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知人善任,打造落实的团队

“一个组织有没有落实能力,关键看有没有选对人。一个再完美的战略决策,也会毁在缺乏落实能力的人的手中。”这是有识之士的论断。

领导干部抓落实,必须打造一支高效落实的团队。

一、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导向就是方向标。古人云:“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习近平同志讲:“用好一个干部,就是树立一面旗帜,就会在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之所以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往往同用人导向有关。”

领导干部抓落实,打造落实的团队,必须要树立崇尚实干的正确用人导向。

第一,让老实人不吃亏。让老实人不吃亏,就要旗帜鲜明地选拔任用求真务实、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不事张扬、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工作的干部;坚决不用那些好大喜功、虚报浮夸、投机取巧、坐而论道、作风漂浮、搞花架子的人。

第二,让敢担当的人有位子。让敢担当的人有位子,就要旗帜鲜明地使用那些为了事业的发展勇于负责、敢担风险、不计个人得失的干部;坚决不用那些遇事推诿、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人。

只有树立了这样的用人导向,才能调动广大干部群众落实的积极性,并在本单位、在全社会中形成崇尚实干的氛围。

二、识别优秀落实型人才

打造落实的团队,还必须要能够识别优秀落实型人才。

第一,了解落实型人才的特征。一般说来,落实型人才有以下几大特征:

一是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一个人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才能运用已拥有的政策、社会、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及其实践技能去理解中央的政令、上级政府的决策和本地区、本部门(单位)的工作要求。否则,理解错误,把握失当,或者断章取义,就会南辕北辙,最终导致落实执行的失败。

二是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道德品质修养是落实主体有效落实中央政令、上级决策和本地区、本部门(单位)工作任务的思想基础和根本。优秀的落实型人才应该具有这样的道德品质:服从的观念;忠诚的精神;负责的态度;诚信的品质。

三是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优秀的落实型人才不仅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还需要具有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即“德才兼备”。

如果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能力恐慌”,即使是想落实,也是无能为力的。

第二,有效识别落实型人才。要想有效地识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连智慧的化身诸葛亮都感叹:“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1]

在诸葛亮看来,要辨识一个人的品性,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善和恶固然是差之千里,但内在的真实想法,和外在所显露的神情也总是不一致。有的人外表温良忠厚,内心却虚伪奸诈;有的人外表恭恭敬敬,内心却满怀险恶;有的人外表威武凶猛,内心却胆怯懦弱;有的人办事看起来尽心尽力,但实际上却是心怀叵测。

正因为“知人之难”,所以三国的人才学家刘邵在《人物志》里把“知人”归为最为难得的才能,并提出“知人者智”的论断,即知人是最大的聪明。那么,领导干部如何识别落实型人才呢?

一是听其言。“言为心声”。尽管现实中有很多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情况,但是,从总体上讲,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状况,还是能从他的言谈吞吐中反映出来的。一个满嘴脏话的人,不可能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

二是观其行。有的人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说不做。因此识别人才,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也就是通过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来观察他。

人的行为举止是无声的语言。它虽然无声,却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灵,反映一个人的为人和道德品貌,体现一个人的素质修养、精神气质。尤其是人的下意识的行为举止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要比加工后的言语更能够直接、真实地表现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真实思想。这就为识别人才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曾国藩就特别善于通过这种途径来识别人才。

一天,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来让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吃饱饭后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所以那三个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曾国藩接见那三个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惊讶。曾国藩告诉李鸿章:“我在散步时,那三个人的表现都看过了。第一个人低着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的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第二个人喜欢作假,在人面前很恭敬,等我一转身,他便左顾右盼,将来这个人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第三个双目注视,始终挺立不动,他的功名,将来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来这三个人的仕途表现,果然不出曾国藩所料,那第三个人就是开发台湾有功的刘铭传。

三是察其友。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识人看处事;知人看结交。”人都是有朋友的,要想了解一个人,不必去费劲明察暗访,只要看一看他结交的都是一些什么人,就清楚了。一个人如果结交的都是些游手好闲的人,那他这个人也勤奋不到哪里去;一个人如果结交的都是些坑蒙拐骗者,那他这个人也诚实不到哪里去。

四是考于绩。所谓“考于绩”,就是通过考核一个人的工作实绩,来判断他的才干能力。工作实绩是判断潜在人才的关键一环。当年徐悲鸿就是通过实绩发现了齐白石的。

1929年,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去看画展。挂在展厅角落里的一幅河虾图引起了他的注意。随同看展览的人告诉他,说作者是一位年纪很大的木匠。徐悲鸿仔细地观察着那幅画,说道,没想到这里还藏着一位杰出的国画大师。几天以后,徐悲鸿力排众议,聘请齐白石为艺术学院教授。一年后,又亲自作序,推荐《齐白石画册》。齐白石就这样被发掘了出来,成为一代国画大师。

