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后苑——御花园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多平方米。
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常青的园林景观。
紫禁城北端的后宫园林
御花园位于北京故宫中轴线的最北端,在坤宁宫后方,始建于1420年,称为“宫后苑”,以后历代多有增修,但都基本上保留了初建时的基本格局,清代时改称为御花园。
园中有不少的殿宇和树石,都是明代遗物。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和读书等用途。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北端,正南有坤宁门同后三宫相连,左右分设琼苑东门、琼苑西门,可通东西六宫,即北面是集福门、延和门、承光门围合的牌楼坊门和顺贞门,正对着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门。
御花园占地12000多平方米。园内建筑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布局。中路是一个以重檐录顶、上安镏金宝瓶的钦安殿为主体建筑的院落。
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东路建筑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万春亭、绛雪轩;西路建筑有延辉阁、位育斋、澄瑞亭、千秋亭、养性斋,还有四神祠、井亭和鹿台等。
著名的堆秀山是宫中重阳节登高的地方,叠石独特,磴道盘曲,下有石雕蟠龙喷水,上筑御景亭,可眺望四周景色。
御花园内主要有坤宁门、钦安殿、承光门、天一门。坤宁门位于内廷中路北端,为御花园的北门。始建于明初,1535年,因坤宁门移至坤宁宫后北围廊正中而改称顺贞门。顺贞门为随墙琉璃门3座,每座均安双扇实榻大门,每扇门纵横各9颗门钉。
门外为北横街,隔街与神武门相对,门内南向正对承光门,门左右各有东西向琉璃门一座,名延和门、集福门。此3座门间以琉璃顶矮墙相连,在顺贞门前围合成一座袖珍院落。
顺贞门乃内廷通往神武门之重要通道,无故禁开。皇后赴西苑先蚕坛行祭祀礼或去往圆明园、寿皇殿等处均出入此门,皇帝有时也经此门出入。
此外,在钦安殿道场之期,随时启闭以供道士进出,但须严行稽查,不许闲人出入。明代时,若逢宫人病故,棺椁从顺贞门的右侧之门送出。清代后宫亲族女眷曾奉旨会亲于此,选秀女时也进此门。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是园中的主体建筑。钦安殿始建于明代,明嘉靖年添建墙垣以自成格局,清乾隆年又在殿前添接抱厦。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又称真武大帝。传说玄武为北方神灵,代表二十八星宿中的北方七宿,为龟蛇状。在阴阳五行中,北方属水,色为黑,守护紫禁城建筑免遭火灾。
明永乐皇帝自诩为真武大帝飞升500岁之后的再生之身,在他的推动下,宫中真武大帝的信仰特别盛行。
每年的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节令,皇帝都会到此拈香行礼,祈祷水神保佑皇宫,消灭火灾。
殿顶为重檐盝顶,殿宇基座周围汉白玉石栏杆是紫禁城中的石雕精品,殿前相交于甬路上方形成拱门的连理柏也是宫中的奇树之一。
钦安殿是坐落在北京中轴子午线上唯一的道观,到了清代,每逢元旦年节,都要在这里开设斗坛和道场,皇帝亲自前来拈香行礼。
钦安殿北为承光门,正中有琉璃牌楼门一座,称承光门。门北向,门内陈设壤金铜像一对,门左右各接有短垣,高仅过人,但砌筑得十分华贵,干摆青砖下肩,土红墙身,黄色琉璃墙顶之下,承托着一排琉璃斗拱。
墙东西伸延折而向北,再各接牌楼门一座,即东为延和门,西为集福门,北为顺贞门,由四座门围成一个园林空间。成为御花园特有的一种景观,与我国其他的古园不同,这里的自然景如花门和假山,均被墙垣和殿庭所约束住了,呈现出了一种规正之美。
钦安殿院落的南门为天一门,是嘉靖皇帝在添建钦安殿院墙时所建。初名“天一之门”,清代改为“天一门”。
