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次重建后楼阁新貌

滕王阁,初建于唐代,修成后,经历了千余载的历史,历经宋、元、明、清4朝,滕王阁历次兴废,先后修葺达28次之多,唐代五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筑规制也多有变化。

后来在南昌重建滕王阁委员会的组织下,这座楼阁的第二十九次重建终于拉开了序幕。重建的滕王阁负城临江,傍依南浦,遥对西山,使人联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所描绘的意境。

其主阁,是根据遗留下来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参照“天籁阁”旧藏宋人彩画《滕王阁》以及宋代《营造法式》一书,重新设计的一项大型仿宋式古建筑。

占地4.7平方千米,阁身净高57.5米,建筑面积9400平方米;取“明三暗七”格局,基座象征古城墙,碧色琉璃瓦顶,彩画斗拱梁柱,具有唐代“层台耸翠,上出云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宏伟壮观的气势和风格。

滕王阁主体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高台阁座,高12米,分为两级。

一级高台的南北两翼,有碧瓦长廊。长廊北端为四角重檐“挹翠”亭,长廊南端为四角重檐“压江”亭。

在一级高台的上面,便是象征城墙的台座的二级高台。这两级高台共有89级台阶。二级高台的墙体及地坪,均为江西峡江所产花岗石。高台的四周,为按宋代式样打凿而成的花岗石栏杆,古朴厚重,与瑰丽的主阁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级高台与石作须弥座垫托的主阁浑然一体。由高台登阁有三处入口,正东登石级经抱厦入阁,南北两面则由高低廊入阁。

其中,正东抱厦前,有青铜铸造的“八怪”宝鼎,鼎座用汉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攒尖宝顶圆亭式鼎盖。此鼎乃仿北京大钟寺“八怪”鼎而造。此鼎之设,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滕王阁的主阁色彩,绚烂而华丽。其梁枋彩画采用宋式彩画中的“碾玉装”为主调,辅以“五彩遍装”及“解绿结华装”。室内外斗拱用“解绿结华装”,突出大红基调,拱眼壁也按此色调绘制,底色用奶黄色。

室内外所有梁枋各明间用“碾玉装”,各次间用“五彩遍装”,天花板每层图案各异,支条深绿色,大红井口线,十字口栀子花。椽子、望板均为大红色,柱子油朱红色,门窗为红木家具色。室外平坐栏杆油古铜色。

主阁一层檐下有四块横匾,正东为“瑰伟绝特”九龙匾,内容选自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正西为“下临无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别为“襟江”、“带湖”二匾。内容均选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以上四匾均是生漆为底贴金匾额。

由东抱厦的正门入阁,门前红柱上悬挂着一幅4.5米长的楹联: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第一层的大厅内,便是那副《时来风送滕王阁》的汉白玉浮雕。

一楼西厅是阁中最大厅堂,西梁枋正中挂有“西江第一楼”金匾。此厅陈放了一座滕王阁铜制模型,又叫“阁中阁”。它是按1比25的比例制作。台座乃是采用桂林白矾石打制。厅内丹柱上悬挂有多副出自名家手笔的楹联。

主阁的第二层是一个暗层,采光和通风均靠人工解决。此层的陈设,体现的是“人杰”的主题。正厅的墙壁上,是大型壁画《人杰图》,画高2.55米,长20多米。

画面上生动地描绘了自先秦至明末的江西历代名人,这些人虽然时代不同,服饰不同,地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素质不同,性格不同,但是和谐统一在同一的画面之中。

这是一幅由江西历史上众多名杰组成的辉煌长卷,展示了伟大华夏民族之雄风。画面人物造型生动,格调雅逸,线条组织富有韵味。

在这一层的正厅两侧,设有贵宾接待室和小会议,进入西厅门楣上,横挂“俊采星驰”金匾,与《人杰图》浑然一体。

主阁的第三层是一个回廊四绕的明层,也是阁中一个重要层次。在廊檐下有四幅巨型金字匾额,规格都是长4.5米、宽1.5米。东匾上写着:“江山入座”,西匾上写着:“水天空霁”,南匾上写着:“栋宿浦云”,北匾上写着:“朝来爽气”。

这些匾额内容均是清顺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阁时所拟。

这一层的东厅两侧陈列有“銮驾”礼器,取材于“戟”、“帷”等古仪仗,有朝天镫、月牙戟、判官手、仪仗扇、龙凤屏、金爪等。

面北耳厅陈列以“物华天宝”著称的江西工艺展品,北耳厅为一茶座,是阁中品茗、小憩之地。

此外,在这一层的中厅处,还有一副长5.5米、宽2.8米的壁画屏壁,壁画的内容是《临川梦》,取材于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滕王阁排演《牡丹亭》的故事。

《牡丹亭》剧本写成于1598年,第二年,汤显祖首次在滕王阁上排演了这出戏,开创了滕王阁上演戏曲之先河。滕王阁由此而从一座歌舞楼台逐渐演变成戏曲舞台。

画面以灰蓝色为基调,采用装饰手法,刻画戏剧人物,体现神灵感梦的故事情节,通过梦幻来体现汤公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对理想社会的憧憬,表现出强烈的爱憎。

