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将石刻推向高潮
我国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鼎盛逐步走向衰亡的历史时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各种形式的石刻均得以大量使用,涉及的内容广泛,但均属沿袭,创新者无几。
明太祖朱元璋《去东岳封号碑》立于1370年。碑载:“自唐始加神之封号,历代相因至今。”
朱元璋认为,“因神有历代之封号,予起寒微,祥之再三,畏不敢效。盖神与穹同始,灵镇一方,其来不知岁月几何,神之所灵,人莫能测;其职受命于上天后土,为人君者何敢预焉。惧不敢加号,特以‘东岳泰山之神’名其名,以时祭神,惟神鉴之。”由此看出朱元璋对泰山神封号思想的认识和改革。
该碑立于岱庙天贶殿院西碑台上,碑文保存尚好。
明《洪武祭祀碑》立于1377年。碑阳刻文,正书。该碑为明太祖朱元璋亲撰碑文,遣臣李文忠、吴承舆、邓子方为代表祭祀泰山神而立的碑。
碑文通俗无华,概括凝练,是明太祖朱元璋祭祀泰山神的历史见证。立于岱庙天贶殿西南侧,碑文保存尚好。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东巡3次到泰山,两次登临岱顶。第一次来泰山是在1684年。康熙祭泰山神仪式比较简单,只行二跪六叩礼,在山上烧了一堆柴火,仿照传说中帝舜的“柴”、“望”之礼。
康熙在御帐崖观飞瀑直泻,在岱顶抚摸无字碑挥毫赋诗:
岩岩岱岳高无极,攀陟遥登最上头。
路转天门青霭合,峰回日观白云浮。
……
欲与臣邻崇实政,金泥玉检不须留。
康熙帝对百官说:“朕向来崇尚时政,古人重金泥玉检,徒劳民力,实无意义,故此行只为巡查社会利病,省观民隐,体念黎民疾苦,问俗观风,以资勤求治理,决不效前人铭功纪德,告成于天也。”
听了皇帝的训喻,群臣山呼万岁,盛赞皇帝是至仁至圣的天子,德可比尧舜。
康熙帝随乘兴御题“普照乾坤”4字,并谕旨在“孔子小天下处”建亭悬额;复书“云峰”两字,令于大观峰极顶处勒崖。
康熙还下令刻有《重修岱庙碑》碑,螭首龟趺。此碑是岱庙最详细的记事碑,山东布政使施天裔撰书,碑中记载了在“康乾盛世”中大规模的修建活动。始自1668年,告成于1677年。
更为珍贵的是碑阴还附有“重修岱庙履历纪事”。其碑文把这次浩繁工程的经历时间,所费财力,所购材料,所栽树株,所建殿庑、斋堂、垣堞、楼观一一刻记,是一份珍贵的重修岱庙的档案资料。
乾隆皇帝到泰山的次数,在我国封建帝王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从1748年陪母亲第一次登泰山,到1790年最后一次巡幸山东并登泰山为止,前后共11次,其中6次登上山顶,共留下颂岱诗84题,132首。摩崖与碑刻就有80余处。
在康熙帝题“云峰”刻石下面,是乾隆皇帝的“夜宿岱顶作”摩崖石刻。其《咏朝阳洞》摩勒在朝阳洞东北高耸的绝壁上:
迥峦抱深凹,曦光每独受。
所以朝阳名,名山率常有。
是处辟云关,坦区得数亩。
结构寄幽偏,潇洒开窗牖。
历险欣就夷,稍憩复进走。
即景悟为学,无穷戒株守。
乾隆一方面描写朝阳洞高旷幽静,坦区建屋,是赏景的好地方;同时又指出不能株守一地,仍须努力上达,更好的风光还在前头呢!
另外《曷岱庙诗碑》立于1757年,乾隆作诗并书。碑阴刻《谒岱庙六韵》,行书;碑阳刻《谒岱庙作》;碑侧刻《谒岱庙瞻礼作》。
碑文内容主要是谒岱庙、拜泰山神,表明乾隆皇帝并不举封禅,而是虔诚地为民祈福,称:
来因瞻岱宗,岱庙竭诚恭。
封禅事无我,阜安祈为农。
代天敷物育,福国赐时雍。
九叩申虔谢,八旬实罕逢。
从乾隆的诗中不仅能窥见帝王踪迹,而且还能反映出帝王封禅的演变。封禅大典虽然早已被废除,但延续下来的祭祀活动仍然非常盛行。
《对松山诗》刻在对松亭对面溪东高崖上。也是乾隆帝写的颂岱诗。诗道:
岱岳最佳处,对松真绝奇。
古心谁得貌,变态不容思。
万嶂唯全碧,四时无改枝。
依稀俭羡辈,倚树斫灵芝。
乾隆采用诗人浪漫主义的手法,描述对松山的古松,虬枝万千,峰峦叠翠,穆穆清风,四时如春。在这幽静绝奇的地方,依稀看见山上的仙人正采那使人长生不老的“灵芝草”。
[旁注]
李文忠 明代著名将领。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12岁时便死去母亲,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两年之后才在滁阳谒见太祖。太祖见到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己姓。李文忠读书聪颖、敏悟。19岁时,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
尧舜 唐尧和虞舜的并称。他们都是我国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礼记·大学》:“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后世则泛指圣人。
康乾盛世 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我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盛世。起于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在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阴刻 我国雕刻中一种独特的方式。阴刻是将笔画显示平面物体之下的立体线条。阴刻为凹形状,凹陷下去的字是阴字,凸出来的字是阳字。刻图章一般都刻凸出来的字,这就是阳刻;如果刻凹陷下去的字,这就是阴刻。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在位期间努力恢复生产、整治贪官。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庙号太祖。
[阅读链接]
从泰山的石刻资料看,明清时期的石刻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题词、题名、题记等石刻,明清达到极盛时期,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墨客的精神面貌。
第二,北宋以后各代,俗吏铲毁前代人题词、题记、题名的事屡有发生,而以明朝俗吏尤甚。究其原因,一是题词、题名、题记石刻发展至鼎盛时期,凡游泰山者,都想留下自己的墨迹;二是泰山可供题刻的自然石有限,所以只好在已有的石刻上再次刻石。
第三,清朝中后期,泰山周边各县百姓来泰山立“香火碑”、“还愿碑”者大增。
第四,就泰山而言,宋代碑刻铭文近半数为行书,其次为楷书,间或有篆书、草书、瘦金体,但无一例为隶书。这种情况在唐以后各代极为少见。
第五,北宋时期,题诗刻石始兴,极盛于清代。据统计,现存泰山的题诗刻石大都刻于北宋以后各代。
第六,北宋时期还出现了多处异常的摩崖石刻形制,即“竖写左读”,刻写仍是自上而下,读取则要“自左而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