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南极

1985 年 2 月 20 日南极。

上午 10 点,中国长城南极考察站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会场正中放着邓小平同志题词的铜匾“为了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在阳光下金光闪闪, 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 308 名官兵首次赴南极纪念”的大铁锚,似乎在向人们昭示着什么。

“长城”,从燕山山脉延伸到了南极,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走出国门,驶向世界,整个世界的目光注视着新中国的海军现代化。

雄壮的国歌声中,那些在狂风恶浪面前,在死神威协面前没有屈服的中国海军官兵,流下了激动的势泪。

欢庆胜利的时候,人们不会忘记昨天。中国海军的南极之行,在我国航海史上划下一条时代的航迹。

南极洲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是地球上最后未开发的大陆。世界各国的探险者、考察者都想征服它。

1984 年 6 月 25 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首次赴南极考察编队,并建立“长城站”。

海军北海舰队 J121 万吨级打捞救生船,受命协同国家海洋局“向阳红” 10 号科学考察船,组成编队,挺进南极洲。

J121 船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远洋打捞救生船。1982 年交海军服役。它身长 156 米,宽 20.6 米,满载排水量 12000 吨,续航力 18000 海里,抗风力

12 级。船尾后甲板有直升机平台。船上有现代化的通信、航海、动力和打捞救生设备,有破冰能力,可在浮冰或冰海域航行。

1984 年 11 月 20 日上午,一声响亮的汽笛,震撼着上海高桥码头,震撼

着中华民族的航海史。308 名海军官兵,怀着为国争光的激情,驶向茫茫大海。

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大地吸引着年轻的官兵们,但是征服南极的行程却充满着艰险,咆哮凶险的狂风恶浪,坚如钢铁的冰山和暗礁,深不可测的冰崖和冰缝⋯⋯。

艰险方显英雄本色。

离开祖国的第 6 天,J121 号受到一次严重考验。

这天清晨,J121 船平稳地行驶在南太平洋上。突然船的右主机第一缸汽缸水管支架断裂,套管脱落,冷却水直往外喷。报告急速传到动力保障组组长陈惠林的耳中。这位 53 年入伍,时任北海舰队机电业务长的专家,立即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从这里到南极,才走了 1/6 的航程,右主机这条“腿”已折断,全靠左主机一条“腿”走,将延误到达时间,错过建站季节。

怎么办?

J121 船机电长徐兆富,副机电长李永田、周恩华等人紧紧围在他的身边。

J121 船的指挥员和全船的官兵们急切地等待着。“封缸!”陈惠林做出决断。

所谓封缸,就是把发生事故的第一缸封死,与其他缸脱离,保证其他缸的正常工作。

电波传到北京,海军首长同意封缸。

曲轴箱盖打开了,一股炽烈的气浪裹着刺鼻的油烟味扑面而来,令人喘不过气来。徐兆富和主机班长高兴洲、主机兵顾永新等人什么也顾不上了, 脱掉外衣轮流钻进了摄氏 60 多度高温的曲轴箱内。汗水犹如雨珠往下淌,油

污沾满了全身。经过 5 个多小时奋战,主机终又“隆隆”地运转起来。

J121 船创造了中国航海史上“封缸航行”连续 25 天行驶 9000 多海里的新记录。在阿根廷的鸟斯松亚湾,J121 号船修好了右主机那个一缸,使右主机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

德雷克海峡,是一条艰险的海峡,但又是通往南极的必经之路,“咆哮的西风带”使这里的海面常年受影响,几米甚至几十米高的巨浪,时刻吞噬着过往的船只,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可怕的名字:“航海家的坟墓”。

严酷的现实摆在 J121 船官兵的面前。

最先接受挑战的是 J121 船气象组的彭帮安等 3 人。早在出航前,他们查阅了阿根廷近 10 年历史地面天气图和高空天气图,查阅了 5 年内德雷克海峡气象资料。资料表明,尽管海峡天气异常恶劣,变化无常,但在一个月内也有一两次好天气,每次 24 到 48 小时。“要是抓住一个好天气通过德雷克海峡,该有多好啊!”

为了抓住这 24 到 48 小时的好天气,气象组的同志们在 J121 船抵达阿根廷乌斯杯亚港以前半个月,就开始了紧张的预测工作。

“12 月 24 日以后,德雷克海峡将有 37 小时的好天气!”彭帮安毅然向

指挥员提出建议:提前一天,即 24 日启航。指挥员批准了他们的建议。

“启航!”