第三层的西大厅为“古宴厅”,西边梁枋挂一金匾,上书“临江一阁独秀”。东墙上便是一副《唐伎乐图》铜浮雕。

主阁的第四层与第二层建筑上看是相似的,也是一个暗层。此层主要体现“地灵”的主题。正厅的墙壁上,是壁现《地灵图》,集中反映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精华。

画面从南往北依次是大庾岭梅关、弋阳圭峰、上饶三清山、鹰潭龙虎山、井冈山、庐山、鄱阳湖、石钟山等。画面严谨,功力深厚,充分表现了江西“钟灵毓秀”的壮丽山川。

在此层西厅的门楣上方悬挂这一块写有“雄峙”字样的金匾,西厅则为“滕王阁竹刻楹联堂”。

主阁的第五层与第三层相似。也是一个回廊四绕的明层,是登高览胜、披襟抒怀、以文会友的最佳处。廊檐下四块金匾,内容出自《滕王阁序》。正东为“东引瓯越”、南为“南溟迥深”,西为“西控蛮荆”,北为“北辰高远”。

在这一层的东厅中央,陈列着滕王阁规划全景模型。西墙上镶嵌着两幅大型陶瓷壁画,规格都是长2.6米、宽2米。这两幅画,一幅名为《吹箫引凤图》,取材于东汉刘向所作《神仙传》。

传说,在春秋时,有个名叫萧史失,擅长吹箫,秦穆公之女弄玉对他非常仰慕,拜其为师。秦穆公曾专门修建一座“凤台”,供他们学习时使用。

后来,师徒二人结为伉俪,弄玉在萧史指点之下,很快掌握吹箫技艺,她模仿凤凰之声、引来凤凰围绕她翩翩起舞。数年后,夫妇双双乘凤凰飞升天界成仙。

另一幅是临摹的五代画家关仝的《西山待渡图》。

五层的东厅两侧,为“翰墨”、“丹青”两厅。两厅中有古色古香的根雕家具,有供书画家泼墨挥毫的书画案,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极佳环境。

厅正中屏壁上,镶置用黄铜板制作的王勃的《滕王阁序》碑,近10平方米,乃是苏东坡手书,经复印放大,由工匠手工镌刻而成。

西厅东壁悬挂磨漆画《百蝶百花图》,有东方油画之誉。

五楼是滕王阁最高的明层。漫步回廊,眺望四周,江水苍茫,西山叠翠,南浦飞云,章江晓渡,山水之美,尽收眼底;高楼如林,大桥如虹,公路如织,人车如流,一派城市繁荣之景象。四季之景不同,游目四望,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第六层是滕王阁的最高游览层。其东、西重檐之间,高悬着两块长5米、宽2米的苏东坡手书“滕王阁”金匾各一块。

其内,虽是一个暗层,但设计者将中厅南北角重檐间的墙体改成了花格窗,故光线极好,与明层无异。

由台座之下的底层算起,这一层实为第九层,故大厅题匾为“九重天”。

大厅中央,有汉白玉围栏通井,下可俯视第五层,其上方对一圆拱形藻井,寓含天圆地方之意。24组斗拱由大至小,由下至上,共12层,按螺旋形排列。取意1年12个月,24个节气。斗拱采用的是明、清民间木作处理手法。彩绘采用五彩装,沥粉贴金,金碧辉煌。

最顶端的彩绘,则是参照西安钟楼的彩绘式样精心绘制而成。这一螺旋式藻井,在我国古建中是不多见的,能给人以动感,凝神仰视,仿佛在不断旋转,不断变化,又给人以时空无限之感,这也正是设计者的匠心独具之处。

藻井中央,悬挂着精雕细刻的“母子”宫灯,随气流变化,宫灯不停地微微转动。

在这“九重天”的西厅,有一仿古戏台凌霄,是一座小型戏台,每天进行古装歌舞表演。戏台两侧陈列有楚国曾侯乙墓乐器的复制品,有编钟、编磬、建鼓、双凤虎座鼓、二十五弦古琴等,深寓歌舞兴阁之意。

其中,有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编磬复制件。编钟为24件,可进行演奏,曾获得许多奖项。编磬为32件,其厚薄不同,敲击时发音各异。

此外,还有土乐“埙”、竹乐“”“排箫”,革乐“建鼓”、“双凤虎座鼓”,匏乐及丝乐“瑟”、殷代“虎纹磬”、“铙”等塑件,还有隋唐时代的乐俑。这些仿古乐器既是陈列品,又可利用它们进行小型的乐舞演奏。

在大厅的南北东三面墙上,便是大型的唐三彩壁画《大唐舞乐》。

总之,重建的滕王阁,布置成了一座具有唐宋时代文化渊源和浓厚气氛并给人真实感的文化荟萃之地,成为文人墨客以文会友、吟诗作对、雅集抒怀和饮宴歌舞的高雅典丽场所。

滕王阁,这座瑰伟绝特的千古名阁,在长达1300多年的时间里,除了1436年江西布政使吴润重修时,曾改名“迎恩馆”,以及1452年江西巡抚韩雍取韩愈“江西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之意,改名为“西江第一楼”和1743年南昌布政使彭家屏重修滕王阁时又一次恢复“西江第一楼”旧称外,历代重修重建均叫“滕王阁”。

