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强化修养,培养善抓真本领

领导干部抓落实,不仅要有“想抓”的激情,“狠抓”的决心,还要有“善抓”的本领。否则,热情再高,决心再大,也会因为“本领恐慌”而将落实抓空,完不成工作任务。因此,领导干部抓落实,需要锤炼抓落实的真本领。

抓落实的真本领,不是单一的技巧,它是领导干部智慧、知识、经验、作风的综合反映。因此,领导干部要锤炼善抓落实的真本领,需要从各个方面做努力。

一、增强学习本领,涵养抓落实的智慧

学习是领导干部的本领,而且是真正的看家本领。因为其他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源于学习。一位领导干部,喜欢不喜欢学习,能不能坚持学习,善于不善于学习,能反映出他的领导水平的高低、工作方法的优劣、能力素质的强弱。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增强学习本领”列为全党要增强的“八大”本领之首。

领导干部要做好领导工作,需要各种各样的条件,但“学习是做好工作的一个条件,而且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一,学习可以拓宽领导干部的视野,增强洞察力。视野开阔,方能看得高远。《庄子·秋水》云:“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井里的蛤蟆你无法跟它谈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到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生死的虫子你无法跟它说冰雪是什么样子,因为它的眼界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而孤陋寡闻的人,你无法跟他谈论大道理,因为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条件的束缚。

那什么时候可以跟他们谈论大道理呢?《庄子·秋水》给出了答案:“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这就是说,当你走出狭隘的河岸,向大海观看,知道你的浅薄无知的时候,就可以跟你谈论大道理了。庄子这里是借秋水来说明视野的重要。

人的认识是受客观环境限制的。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1823—1885) 有一段名言:“如果你有一乡的眼光,你可以做一乡的生意;如果你有一县的眼光,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有天下的眼光,你可能做天下的生意。”一个在县域工作的领导干部,如果他只有一个乡的眼光,他怎么能做好县域的工作。其他亦然。

如何开阔视野,增强洞察力? 1939年2月28日毛泽东同志就给出了答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第十八集团军总兵站检查工作会议上说过:“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这段话说得非常明确。要视野开阔,增强洞察力,就得有学问。学问如何来?答案是两个字:学习。

第二,学习可以放大领导干部的格局,增强预见力。格局,是一个人的眼界、胸襟、气度、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一个有格局的领导干部眼界开阔,气度博大,胆识超群,思考问题,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世界的宽度,更有未来的高度。

事实上有格局的领导干部,才是真正的领导人物。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会议上所言:“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心中没有格局或者格局太小,都难成大事。我们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伟大的梦想。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需要党和国家的执政骨干―领导干部放大自己的格局。

俗话说:“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作为党和国家执政骨干的领导干部,心中如果没有大的格局,是盛不下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也是抓不好落实的。有大格局才有大抱负,有大抱负才有大目标,有大目标才有大作为。如果没有海的胸怀,怎么能有海的事业?

领导干部如何放大自己心中的格局?答案还是两个字:“学习”。

第三,学习可以提升领导干部的本领,增强领导力。著名科学家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就是向巨人学习。

领导干部要做好领导工作,抓好落实,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本领。这些本领如何获得?答案亦然是两个字:“学习。”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使人善辩。”培根的话是经验的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3月1日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的讲话中也说过:“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学习,对于担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使命的领导干部来说尤为重要。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当今世界,知识信息快速更新,学习稍有懈怠,就会落伍。有人说,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

总而言之,学习可以让领导干部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党和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抓好落实。

二、加强道德修养,践行执政为民理念

我们在前面讲过,领导干部抓落实要牢牢把握住根本,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穿到抓落实之中,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简而言之,就是执政为民。

领导干部如何才能真正践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这需要加强道德修养。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说:“心正笔则正。”鲁迅先生说:“美术家固然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

心正则行为端。领导干部只有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清正廉洁。敢于抓落实,抓好落实。古人就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领导干部要锤炼抓落实的真本领,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地提高。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是一个人的政治信仰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是领导干部学习、工作、生活的指南和动力,是领导干部生活、事业上的精神支柱。

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格按照党章的要求、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站在党性和党的原则立场上,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党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掌好权、用好权,也只有这样,才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抓好落实。

陶铸在《思想·情操·精神生活》一书中说:“一个没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的人,好像迷失了路途一样,不但不知道明天走到哪里,做什么,就是连今天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都弄不清楚。”陶铸的话是非常中肯的。

只有方向明确,信念坚定,道德高尚,操守廉洁,才能赋予领导干部以活的灵魂。可以肯定地讲,一个精神颓废,终日浑浑噩噩的领导干部是抓不好落实的。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 1941年5月,在延安干部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在报告中,他对“实事求是”作了如下的阐述: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毛泽东同志的精辟论述言简意赅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实质,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1]邓小平同志还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2]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领导干部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抓好落实的思想武器。

第三,坚持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又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人生最高追求。有了这一追求,领导干部才能始终以一个人民公仆的身份出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第四,保持清正廉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腐败现象逐渐严重起来。

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影响了领导干部抓落实的成效。现在群众议论最多、意见最大、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少数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

腐败现象,是当前影响领导干部道德品质建设的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践行执政为民理念,必须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保持清正廉洁。如何保持清正廉洁?

