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约旦女孩的最后祈祷
刘塞君
对于 12 岁的海巴来说,约旦和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的礼炮响得太迟了。不过,她毕竟成为最早享受和平的阿拉伯女孩,在昔日敌国的病床上,在没有枪炮的日子里,恬静地走完人生之旅。
1994 年 10 月 26 日,在约旦扎尔卡市的一套住宅中,一家人正围坐在一张小床旁,轮流给床上的小女孩拭去额上的汗珠。只有父亲离床边远些,他的耳朵紧紧贴在收音机旁。屋里的气氛沉闷,每个人的脸都是阴沉的。
突然,父亲喊了起来:“这下好了!签约了,和平了!”小女孩被这喊声惊醒,她的眼睛睁大了,兴奋使她惨淡的脸上有了几丝红晕。
小姑娘得了绝症
小女孩叫海巴,12 岁。有一段时间莫名其妙地总发烧,继而连饭都不吃了,身体猛然消瘦下来。迫不得已,家里只好咬牙凑了一笔钱,把海巴送到
一家大医院检查治疗。
医生告诉家长,孩子患的是白血病。如不进行骨髓植入手术,孩子的性命难保。捐献骨髓的人选倒是有的,就是海巴的小弟弟穆海迪。遗憾的是, 在约旦,没有一家医院能做骨髓移植手术。
父亲想到了邻国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医生做这类手术经验丰富。然而, 40 年来,以色列和约旦一直处于战争状态,怎么可能跨过边境,去那路撒冷治病呢?唯有约以和平才有希望救活海巴。
可没有人能说出究竟什么时候约以才能实现和平。父亲和母亲省吃俭用来支付维系女儿生命的医药费。女儿接受的是放射治疗,痛苦异常,但病情并不见好转。
海巴致信以色列总理
孩子挨到了 1994 年的秋天。海巴几乎起不来床了,医生说她的生命也接近尽头了。然而,海巴的父母,仍抱定一个信念,约以双方会签署和平条约的,孩子会有救的。有消息说,以色列已派特使来约旦同侯赛因国王进行密谈,缔约指日可待。
就在签约的当晚,海巴的父亲提笔给那路撒冷的一家有名医院写去了一封信,请求医生挽救他女儿的生命。在同一个信封里,还夹着一张纸条,是小海巴用极大气力写给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我的病已到了十分危险的阶段,我随时都可能因为失血而死去。为了给我治病,我父亲已经一贫如洗。总理先生,您也是个父亲,我希望您能帮助我脱离死亡魔爪。愿上帝保佑以色列。”
小姑娘的字条很快转到了以色列总理的手中,她父亲的信件在以色列医生的手中传阅。哈达萨医院的医生决定尽一切力量挽救海巴的生命。一封电报立即拍到海巴的家中。
假如和平早些来临
11 月 8 日,也就是约旦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后的两个星期,海巴与父亲、母亲和小弟弟穆海迪坐上了一辆去以色列的汽车。在离开家时,海巴用力拥抱了留在家中的另外两个兄弟,在他们耳边说:“等着我,我很快就回来了。”
在驶往以色列的途中,极度虚弱的海巴好几次在母亲的
怀抱中昏厥过去。傍晚时分,汽车到达艾伦比桥,桥的两侧,两国的士兵全副武装,目光警觉。
尽管约以两国已结束了战争状态,但任何车辆仍不能自由通过,海巴只能徒步走到约旦河的以色列一岸。小海巴紧紧抓住父亲的胳膊,一寸一寸地向桥的那一端移动。病疼使她紧闭双唇,但表情坚毅。不管是约旦士兵还是以色列士兵,都为之动容。在小姑娘经过时,他们自动把枪口朝下,以示敬意。
第二天,医生告诉海巴的父母,孩子的情况很糟糕。医生们动用了医院最先进的设备,使用了最好的药品,然而 11 月 12 日,小姑娘还是离开了她非常留恋的人间。
假如和平早几个星期到来,那么事情将是另一种景象。但海巴又是幸运的,她等到了和平这一天,并且居然得到了曾经被视为敌人的以色列医生的照料,她还看到了阿拉伯人的手和犹太人的手握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