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的南龛摩崖造像

南龛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巴中县城南化成山,即南龛山上,规模宏大,雕嵌玲珑,栉比相连,是古代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更是巴州古文化的结晶。

巴中有许多处摩崖造像,分布在南龛、北龛、东龛、西龛以及水宁寺等几处,其中以南龛的造像规模最大、最集中,也最为完整。

南龛岩石壁立,高十余丈,长数百尺,方正如削,列层分龛,镶佛累累,南龛造像,始创于南北朝,隋唐不断增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南龛摩崖造像有隋代至宋代佛教造像龛窟133个,造像2100余尊。南龛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造像题记为740年。

南龛摩崖造像位于化成山山腹,始于南北朝时期的梁魏,续镌于隋代,盛镌于唐代,后经历代增铸,逐渐形成斑斓玲珑、栉比相连的石窟群。世人始称南龛寺,又名光福寺。其名乃唐肃宗于759年所敕。

造像主要分布在云屏石、山门石、大佛洞一带,大窟小龛,密如蜂房。现存造像174龛,2000多尊。

南龛造像,以供养窟为主,刻佛教故事的极少,其中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毗卢舍那佛、阿弥陀佛、双首佛、双身佛、鬼子母菩萨、如来佛等造像。

菩萨造像,以观音菩萨为最多。其余的则为闻法等诸菩萨及八部、天王、力士、伎乐、飞天等护法的造像。各种佛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

南龛大佛洞区岩石壁立,这里是造像最为集中的区域,汇聚了佛教各教派的造像,在东西宽45米,南北长252米的山崖上,共有造像176龛,2700多躯。造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大龛到小龛,从大身到小身,从造像到龛楣,均雕琢精湛,手法洗练。

大佛洞区的左边,是山门石区。这里原有供奉道教始祖李耳的老君洞,造像、题刻主要有:“送子观音”造像。

“福”、“寿”两字,是1851年孙基题写的。

与山门石区对面的,是云屏石区。云屏石因其酷似舟船,故又名“船头石”。崖壁上尚存760年等造像题记及历代妆修碑记、游记。

从云屏石下来,是南龛摩崖造像的正门。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墨迹镌刻,李白曾书“怪状”两字镌刻于此,杜甫也有诗及题刻。

南龛造像受我国北方石窟艺术的影响,融合了蜀地的民俗风情。

在雕刻技法上和艺术处理上,南龛造像打破了以前那种神秘化和程式化的束缚,体现了盛唐时期的雕塑艺术风格。有些主尊佛,面上流露微微的喜悦,给人以亲切之感;众多的菩萨像或单独成龛,或与阿弥陀佛、地藏合塑一龛,人物造型妩媚多姿,肌肤细腻丰满,富有女性的特征。

南龛石窟各类人物特征鲜明:佛像表情和善,庄严肃穆;菩萨像体态优美,神情潇洒;力士像,威风凛凛,刚劲雄健;飞天像,雕刻精巧,朴实无华。

第116号龛是巴中石窟艺术代表作,在龛窟内雕刻了93尊佛像,全都栩栩如生。释迦牟尼佛津津乐道,讲经说法,众菩萨凝神静听,姿态各异,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龛楣上6个飞天神采奕奕,弹琵弄筝,吹箫奏笛,翩翩起舞,呼之欲出。天王则脚蹬草鞋,勇悍浑厚。

南龛造像的另一个特点是身躯健美,面容丰满,衣饰富丽,如最大的毗卢舍那佛像,铁红加跃坐,头戴华玉的花冠,身着袒右肩袈裟,面容饱满,唇润卧丰,身躯健美,表情庄严肃穆,充分表现出令人皈依的艺术魅力。

大量单身观音像的出现为南龛造像的突出特点,这些观音像都明显女性化,肌肤细腻丰满,体态婀娜多姿,容颜妩媚动人,曳裙飘舞。

第53号龛和76号龛的一佛二弟和八部护法神龛,布局严谨,雕刻精巧微妙。

石窟还十分注重龛楣的雕刻、彩绘,设计了很多的屋形窟,雕有花草、动物、天神、化佛等图案。同时,以绿、红、白、粉、蓝、土红色等进行彩绘,使龛楣清新精美,气势磅礴。

南龛摩崖造像多采用高浮雕的刻法,衣纹和璎珞用流畅和明快的阴刻线条,刀法纯熟,洗练。不但表述了不同内容的佛传式“经变”故事,而且还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美学标准,社会生活面貌。

南龛石刻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充分体现了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

南龛摩崖造像规模宏大,雕嵌玲珑,栉比相连,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是古代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是巴州古文化的历史见证。

[旁注]

牧 古代官职之一,起源极早。传说舜时置天下为12州,设立州牧,一称州伯,也就是各个州的行政长官。夏代天下为9州,也有州牧。到了商周两代,牧也还是地方长官,但这时的牧,并不任职于地方。秦汉时均设牧。唐宋时唯京师或陪都地方最高长官以亲王充任者,尚称为“牧”,其他州牧之名均废。

鬼子母菩萨 即佛教中的鬼子母神,又称为欢喜母、暴恶母或爱子母,梵文音译诃利帝母。原为婆罗门教中的恶神,护法二十诸天之一,专吃人间小孩,称之为“母夜叉”。被佛法教化后,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护法神。在我国也称之为“送子娘娘”。

天王 即佛教四天王,原指古印度神话中的战将,后被佛教宣传为4个重要的护法神,各守护东、南、西、北4个方向,以护持佛法。天王形象一般为身穿甲胄,面容威严,手持武器,足踏夜叉。以后在我国的寺庙中,四天王手中分别持剑、琵琶、伞、蛇等物象征风、调、雨、顺。

护法 又称护法神,是佛教的护法者,拥护佛陀的正法。佛陀为顾虑末世会有诽谤正法、破坏寺塔者,就派请四大声闻、十六阿罗汉等护持佛法。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十二神将、二十八部众等听闻佛陀说法后,都誓愿护持正法,这些拥护佛法的众神被称为护法善神。

李耳 即老子,字聃,一字或谥伯阳。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我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飞天 意为飞舞的天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天指苍穹,但也认为天有意志,称为天意。在佛教中,娑婆世界由多层次组成,有诸多天界的存在,这些天界的众生为天人,个别称为天神,天即此意。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飞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他们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内。

[阅读链接]

文中讲道“经变”,是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又称变相、佛经变相。

其取材多与当时流传的佛教思想有关,如南北朝时代的经变多采自小乘经典,宣扬自我牺牲的精神,呈现朴拙的风格,内容以本生经变相、佛传故事居多;隋唐以后,大乘思想盛行,诸师更创新义、立新派,以致其内容富变化,有维摩诘经变、本行经变、金刚经变、金光明经变等类。

一般而言,经变多以壁画表现,此风至唐代尤盛。另外,亦有表现在立体雕塑者。两宋以后,则多绘于缂丝、绣像、绢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