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刻荟萃中华文化
泰山石刻主要包括历代帝王封禅告祭文,寺庙创建重修记,石经墓铭,颂岱诗文,题景及楹联等5类,大部是自然石刻。其文字既有洋洋数千言的鸿篇巨制,也有一字之惊,既有帝王御言,也有黔黎之说。
其形式有雄伟高大的“万丈碑”,也有盈尺小碣,既有龟遗失螭首、精雕细磨之作,也有粗犷片石之刻。
其书法艺术,既有真草隶篆,也有四体揉融,既有如斗大字,也有蝇头小楷,既有古拙若痴者,也有龙飞凤舞者,既有大家之手,也有石匠之书。真乃瑰丽多姿,把泰山半点得更加庄严典雅,无愧为最壮观的“中国天然书法展览”。
泰山及其周围,历代皇帝和文人名士如苏轼、蔡京、康熙、乾隆等留下的题字题诗数量众多,仅乾隆皇帝就在泰山及其周围留下了几十首御制题诗。
这类题刻,以诗为最多,其次是颂文题句。著名的诗刻有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望岳》,北宋文学家苏轼的《黄茅岗》,其弟苏辙的《题灵岩寺》,明代文学家于慎行的《登岱六首》,诗人崔应麒的《题晒经石水帘》。
颂文有泰安知府朱孝纯撰书的《泰山赞碑》,陈昌言《汉柏图赞碑》,袁家普题《高瞻远瞩》等。这些名人佳作,与山川竞美争辉。
《望岳》诗碑是1784年清代泰安知县何人麟草书: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诗集》中最早的作品,着意描写泰山的雄伟和灵奇秀美。书写如行云流水。潇洒自如。存于岱庙东碑廊内。
宋神宗元丰元年间,苏轼与好友一起登云龙山饮酒而醉,经黄茅冈时体力不支,因卧于石上,并唱出醉酒七句诗《黄茅岗》:
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
岗头醉倒石作床,仰观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手东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草书如水流瀑泻,豪放潇洒与其词相融,浑然一体,颇富新意,为泰山石刻草书中之珍品。其弟苏辙的《题灵岩寺》诗与苏轼的《黄茅岗》诗同刻在灵岩寺。
《泰山绝顶对酒》是明代诗人于慎行于1592年和次年两次登岱,留下的6首诗。诗碑均在凌汉峰前三阳观旧址,其中《泰山绝顶对酒》构思新颖,楷书规整庄雅:
茫茫今古事,欲问岱君灵。
汉柏虚称观,秦松枉勒名。
此生游已倦,何地酒能醒。
杖底千峰色,依然未了青。
其诗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称颂泰山的无限风光,并借酒反映作者悲观厌世的情绪和对现实的态度。
《题晒经石水帘》诗刻于1591年,崔应麒登泰山游经石峪诗:
晒经石上水帘泉,谁挽银河落半天。
残月控钩朝挂玉,长风吹浪夜疑烟。
梵晋溅沫高还下,曲涧流云断复连。
选胜具觞恣幽赏,题诗愧乏笔如椽。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刻在经石峪西侧的巨石上。经石之北,有大石横亘,下有崖隙,旧时溪水自短崖下泻,点缀如珠,故称水帘。该诗一气呵成,其水帘、幽谷、铭刻相映争辉,如行云流水,似龙飞凤舞,为泰山增辉加色。
《岱宗颂》刻在对松亭南路西石壁上:
岩岩气象岱宗开,五岳首推信壮哉。
势接沧溟藏雨露,形连霄汉起风雷。
千丛脉秀龙鳞树,万丈骨高虎卧台。
策杖重游堪纵目,盘桓懒去问蓬莱。
作者任克溥欣赏泰山的岩岩气象和对松山的云壑松涛等风景,迷恋泰山的一草一木,竟连蓬莱仙岛也不愿意去了。
《泰山赞碑》立于1775年,清泰安知府朱孝纯撰书。碑阴刻泰山全图。碑文完好无缺,比较概括而完整地歌颂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和古老文明。
序称:“盖夫泰山者,上应角亢之精,下据青兖之封。综万物而交代,冠五岳以独宗……”另有赞语。碑文书体为隶书,端雅秀丽,隶中有篆,变化多端,实为岱庙碑刻隶书之杰。立于岱庙配天门西侧。
颂岱题词、题景咏物石刻自山麓至岱顶,自岱阳至岱阴,道旁崖壁,谷壑峰峦,处处皆是。
颂岱题词自山麓至岱顶,知名的有:
“孔子登临处”,戴玺于1565年行书“登高必自”。
万仙楼之北,济南名士刘廷桂于1899年隶书“洞天福地”及正书之谜“虫二”。
关于“虫二”的来历,在民间还有一些传说,刘廷桂在与朋友游览泰山时,谈到杭州西湖的那座“风月无边亭”,刘廷桂有些不以为然,认为泰山景色峻拔奇峭,松壑云深,才是真正的“风月无边”。于是,为了与杭州的“风月无边亭”有所区别,刘廷桂在书写这幅作品时,有意舍弃了两字的部首,只写了字芯,这便有了“虫二”之谜。
五松亭及朝阳洞一带。明山东按察使吴丈华于1571年书“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清山东巡抚法敏于1739年楷书“维天东柱”,宋思仁于1788年行书“空翠凝云”,孔庆镕于1814年正书“群峰拱岱,”升福于1856年行书“栏环翠秀”,裕德于1889年正书“抚松盘桓”。
岱顶,山东巡抚王国昌于1699年正书“雄峙天东”,宝清于1841年隶书“拔地通天”,泰安知县玉构于1907年正书“五岳独尊”,辛耀文于1908年正书“昂头天外”等。
题景咏物岱麓至后石坞知名的有:
