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瞌睡虫”

韩吉辰

“瞌睡虫”的传说

《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去赴蟠桃会,想偷吃玉液佳肴,拔下几根毫毛变做瞌睡虫,奔向负责看守的众力士,使力士们很快入睡,悟空乘机尽情吃喝。

这神奇的“瞌睡虫”,实际上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睡眠的一种看法。

难以捕捉的“瞌睡虫”

从古到今,人们不断探索睡眠的秘密。很长时间,人们认为睡眠是身体中的一种“睡眠素”在起作用,这同“瞌睡虫”的想法近似。

有人做了实验:把一只狗搞得精疲力尽,不让它睡觉,然后抽取它的血液,注入到另一只清醒的狗身上,奇迹发生了,那条清醒的狗忽然动作迟缓, 接着酣然入睡。这说明在动物血液中,确实存在着能使动物睡眠的物质。但是提炼“睡眠素”的努力,却一直没有成功,所以到 20 世纪中期,睡眠素的研究逐渐搁浅了。

随之兴起的是一种细胞学说,认为脑细胞处于兴奋时,人

就清醒;脑细胞处于抑制时,人就入睡。然而什么物质能使脑细胞进入抑制状态呢?这个实质问题仍无答案。

科学家有了新武器

近年来,由于电脑、示踪原子、电子显微镜等先进技术的使用,“睡眠素”学说东山再起,并连续取得了突破。

一种实验方法是仿照古典法。使一只山羊长期不得睡眠,然后抽取它的一些脑脊髓液,再注入猫、狗或人体中,仅百万分之一克,就能使受试者沉睡几个小时。利用精密的分析方法,得知组成这种睡眠素的成分很复杂,被

称为 S 因子。

另一种方法是把实验目标选在冬眠动物上。先用人工条件使黄鼠进入冬眠,抽它的血液注入到欢蹦乱跳的田鼠体中,这只田鼠也马上进入冬眠。实验还表明,已连续冬眠几周的动物的血液,比刚进入冬眠动物的血液,其诱发冬眠的作用更强烈,看来“睡眠素”随冬眠时间的推移会日积月累。科学家深入研究,发现了冬眠动物血液中存在三种奇异的微小颗粒,具有诱发动物冬眠的作用。

这些“睡眠素”,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瞌睡虫”啊!

人类美好的前景

科学家告诉我们,“睡眠素”决不是安眠药,它是在脑内形成的内源性化合物,没有任何副作用,有趣的是,科学家找到的“瞌睡虫”有好几个品种,效能各不相同,有的能让你很快入睡;有的能延长睡眠时间;有的则能使睡眠更加深

沉⋯⋯

现在人们正在加紧研究“睡眠素”结构,以便找到人工合成的方法。一旦揭开其中的奥秘,不仅可使无数失眠病人解除痛苦,还为医生找到一种新疗法:手术后病人注射微量“睡眠素”,使病人熟睡几天,一觉醒来,伤口愈合,利用“睡眠素”,宇航员在漫长的宇航中沉睡几个月甚至更长,使人类飞向茫茫宇宙成为现实。

神奇的“瞌睡虫”将给人类带来无限美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