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穆斯林的各教派

我们已经相当详细地论述了阿拔斯王朝头二百五十年(750—1000 年)的历史,因为这是一个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中,穆斯林的文明,接受了一直保存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那种显著的特征,无论在教义学、教律学、科学、哲学、文学、人文学方面,现在的伊斯兰教,实际上是九百年前的伊斯兰教。当日发展起来的伊斯兰教的各学派,在某种形式下,继续存在到今天。在那些学派中,各教派是最重要的。

穆尔太齐赖派,起初是一个固执的严格主义运动,他们断言,认为《古兰经》是上帝的非创造的言语而且是无始的这种学说,会损害上帝的统一性, 但是,他们后来发展成为唯理论者,给人类理性的产物以超乎《古兰经》的绝对价值。由于受到穆尔太齐赖派大法官伊本·艾比·杜瓦德①的鼓动,麦蒙出于哲学兴趣,把这个新的教义提升到国教的地位,于公元 827 年公布了一个重大的敕令,宣布“《古兰经》是受造之物”的教条,与正统派的主张针锋相对,他们认为,《古兰经》在其实际形式方面及其阿拉伯语方面,是与天上的原本完全相同的翻版②。“《古兰经》是受造之物”这新教条,不久就变成了穆斯林的信仰的试金石。甚至法官也要经过这试金石的检验。这位哈里发于833 年颁布了他的臭名远扬的敕令说,凡是反对《古兰经》受造之说者,已担任法官的,都受撤职处分,没有担任法官的不得加以委任。他同时成立了“米哈奈”(mihnah,意思是考验),即一种宗教裁判所,其任务是审判反对这一教条的人①。由于一种奇缘,本来应该维护思想自由的运动,变成了压制思想的凶器。

在伊斯兰教史上,迫害异端,这并不是破天荒第一遭。伍麦叶王朝的哈里发希沙木(724—743 年在位)曾下令处死哲耳德·伊本·第尔汗,因为他主张《古兰经》是受造的②,他还处死了大马士革人盖伊兰,因为他主张意志自由③;阿拔斯王朝的麦海迪和哈迪,都曾将一些“精低格”(zindīq)处以磔刑

④,把他们吊死在十字架上。但是,麦蒙的这种“米哈奈”是对异端的第一次

有组织的裁判,而且是扑灭异端的最早的正式尝试。 “米哈奈”的第一个牺牲者,是伊马木艾哈迈德·伊本·罕百勒⑤,他为

维护保守的正统派所进行的大胆而且顽强的斗争,构成了正统派历史上富于魅力的一页。对正统派的迫害,在麦蒙的两个继任者的时代,继续进行。但是,在穆台瓦基勒在位的第二年,848 年,他扭转了形势,翻过来迫害穆尔太齐赖派,而恢复了古老的信条。

在这个时期,穆尔太齐赖学派的领袖当中,有奈萨木(约在 845 年卒), 这位舍赫曾努力阻止伊斯兰教中波斯二神论的倾向,主张怀疑是知识所要求

① 参阅 ibn-Khallihān, vol. i, pp.38— 45;Tabari, vol. iii, pp. 1139 以下。

② 参阅本书第 123— 124 页。

① 他们的命令的抄本,还保存在泰伯里《世界史》第 3 册,第 1112— 1116 页。

② Ibn-al-Athīr, vol. v, pp. 196— 197。

③ 同上书, p. 197; Tabari, vol.ii,p. 1733。

④ 参阅本书第 359 页。

⑤ Tabari, vol. iii, pp. 1131 以下。

的首要的绝对条件⑥。他的体系,大体上是复兴安那萨哥拉斯的学说。奈萨木的徒弟中,有百科全书家巴士拉人查希慈(868 或 869 年卒)①。另一位较早的领袖,是穆阿麦尔·伊本·阿巴德(约在 835 年卒)②,他是一位盖德里叶派的学者,具有某些印度思想。

在教义学方面,推翻穆尔太齐赖派的理论,重建正统派的教义,使其变成了伊斯兰教世袭遗产,还要归功于巴格达人艾卜勒·哈桑·阿里·艾什耳里(935 或 936 年卒)③,他是仲裁人艾卜·穆萨的苗裔。用一位虔敬的穆斯林的话来说,“穆尔太齐赖派曾趾高气扬,但是真主差派了艾什耳里,他们的统治就告终了。”艾什耳里原来是穆尔太齐赖派的教义学家祝巴仪(915 或 916 年卒)④的学生,后来转换了方向⑤,他在辩论中使用以前老师们所采用和发展的那些武器——逻辑和哲学论证——,来和他以前的老师们战斗。他还有其他的许多成就,因此就变成了伊斯兰教教义学(kalām)的奠基人。在他之后,教义学家都力求把宗教信条和希腊思想调和起来。这成为穆斯林文化生活的最主要的特征,正象它是中世纪时代基督教徒的生活的特征一样。无方式(bila kayf)的信条,也是艾什耳里开始采用的,依照这个信条,每个人可能接受《古兰经》中神人同形同性说的措辞,而不要求什么解释。这条新的原理,被当做一个风门,用来节制自由思想和科学研究。塞尔柱克王朝的大臣建立尼采米亚大学的目的,就是要传播艾什耳里的教义学体系。

继艾什耳里而起的是安萨里(al-Ghazzāli,拉丁语作 Algaz-el)①,无疑,他是伊斯兰教最伟大的教义学家,又是伊斯兰教最高贵和最有创见的思想家之一。他确定了艾什耳里派最后的形式,而且确立了这个教派的金言(dicta),使其成为伊斯兰教普遍的纲领。伊斯兰教的这位教长,从此变成为正统派的终极的权威。穆斯林们常说,假使穆罕默德之后还可以有一位先知, 安萨里一定就是那位先知了。

安萨里的外号是艾卜·哈米德,他于 1058 年生于呼罗珊境内的突斯诚,

于 1111 年死在故乡。他在自由的宗教经历中探讨过伊斯兰教各教派的思想。这是他的自述:

我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现在我已经五十多岁了)就开始了研究工作⋯⋯ 我不断地研究各种教义或信条。我碰着内学派(Bātinīyah),就想研究他的秘教的真谛;迂着外学派(Zāhi-rīyah),就想探讨他的直解主义的要旨;会见哲学家②,就想学习他的哲学精髓;遇见辩证派教义学家(mutakallim),就想探查他的辩证学和教义学的宗旨;遇着苏非家,就要刺探他的苏非主义的秘

⑥ 关于他的异端,可以参阅 Shahrastāni,pp.37— 42; Baghdādi,ed.Hitti,pp.102— 109。

① Ibn-Hazm, vol.iv, p. 148; al-Khayyāt, Kitāb al-Intisār, ed.H.S.Nyberg(Cairo,1925), index。

② 参阅 Shahrastani,pp.46— 48;Baghdādi, pp.109— 110。

③ 参阅他所著的 Maqālāt al-Islāmīyīn, ed.H.Ritter(Constantinople,1929),pp.155— 278; Shahrast āni, pp.65— 75。

④ 参阅 Shahrastāni,pp.54 以下;Baghdādi,p.121。

⑤ Fihrist, p.181 。

① 这个姓是发源于 ghazzāl(纺线工人),正确性较差的写法是 al-Chazāli,见 Muhammad ibn-abi-Shanab in Majallat al-Majma‘,vol.vii(1927),p.224— 226。参阅 Duncan B.Macdonald in Journal Royal Asiatic Society(1902),pp.18— 22。

