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时经历的十余次修建
在清代,滕王阁兴毁极为频繁,达13次之多。先后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10个皇帝,平均约20年一次,其兴废之频繁,乃是修建楼阁史上所没有的。其兵火战乱殃及滕王阁次数之多,也是阁史上历朝历代所罕见的。
究其毁因,除嘉庆年间的两次重修和乾隆五十二年的一次重建属于年久失修而自然损坏坍塌外,有两次毁于兵燹战乱,8次焚于大火。
1648年,滕王阁焚于兵燹战火,1654年,巡抚蔡士英重建,改明代阁基面向正南而为面向正西,恢复唐阁、宋阁面对西山之旧观,以览江山之胜。
清康熙年间,从1679年至1702年,在短短的23年时间里,滕王阁四毁四建,毁因皆为火灾。重建者是安世鼎、宋荦、张志栋、郎廷极4人,他们均为江西巡抚。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滕王阁二毁二建。1731年毁于火。5年后,也就是1736年,江西总督赵宏恩、巡抚俞兆岳重建。1743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重修,复旧额为:“西江第一楼”。
1749年,彭家屏又在滕王阁的后面建立“迎恩亭”,为接恩诏拜御赐之所。
1788年,滕王阁再次倒塌。第二年,江西巡抚何裕成在旧址上重建。
清嘉庆年间,阁因年久失修,“榱角日已圯,丹艧日以剥”,大中丞、江西巡抚秦承恩、江西巡抚先福于公元1805年和1812年两次重修一新,并由江西布政使陈预作记。
至清道光年间,滕王阁再次经历了重修重建两次。
一次是1847年,楼阁内部分被火毁,旋即修复;第二次是此次修建的第二年,楼阁再一次的遭到火焚被毁,江西巡抚傅绳勋重建。
清咸丰至同治年间,滕王阁毁建各一次。1853年农历五月,楼阁毁于兵火。1872年,湘军宿将刘坤一担任江西巡抚以后,便立即主持集资重建。这次重建后,楼阁为二层,在滕王阁前,并恢复了“迎恩亭”。
不仅如此,刘坤还亲自为楼阁作记。并在上层前楼额为“西江第一楼”,后层还刻有小篆书韩愈的《重建滕王阁记》,门匾上为“仙人旧馆”。
清光绪至宣统年间,滕王阁毁建各一次。1908年,滕王阁复遭火焚,并在第二年重建。此次重建后,楼阁的牌楼上书“棨戟遥临”;阁上有楹联:“大江东去;爽气西来”。
总体来看,清代滕王阁的规模和形制以清初蔡士英重建为最。其后历次重修重建,大都沿袭清初的形制。
清代滕王阁的兴废盛衰,与明代一样,不但是标榜“太平盛世”的一种标志,同时又是用来炫耀“政绩”的一种象征。清初著名大臣蔡士英在清代第一次重建后,写下的《重建滕王阁自记》中道:
江流不改,景物犹存。第时有盛衰,故事有兴废,主持在人。安见衰者不可使复盛,而废者不可使复兴耶?
蔡士英的寥寥数语,既可见其之感叹与苦衷,又道出了重建滕王阁,使之不绝于世的原因。
清代的滕王阁,从1648年清军围攻南昌,滕王阁毁于兵火,至1909年最后一次重建为止,每次重修均不如唐、宋、元、明四代,建筑规模较低。
从当时留下的照片可以看出,清代滕王阁的建筑特色主要是木结构,歇山重檐,黑瓦木柱,无彩绘。有牌坊式的入阁正门,颇似南方寺观。楼阁共有二层。
[旁注]
蔡士英(?~1675年),字伯彦,号魁吾。1644年授牛录章京世职。其后有功,授佥都御史,旋升右副都御史,1649年,总管八旗红衣炮,往山西征叛镇姜瓖,叙功授阿思哈尼哈番世职。1652年奉命巡抚江西。
刘坤一(1830年~1902年),湘军宿将,字岘庄,湖南新宁人。廪生出身,1855年参加湘军楚勇与太平军作战。累擢直隶州知州,赏戴花翎。1862年,升广西布政使。1864年升江西巡抚。1874年,调署两江总督。1875年9月,授两广总督,次年兼南洋通商大臣。1891年受命“帮办海军事务”,并任两江总督。
小篆 是在秦始皇统一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我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彩绘 在我国自古就有,被称为丹青。常用于古代传统建筑上绘制的装饰画。主要以梁枋部位为主。成语“雕梁画栋”由此而来。我国建筑的彩绘的运用和发明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阅读链接]
1926年10月,在北伐军进攻南昌之际,滕王阁被反动军阀烧毁了。
南昌人民无不义愤填膺,要求惩力凶手。同年11月成立了以江西人民裁判逆犯委员会,并于1927年1月举行宣判大会,把罪犯绳之以法了。纵火罪犯不仅得到了应有下场,而且留下了千古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