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结构对人口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的形成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长期变化的结果,但人口年龄结构反过来又对人口再生产发生重大影响。新出生的人,是有生育能力的人群

(更确切地说是育龄妇女)生育的结果。如果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大, 即使生育率较低,每年出生的人数也较多。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的出生率有所回升,每年新增人口数较多,很大原因是受年龄结构影响。

一般来说,年轻型人口少年儿童比重大,意味着未来进入育龄群的人口多,人口增长潜力比成年型和老年型人口都大。而老年型人口由于老年人口的比重较大,每年死亡的人数就较多,如果其他条件一样,人口的死亡率就较高。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最显著的影响之一是使人口抚养比出现很大的变化,从而减轻或加重社会经济负担,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名词解释

人口抚养比 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和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说明每 100 名劳动年龄人口所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前面已经讲过,劳动

年龄人口就是 15 岁~64 岁人口,非劳动年龄人口则是 0 岁~14 岁少年儿童和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因此

总人口抚养比的计算公式为:

0岁~14岁人口数 + 65岁及以上人口数

总人口抚养比 =

15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

×100%

可以看出,人口抚养比在总体上大致反映了人口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抚养对象的不同,人口抚养比还可分别计算少年儿童人口抚养比(简称少儿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简称老年抚养比)。计算公式分别为:

0岁~14岁少年儿童人口数

少儿抚养比 =

老年抚养比 =

15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

15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

×100%

×100%

显然,总人口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

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影响上。这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现实人口的年龄结构决定了劳动年龄人口的现状,并影响到未来的劳动年龄人口;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其内部也有一个年龄结构的问题。从前一方面考虑,当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时,意味着现实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经济;但当劳动年龄人口过多,超过了生产力所能容纳的程度,又会出现剩余劳动力,产生失业问题。当然,如果某一人口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低,0 岁~14 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也较低,那么该人口在目前和将来都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给经济发展造成困难。

从后一方面考虑,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如 15 岁~34

岁的年轻劳动力较多,或 45 岁~ 64 岁的高龄劳动力较多,都会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年轻劳动力多,虽然其在身体素质、接受较高劳动强度

及适应力等方面有优势,但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经验较差;而中、老年劳动力较多,虽在劳动经验和生产技能等方面占优势,但其体力、精力及适应能力等却较差。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劳动年龄人口内部也应有合理的年龄结构。

另外,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还表现在社会和生活消费、教育规划等多方面。如两个人口的总人数相近,但一个人口的年轻人比重大,另一个人口的老年人比重大。那么,前一个人口可能对住房、耐用消费品等的需求大,因为年轻人结婚、成家等在这些方面的消费多;而后一个人口对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可能较多,因为老年人多,在社会服务、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就大。即使从个别年龄来看,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也显而易见。比如某一年龄或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那么这个年龄或年龄组的人从学生时代的升学,到毕业以后的就业,都可能面临更大的竞争。

思考题

  1. 什么是人口性别比?如何计算?

  2.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什么?其对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