② 指新柏拉图学派。

密;遇到苦行者,就要追索他的苦行的根源;迂到无神论的精低格,就要摸索他坚持无神论、伪装信神的原因。从青年初期开始,我就有了探索真理的热情,这是我的天性,是无法抑制的,是不能自主的③。

安萨里以正统派成员的身分,开始其宗教生活,不久就转变成一个苏非派成员,在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与过去的一切断绝了关系。1091 年,他被聘为巴格达尼采米亚大学的讲师,在那里变成一个怀疑论者。过了四年之后, 一次剧烈的思想斗争,使他筋疲力竭,精神委靡,他又回到了苏非主义。理智主义使他失望。他以一个托钵僧的身分,心安理得地漫游各地。在各处退隐了十二年之久,包括在叙利亚隐居的两年和一次朝参圣地,然后他返回巴格达,从事于说教和讲学。他在这里写成杰作《圣学复苏》(Ihyā’,‘Ulūmal-D īn)①,这部著作的神秘性,赋予教律以生气;其正统性,对伊斯兰教的教义发生影响。在这部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如《学问的开端》(Fātihat al-‘Ul ūm)②、《哲学家的矛盾》(Tahāfut al-Falāsifah)③、《信仰的节制》(al-Iqtis ād fi al-I‘tiqād)④等,正统派的理论已登峰造极了。教律学曾窃据一个崇高的地位,这些著作把教律学抛开,而利用希腊的辩证法,建立了一个实用的哲学体系,而且使哲学受到正统派教义学家的欢迎。1150 年以前,这些著作的某些部分被译成拉丁语,对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院哲学曾发生了显著的影响。基督教最伟大的神学家之一托马斯·阿奎那和较晚的巴斯喀,都曾间接地受到安萨里的各种观念的影响,安萨里是一切穆斯林思想家中对于基督教各种学说的形成贡献最大的一位。艾什耳里和安萨里所形成的经院哲学的骨架,把伊斯兰教撑持到现在,但是基督教世界已成功地突破了自己的经院哲学,特别是在新教革命的日子里。从那个时候起,西方和东方就分道扬镳,前者继续进步,后者却停止在原来的地方。

苏非主义①是伊斯兰教中的神秘主义。苏非主义,与其说是一套教理,不如说是一种宗教领域中的思想和感觉的方式。穆斯林的神秘主义,是对伊斯兰教和《古兰经》的理性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形式主义的一种反动。从心理学上来说,苏非主义的根源,就在于对于上帝和宗教的真理,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获得亲身的、直接的亲近和更亲切的经验。苏非主义跟伊斯兰教其他的各种运动一样,可以在天经和圣训中找到其根据。例如第 4 章第 94 节,第 9

章第 117 节,第 33 章第 47 节,分别谴责“贪图今世生活的浮利”,称赞“悔罪自新的人”,并且强调“信任真主。因为真主足为监护者”,象这样的词句,在《古兰经》中是并不缺乏的。穆罕默德自己跟真主的关系,就有一种神秘的色彩,换句话说,有一种在真主面前的直接的知觉,而苏非派就自命为先知所秘传的、保存在圣训集里的各种教训的真正解释人。

③ Al-Munqidh min al-Dalāl, ed.A. Schm(lders(Paris, 1842),pp.4— 5;参阅 C. Field, The Confessions of AlGhazzali(London,1909), pp.12— 13。这本著作中自传的部分,几乎与圣·奥古斯丁的经历一样。

① 1334 年开罗版,四册。还有其他的几种版本。

② 1322 年,开罗版。

③ Ed.M.Bouyges(Beirūt,1927)。

④ 1327 年,开罗第二版。

① 这个名词发源于阿拉伯语的 sūf(羊毛),因为加入苏非派的人必须穿一件粗毛布衣以示苦行。Theodor N(ldeke in 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morgenl(ndischenGesellschaft,vol.48(1894),pp.45— 48。

苏非主义起初是一种简单的禁欲生活,主要是冥想,正如基督教僧侣通常所实行的那样,在回历二世纪的时候,以及二世纪以后,它发展成为一种诸说混合的主义,从基督教、新柏拉图主义、诺斯替教、佛教等吸取了许多要素,并经历了神秘主义的、神智学的和泛神论的阶段。苏非派模仿基督教僧侣,采用粗毛布衣(sūf)为制服,还从基督教僧侣借来了独身生活的理想,这是正统派的伊斯兰教所不提倡的。孤独的冥想和长期的守夜等习惯,同样说明叙利亚修道院的影响。苏非派的团体(tarīqah②,意思是正道),在十三世纪时发展起来,其中有长老(shaykh)和门徒(murīd),相当于基督教的牧师和初学者,这已近乎修道院的组织,尽管有真伪难辨的圣训说:“伊斯兰教没有僧侣制(rahbānīyah)。”苏非派的宗教仪式,叫做迪克尔(dhikr)①,是伊斯兰教中唯一的复杂的仪式,而且是发源于基督教的连祷的②。苏非派关于来世的种种传说,和他们所说的假基督③,都说明这个宗教团体曾吸收了许多新会员,这些人原来信奉较古的一神教,新近改奉了伊斯兰教。

九世纪中叶,苏非这个名词,初次出现于阿拉伯文献中,用来称呼某一类禁欲主义者④。获得这个称号的第一个人,据较晚的传说,是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查比尔·伊本·哈彦(约在 776 年享盛名),他宣称他有自己的一种禁欲

主义。与他同时代的巴里黑人易卜拉欣·伊本·艾德杭(约在 777 年卒),可以作为这个时代一个早期的寂静教的禁欲主义(zuhd)的典型。苏非派关于易卜拉欣转变的传奇,显然是仿造佛的故事⑤,据这个传奇说,他原来是以一个王子的身分出现的,某天他出去狩猎,突然听到有神秘的声音警告他说,他不是为此类目的而被创造的。于是,这位打猎的王子下了马,永远抛弃了荣华富贵的道路,而出家修行。照另一个传奇的说法,他的转变,是由于一个乞丐的启发,有一天,他从王宫的窗子向外面眺望,看见一个乞丐,在用一片发了霉的面包充饥,他把那片面包浸在水里,用一点儿粗盐做佐材,吃得津津有味。那个乞丐对易卜拉欣证明了自己是心满意足的,易卜拉欣就穿上粗毛布衣,开始了一种流浪的生活①。易卜拉欣转变成苏非之后,迁移到叙利亚,苏非主义在那里有自己最早的组织,他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

在基督教和希腊的各种观念的影响下,穆斯林的禁欲主义,在回历二世纪时,变成了神秘主义,那就是说,禁欲主义,开始被其皈依者认作一种修行的方法,修行的目的,是认识真主,喜爱真主,与真主联合为一,而不是企图在来世获得真主的报酬。苏非对于真主的这种认识(ma‘rifah),是凭借个人的灵魂的闪光所获得的一种神秘的直觉,而不是通过理智或公认的圣训而求得的对于真主的认识(‘ilm)。神秘的直觉,是艾卜·苏莱曼·达拉尼(849 或 850 年卒)所首创的主义,他的坟墓在大马士革附近的达赖亚,在雅古特的

