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落实文化,抓落实必由之路

所谓落实文化,是指贯穿于整个组织系统的、大多数团队成员形成的对落实的看法、习惯和理念等的总称。

抓落实,必须创建良好的落实文化。一个没有落实文化氛围的组织要想搞好落实,无疑是天方夜谭。

关于落实文化的作用,IBM 的创始人托马斯·沃森说得很清楚:“一个组织的基本哲学思想对组织的作用比技术资源、经济资源、组织机构、创新和抓住时机的作用更大。”[1]

良好的落实文化,对团队成员起着巨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相反,不良的落实文化则制约着团队成员的落实能力的发挥,从而影响落实。

一般说来,在一个组织中,落实文化主要包括:求实文化、责任文化、诚信文化和细节文化。

一、构建求实文化

求实,就是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它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赞誉汉景帝儿子刘德严谨治学态度的话。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实。”唐代的严师古注释“实事求是”说:“务得事实,每求真实也。”这里是说,做学问,务必掌握详细真实的资料,以得出与实际相符合的结论。

毛泽东吸取了“实事求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华,并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加以概括,从而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1941年5月,在延安干部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在报告中,他对实事求是作了如下的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

邓小平同志认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这四个字。他说:“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3]

抓好落实工作,也必须靠实事求是。换句话讲,建立落实文化,首先必须在组织内形成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与氛围。“实事求是”是领导干部抓好落实的一项最基本的原则。

第一,戒除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对实事求是的反动。抓落实,必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要在组织内造成一种实事求是的风习,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说实话、做实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工作。

实践证明,凡是能够有效落实的组织,都具有求实的文化氛围。IBM 公司、海尔公司,等等,都是如此。

台湾塑胶企业集团总裁王永庆就曾说过:“我认为IBM 成功的根本原因,不在它从事电脑科技行业,而在于它一向都能脚踏实地,从基础的地方着手,并且追根究底,探求出事物的道理之后,确实加以履行。IBM 有员工手册近十种,而手册内容包括从如何开车到如何对客户提供良好服务,样样都有,从这一点就可以了解,他们的踏实做事的精神,实际上超过了任何其他开发中的企业。[4]”

第二,工作讲求实效。工作靠真抓,事业靠实干,实干求实效。构建求实文化,就要在团队中营造真抓实干的风气。做工作不能仅有“苦劳”,而没有功劳。也就是说,不仅要做事,而且要做成事。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和尚身边有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们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

弟子们来到南山脚下,却发现有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无法渡河打柴。大家垂头丧气,无功而返。

唯独有个小和尚与师父坦然相对。他从怀中掏出一个小野苹果,递给师父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我看见河边有棵野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父的衣钵传人。

这个故事启迪我们,工作一定要注重实效,因为一个小的结果,也比没有结果强。0.1永远大于0.

二、构建责任文化

写下这个小标题,我首先想起的是两封来自遥远的英国的信函:

2002年的一天,位于武汉市中心的景明大楼的业主收到了一封来自英国的挂号信,信中写道:

景明大楼为本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设计的安全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

2005年的一天,广州市市政部门也收到50多年前提供建造广州海珠桥钢材的英国企业的一封来信。信中说:

修建海珠桥的钢材已经有100年的历史,接近使用寿命,建议进行检测,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加固。

原来,海珠桥是1950年由广州市政府着手重建的,所使用的钢材是从当时英国的一座旧钢桥上拆卸下来的,所以就其寿命计算,估计快有100年了。

两封遥远的来信,让我们掂量出“责任”这两个字的分量。

岁月流逝,景明大楼当年的设计者、海珠大桥当年的材料供应商,恐怕现在已是退离工作岗位,或者是已经不在人世。然而,他们人离开了工作岗位,离开了人世,但其组织的责任却没有丢。这些公司的工作人员传承了这种责任感,依然在履行着他们神圣的责任。

这实际上是英国公司责任文化的体现。领导干部抓落实,必须在单位内构建责任文化。

第一,让推诿扯皮休止。与上述这两家英国公司相比,我们的一些单位和部门,就缺少这种责任文化。以至于一些办事人员,遇事推诿搪塞,不敢也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下面的这首《扯皮谣》,就是对这种不正常现象的讽刺:

扯皮,扯皮,扯皮,无休无止。多少事,从不急;你推我,我推你。甲让乙处理,乙叫丙合计,丙请丁斟酌,丁等甲审批……一份公文到处传,像个皮球来回踢。或当“研究员”,研究研究成惯例;或当“老推事”,能推就推不迟疑;或当“好拳师”,不慌不忙打“太极”;或当“收发室”,来文照转省力气。一万年,不太急,何必争朝夕。

