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志斑”的故事

梁秉坤

有位哲人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必须作为思考的人而行动,作为行动的人而思考⋯⋯”

“宏志班”的由来

两年前,身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和市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委员会委员的广渠门中学李金海校长,视察了一些私立学校。在这些学校中,教室里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宿舍里可以睡上“席梦思”软床;吃的饭菜能够与高档饭馆媲美;穿的衣服更是时髦华贵与众不同。把这种学校称之为“贵族学校”, 也许不过分吧。

视察结束后,李校长不止一次地在心里打下这样的问号:那些家庭贫困而品学兼优的孩子怎么办?那些经过教育可以成为社会动力,不经过教育就可能成为社会阻力的高智商孩子怎么办?他下定决心,在学校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每年拿出 10 万元,办个高中“特困生班”。招收这个班学生的标

准是,家庭人均月收入 200 元以下,中考时成绩优秀。“宏志班”几经周折,终于诞生了。

如今,54 名幸运儿读书的愿望得以实现。

“我最想得到妈妈”

田伟同学自去年初夏以来,四处寻找因精神分裂症而出走的母亲,这已经是读者所熟知的事了。

不久前,北京电视台录制新年晚会,田伟被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并安排了对他的现场采访。陪同田伟参加晚会的是班主任高金英老师。田伟坐在前排,高老师坐在后排。想不到的是,几个节目过去以后,该采访田伟的时候, 他却不见了,这可急坏了晚会的组织者,更急坏了高老师。

听门卫说,晚会开始不久,有个男孩哭得满脸是泪,急匆匆走了。可田伟棉大衣没穿,手套也没戴,口袋里又无分文,到底为什么要离开会场,又跑到哪里去了呢?

高老师立即向李校长作了汇报,李校长马上派人驱车四处寻找。

从田伟妹妹那儿得知,田伟在 9 点钟的时候回家来了,他和姥姥嘀咕了

一会儿,又和姥姥一起出去了,干什么去了不知道,于是,去找的人只好在田伟家里等。一直等到夜里 12 点田伟才回来。

原来,晚会上,当他听到《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歌曲,一句句呼唤“妈妈”的声音时,一下子想起自己的妈妈,便哭着离开会场,回到家, 和姥姥商量以后,马不停蹄地去打听有没有新线索⋯⋯

买暖壶的故事

“宏志班”的教室在 4 楼,烧开水的锅炉在 1 楼,入冬以来,同学们喝

开水不大方便。高老师同意用班费(全班 54 个同学,每月每人交两块钱)去买两个暖壶。这个任务就落在班长韩颖的身上。

然而,她买回来的只是两只暖壶的胆,然后,从母亲的工厂里要来两个废弃的旧暖壶铁皮,自己装好以后又刷上了一些油漆,其中有一只的提手没有了,就用一根塑料绳来代替。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一位教政治的老师特意给其它班作了个有趣的试验。她让班上的同学解答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用班费买两个暖壶的话, 大家出出主意看买什么样的好。”于是,同学们纷纷作答,有的说买电动暖壶,有的说买压力暖壶,有的说买塑料暖壶,有的说买铁皮暖壶⋯⋯而没有一个想到只买暖壶胆的。当老师说出“宏志班”的作法后,同学们目瞪口呆, 仿佛遇到了不可理解的事。

“宏志班”的同学多数都从来没有穿过毛衣毛裤,有的同学甚至空心穿着一身棉袄、棉裤,肚脐还露在外边儿;有个同学的父亲是残疾人,每月只拿 178 元退休金养活一家人,而这个同学一有空就得捡点儿废品卖;平时他们好像根本不知道“零花钱”这个概念,不少同学的身上一文不名。

“永不服输”

班主任高老师说,“宏志班”的学生有着“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的精神。他们虽然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但每个人都有着十分动人的故事。

开学不久,高老师组织全班同学每人写了一篇作文《我的故事》。下面, 就是从王萍同学作文里摘录下来的话——

“我有一个梦,梦中我痴痴地捧着书本,在知识的殿堂里大声地读啊, 读啊⋯⋯我有一个梦,梦中我在书本搭成的阶梯上攀啊,攀啊⋯⋯我梦想着有一天,大学的校门向我打开,大学的图书馆里有我的身影⋯⋯可生活的现实打破了我的梦。回到北京 4 年多来,父母(均为从外地回来的北京知青) 成了环卫工人,为了我和弟弟,他们日夜操劳,从不知道辛苦。我家生活比较困难,我常常穿别人给我的衣服上学。爸爸在垃圾楼工作,我家也住在垃圾楼上,有时在垃圾里看到有些还不破的衣服、鞋子被白白扔掉,爸爸就捡回来煮干净给我穿,我也从不嫌弃。我没有其他同学那样的学习环境,没有他们所拥有的物质条件,但我拥有最好的榜样——我的