② 《古兰经》46:30 以下。

① “迪克尔”的意思是记诵,就是念念不忘真主的尊名;《古兰经》33:41。

② Reynold A.Nicholson,The Myrtics of Islam(London,1914),p.10。

③ Al-Masīh al-Dajjāl,发源于阿拉马语的 Meshīha Daggāla。参阅《马太福音》24:24;《启示录》13:

1— 18;《但以理书》11:36。

④ Jāhiz,Bayān,vol.i,p.233。

⑤ T.Duka in Journal Royal Asiatic Society(1904),pp.132 以下。

① 参阅 ibn-‘Asākir vol.ii,pp.167— 196;Kutubi,vol.i,pp.3— 5;al-Qushayri,al-Risālah(Cairo, 1284),pp.9— 10。

时代,还是人们瞻仰的对象②。但是与禁欲主义派对立的神秘主义派的第一个苏非,是克尔赫人麦耳鲁夫,他是巴格达学派的,于 815 年去世。麦耳鲁夫原来是一个基督教徒,一说是一个萨比教徒③,他被描绘成一个醉心于真主的人,被尊为圣徒。他的坟墓在巴格达城,在底格里斯河右岸上,直到现在, 还受到群众的瞻仰,在古舍里(1074 年卒)④的时代,人们认为在他的墓旁祈祷,是治病的良方。依照神秘派的说法,除真主外,任何物都不是真正存在的,真主是永恒的美,达到真主的道路是爱。爱就是这样变成为神秘主义的精髓了。

苏非主义从思辨的神秘主义又发展成为神智教。这种转变发生于翻译希腊名著的时期。引起这种转变的首要原因,是希腊的影响。苏非派神智学的代表是埃及人左农①,860 年在吉萨去世,他的父母都是奴比亚人②。一般苏非家公认,这位禁欲主义者是他们的教义的创始人。他们承认,他是他们先辈的固特卜(qutb,宇宙的中枢)之一,他们每次提到他的名字,都加上这个祈祷:“愿真主使他的内心深处(sirr)变成神圣的。”赋予苏非主义以定型的是左农。他首创了这个观念:只有入神(wajd)才能真正认识真主,除此,别无他法。据麦斯欧迪的记载③,左农喜欢在他的祖国埃及的古迹的废墟中徘徊,企图辨认那些古迹上的神秘的象形文字,以便当做一把钥匙,去打开已遗失的古代科学的宝藏。

从神智教走到泛神教,并不是困难的,这个步骤主要是在印度—伊朗的影响下实现的。《乐府诗集》④至少给我们保存一段关于明白无误的佛教人生观的描绘,查希慈所描写的精低格的僧侣⑤,不是印度的圣人或者佛教的和尚,就是他们的模仿者⑥。波斯人巴叶济德⑦·比斯塔米(约在 875 年卒,他祖父是祆教徒),大概是首创无我主义(fanā’)的人,这种主义可能是佛教涅槃的反映。另一个波斯人哈拉只(梳毛人),于 922 年被鞭挞,吊在绞刑架上, 杀头后,被焚化了。阿拔斯王朝的宗教裁判所,这样惩办他,是因为他曾宣言:“我就是真主。”他所遭受的磔刑,使他变成最伟大的苏非的殉道者。下面的诗句充分说明他的神秘的理论:

我即我所爱,所爱就是我; 精神分彼此,同寓一躯壳; 见我便见他,见他便见我①。

② Buldān, vol.ii, p.536。

③ 参阅 al-Hujwīri Kashf al-Mahjūb,ir. R.A. Nicholson(Leydon, 1911),p. 114。

④ Risālah, p.12。

① 左农(意思是鱼人)是他的外号,《古兰经》(21:87)曾称约难为左农。他的真名是骚班·艾卜勒·斐德·伊

本·易卜拉欣。

② Qushayri p.10;Hujwīri, p.100。

③ Vol.ii.pp. 401— 402。

④ Vol.iii,p.24,ll.27— 28 。

⑤ Hayawān,vol.iv,pp. 146— 147。

⑥ Ignaz Goldziher, Vorlesungen über den lslam, ed.F. Babinger(Heidelberg,1925),p.160 。

⑦ 原名是艾卜·叶齐德,突厥人把他叫做巴叶济德,参阅 Qushayri,pp.17— 18;ibn-Khallikān,vol.i, p.429。

① Ibn-Khallikān, vol.i,p.261。参阅 R.A.Nicholson.Studies in IslāmicMysticism(Cambridge,1921),

哈拉只的坟墓,在巴格达的西面,现在还作为一个圣徒的坟墓保存在那里。但是,最伟大的一神论兼泛神论的苏非家,是西班牙的阿拉伯人穆哈义丁·伊本·阿拉比(1165—1240 年),他的坟墓在大马士革的嘎西雍山麓,现在被圈入穆哈义丁清真寺内。伊本·阿拉比同安萨里和巴格达人祝奈德(910 年卒)② 一流的正统派苏非家不同,他力图将苏非主义变成一门科学,想要为各界的入门者保存这门科学。泛神论关于“万物是真主”的观念的产生,应归功于他。

在神秘的诗歌方面,阿拉伯人只产生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就是埃及人伊本·法立德(1181—1235 年),他的杰作,是一首颂歌(t 韵的)③,是关于神爱的绝妙的赞美歌。另一方面,波斯的第一流诗人,赛耳迪、哈菲兹和鲁密等, 差不多都是神秘派的诗人。但是在哲学的苏非主义方面,阿拉伯语的著作界曾产生伊斯兰教所培养的最伟大的两位才子,法拉比和安萨里。后者曾使苏非主义及其若干非正统派的习惯,与伊斯兰相调和,并使神秘主义与伊斯兰教的理智主义相融合。

在回历的头五个世纪中,被称为苏非主义的那种宗教经验,几乎完全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弟子和信徒的许多小组,聚集在某个人物的周围,或者因为纪念象哈拉只那样的精神导师,而聚集在一起,但是这种有组织的团体, 是地方性的,没有常设的性质。在公元十二世纪结束以前,永久存在的团体开始出现了。依照这条原则而创设的第一个互助会(tarīqah)是嘎迪里叶派,因波斯人阿卜杜勒·嘎迪尔·支拉尼或支里(1077—1166 年)①而得名,支拉尼享盛名于巴格达。这个互助会,是最宽大和最慈爱的互助会之一,现在会员遍于整个穆斯林世界,包括阿尔及利亚、爪哇和几内亚。就历史来说,第二个互助会,是里发仪叶派,是伊拉克人艾哈迈德·里发仪(1183 年卒)所建立的,这个互助会的会员,象其他互助会的会员一样,会演各种杂技,如吞食红火炭、活毒蛇和玻璃片,用衣针和小刀刺穿自己的身体等。再其次是毛莱威叶派,通称为旋转的托钵僧,他们的互助会是以伟大的波斯诗人查拉勒丁·鲁密(1273 年卒于科尼亚)为中心的。与一般穆斯林的习惯相反,鲁密使音乐在他的互助会的仪式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苗裔,生活于科尼亚,世袭他的领袖职位②。这个互助会的最高领袖,享有这样的特权,即土耳其的新哈里发必须由他给予一把佩剑。

