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长剑当空舞

一纸命令,点燃一把“涅磐”的烈火。

已经当兵 4 年的曾蛟,由工程兵改行成为导弹部队的一名新兵。

走进电缆密布,装备横卧、导弹凌空的发射场,当年曾威震八方的施工英雄,好似蛟龙搁浅,一无所长。

按照权威的导弹专家测算,要把一个中等文化程度的战士,培养成一个训练有素的导弹操作手,至少需要 2 至 3 年时间,曾蛟还能有多大作为呢? “既然历史选择了我,我就要无愧于历史的选择。祖国把长剑交给咱,

咱就要用它去创造新的国威军威。”加入导弹方阵第一天,曾蛟便在日记中立下这样的誓言。

导弹知识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机械识图等多门学科。面对如同小山的各类专业技术书籍,当年在开山放炮中素以“拼命三郎”著称的曾蛟横下一条心:“就是一堆铁,我也要把它咬碎嚼烂吞进肚子里。”每天,他天不亮就走床,借助宿舍走廊里昏暗的灯光认真补习数理化知识;晚上,战友们休息了,他又悄悄钻进阴冷的饭堂,捧着专业书籍学习到深夜一二点;星期天、节假日,又抱着大学文化课本到河边或树林里一学就是半天一天。连

队下发的专业教材读完了,曾蛟又从连队干部、营部技术员、旅图书馆借, 还利用出差的机会四处购买。一次,曾蛟去北京出差,在王府井新华书店, 一本标价 192 元的《中国集成电路大全》令他欲买不能欲放不甘。“书可以不买,但不等于不看。”经向营业说明情况,曾蛟硬是在书店里整整摘记了一天。

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坚强的决心,仅用一年多时间,曾蛟便“啃”下了《物理学》、《晶体管电路基础》、《模拟电路基础》、《脉冲数学电路》、《高等数学》、《计算机原理》等几十本专业技术教材,写下了 50 多万字的学习

笔记,熟练掌握了本排 8 种专业 25 个不同号手的操作技能。“门外汉”终于敲开了神秘的导弹专业大门。

这是一次导弹模拟飞行试验。随着指挥员的声声操作命令,端坐在中心控制台前的操纵员曾蛟,一边用双手娴熟准确地揞下各种按钮,一边圆睁双眼,密切注视着数十盏红、黄、蓝、绿指示灯的光亮,以及仪表指针显示的数据。

“报告,停转指示灯出现异常。”导弹测试进入中间阶段,曾蛟鹰隼般的眼睛迅速从一闪即逝的指示灯灯光中捕捉到了异常。技术员掐住秒表,停转指示灯果然比规定时间提前闪亮了 0.3 秒,当即采取果断措施,避免了一场恶性事故的发生。

双眼能把握稍纵即逝的瞬间,两耳能辨别控制系统各种继电器启动的声响,十指完成上千个操作动作不摁错一个按钮。这便是曾蛟练就的硬功绝活儿。

盛夏,某发射场上,凌空出鞘的战略导弹即将实现壮丽的巡天飞行,突然,中心控制台仪表指针刹那间连续出现 3 次误差摆动,在场的航天专家顿时紧张起来:千钧一发的时刻,任何丝毫的差错都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眉头紧锁的各路导弹专家紧急磋商了半天,故障原因仍然是个谜。“谜” 底未解,唯一的决策就是推迟发射。

正当专家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坐在操纵员位置上的曾蛟已经将电路图在脑海里过了一遍,他忍不住说:“我觉得,3 次误差摆动可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一句话,令在“机械原因”中兜了半天圈子的专家们茅塞顿开,急忙赶到操作场一核实,果然是一名操作手在操作中无意间用手触摸了仪器外壳。一场即将推迟的导弹发射如期进行。

初秋,东北某发射场,苍松滴翠,残阳如血。一枚大型号导弹傲然耸立, 直刺苍穹。随着指挥员的一声“点火”命令,墨绿色的战略导弹在团团烈焰簇拥下,冉冉升腾,飞向远方目标。数分钟后,遥远的靶场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由曾蛟按动点火开关的导弹准确命中目标,并创该型导弹发射史上的最佳精度。军委刘华清副主席闻讯后,连连称赞:“打得好,打得好!”

庆功会上,曾蛟和他所在的控制排,同登龙虎榜,分别荣立个人三等功和集体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