要解决落实问题,必须反对这种遇事推诿搪塞的坏习惯,让推诿扯皮休止。

第二,让每个人养成负责的习惯。构建责任文化,需要每个人养成负责的习惯。每个人都养成了负责的习惯,抓落实才能得心应手。海尔集团的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海尔,责任文化已经成了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种责任文化成就了海尔的伟业。

在海尔,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大到一个设备,小到一个电灯开关,都有责任人。发生任何的纰漏,总能找到人来对号入座。

海尔电冰箱厂有个材料库,楼高五层。整个大楼有2945块玻璃。为保证这两千多块玻璃“日清日洁”,主管在这2945块玻璃的角上设置了编号小条,条上写有擦玻璃人和监督者的编码。发现哪一块玻璃脏,马上就能找到这两个人。

海尔电冰箱,从钢板成型到冰箱出厂,共有156道工序,545项责任。因为落到了实处,所以保证了质量。

哈里·杜鲁门担任美国总统时,在他的办公室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责任就在这里。”每一位团队成员都应该具有这种态度。这样,才能使组织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如果你对下属的工作不满,请不要责怪下属,而是要先看看是否是自己用人不当或领导无方所造成;如果你觉得上司对你不够重视,请不要怪罪上司,而是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看看是否是自己能力不强或协调不当所导致;如果你不能完成组织交给你的工作任务,请不要抱怨工作太难做,而是要先检讨自己,看看是否是自己没有尽力。

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曾经说过:“人生的终极意义在于承担责任,去寻找很多人生问题的答案,从而不断完成对每一个人设置的任务。”[5]负责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价值追求。实践证明,富有责任感的人无论承担何种工作任务,都能比那些没有责任感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三、构建诚信文化

2001年,全国高考的语文试卷出了这样一道作文的题目: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

渡船出发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不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

可以肯定,这位年轻人错了。一个人的成功,有许多种条件和因素,但“诚信”是一种最重要的因素;一项政策的落实,有许多种途径,但诚信是一种最重要的途径。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明白这一道理。孔子说:“人无信不立。”商鞅还以广告的形式来展示他的诚信,来推动他的改革措施的落实。

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表示他说话算数,他让人在都城南门外竖立了一根3丈长的木杆,并当众许诺:“谁能将这根木杆搬到北门,奖赏十金。”围观的人很多,但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谁也不动手。

商鞅见没有人去搬它,就又宣布:“谁能将这根木杆搬到北门,奖赏五十金。”这时,有个男人上前把这根木杆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说商鞅诚实守信。于是,他的新法在秦国推行了起来。

那么,领导干部抓落实,如何构建诚信文化呢?

第一,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认为道德教化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良好社会风尚形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孔子就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孔子的意思是说,用政法来诱导百姓,使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罗从彦在《议论要语》中则说:“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在罗从彦看来,用道德来教化百姓,是朝廷的首要任务。朝廷如果能用道德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知廉耻;百姓知廉耻,社会的风气就好了。

古人之所以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是因为他们充分认识到了道德的感召力量。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太阳和风要比试谁的力量大,正好看到路上走着一位穿棉袄的老头。他们便约定谁能把老头的衣服脱下来,谁就算赢。

风首先出场,它猛烈地向老头刮去,结果,它越使劲地刮,老头把棉袄就裹得越紧,风无可奈何地败下阵来。

这时,只见太阳出场了。它用温和阳光照在老头的身上,并不断地加温。老头先是解开了纽扣,但还是耐不住热,最后终于脱下了棉袄。

道德教化的作用就像太阳一样,虽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却能真正作用于人的内心,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按照诚信的道德规范要求去做。

第二,建立健全法规制度。现在的人们只要一谈到诚信问题,都会说外国人讲诚信,似乎外国人的道德水准比咱们中国人高出许多。其实,外国人能自觉地讲诚信这是事实,但他们的整个道德水准并非比咱们国人高多少。说一句有些显得夜郎自大的话,当我们的黄河长江已经哺育出绚丽的纺织花朵,浇淬出锐利的宝剑的时候,泰晤士、莱茵和密西西比河上的居民,还裹着树叶、拿着石制的武器在漫漫的原始森林里徘徊。

辉煌的物质文明,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因此,高尚的道德品质就格外为我们中华祖先所看重,尤其是对于诚信,更是推崇备至。不论是儒家还是道教,乃至法家,都极为看重诚信的价值。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荀子说“养心莫善于诚”;墨子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道家的老子说:“轻诺必寡信。”庄子重视“本真”:“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法家韩非子则认为“巧诈不如拙诚”。

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影响和教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显而易见,我们炎黄子孙的道德水准不会比外国人低的。