五是询于众。“询于众”,就是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因此,识别、发现人才还应该到群众中去,认真地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而不能仅凭自己的好恶选拔干部。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也能促使广大干部眼睛向下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眼睛只盯着领导,整天琢磨着怎样拍领导的马屁。一个眼睛只盯着领导,整天琢磨着怎样拍领导马屁的人,品质上就有问题,这样的人是万万使用不得的。

六是试于事。“试于事”,就是用一些具体的事情来测试他。看他的能力、见识、修养如何。比如,请他出谋划策,考察他是否有见识;就某件事情跟他相约,考察他是否守信用,等等。

台湾金仁宝集团董事长许胜雄有一套通过吃饭识别人的招数。他说,他跟员工去吃饭时,会观察员工吃饭的行为。如果八个人去吃饭,刚好有一道菜是八块肉,这时,如果一个员工只顾自己,一连吃了几块肉,不管别人是否会吃到。这种人即便能力再强,也只能当副总,不能当总经理,因为他没有分享的概念。

三、处理用人的四大关系

十九大报告强调,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进一步明确,“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

领导干部抓落实,打造高效落实的团队,需要处理好以下四大关系:

首先,德与才的关系。“德才兼备”是选拔使用人才的理想标准,按照这个标准选拔使用人才,一定能保证人才的质量。

但是,我们在具体选才用人的实践中却发现,每个人“德”与“才”的水平实际上是不平衡的。有的人品德比较好,但才能差一些;有的人才能强一些,但品德却是略逊一筹。真正“德才兼备”的人,为数并不是很多。所以,鲁迅先生就曾经很幽默地说:“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很有限。”

既然如此,那么,打造高效落实型的人才队伍,就要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怎样处理好这一关系呢?

一是德才兼备,好中选优。选拔使用人才,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德才兼备,好中选优。所谓德才兼备,就是品德好、能力强。

二是德才相比,德先才后。选才用人,才华固然重要,但品德更为关键。“德是才之本”,“才为德之资”。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不足,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道德品质是人才的成事之基,立业之本。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曾经根据晋国的大夫智伯因为才干胜过德行,挟才为恶,导致晋国灭亡这一典型的事例,提出了处理德才关系的原则。

司马光认为,就德才关系而言,无非有四种:“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选拔使用人才,当然应该选拔使用那些德才兼备的“圣人”;如果没有德才兼备的“圣人”,退而求其次,是要选拔使用德胜才的“君子”;如果“圣人”、“君子”都得不到,那么,宁可要“愚人”,也不要“小人”。即“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这是因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2]

在司马光看来,君子凭借他的才能去做善事,做好事;小人则凭借着他的才力去做恶事、做坏事。

凭借才能做善事、做好事的,善事、好事会做得很周至;而凭借才力做恶事、做坏事的,恶事、坏事则会做得登峰造极。“愚人”即使想做坏事也不可怕,因为他们的才力不济,这就像小狗攻击人,人很容易就能制服它。而小人如果有才力,便如虎添翼,足以使他们干坏事的阴谋得逞,危害极大。司马光的观点很有道理。

陈云同志就讲:“现在有同志常说,要开拓型干部。开拓型也要,但首先要强调德,有党性。德才兼备,才干固然重要,但德还是第一。”

三是德才兼备,不求完备。选拔使用人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德才兼备、好中选优,是前提条件,但是,也不应该因此而求全责备,一味地去追求“完人”、“全才”。如果一味地追求“完人”、“全才”,那天下就很少有能用的人了。

因此,领导干部在选拔使用人才时,应该牢记“德才兼备,不求完备”这八个字。一般来说,求“德”,要看大节,赦小过;求才,要看其是否能胜任本组织的工作,以及他是否比同层次的其他可选人员更胜一筹。

美国南北战争时的总统林肯,曾经为北军选了三位总司令,选用的标准都是他们必须没有什么缺点,而且这三位总司令统率的北军还拥有人力物力的绝对优势。但打了三四年,战局没什么进展,结果都被南军打败。

后来,林肯任命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而不去理会有的人对格兰特将军“嗜酒贪杯,难当大任”的反映。全力支持格兰特将军发挥所长。事实证明,格兰特将军的受命,正是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第二,亲与贤的关系。“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是两条对立的用人路线。它们的本质区别是用人为私,还是用人为公。我们党的用人政策,是“任人唯贤”,坚决反对“任人唯亲”。这也是十九大报告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所着重强调的。

