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丰富文化内涵
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五山摩崖造像,是我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我国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
大足石刻造像1030龛,5万余尊,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余为佛道合一、佛道儒三教合一、历史人物、供养人,又名功德主等造像。碑文、颂偈、题记10万余字。雕刻类别主要是高、浅浮雕,少数圆雕,极个别阴线刻。
五山石刻自古以来就是名胜之地,其中北山、宝顶山更是游客览胜、信众朝山进香、僧侣说法传经的集中地。
北山,古名龙岗山,在大足县城龙岗镇北。北山石刻位于山巅,俗称佛湾,开凿于892年至1162年。造像崖长300米。北山石刻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造像264龛窟,阴刻图一幅,经幢8座。
北山石刻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有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阶教、净士宗等。这些造像题材在当时民间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有别于我国的早期石窟。
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9世纪末至12世纪中叶我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和变化。
9世纪末的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
北山石刻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造物造像539尊,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我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北山石刻中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达21种,尤其以观音最为突出。
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人们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
南山,古名广华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南。造像开凿于1131年至1162年间,崖面长80多米,其中造像5龛窟,主要有三清古洞、后土圣母龛、龙洞、真武大帝龛等道教题材。
在大足石刻中,11世纪至13世纪的道教石刻,是我国道教石窟造像最多、最集中、反映神仙系统最完整的。保存完好者有5处,以南山为著。
南山三清古洞,共刻像421尊,以道教最高神“三清”为主,配刻以“四御”及圣母、王母等群神,生动地反映了12世纪道教已由早期的老君、“三官”崇拜演变为神系和神阶明确的“三清”、“四御”信仰的历史事实。
在我国宋代道教石窟中,南山石窟的雕刻最为精美,就内容而言,是最完备而又系统地反映宋代道教的实物资料,有着极高的宗教、历史、艺术价值。
南山有碑刻题记28通,其中1250年的何光震饯郡王梦应记碑,记载了13世纪中叶四川东部遭蒙古军攻掠后的社会政治历史的基本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具有“以碑证史”、“以碑补史”、“以碑断代”的重要价值。其余碑刻题记,多属上乘作品。
石篆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西南。造像开凿于1082年至1090年,崖面长约130米。
石篆山石刻是典型的佛、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非常罕见。其中,孔子龛正壁刻我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这在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麟角。
三身佛龛中的老君龛,正中凿我国道家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据造像记得知,以上3龛造像均为大庄园主严逊出资开凿,同时为当时著名的雕刻匠师文唯简等所雕造。
石门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的石马镇新胜村。造像开凿于1094年至1151年,崖面全长70多米。其中造像12龛窟。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6件及文唯一、文居道、蹇忠进等工匠师镌名。
石门山石刻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两像肌肉丰健,版图筋脉显露,手法夸张。
独脚五通大帝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宽广的额头,深邃的眼神,口阔唇厚,袍带飞扬,有来去如风之势。三皇洞现存造像35尊,儒雅清秀,衣纹折叠舒展,手法写实,人味多于神味。
东岳大帝宝忏变相龛刻像98尊,以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宋代,即10世纪至13世纪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
佛教题材主要有药师佛龛、水月观音龛、释迦牟尼佛龛、十圣观音窟、孔雀明王经变窟、诃利帝母龛等。其中尤以十圣观音窟最为精美。
石门山石窟,刻于宋代,位于大足县城东石马镇新胜村石门山巅,因其山两巨石夹峙如门故名。其沿岩造像,共13龛窟,或仙或释、或诸鬼神、居于一区,皆玲珑万状,鬼斧神工,精妙绝伦。
妙高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西南偏南方,始建于1144年。“三教”造像区,孔子、释迦牟尼、老君共一窟,造像1000多尊。
妙高山上有妙高寺,寺内存祖关通禅师石塔一座和已毁冯楫《忠诚堂诗碑》一通。寺外石岩下,有石窟造像两处,一称佛洞,一称猫猫岩,共有造像12窟。
佛洞“三教”窟,释迦牟尼佛坐莲台,下雕蟠龙,两旁有迦叶、阿难两夹待,为佛像。左壁坐像,博衣阔袖,足着靴,高合髭须,执奋,两伺者为道像。右壁坐像,圆顶,大袖,戴冕垂流,执济,左右各一侍者,为儒像。这种典型的三教窟,在大足少见,在全国更珍贵。
从妙高寺的一些记述中可知这是一处宗教衰败的胜迹。妙高寺,蜀之古刹。溯其源,自祖关通禅师开辟,已有数百年。
元妙凯,苏姓,泸州刺史,弃官遁空门,建寺于大足妙高山顶,人呼为妙高祖师。圆寂后,肉身不坏。
其实,妙高寺经宋元代不断修建,至元朝时期已成大寺,据专家考证,此山为宋宰相冯楫所开。
贵阳的致仕官韩均“驾夙鞭庭,历鉴无际,收天下奇观”神游至山,连连称奇,慨然叹称:“不看此山,失却此景太可惜了。当皇帝也不过普天之下莫非王立而已,尊威而已,哪有释迦牟尼、祖师一类的人能相共一堂,得到世代人的尊敬好呢。只要奉佛顿悟,彼此相安,又何必要去当什么玉帝呢?”