一是要能自重自省。自重,就是重视自己的道德尊严和人格形象。自省,就是要经常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看自己是否犯有道德上的过错,找出自己的不足,并采取措施加以克服和纠正。孔老夫子说他是“吾日三省吾身”,实际上,我们不用做到“三省”,能在每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对照着党纪国法、道德规范反省自己一次,也是不错的。

二是守住第一道防线。明朝人张瀚在他所撰写的《松窗梦雨》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张瀚初任右副都御史时,前去参见左都御史王廷相。王廷相给他讲了一则“乘轿见闻”。王廷相说:

我昨天乘轿进城,途中遇雨。有位轿夫穿着一双新鞋。开始时,他“择地而蹈”,害怕泥水弄脏了新鞋。后来,他一不小心踏进了泥坑,于是,就“不复顾惜”了。

讲完这段见闻之后,王廷相感慨地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张瀚说,他“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很显然,王廷相是想用这个故事告诉张瀚,要“慎初”,否则,一失足就会滑向罪恶的深渊。正如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颐所说:“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

三是勿以恶小而为之。集腋成裘,聚沙成丘。小善积多了,也能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做多了,也能成为毁天下的大恶。“尺蚓穿堤,能漂一邑;寸烟绁突,改灰千室”。

那些落马的领导干部并非是一开始就“病入膏肓”的,而是一点一点地沦为阶下囚的。

因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河南省交通厅原厅长石发亮,在悔过书中,曾经把有所企图腐蚀拉拢领导干部的行为概括为12个“一下”,即“逢年过节看望一下,住院治病慰问一下,家人生日祝贺一下,出国考察支持一下,家有丧事凭吊一下,乔迁新居意思一下,孩子结婚(升学)表示一下,已提拔者感谢一下,想提拔者争取一下,关系好的加深一下,关系一般的亲近一下,暂无求者铺垫一下”。

这12个“一下”,每个“一下”都是对领导干部的严峻考验,每个“一下”都是一个关口。领导干部要保持清正廉洁,对此不能不谨慎。

四是要抵得住诱惑。某日,我闲读《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在书中,我看到了这样一则故事:

战国时,鲁国的丞相公仪休爱好吃鱼。于是,鲁国的人争相购买鱼送给他。但是,公仪休却从来不接受任何人的馈赠。

他弟弟奇怪地问:“您喜欢吃鱼,为什么人家给您送鱼您却不接受呢?”

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我才不接受。我如果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要看人的脸色行事。看人的脸色行事,将会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相位就会被罢免。相位被罢免,他们就不会再给我送鱼,我也不能再有俸禄买到鱼。如果我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我就不会被免职,即使我爱吃鱼,我也能用俸禄买鱼。”(原文: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读罢这则故事,我很感叹。感叹这位古代封建官吏的清醒。他深知,如果抵不住眼前的诱惑,便会失掉未来的幸福。所以,他从来不接受任何人的馈赠。

感叹我们有些受党教育多年的领导干部为什么竟会如此之“糊涂”。他们明知别人的“馈赠”是钓饵,是有求于自己,但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结果,被老虎吃掉,自己成了被打的“大老虎”。

当今的社会,处于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诱惑实在是太多。权力的诱惑、金钱的诱惑、美女的诱惑,不一而足。领导干部稍不留意,就会在这些诱惑面前落马,走进地狱之门。所以,不能不谨慎行之。

三、培养良好作风,提升抓落实的效能

某日,我的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短信言:“人生三度,工作方面,能力不敌态度;做人方面,精明不敌气度;做事方面,速度不敌精度。”

我觉得这“人生三度”说得非常之好。联想到领导干部抓落实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有“能力不敌态度”的问题。

要论证“能力不敌态度”的观点,咱们有必要先来看一看2010年8月18日新华日报的一篇新闻报道。下面是报道的内容:

7月24日中午,一辆外地卡车从南通市区交通要道口经过时,意外坠落一块楼板。

当日12时47分,“12345”值班人员接到一个求助电话:在市区长江南路五山公寓路口西侧快车道上,有一整块楼板横在马路上,存在明显事故隐患,请有关部门迅速到现场处置。