既然我们国人的道德水准不比外国人低,那为什么我们的国人不能像外国人那样自觉地讲诚信呢?请听西方人是怎样说的。西方人说:“总统是靠不住的,唯一可靠的是制度”。原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缺乏健全的法制环境来保障诚信。

在国外,信用状况是依靠严密的法制环境来保障的,谁破坏诚信,谁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果有人在银行借款到期不还,那么,以后他到任何一家银行借款,都会碰壁,甚至他找工作都要受影响,甚至他买保险的保费都要比他人贵,贷款的利率也要比别人高。

据一位在美国工作的朋友说,6年前,他有一笔92美元的账单没有付,后来这事他自己都忘了。结果2001年他买房子到银行贷款时,15年期的固定贷款利率是7%,而他却要付7.5%,因为银行在他的信用记录上记录了那笔欠款,结果,他不得不为此多付几千美元的利息。

看来,我们要想让诚信能够有效地被遵守,必须建立健全法规制度,用完善的法规来保证诚信规则的实现。这也是构建诚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构建细节文化

细节决定成败,是一段时期以来颇为流行的话语。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细节对成败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细节不仅对成败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对工作任务的真正落实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招不慎,也许就满盘皆输。所以,创建良好的落实文化,还必须构建细节文化。

构建细节文化,要求组织中的所有成员都能重视细节,认识到细节对工作任务的落实的重要性,养成重视细节的习惯。

我们不妨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的有些工作不能真正地落实?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就是我们缺少细节文化,做事满足于差不多。而相比于我们,日本人重视细节的精神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IT 经理世界》2004年第21期的“屯田制造的崩溃”一文,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国内有一家汽车制造厂,从日本请了几个技工来工厂工作。他们发现,这几位日本技工在工作时非常注意细节。比如,他们在拧螺丝钉的时候,总是要先在地上铺上白布,把要拧的螺丝钉一一放到上面,拿一个拧上,然后再回来拿另一个。

而我们中国工人在拧螺丝钉的时候,总是把螺丝钉揣在口袋里,直接到现场一口气拧上。

两种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日本技工的做法不会出现漏拧的现象,而中国工人的做法容易出现漏拧的情况。

如果出现了漏拧螺丝钉的情况,就会影响产品质量的落实。

第一,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什么是一丝不苟?咱们中国有一位驻德国汉堡的副总领事讲过的这件事情,能够给出生动而形象的答案:

那是他刚来汉堡时,一次,他在限速的公路上开车,为了越过前面德国人开的一辆车去转弯,他超速了几秒钟,转弯后,他发现被超过的这辆德国人开的车在他后面紧追不舍,一直追了一个半小时。

到了领事馆下车后,他问这个德国人为什么一直跟着他。这个德国人说,我追了你一个半小时,就是想问你一句话,你为什么要超速?

这就是“一丝不苟”,即做事情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抓落实,必须一丝不苟。

第二,精益求精,不马虎。所谓精益求精,按照词典上的解释,是“好了还求更好”。如何是“好了还求更好”?下面的故事会给出形象而生动的答案:

多年前,有一位年轻人来到一家著名的酒店当服务员。这是他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因此他很激动,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但让他没有料到的是,在新人受训期间,上司竟然安排他去洗马桶!并要求他必须把马桶洗得光洁如新!

面对着马桶,他心灰意冷。这时,同单位的一位前辈来到了他的面前。她什么话也没说,只是亲自洗马桶给他看。等到马桶洗干净了,她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当着他的面一饮而尽!

这位前辈用实际行动告诉他:经她洗过的马桶,不仅外表光洁如新,里面的水也是干干净净的。

前辈的示范给他树立了好的榜样,从此他安心洗马桶,而且将工作做得无可挑剔:他也可以当着别人的面,从自己洗过的马桶里盛一杯水,眉头不皱一下地喝下去。

后来,这位年轻人成了世界旅馆业大王。他就是康拉德·N·希尔顿。

这位前辈把马桶擦到里面的水都能喝的程度,追求的就是“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要任何细节不放过。正确的决策目标确定之后,在落实执行中,细节决定成败。鄞州有一家生产电动托盘堆垛车的企业,因业务人员下单时疏忽,没有写明安装踏板,工厂照单生产,出运前也未经业务员跟踪查验,于是,10台机器漂洋过海到了罗马尼亚,客户却无法使用,只能退回重新安装踏板。

鄞州还有一家生产不锈钢餐具的企业,出口到日本的一批不锈钢餐盘,原本已通过日本客户的现场质量检验,但因忽视包装的质量,在运输途中部分纸箱损坏,导致表面划伤,客户无法销售而退回返修。