于是,他慷慨解囊,“捐金数百,复铸铜像,延于此山,乃捐已俸,购地数文,聚财数千,鸠工数百,委长老持全以统众工,权山传本以分众行。至于经营庶事,经理百为,又各因能受任,器使咸宜,建阁于山之巅。”
尖山子石刻位于大足县宝山乡建角村。始建于650年,是大足石刻中凿造年代最久远的石刻,也是川东已知最早的石刻。属于佛教造像,造像158尊。岩壁上刻有栩栩如生的释迦牟尼说法龛、力士龛、阿弥陀佛龛、观音龛、弥勒说法龛等。
舒成岩,古名云从岩,又名半边庙,位于大足县城北偏西的中敖镇。凿造于1143年至1153年间。属于道教造像。造像426尊。
千佛岩石刻因有千尊佛像而得名。距石篆山石刻不远,明代造像,岩面刻有金光佛龛,内有12金光佛、“忍”字碑、地藏像和“不空绢索观音”、“西方三圣像”、“八佛像龛”、“观无量寿佛经变像”。
[旁注]
阿弥陀佛 又称无量清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藏传佛教称为月巴墨佛,是佛教中在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统称为西方三圣。大乘佛教各宗多以阿弥陀佛的净土为归,但是净土宗则以专心信愿念阿弥陀佛为其主要特色。
三清 道教用语。总称谓是“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五通大帝 又叫五圣大帝、五显大帝、华光菩萨等,在客家民俗中他是由神到人、又由人到神的神灵。传说玉皇大帝封其为“玉封佛中上善王显头官大帝”,并永镇中界,从此万民景仰,求男生男,求女得女,经商者外出获利,读书者金榜题名,农耕者五谷丰登,有求必应。
蟠龙 指我国民间传说中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
老君 我国道教对老子的神化称呼,又称“太上老君”。多种道教经典对老子有各种神化说法,大致说老子以“道”为身,无形无名,生于天地之先,住于太清仙境,长存不灭,常分身化形降生人间,为历代帝王之师,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大成子,祝融时为广成子。
药师佛 又称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药师佛面相慈善,仪态庄严,身呈蓝色,乌发肉髻,双耳垂肩,身穿佛衣,坦胸露右臂,右手膝前执尊胜诃子果枝,左手脐前捧佛钵,双足跏趺于莲花宝座中央。身后有光环、祥云、远山。
[阅读链接]
冯辑,字济川,遂州小溪人,号不动居士。仕致敷文阁直学士、左中奉大夫。冯楫敢于抗疏为民,官声好,常积善德,曾于大足北山施钱400贵文造多宝塔。
之后,祖关通禅师又弃泸州刺史之职来山,他带着昔日威望,虽足不出户,仍食邑广聚,连贵阳的致仕官韩均,倚祖宗的武德,得太祖重视,世袭为官,爵千兵,仍没忘记前往拜望。
冯楫从沙南、泸州当官而来,妙凯祖师也从泸州卸任刺史而来,韩均的官做得不顺利游览而来,三位大员先后走上了同一座山,于是妙高山沸腾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