其他各式各样独立的互助会,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代发展起来,他们的苏非主义是五花八门的,从禁欲的寂静主义到泛神论的唯信仰主义,什么都有。在最大多数的情况下,互助会的创始人本身,就变成了崇拜的中心, 被授予神的或准神的权力,而他的互助会的总部,发展成为崇拜圣徒的场所。

p.80;Louis Massignon, La Passion d ’al-Hallāj:ma-rtyr mystique de l ’Islam(Paris, 1922),vol.ii, p.518。

② Qushayri,pp.24— 25;Hujwīri,pp.128— 130。

③ Dīwān,ed. Amin Khūri,3rd ed.(Beirūt,1894), pp.65— 132;tr.almostentirely by Nicholson, Studies,pp.199— 266。

① 现存的最好的传记在 al-Dhāhabi,“Ta’rīkh al-Islām”,D.S. Margoliouthin Journal Royal Asatic

Society(1907), pp.267— 310。关于他的种种奇迹,可以参阅 Shattanawfi Bahjat al-Asrār(Cairo,1304),在这本书的页缘上有支拉尼所作的七十八篇说教,叫做 Futūh al-Ghayb。

② 他没有子女,他的苗裔,是指他的弟兄们的苗裔。——译者

在非洲,最强大的宗教团体是沙兹里叶派①,是阿里·沙兹里(1258 年卒)所创始的,在摩洛哥和突尼斯特别强大,有许多不同名称的分会。摩洛哥伊斯兰教的特点,是圣徒在那里或许比在任何其他伊斯兰教国家都更加受到崇拜。现代的赛奴西协会,先后以贾加布卜绿洲和库弗腊绿洲为总部,是阿尔及利亚的舍赫赛奴西在 1837 年所创始的,同以前的各种互助会有显著的差别,因为这是一个具有政治目的和军事目标的宗教团体。在埃及居于领导地位的地方性的互助会,是伯德威派,因埃及人艾哈迈德·伯德威(1276 年卒) 而得名,总部设在坦塔。在土耳其最强大的互助会之一,是白克塔什派,这个教派与土耳其近卫军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很有威望。这个互助会,早在 1500 年就兴盛起来,奖励独身生活,尊崇阿里,在它的教义学中还可以看出基督教影响的痕迹。这个团体,与其说是一个苏非派的互助会,不如说是一个教派。土耳其托钵僧的互助会,不仅继承了小亚细亚古老的宗教,而且保存了早期土耳其人从中亚细亚带来的萨满教的痕迹。

苏非派的各互助会,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教会组织。这些团体的成员,通称为“德尔威什”(dervish,苦行僧)②,他们生活于特殊的宿舍里,这种宿舍叫做“台基叶”(takīyah),“扎威叶”(zāwiyah)或“里巴兑”(ribāt),这种宿舍同时还用做社会活动的中心,这个任务是清真寺所不能执行的。除长老和门徒外,互助会还可以有第三类成员,即凡俗会员,他们要服从互助会领袖的指导。

除创始一套修道制度和宗教仪式外①,苏非家对于伊斯兰教还作了别的贡献。念珠(subhah)在穆斯林中间的传布,显然应归功于他们②。现在,只有严格的瓦哈比派,把念珠当做异端(bid‘ah)而远避之。这种祈祷的工具,起源于印度,可能是苏非家从东方基督教会借来的,不是从印度直接传入的。在十字军战争中,念珠传入罗马天主教的西方。在阿拉伯文献中,初次提到念珠的,是桂冠诗人艾卜·努瓦斯(约在 810 年卒)③。巴格达鼎鼎大名的神秘家祝奈德(910 年卒),用念珠作为达到入神状态的媒介,有一位批评家规劝他, 说他这样一位享尊严之大名的人物,不应该使用这种异端事物,他回答说: “我不愿抛弃把我引到真主面前去的道路。”④

此外,苏非主义还创始和普及了崇敬圣徒的仪式。《古兰经》并没有准许崇敬圣徒。这种风俗,是在基督教习惯的影响下产生的,是为了响应神秘的呼唤,也是为了适应跨越伊斯兰教教义学中天人之间的鸿沟的需要。伊斯兰教并没有承认圣徒的正式规定,凡是能显示奇迹(karāmāt)而受到群众欢迎的,都被认为是“外理”(wali,真主的朋友)。逊尼派和十叶派,本来都觉得祈祷圣徒是一种多神教的崇拜方式,到十二世纪时,主要由于苏非派的影响,圣徒崇敬同正统派的原理之间,发生了哲学上的调和,于是那种感觉也

① 关于这一点,可以参阅 abu-al-Mawāhib al-Shādhili,Qawānīn Hikam al-Is-hrāq(Damascus,1309);

tr.Edward.J.Jurji,Illumination in Islamic Mysticism(Princeton,1938)。

② 阿拉伯语的 darwish,起源于波斯语,意思是贫民,穷人,乞丐。

① 关于一位正统派穆斯林的批评,可以参考 ibn-al-Jawzi,Naqd,pp. 262 以下。

② Ignaz Goldziher in Revue de l’histoire des religions, vol. xxi(1890),pp.295-300;

Vorlesungen,p.164。

③ Dīwān,p. 108,l.18。参阅 ibn-Qutaybah, al-Shi’r, p. 508,l.2。

④ Qushayri,p.25 。

就跟着消灭了。讨论到“真主的朋友”的等级问题时,颇有骑士之风的苏非家都坚持男女完全平等的原则①,例如,他们把圣徒们的头把交椅给了赖比耳·阿德威叶(约 717—801 年),她是一位神秘派的妇女,过着高贵的生活, 具有可爱的性格。从此以后,赖比耳变成了“正统派圣徒传中极其卓越的女圣徒”。她年轻的时候,被人拐去,卖给人家做奴隶,但是,他的主子看见她在做礼拜的时候,周围放出光彩,就把她解放了。她不肯出嫁,愿过一种抛弃红尘的极端苦行的生活。不久,她就变成了“神秘的大道”上一位被崇敬的导师,谆谆地教诲人们要悔悟、忍耐、感恩、敬畏、安贫乐道、绝对信赖(tawakkul)真主。有人问她是否憎恨恶魔,她回答说:“我只顾得喜爱真主,没有工夫憎恨恶魔。”她曾梦见先知穆罕默德问她是否喜爱他,她回答说:“我满心喜欢真主,心中没有憎恨或喜欢他人的余地。”②她曾宣言:“我崇拜真主,不是因为惧怕他,也不是因为贪图天堂,只是因为喜爱真主,想望真主。”

麦立克·扎希尔总督和他父亲萨拉哈丁,曾下令把一位喜爱真主的人在阿勒颇处以死刑,他的罪名是异端,那时候他才三十六岁(1191 年),这个人名叫素胡尔韦尔迪。我们从他的一篇热情的祈祷可以清楚地看出,苏非派神智教既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也受到新柏拉图派的影响④。

