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题

对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班级或分组讨论。

阅读材料

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必然选择

自 18 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社会经济发展获得了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达和繁荣。但是,人类过度地消耗了自然资源,严重地污染了自然环境,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从而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现在,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不但给当前的人类发展造成困难,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寻求怎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这种困境?这是今天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甚至是列为榜首的世界性问题。

可持续发展,正是为了使人类走出这种困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正常生存和发展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思想。198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或简称为可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满足当代的需要,而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这一新概念的酝酿和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是人类实践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以沉痛的代价换取来的认识成果。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人们以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无限的,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生存环境是只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以后,人们才逐渐觉察到,人类活动之庞大和强烈,已给地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资源减少、生态恶化等严重后果正在危害着地球和人类自身。人类再也不能只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还必须保护自然。必须精心地爱护和治理地球——养育人类、造福人类的地球。

可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在不断地探讨和发展之中。现在人们已对 1987 年的上述提法作了重要补充: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追求代际公正,即当代人的发展不应损害下代人的利益,而且还要追求代内公正,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1992 年 6 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有史以来规模

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183 个国家和 70 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有 102 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李鹏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可续发展是会议的中心议题,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制定了《21 世纪议程》。这些文件的发表,说明可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政府首脑的共识。《21 世纪议程》是一个把可续发展思想付诸实践的全球性行动纲领,目的是要改革人类社会现有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之与地球的有限承受力相适应。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可续发展的道路。中国的可续发展是全球可续发展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到 1995 年 2 月 15 日,中国人口已达 12 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中国也是一个资源大国,所谓“地大物博”,然而按人口平均则是“地不大物不博” 了。

中国的水资源居世界第 6 位,但人均淡水拥有量只是世界人均占有值的四分之一。

在全国 570 多个城市中,现在已有 300 多个城市缺水,并有包括北京在内的 40 来个城市严重缺水。

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 3 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然而人均土地拥有量则是

世界人均拥有量的四分之一。目前人均耕地不到 0.1 公顷,有的地区已下降到 0.05 公顷

以下,即在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 0.053 公顷以下。中国又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

重的国家之一。到 1992 年,据遥感普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 367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 38.2%,每年流失的土壤量达 50 亿吨,约占全世界每年流失量的五分之一。中国还是沙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 153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

15.9%。现在沙漠面积正以每年 2000 平方千米的速度蔓延。

中国是一个贫林国家。森林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值的六分之一。森林覆盖率的高低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要有较明显的整体生态功能,它的森林覆盖率必须达到 30%以上,而且分布要均匀。现在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 13.92%,分布又极不均匀,几乎有四分之三的森林资源集中在东北和西南。

生物多样性在我国也受到严重破坏。据统计,近 50 年来,约有 200 种高等植物灭绝。

现在约有 4600 种高等植物和 400 种野生动物处于濒危状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石油的后备资源不足,可采储量不能保证 2000 年时的建设需要。煤的缺口也很大。在 45 种重要矿产中,已有 11 种不能满足需求。铁、锰、铬、铝等现在已经有赖于进口。然而在能源短缺的情况下,浪费还很严重,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平均只有 30%。

我国的环境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工业“三废”(废气、废液、废渣)的排放量在增大。大气、江湖污染严重,农田被三废污染的面积已达 1000 万公顷。渔业资源也在衰退。

环境污染还危及我国人民的健康,据 1993 年统计,恶性肿瘤是城市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 农村居民的第二位死亡原因,其中又以肺癌死亡率最高。呼吸系统疾病是农村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这些情况都与环境直接有关。虽然经过环境治理,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还在恶化。

1949 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也付出了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的代价。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是难以为继的,必须加以改变。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政府迅速编制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

并于 1994 年 3 月 25 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表明中国要走可续发展道路的决

心。这一议程是中国 21 世纪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是中国迈向 21 世纪的发展蓝图, 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1995 年 9 月 28 日,江泽民主席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他还说:“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发展, 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李鹏总理在 1995 年 9 月 25 日所作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

和 2010 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尽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资源和环境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得很好,但在现阶段就必须给予足够重视。要按照

《中国 21 世纪议程》的要求,努力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大力推广和运用节能、节

