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增长的绝对数量大
1949 年以来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出生 2000 多万人口,净增 1400 多万。从
人口数量增长来说,出现过三次高峰。第一次从 1950 年到 1957 年,平均每
年出生 2000 万人以上,净增 1300 多万;第二次从 1962 年到 1973 年,平均
每年出生 2600 多万,净增约 1900 万人;第三次从 1986 年开始,约持续 10
来年时间,这一期间平均每年出生的人数约为 2200 万,净增也在 1400 万以
上。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尽管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 70 年代以来下降较快,目前已处在较低水平,但每年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仍然很大。
图 1.5 新中国历年出生人数的变化查一查:通过上图找出新中国有几次人口出生高峰。
我们还应看到,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作用,目前人口增长的情况受到过去人口变动的很大影响。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主要是 60 年代出生的那批
人,到 80 年代中期陆续进入了婚龄、育龄期所导致的,而不是生育高峰。事
实上,我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由五六十年代的 5.7 以上,降到 70 年代的 4 左右,80 年代的 2.4,90 年代前几年平均约 2.2,已经跨入低生育率行列。
名词解释
人口再生产 是指人口新一代出生、成长和老一代衰老、死亡不断重复的过程,通过新、旧世代更替,实现人口延续。人口再生产过程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自然过程是指人口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生理过程;社会过程是指人口再生产要通过一定的婚姻、家庭关系来实现。
人口再生产从规模上看,可分为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和萎缩再生产。人口在原有规模上增加是扩大再生产;人口保持原有规模是简单再生产;人口在原有规模上减少是萎缩再生产。
生育率 就直接生育行为来说,人口的出生只与妇女有关,更确切地说与育龄妇女
有关。育龄妇女是指处于有生育能力年龄的妇女,根据妇女的生理状态,国际上把育龄妇女的年龄界限定为 15 岁到 49 岁。因此,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口数与育龄妇女数之比。生育率可以全部育龄妇女为分母计算,得出一般生育率;也可分年龄计算,得到各年龄妇女的生育率。
生育率和出生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生育率水平是出生率水平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妇女生育率越高,出生率也高;出生率低,意味着妇女生育率也低。但出生率除了受妇女生育率的影响之外,还受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重的影响。
总和生育率 是反映现实人口妇女平均生育水平的一个指标,它是各年龄妇女生育率之和。总和生育率所表达的涵义是,假定一批同时期出生的妇女,按照目前妇女的分年龄生育率度过整个育龄期,那么平均每个妇女将可能生育的孩子数。因此,总和生育率的大小决定了人口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还是萎缩再生产。在目前的死亡率水平下,一般将总和生育率在 2.1 左右,作为简单再生产的判定标准,称为更替水平。总和
生育率大于 2.1 的人口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小于 2.1 则是萎缩再生产。读一读
人口再生产惯性
什么是人口再生产惯性?同学们在初中上物理课时,都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知道物体具有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惯性。人口再生产也有惯性吗?是的,人口再生产也存在着惯性。当然,人口再生产惯性,不是物体运动现象,而是一种社会运动现象。
在一个不断增长或减少的人口群体中,妇女的生育率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升高或降低),而在相当长时期内,人口仍保持原有的增长或减少的趋势。我们把人口变动的这种现象,称为人口再生产惯性。人口再生产惯性,源于人口年龄结构。现在的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各年出生率和死亡率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过去的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增长速度快,就意味着人口中少年儿童的比重大;反之,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增长速度慢,人口中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比重就大。比如在一个增长一直较快的人口中,当妇女生育率下降很大后,由于总人口中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较大,未来结婚生育的人数仍很多,每年出生的人口数也就多,因此该人口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继续保持增长。
人口再生产惯性也表现在人口发展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比如过去一段时期人口出生率很高,人口增长很多,有一个人口增长高峰。那么经过 20 余年后,过去人口高峰时期出生的那部分人,进入结婚、生育期,必然引起一个新的出生高峰。当然后一个高峰和前一个高峰,会在程度上有所差异。可见,人口再生产惯性实质上就是目前人口发展变化受过去人口发展变化一定影响的现象。
表 1.1 我国各年代总和生育率变化
年代 |
50 年代 |
60 年代 |
70 年代 |
80 年代 |
90 年代前期 |
---|---|---|---|---|---|
总和生育率 |
5.87 |
5.68 |
4.01 |
2.42 |
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