另一个宗教运动,也是在阿拔斯王朝时期定型,而且产生了许多支派, 那些支派在伊斯兰教和哈里发帝国史上曾起了决定性作用,那就是十叶派运动。阿里派的命运,在阿拔斯王朝,不比在伍麦叶王朝好,尽管他们在推翻伍麦叶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的斗争中,曾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麦蒙曾采用十叶派的服色(绿色)为国家的服色,而且宣告以他们的一位伊马木阿里·里达①为自己的继任者,但是他的微笑,证明并不是永远有用的。不久就来了穆台瓦基勒。850 年,他恢复了早期迫害十叶派的惯例;他拆毁了纳贾夫的阿里陵墓和卡尔巴拉的更受尊崇的侯赛困陵墓②,因此,引起十叶派无穷尽的憎恨。1029 年,哈里发嘎迪尔,从巴格达清真寺中驱逐了一个十叶派的讲道者(khatīb),而任命一个逊尼派的讲道者代替他③。这种普遍的敌对,迫使十叶派采用敷衍(taqīyah)原则④,即在强迫和危害的威胁下,免除宗教的要求。作为伦理学上的一条原则,敷衍的合法性,早已为哈列哲派⑤的某些人所承认,但是,十叶派把这条原则当做一条基本的教义。他们给这条原则增加了新的内容,就是,一个信士发现敌人占优势的时候,他不但可以,而且应该

① Abu-Nu’aym(1038 年卒),在他的巨著 Hilyat al-Awliyā’ wa-Tabaqāt al-Asfiyā’, vol. ii(Cairo, 1933),pp.39— 79,中以巨大的篇幅论述了苏非派的女圣徒。

② Farīd al-Dīn‘Attār,Tadhkirat al-Awiiyā’, ed. R. A. Nicholson, vol. i(Leydon,1905),p.67。

③ Abu-Tālib (al-Makki), Qūt al-Qulūb(Cairo,1932),vol, iii, p.83。 还可以参阅 Margaret Smith,R

ābi’ah the Mystic and her Fellow-Saints in Islām(Cambridge,1928)。

④ Louis Massignon, Recueil de textes inédits concernant l’histoire de lamystique en pays

d’Islam(Paris,1929),pp.111— 112。参阅本书第 40 章:神秘派的“伊本·阿拉比”。

① Ya’qūbi, vol.ii, pp.544— 545。

② Fakhri,p.325; Mas’ūdi, vol. vii, pp.302— 303。

③ Ibn-al-Athīr,vol.ix,p.278。

④ 照字义讲,taqīyah 的意义是“谨慎”、“恐惧”(《古兰经》3∶28)。

⑤ Shahrastāni,p.92,l.15,p.93,l,6。

在外表上承认流行的那种宗教,作为自卫和掩护教友的措施⑥。

不遵国教的十叶派,虽然是一个被压迫的少数,而且屡次反抗现存的政体,都遭到失败(他们的反叛有时也是很英勇的),但是,他们仍然公开地, 或在原则的掩护下,坚持不渝地忠于伊马木,即从阿里的苗裔中选出的、理应得到这种效忠(walāyah)的伊马木。十叶派的伊马木,与逊尼派的哈里发不同,他不仅从穆罕默德继承了他的世俗的统治权,而且继承了解释教律的特权。在这种职务上,他是一位不会错误的导师,由于他的不谬性(‘ismah)①, 他获得了无罪的天恩②。与逊尼派和苏非派的主义相反,十叶派认为,宗教上的确实性,只能从伊马木的教训中获得,因为伊马木蒙真主的保祐,不会犯错误,更不会犯罪。他们的第一位伊马木阿里,先由长子哈桑继承,后由次子侯赛因继承③,侯赛因的苗裔是更驰名的。十二伊马木派(Ithna‘Asharīyah)是十叶派的主体,他们所拥戴的十二位伊马木中最后的九位,都是侯赛因的后裔。在九位当中,据说这四位是陆陆续续地被敌人毒死的:哲耳法尔(765 年)于麦地那,穆萨(799 年)④于巴格达,阿里·里达⑤(818 年)于突斯,穆罕默德·哲瓦德(835 年)于巴格达。其余的几位伊马木,或者在反抗哈里发政权的战争中战死于沙场,或者被刽子手杀死于法场。第十二位年轻的伊马木穆罕默德,在萨马腊清真大寺的山洞中失踪了(回历 264 年,公元 878 年), 他没有后人,所以就变成了“隐蔽的”(mustatir)或“被期待的”(muntazar) 伊马木⑥。因此,他被认为是永远不死的,是在一种暂时隐蔽(ghaybah)的情况下的。在适当的时机,他将以麦海迪(Mahdi,得道者)的身分出现,光复真正的伊斯兰教,并征服全世界,带来万物毁灭之前的短暂的一千年。这第十二位伊马木,虽然是隐蔽的,但是他永远是“时间的主人”(qā’im al-zam ān)。在波斯,十二伊马木派,于 1502 年被萨法威王朝定为国教,这个王朝的统治者自称是第七位伊马木穆萨·卡最木的后裔。自从那个时候起,波斯国王就索性被认作是隐蔽的伊马木的代理人,而穆智台希丁(mujtahidūn,高级的教义学家们)被认作他的代言人和他与人民之间的居间人。

关于伊马木麦海迪的教条,就这样变成了十叶派教义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甚至在今天,这个教条还是伊斯兰教十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主要分界线。逊尼派虽然指望将来有一个人出来复兴伊斯兰教,但是,他们在自己的来世论中,并不强调他的重要性,也不把他叫做麦海迪①。

⑥ Gcldziher,Vorlesungen,p.203 。

① 参阅本书第 248 页。Baghdādi, Usūl, vol. i, pp.277— 279。

② Shahrastāni,pp.108— 109; ibn-Khaldūn, Muqaddamah,pp.164— 165。

③ 哈桑和侯赛因是圣先知穆罕默德的两个外孙,他们无数的苗裔,都被尊为圣后,在穆斯林中具有特殊的

头衔,哈桑的子孙叫舍利夫,(sharīf,贵人),侯赛因的子孙叫赛义德(sayyid,主子),他们都有戴绿头巾的权利。麦加的统治者都是舍利夫,从前伊拉克的国王和摩洛哥的国王,都是他们的子孙,都代表法帖梅的长子的世系。

④ 参阅 Ya’qūbi,vol.ii,p.499。

⑤ 同上书,vol. ii, p.551; ibn-Khallikān,vol.i, p.577。

⑥ Shahrastāni,p.128;Baghdādi,ed.Hitti,pp.60— 61;ibn-Hazm,vol.iv,p.138; al-Nawbakhti,Firaq al-Shī’ah,ed.HellmutRitter(Constantinople, 1931),pp.84— 85。参阅 ibn-Khaldūn,Muqaddamah, p. 166。这个洞穴,现在还存在于萨马腊的废墟中。

① 由于信仰麦海迪还要回来,往往有狡猾者借此进行诈骗,在穆斯林历史的各时朝中,曾出现过许许多多

十叶派已证明是异端滋长的最肥沃的土壤。依照一个传说,穆罕默德曾说过:“以色列人分裂为七十一派或七十二派,基督教徒也是如此,但是我的教徒将分裂为七十三派。”②这些教派,有许多是十叶派的支派。

十二伊马木派,并不是伊马木十叶派中唯一的支派。另一个支派,跟十二伊马木派一致承认,前面的六位伊马木都是合法的,在第六位伊马木哲耳法尔·萨迪格的儿子的继承问题上,两派就发生了分歧。他们承认他的长子易司马仪(760 年卒)为第七位伊马木,也是最后一位伊马木,却不承认他的次子穆萨是合法的伊马木。这个支派,把可见的伊马木的数目限于七位,所以叫做七伊马木派(Sab‘īyah)。第六位伊马木哲耳法尔曾选定长子易司马仪为自己的继承人,但是,他知道他酗酒的习惯后,改变了自己的决定,改选次子穆萨做继承人。十叶派的大多数,默认了这个变更,承认穆萨是可见的十二位伊马木世系表中的第七位。其余的少数人却主张,伊马木作为一个无罪的人,饮酒也无损于他的身分,因此,他们仍旧效忠于易司马仪。他比他父亲早死五年。这个七伊马木派,又叫易司马仪派。在他们看来,易司马仪已变成了隐蔽的麦海迪①。