在核实准确方位的基础上,“热线”紧急“派单”到城管部门,但城管回应称“整块楼板不好处理,城建部门应该可以处理”。于是,“派单”电话打到城建热线。城建热线一位戴姓值班干部反馈:按职责此事属于城管。第三次电话通知城管后,一位姓王的先生称因没有器械将楼板抬起,还是应该由城建部门处理。6轮互推后,“皮球”被踢给了环卫部门,该部门一位姓金的班长回复,环卫只能清理路面小型抛撒物,由于该楼板体积较大属于路面障碍物,已超出他们可清理的范围。

这样的“皮球”一踢就是4天。到28日,楼板还躺在路上无人问津。无奈之下,“热线”的第8个电话打给了公安110.公安迅速回复:民警已及时设立了警示标志,并正在处理。随后把楼板从路面移到了绿化带内,但如需彻底清障,需要其他部门配合。

“处理这件事情的经过,让我们筋疲力尽。”一位“热线”工作人员说,“我们实在不知怎么向市民解释。”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这些部门没有一家口头上不高度“重视”的,而且,还把这种“重视”体现到“行动”上。公安部门提供的现场监控录像显示:在4天“热线”交办过程中,有关部门也曾派人实地“察看”。然而,镜头中相关单位“领导”仅仅是在事发现场东瞧瞧、西望望,指指点点,然后什么表示也没有就走了。如此这般,先后有三拨人马来过。

28日下午,该市信访局和政府服务热线的工作人员不放心,专门赶到现场看办理结果发现,被公安移到绿化带内的楼板已被搬走。经打听得知,绿化带中的楼板原来还是附近一女店主自掏腰包请人搬走的。这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热心市民说,这部门、那单位,来了好几拨,东指指,西点点,就是不动手。我一想,算了,自己出点钱请人帮个忙,以免不知情的人脚下不注意撞上去。

8月5日,南通市信访局主持“关于一块楼板处置过程”情况通报会,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相关部门不仅不检讨,反而拿出政府赋予的职责权限文件“振振有词”表白责不在己。

这篇报道的基本线索是:市政府服务热线接到电话,有一整块楼板坠落横在马路上,存在明显事故隐患。于是,热线开始处理。城管称“城建部门应该可以处理”,城建称“按职责属于城管”,环卫称“已超出他们可清理范围”,公安称“正在处理,彻底清障还需其他部门配合”。“皮球”踢了4天,最后有群众自掏腰包请人搬走楼板。事后,相关部门还拿出政府赋予的职责权限文件,称“责不在己”。

真的是“力量不足、需要配合”?真的是“责不在己”?显而易见,不是权限问题、能力问题,而是工作作风态度问题。

我曾经去南通市做过调研,还做过南通市社会发展的案例。

南通人认为,南通市的政府效能建设一直是走在全国先进行列的。

一个走在全国先进行列的地方,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南通市的一位领导同志讲,“这暴露出南通机关作风建设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句话说到了根本上。因为干部作风存在着问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遇事相互推诿,不负其责。

据了解,南通市委、市政府对这一报道是高度重视。他们在第一时间连续两次召开专题会议,责成相关部门以党报监督为镜鉴,迅速采取措施切实整改。同时,要求市级机关举一反三,把“一块挡道楼板”作为改进机关作风的“一面镜子”。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作风建设与抓落实效能之间的关系。干部作风和抓落实的效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抓落实的效能是干部作风状态的综合反映,干部的作风状态决定抓落实的效能。作风是效能的前提,效能是作风的结果。作风正,效能高;作风歪,效能低。

因此,领导干部要锤炼抓落实的真本领,必须培养良好的作风,即胡锦涛同志当年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所强调的八大作风: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培养优良作风贵在知行合一。对于培养领导干部优良作风的重要性,领导干部应该都是熟知的。但知道并不一定能去培养。但如果不去培养,培养优良作风,就是一句空话。所以,问题的关键,更在于不仅要知道其重要,还要行动。还是那句话:“关键在于落实。”

培养领导干部的优良作风,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就领导干部自身来讲,培养优良作风,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努力:

第一,经常自我反省。领导干部要善于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对于优良的作风,要继续发扬;对于不良的作风,要加以克服和改正。

曾国藩被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毛泽东在青年时期曾经以他为偶像。毛泽东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谥文正。

曾国藩为什么能被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让毛泽东“独服”?这跟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善于经常自我反省分不开。

曾国藩有写日记的习惯。他在日记中总是对自己一天的言行进行检查、反思,对自己的修养做检讨。他的检讨非常严格,甚至连做梦的事情都不放过。譬如,在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十,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

“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方欲痛自湔洗,而本日闻言尚怦然欲动,真可谓下流矣!”