12 月 24 日下午 4 点,船队提前一天离开了乌斯杯亚港,向洼雷克海峡

进发。

横渡中果然和彭帮安他们预测,刚才还是风起浪涌,扑击船队,进入海峡以后,风浪收敛了怒容,第 2 天,微风拂拂,阳光籼灿烂,海面上金光闪闪,德雷克海峡像是迎接贵宾的到来,向船队展开了一条罕见的、宽广的坦途。船队经过 36 小时的航行,平安穿过了“航海家的坟墓”。5 小时后,大洋的风景席卷海峡,顿时天倾海翻,足足发泄了 3 天。

12 月 26 日凌晨,船队准时到达了南极齐治岛民防湾。企鹅成群地朝海边走来,那种“目中无人”的神态俨然是这里的主人,海豹蹲在冰块上,瞪圆了眼睛一付吃惊的表情;海燕在苍穹盘旋,那优美的鸣叫,像为勇敢者歌唱。⋯⋯

战胜了惊涛骇浪的官兵们顾不得欣赏这美丽的景色,立即投身到建站的任务中去。

几百吨物资上岛,首先要修建简易码头。气候恶劣,给考察队的施工带来很大难度。时间不等人啊!

紧要关头,J121 船指挥员主动找到考察队请战。25 名水兵组成的第一突击队开上岛。

南极像要有意考验官兵们,特大暴风雪扑天盖地压下来,海浪翻滚,雪片横飞。

“誓与天公试比高”,水兵们咬着呀,跳入齐腰深的冰冷的海里干起来。主机员李秀谦操着八磅大锤,嘴里喷出团团热气,随着“嘿嘿”的号子声, 钢管一寸寸钻入海底。忽然,一个失控的铁锤砸向他的右手,肌腱被打断了, 他一声不吭,继续干,鲜血染红了他的手套,染红了南极的白色大地⋯⋯

5 天的苦战,简易码头建成了。面对疲惫的官兵们,考察队员们激动了, 领导者由衷地称赞:我看到了水兵们“南极精神”。

“南极精神”鼓舞着更多的人创造奇迹。

一天,9 级大风浪裹着暴雨把 40 名突击队员围困在岛山,小艇无法下海, 死亡的威胁一步步逼近。

“能不能用飞机援救他们回船?”指挥员把信任的眼光投向 J121 船。这种恶劣气候的飞行从未有过。飞,明显违反常规危险极大。但面对 40

名同志生命正受到的威胁,舰载直升机 179 号机长于志刚坚定的回答:“飞, 要把战友们安全接回来!”

一次超气象条件的飞行开始了。

飞机迎着大风暴钻进了很强的气流。机身强烈地颠簸着,像只风筝,难以操枞。云高 50 米,能见度只有 1 公里。于志刚沉着镇静,精心操作,与风

暴英勇地搏斗着。险情一次次被化解,就这样分 3 架次,飞机终于将 40 名官兵接了回来。

能够踏上南极的人都不想失去任何一次亲身体验的机会。潜水兵刘宝珠就是这样。这个具有 300 多次潜海经验的潜水员,多日来就一直在暗暗地观察南极的海面情况。他想,到了南极,不下海,将会是终身遗憾。

机会来了。J121 在民防湾抛锚以来,接连三次因风暴巨浪袭击而脱锚, 为查清这一原因,指挥员决定派潜水员下海。

“我下去!”刘宝珠当仁不让。

海底资料缺乏,南极的水中生物伤不伤人?锋利的浮冰不停地流动,都可能威胁潜水员的生命。对这些,刘宝珠都作了具体分析,准备好几套处置

预案。

下水的日子到了。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刘宝珠身穿 150 多斤重的潜

水服,缓缓地进入水中,向海底游动。当下潜到 30 米时,刘宝珠感到胸闷、

气喘。“一定要坚持住!”他不断地鼓励自己。适应后,他迅速下潜到 57 米深的海底。民防湾海底的神秘世界尽显眼前,刘宝珠欣喜万分。喔!原来脱锚原因是由于锚抛到了泥沙地上抓不住。他又搜集着各种标本。15 分钟后,安全返回水面。

宝贵的 15 分钟,刘宝珠为我国潜水员今后在南极地区进行海底作业提供了经验。

J121 船远征南极的航迹闪闪发光,向世人展示了人民海军现代化建设的风貌,308 名官兵创造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国海军指战员取之不尽的鼓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