在易司马仪派的体系中,正如在古代毕达哥拉斯的体系中一样,“七”这个数字,被认为具有神圣的重要性。七伊马木派,用“七”来把宇宙现象和许多历史事件加以分类或分期。他们的神智的宇宙开辟说,一部分是以新柏拉图主义为基础的,他们认为流出的步骤是七个:(1)真主;(2)宇宙精神(‘aql);(3)宇宙灵魂(nafs);(4)原始物质;(5)空间;(6)时间;(7)大地和人的世界。这个世界被恩赐给了七位立法的先知(nātīq):(1)阿丹(亚当), (2)努哈(诺亚),(3)易卜拉欣(亚伯拉罕),(4)穆萨(摩西),(5)伊萨(耶稣), (6)穆罕默德,(7)易司马仪的儿子穆罕默德·塔木。他们在每两位立法的先知之间,插入一位沉默的先知,以第一位为基础(asās)。这七位沉默的先知,包括易司马仪(以实玛利)、哈伦(亚伦)、彼得、阿里一流的人物。与他们平列的,是另一类较低级的人物,以七人或十二人为一组,有宣传的领袖(hujjah) 和简单的传道师(dā‘i)②。

假的麦海迪。

② Ibn-al-Jawzi, Naqd, pp.19— 20。参阅 Baghdādi, ed. Hitti, p.15。

① Nawbakhti,pp.57— 58; Baghdādi,ed.Hitti,p.58;ibn-Khaldūn.Muqa-ddamah,pp.167— 168。

② Shahrastani, pp.145— 147;al-■ji, al-Mawāqif,vol. viii(Cairo,1327),pp.388— 389。参阅 W.Ivanow,A Guide to Ismaili Literature(London,1933)。

第三十章 穆斯林的各教派 - 图1

易司马仪派实施了伊斯兰世界所试用过的一个最狡猾而且最有效的政治

——宗教的宣传方法。他们从自己的隐蔽地开始派遣传道师,游历穆斯林世界,宣传他们的所谓巴颓尼(bātin,内在的)①教义。正统派把这些无组织的教派叫做内学派。依照这些教派的说法,《古兰经》应该用譬喻的方法加以解释,宗教的真理具有内在的意义,但是被表面的形式(zāhīr,表面的)所掩蔽,没有受过传授的人,不能揭开那个帷幕,从而探求那种内在的意义。他们安详地、谨慎地把这种教义传授给新会员,在传授之前,他必须发誓,对秘教教义保密,其中包括这样一些奥妙的道理,如宇宙从神的本体流出、灵魂的轮回、易司马仪包含神性、期望他以麦海迪的身分早日归来(raj‘ah)等等。据说秘传包括七个到九个阶段① ,这使人联想到现代的共济会的纲领(Freemasonry)。

这个秘教的组织找到一个能干的热中者,叫做阿卜杜拉,他父亲是一个出身不明的眼科医生,叫梅蒙·盖达哈,起初住在艾海瓦兹,后来迁移到耶路撒冷。刚才所叙述过的易司马仪派的政治—宗教的体系,就是由阿卜杜拉完成的。他的总部起初设在巴士拉,后来迁移到叙利亚北部的赛莱木叶②,他和他的继任者从自己的总部派遣许多传道师,他们系统地在所谓追随者的心中引起怀疑,以此为传道工作的起点。于是,他们提请他注意,麦海迪不久就要公开出现。当时阿拉伯穆斯林和波斯穆斯林之间的仇恨,日益增长,这个微贱的波斯眼科医生的儿子利用这种仇恨,想出一个大胆的计划,即要在一种秘密会社中,经过一些秘传阶段,把战败者和战胜者都团结起来,这些人作为自由思想者,会把宗教当做一种手段,来摧毁哈里发的政权,而把宝座赠给阿卜杜拉或者他的子孙。这个计划的想法是惊人的,执行是迅速的, 部分成功也是可以肯定的。因为执行这个计划的结果是,法帖梅王朝在突尼斯和埃及兴起了。

① Baghdādi,Usūl,pp.329— 330; Shahrastāni,pp.147 以下;ibn-al-Jawzi, P.108。

① 对于新入教者给予循序渐进的秘传,这是从前摩尼教和希腊的某些学派曾经做过的。

② 参阅 lstakhri,p.61;ibn-al-Faqīh,p.110;Yāqūt,vol.iii,p.123。确实性较差的现代名称是赛莱米叶,参阅 Maqdisi, p.190;ibn-Khuīdādhbih, pp.76,98。

阿卜杜拉约在 874 年去世③,在这之前,他发现了一个最热心的徒弟和改信者,叫做哈木丹·盖尔麦兑④,他是一个伊拉克的小农,曾在星象中看到, 伊朗人将要从阿拉伯人的手中夺回自己的江山①。哈木丹变成了一个内学派的奠基人,这个教派后来叫做盖尔麦兑派。这个运动,显然是本地农民和阿拉比亚人之间的宿仇的表现。约在 890 年,这位奠基人在库法城为自己建筑了一座公馆,叫做“迁士之家”(Dār al-Hijrah)②,这座公馆变成了这个新运动的总部。他们在本地的群众中间,特别是在所谓的奈伯特农民和手工业者中间,以及阿拉伯人中间,进行积极的宣传工作,这个新教派的成员增多了。这个组织,基本上是一个秘密会社,是以一种共产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入会者必须经过秘传。这个新团体,是靠一种公共基金来维持的,基金的来源, 是捐献,那种捐献表面上是自愿的,其实是一系列的捐税,而新的项目总是比旧的还要繁重。盖尔麦兑甚至规定共产公妻(ulfah)③,现代的某些作家, 把他们叫做“伊斯兰教的布尔什维克”。他们在教义学中使用一种以《古兰经》为依据的寓言式的教义问答,据说是适于一切信仰、一切民族和一切阶级的。他们强调宽容和平等,他们把工人和手工业者组织成行会(sinf),在他们的仪式中有行会的仪式。穆斯林行会的最早的纲领,见于精诚同志社的第八篇论文,这个社的成员自己可能就是盖尔麦兑派。马西尼翁认为,这种同业公会运动,传到西方,对于欧洲同业公会和共济会的形成,曾发生过影响④。

盖尔麦兑运动,具有共产主义的性质和革命性的倾向,曾发展成伊斯兰国家中一种最危险的力量。盖尔麦兑派认为敌人即令是穆斯林,杀害他们也是合法的。在他们还没有充分地组织起来的时候,他们就参加了僧祗奴(黑奴) 的解放战争,那次奴隶反抗战争,是 868 年到 883 年之间在巴士拉爆发的, 曾震撼了哈里发帝国的根基。在艾卜·赛义德·哈桑·占那比①(他原来是盖尔麦兑的一个传道师②)的领导下,他们于 899 年,在波斯湾西岸上建成了一个独立国家,以哈萨为首都③。这个国家不久就变成他们的强大的堡垒,也是对巴格达哈里发帝国的威胁。他们从自己的大本营出发,对邻近的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恐怖的袭击,占那比自己约在 903 年克服了叶麻麦,而且侵入阿曼。他的儿子和继任者艾卜·塔希尔·苏莱曼,蹂躏了下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区, 而且拦路抢劫朝觐天房的哈只们④。他的最后的暴行,是于 930 年劫掠麦加和