父母。受到别人耻笑时,他们坦然面对;当他们取得成绩受到别人夸奖时,付之轻松一笑。我也要像他们那样做人。我要用事实证明:我行!学习上我不服输⋯⋯感谢那么多好心人帮助我们,为我们圆了一个梦⋯⋯在通往理想王国的道路上,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前方路上也许很坎坷,想到国家的期望,看到大家关注的目光,我们会变得勇敢、坚强起来,永不服输⋯⋯我还有一个梦,我长大了,也要帮助生活困难的孩子圆梦。无论这个梦能否实现,我都执著依然⋯⋯”

“加压”与“减压”

蔡京男是个女同学,家住在海淀区皂君庙。她每天都要先摸着黑走上几里地的土路,再倒上三次公共汽车来到学校。她一天的日程是:凌晨 4 点起床,念 1 小时的外语,5 点准时出门,7 点到达学校;晚自习后 7 点放学,9 点到家,再做作业 1 小时, 11 点睡觉。一天也就是睡眠四个多小时。

这种情况在“宏志班”里有一定的代表性。同学们一般是早晨 5 点起床,

晚上 11 点才能睡觉。虽然学校和班主任老师一再反对和制止这样做,可收效并不大。

这些从北京市 10 个区县、40 所中学来的学生,是以最低分 541 分和最

高分 603 分考进来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原来班上的前三名优秀生。也就是说,他们虽然家境贫穷,但是学习成绩一直优良。“宏志班”第一次期中考试,在 5 个高一班里名列亚军。

李校长告诉我,这些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很大,而这压力主要来自他们自己。一定意义上说,老师们对于其它班同学的学习主要是“加压”,而对于“宏志班”同学的学习主要是“减压”。

他们为什么这样发奋读书呢?

这里引用一段马永超同学所喜爱并崇尚的,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孟子的话,或许能够说明部分问题:“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的,纨绔子弟成不了大气候。

李校长明确对我说,他并不指望也不大可能所有“宏志班”的同学都能考上大学。他所期待的是,这批孩子能够长大成才,做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奋发的人。

54 朵小白花

李楠同学——一个刚刚 15 岁的女孩,母亲由于身患癌症,在她开学不久就病故了。

班长韩颖在征求意见以后,决定让每一个同学用数学测验纸做一朵小白花,再集体替李楠做一朵大白花,用中间一朵大白花和周围 53 朵小白花扎成一个花圈,代表全班同学的心意,也代表李楠的心意,送给故去的李楠的妈妈。李楠在葬礼的第二天怀着悲痛的心情走近教室,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发现课桌里装满了慰问卡片,每张上面都有一句深情的话:

“请不要难过了,好吗?” “有什么事要我做?”

“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母亲——高老师。”

读着一张张卡片,眼泪夺眶而出。她暗暗下定决心:“振作起来,让大家看到一个坚强、快乐的我!”

仅仅是愧对馒头夹咸菜吗?

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50 周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广渠门中学特意组织高一学生到地处卢沟桥附近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

那天,集合的地点在六里桥,再徒步到数公里以外的纪念馆。

休息吃饭的时候,“宏志班”的同学带的干粮几乎都是馒头夹咸菜,就着凉白开水吃,而其他班的同学带的要高级多了,什么巧克力派、肯德基、

麦当劳的套餐等等,应有尽有。喝的也几乎都是几块钱一听的各种高级饮料。同学们都是坐在一起吃,谁吃的是什么都能看见,其他班的同学从一开始就有些不自然,没有人说话,注意力也不大集中,最后连吃的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小了,以至一个个不约而同地把脸都转了过去,不好意思再当着“宏志班” 的同学们吃。

参观结束,又走回六里桥,同学们确实比较累了,“宏志班”的同学好像不太在乎,他们有说有笑地准备骑自行车或坐公共汽车回家。其他班有些同学早就累得坐在马路边上不想动了。其实,这些同学的心里一直想着赶快“打的”回家。然而,当着“宏志班”的同学的面又不想那样做,只能呆在那里等候,最后,实在等不下去了,有的人硬是走半里多地,

看看周围没有“宏志班”的同学以后才敢“打的”。

随着采访的逐步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宏志班”绝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各界人士扶贫济危的问题,也绝不是一个学校教育改革的问题,以及一个家庭教育改革的问题,不光是我们给予了“宏志班”孩子们一些什么,他们无形中也给予了我们一些什么。甚至他们给予我们的不一定比我们给予他们要少。而这似乎正是这些故事令人们三思的地方所在吧?!

一封短信和 66 粒甜瓜种子,为中韩两国又铺设了一段友谊之路,书写这动人故事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