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冠军是这样起飞的

张冬青

少年朋友们, 19 岁的孔令辉一举夺得了第 43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男子单打冠军。你知道这位冠军是怎样起飞的吗?

过早吃苦对孩子并不是坏事

幸运的孔令辉有一个当乒乓球教练的爸爸,从三四岁起,他就与乒乓球有了不解之缘。那时他在省体校的托儿所,常跟着阿姨来到球台边看球,爸爸的训练时间也是儿子的业余活动时间。从此,小小的心灵便镶嵌上了洁白的乒乓球飞动的影子。5 岁多,比球台高不多少的小令辉就来到球台边挥拍上阵厂。 1982 年孔令辉上了小学,爸爸就把他送到了少年宫乒乓球队。从此,每晚两小时的练球成了必修课。

孔令辉是个有韧劲的孩子,小伤小病从不停止训练。一次,他发高烧 39

℃,妈妈心疼地说:“这不是超过了你爸爸规定你的 38.5℃以内不停训练的标准吗?这次就别去了。”可 8 岁的小令辉却执拗地说:“你们不送,我自己去。”妈妈只好硬着心肠把他送去,这次小令辉确实烧得厉害,迷迷糊糊几次要摔跟头,练了一阵子,教练发现不能再练习了,小令辉才被须到医院去打针。

爷爷过 60 岁生日正赶上一个周日,爸爸妈妈说服小令辉跟着一起去。可他说:“我怎么也不能耽误自己下午的训练呀,我可以后去嘛!”爸爸妈妈只好先把小令辉送去打球,到点再接回。小令辉最后一个来到爷爷生日的餐桌上,爷爷连连夸赞他有出息。

还有几次天下大雨,其他孩子因天气不好都没有来,少年宫偌大的训练厅里只有小令辉一个人在教练的陪伴下训练,但他依然练得起劲。

一入小学,孔令辉面临着既要学习好又要练好球的双重重担,这个执拗的孩子,硬是用自己弱小的双肩挑起了它们。小令辉提前一年入学,年龄小时间却抓得紧。每天下午 3 点放学,他总是马上在教室找个靠边的位置写作业,写罢作业家长来接或是老师给送上无轨电车,他就直奔少年宫训练场。小学五年级时,他去了黑龙江省乒乓球队,成为队里年龄最小的一名队员。孔令辉 12 岁就人选国家青年队,与刘国梁这些小伙伴一起。别看孔令辉

性格内向,在决心书上却直抒胸怀:“我要在这里奋力拼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争当世界冠军、奥运会冠军。”

从此,孔令辉开始了更正规更严格的训练,从日出到日落,从严冬到酷暑⋯⋯7 年没有回家过一次春节,倒是父母思儿心切,每个春节都赴北京与他团圆。

从小学做一个正直的人, 一个诚实谦虚的人

孔令辉是父母唯一的孩子,但父母却不娇惯他,从小引导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诚实谦虚的人。

那是孔令辉 5 岁时,在整托幼儿园每周回来一次,别的孩子尽情地玩个痛快,孔令辉除了接受爸爸的“乒乓指点”,还要按照父母的要求,每次回来做一件好事。最初是叠被、扫地,后来发展到洗手帕、洗袜子,再后来又升级了发展到扫楼道。本来小令辉家里住的是一楼,但妈妈暗示他,不能“自扫门前雪”,楼上的叔叔阿姨工作都很辛苦,应当帮助他们扫一扫,于是, 一个小小的身躯就操起跟自己差不多高的大答帚,沿着楼梯的石阶一阶一阶认真扫起来,直到扫得干干净净为止。冬天,滴水成冰的季节,楼门口的雪已被踏成了冰,出入很不方便,小令辉最先发现这冰,就要去刨,爸爸妈妈当然是最热心的支持者。父母看到才 5 岁的儿子小脸、小手冻得通红,在门口一下一下认真刨着冰,也很心疼,但他们还是狠下心来让孩子把这件事做

完。

孔令辉上小学一年级时,一次在路上拾到 8 角钱。妈妈问他怎么处理, 他说:“交给老师呗。”走在路上,正好碰上卖糖葫芦的,小令辉平时很喜欢吃糖葫芦,要买一串吧,妈妈兜里没有零钱。妈妈想考验他,”就故意说: “先借这 8 角钱买,回家再还上不就行了?”小令辉却态度坚决地说:“不

行。”糖葫芦到底没有买,孔令辉将 8 角钱如数交给了老师。

孔令辉上小学时,有时父母都出差了,他就住在班主任曹老师家里,曹老师较偏爱这个有韧劲,学习也像训练那般“投入”的学生,生活上也常常关照他,孔令辉则把自己的进步看成老师家长帮助的结果。在学校时,孔令辉每次参加市、区比赛得奖后都要把奖品,如小梳子、镜子、笔记本什么的, 分一半给曹老师,他说:“我的成绩有一半是老师您的。”夺了世界冠军后, 孔令辉 1995 年 5 月 22 日回故乡,刚下飞机就将第一束鲜花献给曹喜玲老师。

孔令辉将下飞机接到的第二束鲜花,献给了他在黑龙江省乒乓球队的队友杨战宇,杨战宇比孔令辉大一岁,两人从小在一起长大。在省乒乓球队时, 孔令辉总给自己“加班”。而杨战宇是他最好的陪练。孔令辉到国家队已 7 年了,可他始终没忘了这个朋友。走到哪儿都要给杨战宇打电话、写信,把在队里的酸甜苦辣都向他倾诉,有什么新技术、新的信息,孔令辉也不忘告诉他。

是父子母子,也是亲密的朋友

在孔令辉家里,孔令辉与爸爸、妈妈之间有一种令人羡慕的亲密无间的“朋友”式关系,彼此间更多的是平等的促膝谈心。这种关系自孔令辉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有记者问孔令辉夺取冠军最重要的是什么,孔令辉毫不犹豫地回答:“自信心。”这自信心是孔令辉在爸爸一次次球台下的循循善诱中获得的。

孔令辉自 12 岁到国家队以后,虽然与父母的距离远了,

但他们却依然在“谈心”,开始是每周通信一次,后来打电话方便了, 就一周通一两次电话,在信中、电话中“推心置腹”,父母要求孔令辉及时汇报自己的训练、学习情况,交流思想感情,同时父母还要求他经常与老师、同学保持联系,自然,这种要求不是硬性的命令,而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启发和诱导,孔令辉也乐于与父母进行这种真诚的交流。他经常把日记拿给父母看,使父母更了解自己。当他第一次夺得全国少年冠军时,立即给父母写信,在信中他能够正视自己的成绩,并找出三点不足。儿子越发成熟了, 孔令辉的父母感到由衷地高兴。 在这个寻常又不寻常的家庭中,世界冠军就这样起飞了。在辉煌的成绩面前,孔令辉显得很平淡,他说,冠军已成为过去,自己要向更新的目标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