③ 这个年代比下面这本书的记载提前了一个世纪: al.Juwayni,Ta’rikh-i-Jahān-Gushā, ed. Mīrza M.al-Qazwīni, pt.3(Leyden,1937),p.315。

④ 这个词的语源是可疑的,或许不是阿拉伯字(Baghdādi,ed.Hitti,p.171;Fihrist,p.187,l.9;Sam‘ā

ni,Ansāb,fol.448b),而是阿拉马语,意思是“秘密的导师”;Tabari, vol. iii,pp.2125,2127; ibn-al-Jawzi, p.110。

① Fihrist,p.188 。

② 参阅 ibn-al-Athīr, vol. viii, p.136。

③ 具有同样观点的其他教派,可以参阅 ibn-Hazm,vol. iv,p.143;ll.13— 14。

④ Art.“Karmatians”,Encyclopaedia of Islām。

① 他是 Jannāb 乡的居民,那是法里斯地方的一个市镇,坐落于注入波斯湾的一条小河的河口附近 (Istakhri,p.34)。

② Ibn-Hawqal, p.210。

③ 现代的胡富夫。ibn-al-Athīr,vol.viii,p.63。

④ 同上书,vol.viii,pp.124— 125,132— 133,158— 159,232。

抢走克而白上玄石⑤。伊斯兰教这种最神圣的遗迹,离开天房二十多年后,于951 年,奉法帖梅王朝哈里发曼苏尔⑥之命,才归还克而白天房。在十世纪和十一世纪之间,盖尔麦兑和占那比的追随者们,从他们在赛莱木叶的大本营发号施令,使叙利亚和伊拉克经常浸在血泊里面⑦。由于盖尔麦兑派的活动, 连边远的呼罗珊和也门,也构成了持久的不满的温床。

盖尔麦兑派的国家灭亡了,他们的教义,却传给了埃及的法帖梅人,德鲁兹教义就是由他们中的一个人创始的,后来又传给阿拉木图和叙利亚的新易司马仪派,或阿萨辛派①。阿萨辛派的运动,被这个教派的成员叫做新宣传运动②,这个运动是由哈桑·伊本·萨巴哈(1124 年卒)创始的,他或许是一个突斯籍的波斯人,自称是南阿拉比亚希木叶尔王朝的后裔。动机显然是这位异端祖师的个人野心和报复愿望。哈桑以一个赖伊城青年人的身分③,接受了内学派的教训,他在埃及住过一年半之后,以法帖梅人的传道师的身分返回故乡④。在这里,他于 1090 年占有了一个坚强的山上堡垒,即位于加兹温西北的阿拉木图。这座堡垒位于阿勒布兹山脉的余脉中,拔海一万零二百英尺,形势险要,富于战略意义,是里海海岸与波斯高地之间险阻的捷径,这个“鹫巢”(这大概是这个地名的意义)成为伊本·萨巴哈和他的继任者的一个头等重要的根据地。这个根据地的占有,是这个新的互助会生活中的第一件历史事实。

总传道师(dā‘i al-du‘āh)和他的徒弟们,从阿拉木图向四面八方发动奇袭,借此夺取了别的堡垒。他们只问目的,不择手段,滥用匕首,把暗杀变成一种艺术。这个秘密组织,以易司马仪派的前例为基础,发展了一种不可知论,其目的是把新入会者从教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且启发他,说历代的先知都是多余的,奖励他什么也不信仰,什么事都敢干,把他培养成一个无法无天的人。在总传道师的下面,有许多大传道师(al-dā‘i al-kabīr),每人负责一个地区的工作。在大传道师的下面,有许多普通的宣传员。这个互助会的基层组织,包括义侠(fidā’)①,他们随时准备着执行总传道师的任何命令,虽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阿拉木图的主人怎样用大麻剂(hashīsh)催眠他的舍身者,有一个关于此事的生动的描写——尽管是较晚的、第二手的资料——已经由马可波罗传到我们的手里,他是于 1271 或者 1272 年,路过阿拉木图附近时听到这种情况的。马可波罗先用热烈的辞句描绘了总传道师在阿拉木图所修建的壮丽的楼阁和宫殿,以及四周美丽无比的园林,然后接着说:

⑤ Miskawayh, Tajārib al-Umam, ed. H.F. Amedroz, vol. i(Oxford,1920)p.201; ibn-al-Athīr

vol.viii,pp.153— 154。

⑥ 参阅 Baghdādi,ed. Hitti, pp.176— 177; ibn-al-Athīr, vol,viii, pp.153— 154。

⑦ Tabari,vol. iii, pp.2217 以下;Mas‘ūdi, Tanbīh, pp.371— 376; Miskawayh,vol.ii,pp.108— 109。

① 这个名词是阿拉伯语 hashshāshūn 的变态,是印度大麻叶,一种麻醉剂,阿拉伯语叫 hashīsh;服食这种麻醉剂的人,叫 hashshāshūn。

② Al-da‘wah al-jadīdah; Shahrastāni, p.150。

③ 因此,他有拉齐的称号;ibn-al-Athīr, vol.x, p.369。

④ Ibn-al-Athīr vol.ix,p.304,vol.x, p.161。

① 另一种拼写法是 fidāwi,这个名词的意义是,愿为某种主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者。参阅 ibn-Battūtah, vol. i, pp.166— 167。

只有欲为其哈昔新(Ashishin②)者,始能入是园,他人皆不能入。园口有一堡,其坚固之极,全世界人皆难夺据,人入此园者,须经此堡。山老③宫内蓄有本地十二岁之幼童,皆自愿为武士,山老授以摩诃末④所言上述天堂之说。诸童信之,一如回教徒之信彼。已而使此辈十人或六人或四人同入此园。其入园之法如下。先以一种饮料饮之,饮后醉卧,使人畀置园中,及其醒时, 则已在园中矣。

彼等在园中醒时,见此美境,真以为处天堂中,妇女日日供其娱乐,此辈青年适意之极愿终于是不复出矣。

山老有一宫廷,彼常给其左右朴质之人,使之信其为一大预言人,此辈竟信之。若彼欲遣其哈昔新赴某地,则以上述之饮料,饮现居园中之若干人, 乘其醉卧,令人畀来宫中,此辈醒后,见己身不在天堂,而在宫内,惊诧失意。山老命之来前,此辈乃跪伏于其所信为真正预言人之前。山老询其何自来。答曰,来自天堂。天堂之状,诚如摩诃末教法所言。由是未见天堂之人闻其言者,急欲一往见之。

若彼欲刺杀某大贵人,则语此辈曰:“往杀某人,归后,将命我之天神导汝辈至天堂。脱死于彼,则将命我之天神领汝辈重还天堂中”①。

公元 1092 年,有一个义侠化装成一个苏非家②,对塞尔柱克王国著名的大臣尼采木 木勒克进行暗杀,这是陷穆斯林世界于恐怖的一系列神秘的暗杀的开始。塞尔柱克王国的素丹马里克沙于同年奋发起来,派兵去讨伐那个堡垒,堡垒里的驻军夜间出击,击退了围攻的敌军。哈里发们和素丹们屡次进行的清剿,都证明是徒劳的。到最后,摧毁哈里发帝国的蒙古人旭烈兀,才于 1256 年拿下了这个堡垒及其在波斯的几个附属的要塞③。