正确处理“亲”与“贤”的关系,要求我们在选拔使用人才时,要出以公心,首先考虑的应该是他的品德和才能,而不是考虑他是否是自己的亲朋、好友。

当然,不是说亲朋、好友不能用,关键是先看什么。如果亲朋、好友德才兼备,当然可以“举贤不避亲”。

污水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把一勺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勺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一个没有德行才能的人就是一勺污水,他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第三,长与短的关系。实际上,所谓人才,也有其擅长的特定领域。假如把他放置在他不熟悉的领域,优势也就变成了劣势。正像清代诗人顾嗣协在《杂兴》诗中所写的:“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因此,领导干部要学会处理好长与短的关系。怎样处理好长与短的关系呢?

一是先看其长,后看其短。用人要是先看长处,到处都是可用之人;要是先看短处,天下都是无能之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一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思,在卫国做事。有一次,他向卫侯举荐一个叫苟变的将领,说:“苟变是一位能攻善战的将才,可以统兵五百乘(37500人),应该重用他。”

卫侯听了子思的话,摇摇头说:“我知道苟变是位将才。但是他在做税官收税时,白吃了人家的两个鸡蛋,所以,我因此而一直没有用他。”

听了卫侯的这番话,子思感慨地说:“好的领导者使用人才就好像木匠选择木料一样,取其长处,弃其短处。好的木材即使有几尺长的朽坏之处,优秀的木匠也不会因此而轻易放弃它。

现在正处于战乱的世道,国家急需人才,但是您却因为两个鸡蛋那样的小事,而弃勇猛将才,这种事千万别传出去叫邻国知道。传出去会叫邻国笑话。”

卫侯用人就是先看短处。结果,为了两个鸡蛋这样的小事而放弃了一个人才。

二是用其长处,避其短处。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人实质上是长与短的统一体。用人,应该择其长处来使用,而尽量避免其短处。

三是短中见长,善用其短。扬长避短,是用人的基本策略。但是,事物都是辨证的。在不同的情景中,长与短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高明的领导干部在选才用人时,总是能“短中见长,善用其短”。唐朝大臣韩滉便是如此。

一次,有位年轻人来向韩滉求职。此人脾气古怪,不善言谈,做事古板,不懂人情世故。

韩滉身边的人认为此人不可用。但韩滉却认为,做事古板,不懂人情世故是短处,但也是长处。因为他做事更能一板一眼,更能铁面无私。于是,就让他去监管库房。

这位年轻人上任之后,果然铁面无私,是一位称职的库房管理者。

所以说:“垃圾是未被利用的财富,庸人是放错了位置的人才。”

“扬长避短”固然值得牢记,但“短中见长,善用其短”,更是用人的艺术。

第四,“职”与“能”的关系 。选拔使用人才,不仅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还要人事相宜。

人事相宜,就是要处理好“职”与“能”的关系。职,就是职位;才,就是才能。

正确处理职位与才能的关系,要求领导干部在选拔任用人才时,要能“因事设人,量才任职”。这就是说,要先有职位后选人才,不能先选人而后设岗。而且,职务的高低和才能的大小必须一致。

人才只有得到了与自己的才能相适应的职位,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给老虎一座山,给猴子一棵树。

20世纪最成功的企业家杰克·韦尔奇说:“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给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权,远比开发一项新产品更重要。”这话说得非常有见地。

四、打造高效落实的团队

有人归纳说,在自然界中有三种“团队”:

一种是野牛“团队”。野牛个体强健、凶悍,但缺乏团队意识。它们成群迁徙时,如果领头牛被射杀了,它们就会横冲直撞,乱成一团麻,老弱病残的牛就会被活活撞死或踩死。

一种是螃蟹团队。螃蟹很有意思。装螃蟹的篓子里如果仅有一只螃蟹,需要加盖;但是如果篓子里有多只螃蟹,就不需要加盖了。因为如果有一只螃蟹试图爬出篓子,其他的螃蟹就会拼命拉它的后腿,把它给拽下来。结果是谁也爬不出去。

一种是大雁团队。每当秋季,大雁会从寒冷的北半球飞往温暖的南半球。而由北往南的路程是多少? 20000多公里。这么长的距离,肯定困难重重。大雁们怎样克服困难到达目的地的呢?

