东下,漂泊到湖南岳阳。此时,杜甫已57岁,体弱多病,拖家带口,生活窘迫,但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杜甫登上岳阳楼,面对浩渺的洞庭湖,百感交集,写下了千古绝唱《登岳阳楼》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高度概括了洞庭湖的雄伟壮观,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广阔胸怀,创造性地赋予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成为历代题咏岳阳楼的压卷之作。
杜甫在岳阳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769年春,离开岳阳,南行投靠亲友,临行前,再登岳阳楼,写了一首《陪裴使君登岳阳楼》的诗: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青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这杜甫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论怎样困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不沉沦,“更南征”的积极思想感情和态度。
769年冬天,杜甫病中重返岳阳,在风雨飘摇的舟中,写下了他人生的绝笔《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
郁郁冬炎瘴,蒙蒙雨滞淫。
鼓迎方祭鬼,弹落似鹗禽。
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
这首诗说明诗人当时在舟中最后看到的正是岳阳洞庭湖边的冬雨景物。在此后不久的770年冬,杜甫就死在这条破船上,终年58岁。
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是唯一一位终身不仕的诗人。在他人眼里,孟浩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隐逸诗人,一位文才横溢而又飘然出尘的逸士。
李白就曾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是诗人李白心目中的孟浩然,也是一般唐人心目中的孟浩然。
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仕途,年轻时候的他,虽然生活在家乡的山清水秀之中,但他的内心怀着积极的抱负。与盛唐其他的诗人一样,孟浩然也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他在《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具有高超艺术技巧的自荐诗。诗的前四句写景,泼墨如水,浓描洞庭,堪称写景佳句。孟浩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既烘托出作者经世致用的壮志雄心,又暗示张九龄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
可见,孟浩然和杜甫同写岳阳楼的诗都为经典之作,都写出了岳阳楼的美,且同中有异,各有千秋,给人很多的启发。
岳阳楼在这些知名文人学士赋诗留墨后更加声名远播了,也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风景结合相得益彰,同样使得岳阳楼的文化景象在唐代达至高峰。
这一时期的岳阳楼古朴简单而又不失庄重。唐代又是泱泱大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世界各国的使节都纷纷造访,其政治经济文化对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其他国家还可以看到一些相似于唐代楼阁的建筑。其“岳阳楼”3字牌匾由书法大师颜真卿书写。
[旁注]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唐朝大臣、文学家。陕西武功人。他从小便非常聪明,举进士第,调乌程尉。武后朝,举贤良方正异等,除左司御率胄曹参军,迁监察御史,转给事中、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玄宗时袭封国公,进同紫黄门平章事。与张说同以文章显,时号燕许大手笔。工书,尝撰并书唐陇右节度使郭知运碑,在京兆武功。
付梓 指书稿雕版印行。在我国古代,人们习惯使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翰林 是我国古代官名,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幕僚 在古代称将幕府中参谋、书记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员。由于设于幄幕中,所以又叫“幕府”,而统帅左右的僚属,也因之被称为“幕僚”、“幕职”。幕僚种类繁多,有统帅司令部工作的“长史”;有参议军机,帮助指挥军事行动的“参军”;有类似近代副官、秘书,管理文书及各类档案的“主簿”、“记室”等。
刑部侍郎 我国古代官员名称。刑部副长官,明代正三品,清代为从二品。刑部官职最早出现于隋,明、清两代沿袭此制。汉朝为郎官的一种,本为是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作为尚书的属官,初任为郎中,满一年为尚书郎,满三年为侍郎。隋唐之时,于京城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国家政务。其中,每部一名之侍郎为辅佐尚书主官之事务实际执行者。
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姓屈氏,名平,字原。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创立“楚辞”文体,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巴陵山 又名天岳山,在湖南岳阳治西南隅,濒临洞庭湖。李白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太尉 我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自隋撤销府与僚佐,太尉便成为赏授功臣的赠官。宋代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为三公之一,正二品。而后作为以游牧征战为主的元朝,太尉更是不常置,明朝废除。
夔州 我国历史名城。夔州初为夔子国,是巴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战国时,这里属楚国管辖,秦汉年间改为鱼复。222年,刘备兵伐东吴,遭到惨败,退守鱼复,将鱼复改为永安。649年改称奉节县,隶属夔州府,因奉节是夔州府治地,所以人们便称它“夔州”或“夔府”。
逸士 指人品清高脱俗,不贪慕虚名利禄的人。在我国古代,有些德才而不愿做官的人喜欢隐居不出,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逸士”的意义,就是善于自处,不求闻达于当时的清高代号。这在唐代的习惯上,称为“高士”,再早一点,便叫“隐士”,都是同一涵义的名称。
[阅读链接]
据说,当年,描写岳阳楼的诗文中,尤其以杜甫的《登岳阳楼》最为著名,而关于杜甫写作这首诗,还有一个传说:
杜甫当年到岳阳时,搭乘了一位名叫稚子的年轻渔民的渔船,当时杜甫身体虚弱,又在船上吹了冷风,到了岳阳后便一病不起。
稚子是个喜欢杜甫诗词的后生,在船上听杜甫吟李白的诗,很是欢喜,但他不知道身边的老人就是杜甫,老人病着,稚子便留老人在船上养病,每日里精心伺候。杜甫病好些后和稚子一同登上岳阳楼,并写下这首《登岳阳楼》,稚子看到题款,才知老人即是杜甫。
杜甫临走时,将这首诗送给了稚子。大约5年后,稚子和杜甫在岳阳楼相遇,此时的杜甫弱不禁风,病入膏肓,虽然稚子又是煎药又是熬鱼汤,杜甫还是撒手而去。
杜甫死后,稚子经过3年的劳碌奔波,终于有了足够的钱请石匠把杜甫的《登岳阳楼》刻在了石碑上,并修建了亭子,名为“怀甫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