纵观1300多年来滕王阁的29次重建和重修,阁址虽有所变动,但均沿袭了唐阁的初旨,保持了唐阁的特有风格。历朝历代重建的滕王阁及其附属建筑,规模与规格虽不一样,但基本上是官建官管官用。

滕王李元婴当年创建这座“瑰伟绝特”的江南名楼,其主观上不过是“极亭榭歌舞之盛”。也许,这位亲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所创建的这座名楼,自才人王勃一序后,名声远播,成了一座文化大殿堂、一座不朽之阁,而且其功能大大超出了他的初衷。

1300多年来,滕王阁历尽风雨沧桑,屡毁屡建,逐渐变为具有多功能的名阁,成为游观、雅集、歌宴、拜诏、迎送、祭奠之地。

千百年来,历朝各代多少文人雅士慕名而来,以登临题咏、高吟俯唱、挥毫泼墨为幸事和快事,留下了丰厚的艺术瑰宝和文化积淀。它既是一座多临观之美的千年古阁,更是一座闻名遐迩的文化高阁。

历经风雨沧桑的滕王阁,是历史盛名盛衰、国家治乱的标志。从滕王阁存亡兴废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古人所谓的“乱世则废,治世则兴”的深刻内涵。

[旁注]

梁枋 房子的木结构。其中,梁指木结构屋架中专指顺着前后方向架在柱子上的长木,枋指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方柱形木材。就是支撑房屋顶部主要构件的统称。

拱眼壁 古建筑的房檐下斗拱和斗拱之间的部分,用古建筑行业的术语来说,叫做“拱眼壁”。拱眼壁上可作彩画。宋《营造法式》规定斗拱及拱眼壁上全都绘花卉,绘其他的很少见,绘饕餮纹的在建筑上不多见,如蓟县白塔拱眼壁绘有饕餮纹而拱子无雕饰,两塔可以互相印证。

仪仗扇 是我国古代帝王出息时遮阳蔽日、纳凉去暑的物品。它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统治的产物,其使用可追溯到战国、两汉之际。随着封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仪仗扇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较前朝而言,其种类较为丰富,政治功用特征愈加明显。

弋阳圭峰 位于江西弋阳城区西南部,总面积136平方千米。龟峰,集自然精华,纳人文风采,聚天下名山之雄、奇、俊、秀为一体融5000年历史、宗教、养生、民俗文化于一炉,是一处不可多见的人间胜境,一个魅力无穷的旅游区,使历代名人接踵而来。

箫 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民族吹奏乐器。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以“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两种类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相传为舜所造。

根雕 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

螺旋式藻井 传统戏台中藻井的构造,可分为井口、穹窿、井顶三部分,剖面呈倒置的喇叭形,层层里收至顶部。井口一般呈八角形,由四根正心桁和四根斜放的采步金围合而成。穹隆装修最为考究,有单层和双层之分,具体形式丰富多彩,不拘一格。螺旋式藻井是藻井呈盘旋上升的形式,其造型具有很强的动感。

编磬 古代打击乐器,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石制或玉制的磬,用小木槌敲打奏乐。十六面一组。它的音色,除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12正律外,又加4个半音,演奏打击时,发出不同音响。

虎纹磬 磬是古代一种片状石制打击乐器,使用时悬挂在架上,用锤敲击发声。我国最早的石磬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在我国的打击乐器中,它的起源较早。石磬在商代是重要的礼乐之器,商人用以祭天地山川和列祖列宗。虎纹磬则是说,在此磬上,正面刻有雄健虎纹,寓意非常珍贵。

[阅读链接]

1983年初,经南昌市作出了重建滕王阁的决议,于同年3月29日发出了《关于成立重建滕王阁筹备委员会的通知》,并进行了大量的筹备工作。

1985年5月,正式成立南昌市重建滕王阁委员会,滕王阁重建由筹备阶段进入实施阶段。就在当年,工人们完成了抚河故道拦截堵口工程及客运码头拆迁工作,拉开了人民期盼已久的重建工程的序幕。

此后,3年施工进展顺利,于1988年10月19日重阳佳节举行了隆重的封顶仪式。至此,历史老人翘望已久的滕王阁第二十九次重建,历尽了半个多世纪的种种曲折与磨难,终于有了皆大欢喜的结果。

1989年10月9日的重阳佳节,一座盛世重建的滕王阁,以世间少有的雄姿,在赣江与抚河汇合处,距唐代阁址仅百余米的赣江之滨重新矗立起来。

今天的滕王阁,已走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江天风月贮一楼,自然美与人文美集一身。它正以历史上最辉煌的雄姿屹立在赣江之滨,以中华文明之灿烂光辉永久地照耀未来;令华夏儿女倾心陶醉,令中外游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