原来,大雁在迁徙时会排成“雁阵”,即“V”字形(也叫“人”字形)队列或“一”字形斜阵飞行,并不断变换队形。

科学家发现,“大雁在飞行中会共同拍动翅膀,它们频率相同、步调一致。所有大雁都会自觉接受团队的飞行队列,自动协助队形建立。队列后方的大雁会不断鸣叫。如果发现受伤、生病或过度疲劳的同伴,团队中会有两只大雁自发离开编队协助同伴降落地面,直至它能够重回雁队或不幸死亡后再加入新的雁阵。领头雁并非一直贯穿始终,而是不断轮换。即使领头雁被猎人枪杀,大雁队列仍然保持不变。”

领导干部抓落实,要打造的是“大雁团队”。 大雁单个看不强,但合起来却很有力量,能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抵达目的地。

第一,要培养团队成员的团队意识。所谓团队意识,就是整体配合协作的意识。这是团结协作的基础。“地狱与天堂”的故事,说明了团队意识的重要性。故事是这样的:

牧师向上帝请教:“地狱跟天堂有什么区别?”上帝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把他带到一间房子里。

在这间房子里,牧师看到这样的情形:一群人围着一锅粥。他们每个人都拿着一把长长的勺子。可是,勺子的手柄太长了,他们谁也无法把粥喝到嘴里。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绝望。上帝告诉牧师:“这就是地狱。”

随后,上帝又把牧师带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摆设与前一个房间没什么不同。还是一锅粥,还是每个人拿着长长的勺子。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们都把粥舀给坐在对面的人喝。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快乐。上帝告诉牧师:“这就是天堂。”

这个故事很有哲理。同样的条件,不同的结果。地狱的人没有团队意识,只想着自己吃,结果什么也没吃到;天堂的人具有团队意识,懂得配合协作,所以,关爱了别人,也满足了自己。

苏格拉底问他的学生:“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学生们冥思苦想,得不出答案。后来,苏格拉底告诉他们:“把它放到江、河、海洋里去。”

这个答案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形象地说明了“团队”的重要。孤零零的一滴水,风一吹,就会干涸;土一吸,就会无影。而把它放到江、河、海洋里,它的生命就会永恒了。

培养团队意识,就是要让团队成员意识到,如果没有团队意识,各行其是,团队就是一盘散沙,一盘散沙的团队是没有战斗力的,团队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第二,建立同化团队成员思想的“磁场”。如何统一团队成员的思想?在团队内部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团队的价值观。

所谓团队价值观,是指整个团队的成员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团队价值观决定着团队成员的工作态度,决定着团队成员的目标追求,决定着团队成员的行为方向。它是同化团队成员思想,协调团队各部门行为的有效“磁场”。

抓落实,必须注重用团队价值观来引导团队成员的行为。这样,大家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团队的工作真正落实到位。英特尔公司就是这种方法的成功实践者。

英特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他们的产品创新和市场份额,一直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

英特尔公司成功的奥秘,从表面上看,是该公司不断地推出顾客需求的新产品,但实质上,是在于企业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来引导员工的行为。因为产品靠技术支撑,技术则由人来掌握,而人则是靠价值观念来支配的。

英特尔公司的价值观主要包括六项内容:客户至上、纪律严格、质量为本、冒险精神、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注重结果。

在英特尔公司,每个员工的胸卡上都写有公司的六项价值观。在公司价值观的引导下,不同类型的“技术偏执狂”们,被“英特尔化”了,成了“英特尔人”。

事实证明,“价值导引法”是抓落实,打造团结协作团队的有效方法。

第三,善于跟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异常肥沃的土地,于是,他们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他们修起城池,建造起了繁华的巴比伦城。

后来,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并为自己的业绩感到骄傲。一高兴,他们就决定在巴比伦修建一座通天的高塔,来传颂自己的赫赫威名,并作为集合全天下弟兄的标记,以免分散。

因为他们语言相通,同心协力,阶梯式的通天塔修建得非常顺利,很快就高耸入云。

上帝耶和华知道这件事情之后,立即从天国下凡视察。上帝一看,又惊又怒,因为上帝是不允许凡人达到自己的高度的。

上帝看到他们这样统一强大,心想,他们讲同样的语言,就能建起这样的巨塔,日后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

于是,上帝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

从此,人们各自说着不同的语言。因为语言不同,感情便无法交流,思想也很难统一。于是,就难免出现互相猜疑,各执己见,争吵斗殴。这就是人类之间误解的开始。结果,修造工程因语言纷争而停止,人类的力量消失了,通天塔终于半途而废。

这个故事说明了沟通、思想统一的重要。陈云同志讲:“只有通气,才能团结。”打造团结协作的团队,需要“通气”沟通。

[1]《诸葛亮集·将苑·知人性》,中华书局,1960年8月版,第78页。

[2]《资治通鉴》卷一,第14—15页,中华书局,1956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