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浩大的恢宏杰作
乐山大佛将一座硕大的山峰开凿成一尊佛,而且这尊佛结构和谐、比例均称、形象端庄,成为唐代佛教摩崖造像的精品,这在建筑上和石窟艺术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大佛是依山从上向下逐步凿成的,之前在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已经使用这种方式凿刻佛像了。这种方式需要事先周密设计,并且要用精确的测量,才能保障工程正常实施。
大佛工程的困难,在于它的开凿环境险恶,一边是峭壁千仞,一边是怒涛激流,再加上佛像巨大,需要克服诸多的技术困难。
首先,在易于风化的砂岩中,寻找开凿巨型佛像的地点,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其次,就是难度极高的测量问题了。初期设计,需要测量凌云山高度。开凿中,也需要对每个部位进行精确测定。这里的环境不同于其他地方,只能在相隔近千米的江心沙洲上,进行这些工作。
1200多年前,仅仅靠着目视与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其困难可想而知。不过,海通与当时的工匠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偶然的。
一方面他们有佛教的《造像度量经》,这是一部具有建筑科学内容的佛教著作。
另一方面,也和唐代的科学成就分不开。从魏晋南北朝以来,我国的数学家求出了较精确的圆周率,解决了一些复杂的测量问题。特别是生活在魏晋时期的刘徽,他在《海岛算经》中,论述了计算距离和高度的方法。
这些成果在唐代被编辑成了《十部算经注释》,而且唐代的《缉古算经》解决了大规模土方工程中的三次方程求解问题。
此外,在724年,由唐玄宗下诏令,我国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测量。
从魏晋至唐代的科学家,几乎都受到过佛教文化的影响。大概,这和佛教同时带来了印度的数学与其他科学知识很有关系。开元时期的数学与天文学家一行,正是一位僧人。因此,海通可能和一行一样,也是一位精通科学的僧人。
乐山大佛是经过周密设计,才付诸实施的。南宋诗人陆游曾经作过嘉州监郡,他对大佛也是十分好奇的,有诗写道:
江干欲开千尺像,云龛先定此规模。
斜阳徒倚空三叹,尝试成功自古无。
并有题记:“能仁院前有石象丈余,盖作大像时样也。”
“尝试成功自古无”,看来陆游对大佛能够开凿成功,极为惊讶,难以置信。另一方面这首诗也表明,工程经过周密设计,事先雕琢了模型,并非草草从事。石象山靠近渡口,估计海通与后来的修建者,都是从这里渡河,去江中沙洲测量,然后回到石象山,再作仔细的设计。
据《嘉定府志》记载,能仁院在乐山城西,位于大渡河畔,石象山旁。后来寺已不在了,诗中所说的石佛模型,更不知去向。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年海通凿刻大佛,就是依据能仁院中的弥勒石佛小样进行的。
也许,海通先找匠人依照能仁院中的弥勒石佛凿刻成另一尊“丈余高”的小样,然后将小样抬入施工现场,叫匠人将小样按1:13的比例放大开凿。
但此说法看似简单,却也存在着许多的疑点:
第一,根据韦皋《大像记》碑文记载:大佛开凿开工时是“万夫竞力,千锤齐奋”。成千上万的工匠同时挥锤上阵,各施工面同时展开,仅依靠一尊丈余小样的依标,口头交代按1:13的比例放大,这显然是不实际的。
第二,大佛开凿工程前后,主持人换了三届,工匠也换了一批又一批,仅靠一个小样怎能保持前后风格一致呢?