按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北方属水。钦安殿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北端,其院门名为“天一”,乃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意,与五行之说相应。
另外,因为嘉靖年间紫禁城多次失火,在此背景下修建钦安殿院墙和院门,并由嘉靖皇帝亲为院门题名,显然有祈求平安之意。
天一门南向,主体由青砖砌成,磨砖对缝,工艺考究。正中单洞券门,内装双扇朱漆宫门,门上嵌纵横各9路铜鎏金门钉。黄琉璃瓦歇山顶,檐下绿琉璃仿木结构椽、枋和斗栱。额枋彩画是具有典型明代特征的旋花彩画,为清代旋子彩画的前身。
天一门两侧各出琉璃影壁与院墙相连,影壁的盒子与岔角部位饰琉璃仙鹤、云朵,做工精美。门前左右陈列铜镀金獬豸各一,御路正中设青铜香炉一座。门内正对连理柏一棵,枝繁叶茂,苍劲古朴。
天一门是紫禁城内较为少见的青砖建筑,一方面直观地反映出避火的愿望并切实起到了防火作用。另一方面,青砖淡雅的色泽也与御花园的园林环境相协调。紫禁城西北角的英华门,与天一门完全一样。
摛藻堂位于御花园内东北部、堆秀山东侧,是乾隆年间修建的,主要曾用于贮藏《四库全书荟要》,其中摛是传扬、铺展的意思,“摛藻”意为弘扬文华。
该建筑依墙面南,面阔五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堂西墙辟有一小门,可通西厢房。只以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立于园中,空间舒广。
堂前出廊,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室内放置书架,为宫中藏书之所。1779年之后,《四库全书荟要》曾贮藏于此,供乾隆皇帝随时阅览。
摛藻堂的匾额是乾隆皇帝题写的“摛藻抒华”4字,楹联为:
庭绕芳毯铺生意;
座有芸编结古欢。
其中“芸编”一词中的芸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芸香,古人常把芸香夹入书中以防虫蛀,故以芸编称古书。西门外的楹联为:
左右图书,静中涵道妙;
春秋风月,佳处得天和。
西室内,乾隆皇帝题写的楹联为“宿风”,楹联为:
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诗。
园内遍植古柏老槐,罗列奇石玉座、金麟铜像、盆花桩景,增添了园内景象的变化,丰富了园景的层次。御花园地面用各色卵石镶拼成福、禄、寿象征性图案,丰富多彩。
浮碧亭位于御花园的东北,亭北正对倚园北墙而建的摛藻堂,正南是万春亭。亭平面方形,三开间,通面阔约8米,前出抱厦,下有东西长的矩形水池,池上横跨单券洞石桥,亭坐落于桥上。
亭和抱厦顶均为绿琉璃瓦黄剪边,攒尖顶上安琉璃宝顶。一斗二升交蔴叶斗栱,檐枋下安华板,方柱。亭东西两侧为石雕栏板,同时也是桥的栏板,南北两面在石栏板中间设两步台阶为亭的出入口。
方亭内天花正中有双龙戏珠八方藻井,周围为百花图案天花,檐下苏式彩画,抱厦三面开敞。
池中水引自护城河,池壁雕有石蟠首出水口,池中芙蓉出水,游鱼穿泳,为御花园的景色增添了清新活泼的情趣。
万春亭在御花园东部,1536年建。亭为重檐,上圆下方,合于“天圆地方”的说法。东方与春季对应,故名万春,即天地长春之意。
延晖阁位于御花园内西北,北倚宫墙。明代初建时名为清望阁,清代重修时取延驻夕阳光辉之意。
阁坐北面南,三开间,外观为上下两层,其内部两层之间有一暗层,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开门,灯笼框隔扇门6扇,两次间为灯笼框槛窗。阁之上层回廊环绕,玲珑轻盈。
清代宫廷从八旗遴选秀女进宫的活动也在此举行。
延晖阁高居宫墙之内,与花园东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登临高阁,或俯视园中景致,或北望景山,都风光绮丽,据说在冬季天气晴朗的日子,这里还可以看到西山的积雪。清代乾隆、道光和咸丰等皇帝都留有吟咏此阁的诗句。
在延晖阁西为位育斋,嘉靖年间曾更名玉芳轩,清代恢复了位育斋的名称。
位育斋坐北面南,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明间开门,两次间为支摘窗。位育斋前有鱼池一座,中跨拱桥,桥上建有一亭曰澄瑞,清雍正时此斋曾作为佛堂。