岱阳王母池,西王母之醴泉“王母泉”,小虬被吕祖点化成龙后的龙窝“虬仙洞”。
五贤祠,巨石如卧象的“卧象石”,北宋泰山书院传授儒家经典的一处“讲经台”,象征孙复先生如磐石不屈的“景贤石”,象征学者石介师事于先生而常恭伺侍立左右的“侍立石”。
泰山楹联石刻主要分布在泰山景区内的石坊、石亭、庙宇及门洞等。这些楹联的内容主要是揭示景点的特点、歌颂人物的功德、劝学劝善等。
泰山楹联石刻知名的坊联有岱庙坊、玉皇阁、天阶坊、红门宫等。亭联有普照寺筛月亭、五贤祠洗心亭、黑龙潭西溪石亭、经石峪高山流水亭、云步桥酌泉亭等。
岱庙坊的正面,是清康熙年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书联:
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
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
背面山东巡抚赵祥星题书:
为众岳之统宗,万国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
掭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
玉皇阁坊联为清乾隆年间泰安知县冯光宿书:
庙貌巍峨威镇千山灵佑;
神光普照恩敷万国咸宁。
天阶坊坊联为明嘉靖年间巡抚、山东监察御史高应芳题书:“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岩第一山。”
红门宫坊联是清康熙年间题书:
万壑泉声沉宝磬;
千峰云影护禅关。
红门宫东临中溪清泉,西依丹壁悬崖,处在千峰云影之中,泉声与宝磐声断续悠扬,回荡于山谷中。
普照寺筛月亭四周皆有联:亭南侧清道光年间泰安知县徐宗干题:“引泉种竹开三径;援释归儒近五贤。”北侧沈毓寅题:“收拾岚光归四照;招邀明月得三分。”东侧王清黎题:“高筑两椽先得月;不安四壁怕遮山。”西侧东野崇阶题:“曲径云深益种竹;空亭月朗正当楼。”
五贤祠洗心亭南侧清赵起鲁题:
碧间潺湲溯游道脉;
苍岩嶻嶭卓立儒修。
北侧蒋大庆题:“艮止坎流会心不远;言坊行表即目可寻。”东为周桐题:“秋月清光凝碧涧;春风余韵满烟萝。”西为贾培荣题:“真山水不须图画;大圣贤皆自奋兴。”亭内为金棨题:“云过峰头流墨气;水来祠畔度书声。”
黑龙潭西溪石亭北侧清光绪年间玉构题联:
龙跃九霄云腾致雨;
潭深千尺水不扬波。
经石峪高山流水亭北侧明万历年间山东巡抚钱岱题联:“天门倒泻一帘雨;梵石灵呵千载文。”
云步桥酌泉亭西侧有双联,外联清宣统年间刘振声题:“风尘奔走,历尽艰辛思跪乳;因果研究,积成功德敢朝山。”内联刘光照题:“跋险惊心到此浮云成幻梦;登高极目从兹俗虑自销沉。”
亭内三面也有联,东为刘光启题:“曲径通幽处;连山到海隅。”西为段友兰书:“断崖瀑落晴天雨;一线路入青冥端。”北为自称种庶老圃题:“且依石槛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
遍布泰山上下的各种石刻楹联,一处接一处,一联接一联,引导着人们渐入佳境,使人仰观俯察,进一步认识泰山的真面目。
[旁注]
崔应麒 明代廉吏。历任知县、户部主事、济南知府、河南按察副使、陕西督粮参政、四川右部正使,一生清正廉洁。晚年荣归故里时,乡亲们聚集在街头等候等了好久,见一个老人角巾素袍,自己赶着牛车慢慢走来。有人问这个老人可见到崔应麒大人的车轿,老人下车摘去头巾,有人认出来他就是崔应麒。
蓬莱仙岛 即山东蓬莱山,又称为蓬莱、蓬山、蓬丘、蓬壶、蓬莱仙岛等。自古便是秦始皇、汉武帝求仙访药之处,传说渤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瀛洲、方丈,为神仙居住的地方,其上物色皆白,黄金白银为宫阙,珠轩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吃了能长生不老。“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也发生在这里。
楹联 又称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
于慎行(1545年~1608年),字可远,又字无垢。山东东阿人。明代政治家,学者、诗人、文学家。万历年间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于慎行为人忠厚老成,熟悉历代典章,对明朝礼制建设有较大贡献。其文学造诣也极高,与冯琦并称于世。
[阅读链接]
“虫二”,是泰山刻石中为数不多的字谜之一,它是繁体字“風”和“月”的字芯。即繁体字的“風”字,去掉里边的一撇和外面的边儿,就剩个“虫”字;“月”字去掉四周的边儿就剩下个“二”字。
寓意为“风月无边”,所表现出的真正内涵,是说泰山风光的幽静秀美和雄浑深远,这样的书法构思可谓精深独特,别出心裁。寓意中的“风月”,是清风明月之意,指景色清雅秀丽。
《褚彦·回传》中有“初秋凉夕,风月甚美”之句,“无边”是指眼前的一切景物都在云盘雾绕之中,引伸得非常远。以当代人的眼光看,这副刻石,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佳品,具有非常丰富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