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展现佛教之美

乐山大佛是古代印度佛教文化与我国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它的修建与兴衰,反映着佛教在我国的兴衰过程。因此可以说,乐山大佛是佛教文化中难得的丰碑。

佛像造像是随着佛教的传入一起进入我国的。《后汉书》说:

相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

晋袁宏《后汉纪》的记载与此略同;又有《佛祖统纪》等书也记载了这件事。《魏书·释老志》记载较详比较详细,说:“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又说,“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这就是我国最初自作的佛像。

佛教造像在我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雕塑作品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影响;第二阶段作品中反映出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相融合后,造就出一种浓烈的中外交融发生微妙嬗变的技艺;第三阶段的作品越来越受到华夏文化的影响,而使艺术本身达到了发展的高峰。

乐山大佛理当属于第三阶段的雕塑作品。同时乐山大佛的世俗化倾向比较明显,神秘性较少,折射出一种似能感觉到的亲切。

我国唐代最流行的是佛教净土宗,因此净土变相在壁画中表现得最多。净土思想有两种,即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

净土思想源于印度,早在我国东汉时期,净土的经典就已传入,支娄迦谶首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二昧经》等,后来竺法护译出《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等。

我国弥勒净土信仰的教团由东晋道安所创,北魏时颇盛行,齐梁间还有所闻,以后渐衰,至唐代由于武则天的推崇才又崛起。

弥勒,翻译为慈氏,又名阿逸多,译为无能胜。生于南印度婆罗门家,将来补释迦牟尼如来之佛位,为补处菩萨。《弥勒下生经》记载:

光佛入灭,生与兜率天内院,为贤劫千佛之第五尊佛,自今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出世于第四灭劫,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等正觉。

佛经预言,将来释迦牟尼的教法灭尽后,弥勒将从兜率天内院下生人间,得成佛道,转妙法轮,救度众生。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年间,前距武则天的“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于黄冠之前”的政策只不过20余年。在武后统治时期,全国兴建了大量佛寺,佛教各宗迅速发展,佛教的雕塑在这时也达到高潮,许多唐代的雕塑精品多出于这一时期。

这是因为,在武后执政期间,佛教支持举足轻重。史书记载初元年七月有沙门怀义、法郎等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暗示武后为女皇,是顺应了佛的旨意。

武则天得到此经十分喜悦,随即命令天下各州,都要建立“大云寺”,又度僧千人以贺其事。在《大云经》颁布天下的第二年,即690年,即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

武则天崇尚佛教还表现在各个方面,首先,她亲自参与组织了《华严经》的翻译。其次,她结交僧人,给一些著名僧人以很高的礼遇。如神秀被请到京师,“亲加跪礼,时时问道。”

另外,武则天还热衷于建寺造像,洛阳龙门奉先寺内的卢舍那佛像,就是由武则天“助脂粉钱二万贯”并派亲信官员专门督造才完成的。有唐一代崇佛、佞佛之风的炽盛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乐山大佛完工于803年,距离845年唐武宗李炎的毁佛运动有42年之遥。在这样一段相对稳定繁荣的社会大环境下,乐山大佛才得以历90年艰巨施工不辍。

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唐代崇拜弥勒佛,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

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则天下令编造《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

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水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我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我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

乐山大佛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

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时尚。

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势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痂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

[旁注]

明帝(28年~75年),即东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初名阳,封东海王,后立为皇太子。明帝即位后,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同时,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其后,又以班超出使西域,后复置西域都护。此外,佛教已开始传入我国。明帝之世,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

道安 我国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出生于读书人家。7岁开始读书,15岁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18岁出家,由于道安综合整理了前代般若、禅法、戒律等系佛学,遂使原本零散的佛学思想,得以较完整的面目呈现于世。又因道安大师出生时手臂多长一块皮肉,时人即称之为“印手菩萨”。

阎浮提 又称阎浮利、赡部提。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州、好金土之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南赡部洲。四大洲中,唯此洲中有金刚座,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阎浮提原本系指印度之地,后则泛指人间世界。

布袋弥勒 是根据我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契此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从此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阅读链接]

乐山大佛品相庄严,据《佛学大辞典》上说:“就佛之身体而言,微妙之相状,可了别者,是谓之相;细相之可爱乐者,谓之好。”

而所谓相好可详列举出“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乐山大佛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去分析,确实具备了以上所言“相好”。

其一“故治肩脯令厚大”,乐山大佛肩宽28米;其二“头上有结为好”,乐山大佛头顶有螺旋发结1021个;其三“足安平”,乐山大佛脚背宽平达8.5米,可同时围坐百人以上;其四“手指纤长相”,乐山大佛双手抚膝呈自然舒展状,其中指长8.3米;其五“如狮子相,身体平正威仪严肃”、“身端直相,身形端正无伛曲者”,乐山大佛上身笔直,正襟危坐;其六“眼若见若日月”,乐山大佛双目传神,眼长3.3米;其七“鼻高好”,乐山大佛鼻部丰隆高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