鄞州这两家企业的产品为什么“无功而返”,就是因为忽视了细节。

精益求精,要用标准“死卡”不放。请看中铁建六公司第三项目部安全员于天照是怎样用标准“死卡”抓落实的。王建承先生在《抓安全就得钉是钉铆是铆—记六公司第三项目部安全员于天照》一文中详细记载了于天照用标准“死卡”不放抓落实的故事。下面是报道的原文:

“这地面没填实,立杆绑得也不直,拆掉重搭!”看着刚刚搭起的98号墩脚手架,于天照严肃地说。像这种因施工稍不规范就命令工人返工重来的事已不是第一次了。

于天照就是这样,抓落实执行钉是钉铆是铆,处处用标准“死卡”不放。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卡”得人人按标准化施工。

2010年3月10日,于天照来到里木店特大桥工地,负责特大桥的施工安全。

里木店特大桥在哈齐客专一标段DK18—DK49处,长5000多米,153个桥墩,一个墩8个桩共1300多个孔,施工从钻孔开始。

一到里木店,于天照就先确定危险源。在他看来,抓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泥浆池、防护栏、深基坑、电闸箱、发电机……每个危险源都挂上“危险源警示牌”,天天反复巡视死看死守。这也是公司安检室要求的,“一法三卡”安全工作法有明确规定;对上级的指示精神,他总是落实得有板有眼非常到位。

钻孔时,全队18台钻机分成四伙同时作业,隔500米一伙。于天照天天来回巡视。有的钻孔桩在路边上,泥浆池深3米,行人掉下去就是事故,他把这作为防护重点,仔细检查每个泥浆池护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否牢固;靠近路边的护栏经常被来往车辆刮倒或刮歪了,他总是及时上前重新稳固,还要检查电焊机是否完好,“漏保”开启是否灵活,不行马上更换;对“待笼”的桩孔总要检查一下有没有覆盖防护,即使仅“待笼”一两个小时也必须防护到位;遇到打混凝土时,他总要上去检查导管连接得牢不牢。导管长18米,分五六节,他一节一节地检查,检查完导管管箍又检查钢丝绳卡环。他知道,这看似小事,但极易留下安全隐患。若管箍拧得不紧,灌注混凝土时掉下一节导管灌桩就无法继续进行,就容易造成断桩。卡环不紧,提导管时钢丝绳就容易脱落,导管提不上来就会影响施工或造成质量事故……总之,在他眼里,事无巨细大小,只要和安全生产有关,都要仔细检查一遍才放心。他就是这样,每天都要巡视五六个来回,那可是50多公里啊!虽说有时可搭乘来往的施工车辆,可还是走得两腿发直发软;有两次因腿发软而崴了脚疼痛难忍,可他还是一声不响地走着,巡视着,检查着。在他看来,不管自己多苦多累,只要保证施工安全,就是再苦再累也值!

队长看他太辛苦,特意给他配了台自行车。这下可好了!有了“机械化”,于天照巡视得更“欢”了!

“刚开始下钢筋笼子时最头疼的是工人不戴安全帽。”当问他在里木店抓安全最难的是啥时他说。

“队长三令五申进工地必须戴安全帽,可一些工人嫌热,戴安全帽进工地,干活时却把安全帽放在一边。每发现这种现象我都立即制止,给他们讲不戴安全帽发生伤亡事故的案例,告诉他们戴安全帽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下钢筋笼子时我就蹲在那里死看死守。”他说。

据于天照介绍,基础桩深36米,分两截下钢筋笼子一截18米,吊起后近20米高。钢筋笼子上有十一二个混凝土垫块,万一掉下来砸到脑袋上可不是闹着玩的!用二队队长张明鑫的话说就是:“里木店特大桥主要是吊装作业、深基坑开挖、高空作业,日常检查非常重要。于天照天天从小里程往大里程走,重大危险源紧紧盯在现场,小事大抓,大事停工整顿,养成了人人重视安全,人人遵守安全标准化作业的好习惯。”

有人说他是“碎嘴子”,“天天总是那点儿事,总唠叨个没完!”

可就是这个“碎嘴子”,唠叨得不戴安全帽的戴安全帽了,施工时不遵循安全规范的遵循了,人人注重安全,确保了安全生产。[6]构建细节文化,就得有于天照的精神。钉是钉铆是铆,不打马虎,处处用标准“死卡”不放。

[1]转引自王强、胡汉辉:《管理创新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226页。

[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801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126页。

[4]转引自朱兵:《第一流的管理》,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

[5]转引自杰拉尔德·W·福斯特:《责任制造结果》,陈小龙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2页。

[6]王承建:《抓安全就得钉是钉铆是铆—记六公司第三项目部安全员于天照》,中国铁路工程建设网,2010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