原来,那天夜晚,曾国藩做了一个梦,梦见别人得到了好处,自己非常羡慕。梦醒之后,他对自己严加痛责,说自己好利之心这么重,重到连做梦都能梦到,真是卑微鄙陋。

他还对照着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来反思自己。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三,曾国藩在日记中说,他去拜访朋友陈源衮。陈源衮告诉曾国藩:“第一要戒慢字”,说曾国藩“无处不著怠慢之气”。曾国藩把陈源衮的话记在日记中,并反思说:“真切中膏肓也。”

随后,他又写道,陈源衮还告诉我,对待朋友,“每相恃过深,不知量而后入,随处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龃龊,大者凶隙,不可不慎。又言我处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须步步留心。”

记述完朋友对他的批评之后,曾国藩写道:“此三言者皆药石也。”

自我反省,是领导干部培养优良作风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自我反省,贵在严格。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反省。

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具有高度自觉的自我批评精神,以对党对人民对自己高度负责的精神,经常不断地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通过自我反省找出自身的不足。

彭德怀同志之所以能坚持真理,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保持和发扬我党的优良作风,是跟他具有可贵的自我反省精神分不开的。

他常说,我是每月一省吾身。不论怎样忙,每月总要抽出半天时间,把自己做过的事情认真地检讨一番,看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以便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

彭德怀同志这种可贵的自省精神,贯穿在他整个的生命旅程中。就是在他晚年,并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的情况下,他还反省自己在西北战场的经验教训。认为自己在西北战场指挥上有过两次错误。

领导干部经常反省自己,才不会让污垢积厚成疾,才不会让心灵蒙上厚厚的尘埃。毛泽东同志讲:“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

第二,乐于见贤思齐。所谓“见贤思齐”,就是见到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就要向他学习,向他看齐。

领导干部培养优良作风,也需要见贤思齐。长期坚持这种方法,对培养自己的优良作风大有益处。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沈浩、杨善洲等新时期的优秀领导干部,为领导干部树立了学习的榜样。领导干部要学习他们的优良作风,向他们看齐。比如,任弼时不搞特殊化的生活作风就值得领导干部向他看齐。

任弼时同志一向坚决反对特殊化。他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本色。

他到北京之后,住在景山东街。这里的房子比较小,又紧挨着马路。他的办公室离马路仅有两米远的距离。那里终日车来人往,嘈嘈杂杂,屋内少有安静的时候。

组织上为了照顾他的工作和生活,决定给他调换住处。当任弼时同志了解到,为了他搬家,要把一个机关单位迁走时,他就坚决不让换房。

他说,为了我一人而牵动一个机关,这是万万不可的。组织上见他坚决不同意换房,就准备将他的住房修缮一下。但他依然不同意:“现在国家还很困难,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还是把钱用在建设上去吧!能将就住就行了,不要再给组织和同志们添麻烦了。”就这样,他一直住在景山东街。

任弼时同志在世时,国家实行的是供给制。因此,他经常检查菜金是否超标,检查生活用品是否超过规定。

他一再叮嘱身边的工作人员,任何事情都不能违反制度,一丝一毫也不能特殊。

第三,严于慎独自律。一般说来,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在组织和媒体的监督之下,每个人都较能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自身的修养。但在“无人监督之处”,却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做一些为人所不齿之事。这是作风建设的大忌。

“慎独”自律要求领导干部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无论是在公众面前,还是单独处事,都要严于律己,抛弃侥幸心理,始终做到表里如一,言行如一。

“慎独”自律要求领导干部从“小节”处下功夫。“积小节而成伟大”。

第四,坚持修养不懈。领导干部培养优良作风,加强作风建设,不是一时一事,而是一生一世。只有坚持修养不懈,才能保持和发扬党的领导干部应有的优良作风。周恩来同志的优良作风为什么有口皆碑?这跟他一生一世坚持不懈修养密切相关。

1943年3月18日( 农历二月十三日),是周恩来同志的45岁生日。同志们特地做了几道简单的菜,准备晚上为他祝寿。周恩来同志知道之后,坚持不出席,只让厨房煮了碗面作为纪念。

就在这一天的晚上,他在自己的办公室,以更严格的党性标准剖析自己、反省自己、要求自己。结合整风实际,他写下了著名的《我的修养要则》:

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

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

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

五、适当的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的纠正自己的短处。

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

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3]

这些要则,是周恩来同志一生自我修养的准则。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278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126页。

[3]《周恩来选集》上卷第125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