实际上,海通选定能仁院的弥勒石佛作小样,主要是解决所塑佛像的形态问题,仿佛祖释迦牟尼的古佛形象,采取结跏趺坐的倚座姿势,出于“镇江”的要求,其左手凿成扶膝的降魔手印,双目微张,凝神远视,威而不怒,肃穆端庄。
韦皋《大像记》中所提到的“顶围百尺,目广二丈”,“其余相好,一以称之”。说明大佛弥勒的建造是严格按照佛经教义规定的技术指标来进行的,这些技术指标被精确地绘制在施工平面图上,作为匠人施工时的具体依标,这样才能科学地指导造像施工,严格按施工图的数据开凿佛像,才能做到相好统一,神形皆备,比例匀称。
照此推断,海通当时动念造佛,不是一时冲动,仓促行事,而是花了近10年的时间来准备。一方面在八方筹措资金,并尽量求得朝廷的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在全国范围内物色能承担此项重任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优秀工匠。
待时机成熟后,海通首先叫精于石窟佛像艺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参照能仁寺的石佛造型,按佛经教义规定的技术指标做出小样,再将确定的小样绘制在绢、绸、缎等易于保存的载体上,形成施工图,图上标明比例数据供现场施工操作。
工匠照图在现场统一划线标尺,这样才能做到各作业面同时开工,有条不紊,且能保证工程质量。
这项工程到了章仇兼琼和韦皋主持阶段时,其组织形式和操作更为严密。施工方案要报审,对工程技术人员及工匠进行严格挑选,起码要有开凿石窟艺术的经验,能看得懂图纸和现场标线,对工期及质量也有一定要求。
开凿乐山大佛,无论是受海通精神的感召还是后来政府工程的吸引,当时古嘉州聚集了一大批全国优秀的工匠。正是有这些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汗水,才能留下乐山大佛这一唐代摩崖造像的精品,留下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瑰宝。
乐山大佛的身高比阿富汗巴米羊大佛仍要高出8米多,乐山大佛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佛”。
传说西方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乐山大佛,经过雕琢来到世界,它完全可以同释迦牟尼一样,在佛教艺术史上,它的确是唯我独尊的。
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比较体积,大佛约是一般人的10万倍。形象地说,大佛的一个脚指甲,可容4个人端坐。
我国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大”这一美的形态。大即是美,即是崇高。乐山大佛具有壮阔崇高之美。如果在夏秋洪水季节,乘船沿大渡河驶入岷江,浊浪排空,惊涛拍岸,一叶扁舟随激流奔向大佛。
这时,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一种不可阻遏的气势,从它巨大的身躯,从它智慧的眼神中,鼓舞着搏击在惊涛骇浪之上的人们。
仿佛冥冥之中,它陪伴着你,保护着你。在这种动人心魄的体验中,你不能不感到,大佛具有一种超越古今、超越宗教的崇高之美。大哉,乐山大佛!巍巍乎,乐山大佛!
佛文化也把雄巍的峨眉,点化成佛经中的“大光明山”,普贤菩萨居住的地方。融入了宏大的佛文化,凌云、峨眉风光就更有了一种独特的、深邃的意境。千百年来就有“天下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州”的赞誉。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国的儒家文化崇尚山水。佛教文化与儒家思想在山水之中,找到了它们的一个融合点。佛教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我国的山水园林艺术和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海通把大佛置于山水景观的中心,岷江横流,“大光明山”飘浮于西方云端,山横紫翠,大渡河水从峨眉滔滔奔来,万象排空,真可谓匠心独运,鬼斧神工。然而,一切又全部被未来与光明之佛收于眼底。
乐山大佛,这种融博大精神于名山大川之中的恢宏杰作,是不可企及的。作为不再复返的历史时期的艺术,它显示出永恒的魅力。
[旁注]
子午线 也称经线,是人类为度量方便而假设出来的辅助线,定义为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大圆线上的半圆弧。我国古代定义:“某一天体视运动轨迹中,同一子午线上的各点该天体在上中天午与下中天子出现的时刻相同。”724年,唐玄宗下令制定更完善的历法。僧一行发起并主持了历史上第一次子午线测量工作。
开元 为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29年。开元意思是开辟新纪元。开元初年,政治稳定,史称“开元之治。”开元年间,玄宗励精图治,并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开元盛世。
一行 本名张遂。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编制了《大衍历》。佛教密宗的领袖,著有密宗权威著作《大日经疏》。唐功臣张公瑾之曾孙。724年,一行根据修改旧历的需要,组织领导了我国古代第一次天文大地测量,也是一次史无前例、世界罕见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工作。
刘徽(225年~295年),我国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刘徽思维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我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阅读链接]
1962年,乐山文化部门维修大佛,测得高度为71米。其计量的基点,是从大佛踏座底部到佛顶,采用的是分段绳测法,误差很大。但这一数据一直沿用下来。
从1981年起,不少单位对乐山大佛的高度进行了测量,采用了较为先进的仪器。1981年至1982年,乐山市城建委请四川省勘测设计院测量的结果是:从佛顶至足底“身高为60.50米。”
1984年,西南水利电力勘察院设计队测量的结果是:从佛顶至足底高度为60米;从佛顶至踏座底高度为62.1米。
1986年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测量队与水利电力部华东勘测设计院测量队联合采用近景摄影法测得的结果是:从佛顶至足底高度为59.2米。
1987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采用近景摄影法,测得结果是:从足底至头顶坐高58.7米。很显然,这些年以来测绘单位4次实测的结果是接近的,大佛身高在58.7米至60.5米之间,误差在1.8米之内。加上高2米的踏座,现存大佛的通高在60.8至62.6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