远在十一世纪末叶,阿萨辛派早已在叙利亚站稳了脚跟,而且把塞尔柱克王国驻阿勒颇的王子列德旺·伊本·突突什(于 1113 年卒)都变成为皈依

者。他们到 1140 年已夺得了麦斯雅德④地方山上的堡垒以及叙利亚北部的其他堡垒,包括凯海夫、盖德木斯和欧莱盖等地的堡垒①。甚至奥龙特斯河上的舍伊萨尔(现代的沙贾腊),也被阿萨辛人暂时占领了。吴萨麦②把他们叫做易司马仪派。他们在叙利亚的最著名的导师之一是赖世德丁·息南(1192 年卒),常住麦斯雅德,他的称号是 shaykh al-jabal,十字军的编年史家

② ashishīn 是阿拉伯语 hashāshīn 之讹。——译者

③ 山老是 shaykh al-jabal 的义译,就是山上的长老或头子,即山大王。——译者

④ 穆罕默德。——译者

① The Book of Ser Marco Polo, theVenetian, tr. Henry Yule, 2nd ed.(London,1875),

vol.i,pp.146— 149。有一个关于在麦斯雅德举行的仪式的描写,据说是伊本·赫里康所作的,可供参考, 见 Fundgruben des Orients,vol.iii(Vienna,1813),ed. and tr. Hammer, pp.201— 206。 (上面的译文是引用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记》,中华书局,1955 年版,上册第 114— 117 页。—— 译者

② Ibn-Khallikān,vol.i,p.256。参阅本书第 478 页。

③ 阿萨辛人的著作和纪录,都在当时被毁坏了,因此,我们关于这个奇怪的、惊人的互助会的情况主要是

自敌对方面的资料得到的。

④ 这个地名有种种变形,如Masyāth.这个地方现在在奴撒里叶(Nusayrīyah)山的东边。ibn-al-Athīr, vol. xi, p.52;abu-al-Fidā’, vol. iii, p.16。

① Ibn-Battutah,vol.i,p.166 。

② Kitāb al-I‘tibār,ed.Hitti,pp.159— 160=Arab Syrian Gentleman,pp.190。

把这个称号译成“le vieux de la montagne”③(山老人)。使十字军胆战心惊的,正是赖世德丁的支持者。1260 年蒙古人夺取麦斯雅德后,奴隶王朝的素丹拜伯尔斯,于 1272 年给叙利亚的阿萨辛人以最后的打击。从此时起,阿萨辛人稀疏地分散在北部叙利亚、波斯、阿曼、桑给巴尔和印度,他们在印度的人口特别多,约计十五万人,他们的名称是“火者”(Khoja)或者“毛拉” (Mawla) ④,他们都承认孟买的阿哥汗(■gha Khān)为他们的名义领袖。这位领袖自称为第七代伊马木易司马仪的苗裔,是阿拉木图最后一位总传道师的子孙,他接受各地教徒,甚至叙利亚的教徒个人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一以上。他以打猎家的身分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消磨在巴黎和伦敦之间。

叙利亚北部的努赛尔派,比黎巴嫩的德鲁兹派还要古老,他们构成现存的易司马仪派各支派之一。他们是穆罕默德·伊本·努赛尔的教徒,所以叫做努赛尔派,努赛尔生于九世纪末叶,是阿里派第十一位伊马木哈桑·阿斯凯里(874 年卒)的党羽之一⑤。据杜骚的研究①,伊本·努赛尔的党羽,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说明一群人如何从异教直接改宗易司马仪派的伊斯兰教。这可以说明在他们和易司马仪派的主流之间为什么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努赛尔派跟极端的十叶派的其他支派一起,都承认阿里是真主的化身, 易司马仪派却不然②。因此,自法国的委任统治制在他们的地区建立以来,他们就被称为阿里派。他们与德鲁兹和其他穆斯林教派不同,他们有一套祈祷式,而且采用了几种基督教节日,包括圣诞节和复活节。他们中有人用马太、约翰、海伦一类的基督教徒的名字。除了向基督教借用这些东西外,他们对于自己的宗教仪式,比德鲁兹派还要保守秘密,他们的教条中还保存了原先异教信仰的若干残余。这个教派的信徒,还有三十多万人,大半是农民,现在居住在叙利亚北部和中部的山区,有些散居在辽远的土耳其境内的西里西亚。

努赛尔派、阿萨辛派、德鲁兹派、盖尔麦兑派和易司马仪派的其他支派, 都被认为是极端派(g‘hulāh),甚至连构成十叶派主干的十二伊马木派,也承认他们是极端分子,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放弃了真主的超绝性,忽视了穆罕默德是最后的先知这一信条③。极端分子中有一派,甚至宣称天神迦伯利犯了错误,他初次送启示的时候,把穆罕默德错认为阿里了④。十叶派的极端分子, 分为许多支派,后来有了发展,可以在这里提一提的,有西部安纳托利亚的太赫台只派(伐木者),有波斯和突厥斯坦的阿里·伊拉希派(奉阿里为神明者),有东部安纳托利亚的基齐勒·巴什派(红头),这派是阿里·伊拉希派的近亲,还有土耳其和阿尔巴尼亚的白克塔什派。

③ 参阅 William of Tyre,“Historia rerum” in Recueil des hirtoriens descroisades:historiens occidentaux,vol. i,(Paris,1844),p.996。

④ 除这些人外,印度古吉拉特邦还有达五德派十万以上,他们也是易司马仪派,但不是阿哥汗的教徒。关

于达五德人的情况,可以参阅 D. Menant in Revue du mondemusulman vol. X(1910),pp.472 以下。

⑤ 关于伊本·努赛尔及其党羽的第一个重要论述,见十一世纪初期德鲁兹派的争辩者哈木宰等人的手稿。

① René Dussaud,Histoire et religion des Nosair(s (Paris,1900),p.51。

② Shahrastāni, pp.143-145。

③ 关于其他极端分子,可以参阅 Baghdādi, ed. Hitti, pp.145 以下;Shahrast-āni, pp.132 以下; ibn-Hazm,vol.iv,pp.140 以下;Ash‘ari, Maqālūt, vol.i, pp.5— 16。

④ Baghdādi,p.157。

这些支派,和也门的宰德派相对立,他们是侯赛因的孙子宰德①的党羽, 承认宰德是本教派的奠基人。在十叶派的各支派中,宰德派是逊尼派最亲的血族,就某些方面来说,这个支派是最宽大的。极端分子站在一方,宰德派站在另一方,十二伊马木派占据着十叶派的中间立场。宰德派与其他十叶派相反,不信仰隐蔽着的伊马木,不实行临时婚姻制(mut‘ah),不准许敷衍(taq īyah)。但是,他们跟其他的十叶派一样,对苏非主义采取敌对态度。总之,十叶派虽然有这样多的支派,他们的人数没有超过六千万,占全世界穆斯林总人数的百分之十四。

① 参阅本书第 443 页十二伊马木的世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