材、节水、降耗技术,坚决执行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九五’计划和 15 年远景目标,一定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这是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大事。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大家一定要把眼光放得更远大些。”

可持续发展是极其复杂、极其艰难的伟大事业。要使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相协调, 特别是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相协调,需要对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地探索和寻求对策。

(一)人口问题。对中国来说,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就在于,这是为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准备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

一方面,必须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目前我国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仍高达千分之十四,每年新增人口 1400 万左右,两年的新增人口就超过加拿大的总人口, 对资源、环境将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必须把人口增长率逐步降下来,到 2000 年和 2010 年分别把人口控制在 13 亿以内和 14 亿以内这一近期的奋斗目标,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另一方面,还必须大力推行优生优育,逐步提高人口质量。据 1987 年全国抽样调查, 有 18.1%的家庭有残疾人,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达 5000 万之多,占全国人口的 4.9%。1990 年统计,全国文盲、半文盲人数达到了 1.8 亿,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 36%。人口素质不高,同样是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改变。

(二)资源问题。资源的紧缺对于人均资源拥有量位居世界后列的中国来说,是十分紧迫的严重问题。1)需要大致摸清各种资源的家底,亦即进行资源的调查和估算。2) 资源态势分析。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研究各类资源的供需现状、消长变化及未来趋势,进行超前性预测分析,论证对社会经济进一步增长的资源保证程度。3)资源的合理利用。要竖持利用与节约并重的原则。要研究怎样进行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深度开发利用,以及提高资源利用率。4)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要研究从资源的勘探、开发到利用的各个环节怎样与资源保护相结合,怎样进行合理有效的科学管理,以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对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达到资源可持续使用的目的。5)开发对资源的清洁使用技术,对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的充分利用。6)努力寻找和开发新能源,特别是清洁能源。

(三)环境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和签署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公约。中国要履行国际义务,还要治理和保护国内环境。要把环境意识、环境因素、环境价值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去。

城市是人口集中、工业集中、也是污染集中的地方。而工业是最大的环境污染源。在我国,城市工业的三废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要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必须改革工业生产方式,建立可续工业,大力推行“清洁工艺”和“清洁生产”,又称“绿色工艺”和“绿色生产”。还必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消费方式, 以减少城市污染。应抓紧对“四害”(污水、废气、废渣、噪声)进行综合防治。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组成单位,是环境问题的主要制造者,也应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承担者。1994 年 7 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绿色科技企业论坛会议,发表了“中国企业发展绿色宣言”,声明将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逐步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 提高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自觉地把环境、资源价值纳入到生产核算体系中去,作为制定企业决策和衡量企业效益的重要依据。企业要逐步采用绿色技术,在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中逐步降低直至消除污染排放,实现企业的绿色增长。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引导绿色

消费,培育绿色市场。

建立可续农业,是世界农业现代化的新趋向。在我国,已提出了资源节约型高产高效农业的目标和有关的指导原则。怎样把可续农业这种战略思想贯穿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需要在选择和培养优良品种、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科学种植等各个环节中研究和开发无公害的农业技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节约农业资源。

总之,要实现可续发展这一空前巨大而又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教育、道德等等诸多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需要社会各层各界的男女老少共同参与,使社会公民人人有责。为此,需要向全民进行可续发展的教育,以提高坚持可续发展的自觉性。

科学技术工作者对于可续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责任和作用,他们是可续发展的先知先觉者,又是可续发展理论的研究者和传播者,也是可续发展能力的建设者和创新者,表现为推动可续发展的骨干力量。在可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中,科技能力居于关键性的地位。发展高水平的绿色科技,是实现可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1994 年 5 月李政道、周光召两位教授发起和主持了有近百位学者参加的“21 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研讨会,会上提出建立可续发展的十大技术体系:资源节约化、能源清洁化、废物资源化、环境无害化、城市生态化、生态农业、乡镇企业改造、区域环境恢复与重建、大型自然工程评估和环保产业的高新技术体系。1995 年中国科学院已选定十个地区,开展区域可续发展研究。

中国是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穷困和保护资源环境、创造可续发展基础的双重艰巨任务。但我们有决心和信心,努力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可续发展模式,使中国在 21 世纪逐步步入可续发展社会。

(孙小礼:《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必然选择》, 原载《北京日报》,1995 年 11 月 2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