澄瑞亭位于御花园的西北,正北为倚园北墙而建的位育斋,正南为千秋亭。亭平面方形三开间,通面阔约8米,前出抱厦,下有东西长的矩形水池,池上横跨单券洞石桥,亭坐落于桥上。
亭和抱厦顶均为绿琉璃瓦黄剪边,攒尖顶上安琉璃宝顶,一斗二升交叶斗栱,檐枋下安华板。亭东西两侧的石雕栏板亦为桥的栏板,蕉叶纹望柱头。亭南北两面设踏步,作为进出口。方亭内为金龙图案井口天花,正中有双龙戏珠八方藻井,檐下龙锦彩画,抱厦三面开敞。
澄瑞亭以南就是千秋亭,1536年建。亭平面呈形,是由一座方亭各面出抱厦形成。四面抱厦前各出白玉石台阶,周围白玉石栏板,绿色琉璃槛墙饰黄色龟背锦花纹,槛窗和隔扇门的槅心都是三交六椀菱花,梁枋施龙锦彩画。重檐攒尖顶,下层檐施单昂三踩斗栱,下层檐以上改成圆形,施单昂五踩斗栱。
圆攒尖顶,明称“一把伞”式,黄琉璃竹节瓦。宝顶是由彩色琉璃宝瓶承托鎏金华盖组合成的。上圆下方的屋顶取仿“天圆地方”的古明堂形制。
亭内天花板绘双凤,藻井内置贴金雕盘龙,口衔宝珠。两亭色彩绚丽,造型精美,可称是宫中亭子之最。千秋亭、养性斋,还有四神祠、井亭、鹿台等。
御花园内有两座井亭,坐落在万春亭和千秋亭以南,东西遥相对应。
亭平面方形,四柱础刻覆莲,面阔1.9米,四周绕以石栏板,石洩水槽,井在亭子中心,均用汉白玉石制作。东边一座梁枋绘花草枋心苏式彩画,西边绘海漫斑竹。
井亭的特点是顶上部做“盝顶”,正中开露天洞口,形状随同井的平面,正对下面的井口,为的是采光以便看视井中水面,亦方便掏井,利于长竿上下。
御花园井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方形平面的建筑顶都是八角形。顶的形状改变是在四柱上端采用担梁,担梁两端悬挑着另一根悬空的梁,于是四方改成八方。八角攒尖顶中间落平,开八角形洞口,顶覆黄琉璃瓦,八对合角吻,八条脊,脊端安仙人走兽。
西边的亭内架有两根横木,中间安着滑轮,是当年打水的遗迹。宫内井亭很多,但是像这样结构巧妙,造型娇小精丽是绝无仅有的。
堆秀山也是在明代建立的,后来,奉神宗朱翊钧之命拆去,于同年在其基础上改筑堆山,用太湖石叠高14米而成,山顶筑有亭子一座,名为“御景亭”。
亭平面方形四角攒尖夔金宝顶,自亭上可俯瞰宫苑,远眺紫禁城、景山、西苑尽在目中。山北依宫墙,高约10米。
叠石山脚正面中间有券洞门,洞门上额有一题名为“堆秀”的匾,使用满汉两种文字,门内有石洞,内为砖砌穹隆式石雕蟠龙藻井。
“御景亭”和“堆秀”之名皆为明万历皇帝所赐,清代仍保留着明代的旧称。东侧山脚石壁上还刻有乾隆皇帝所题的“云根”两字,以赞赏石山似层云叠起之美。
堆秀山虽是叠砌垒垛的假山,但由匠师们精心设计和巧妙地使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太湖石,在比较狭小的地面上,拔地腾空而起,叠垒成一座怪石嶙峋、岩石陡峭的崇石峻岭。
山上有些石块酷似鸡、狗、猪、猴、马、兔等“十二生肖”的动物形状,或卧或站,姿态各异,吸引人们去揣摩猜测,因而增添了观赏的趣味。
御景亭高耸于堆秀山上,是宫苑中眺望风景的绝佳之处。这里原是明代观花殿的旧址,万历间改堆假山。山的东西山石间各有登道,拾级而上可达山顶御景亭。
亭子平面方形,四柱,一斗二升交蔴叶斗栱,攒尖顶,上覆翠绿琉璃瓦,黄色琉璃瓦剪边,鎏金宝顶,四面设隔扇门。四周围绕着汉白玉石栏板。亭内天花藻井,面南设宝座。
御景亭是皇帝和皇后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的地方。
绛雪轩位于御花园东南角,绎雪轩的门窗装饰均为楠木雕刻,窗棂雕有“万寿无疆”花纹,乾隆皇帝常到绛雪轩吟诗作赋。
当时绛雪轩前有五棵海棠树,每当花瓣飘落时,宛如红色雪花纷纷降下一般,遂将此轩名为绎雪轩。乾隆皇帝曾有“绛雪百年轩,五棵峙禁园”的诗句。轩前琉璃花坛里有一簇极为罕见的太平花,这是晚清时西太后命人从河南移来栽种于此处的。
养性斋是一座楼阁式藏书楼,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以后,曾聘请教师在这里教他学习英语和数学。
绛雪轩的门窗为楠木本色,没有任何的油饰。柱、框、梁、枋都饰有斑竹纹彩画,朴实淡雅。轩前的琉璃花坛制颇为精致,坛内叠石为山,栽有牡丹等名贵花木。原来轩前有海棠树5棵,每当花瓣飘落时,宛若雪花片片缤纷而降,遂名绛雪轩。
晚清时,慈禧命从河南移来太平花,代替了古海棠。花坛前竖立一远古木质化石柱也十分珍奇,上刻乾隆帝御题诗句。
养性斋位于御花园西南角,后依宫墙。斋为两层楼阁式,坐西面东,斋前叠石环抱。1754年于楼两端向前各接出3间,改建为转角楼,建筑平面遂呈“凹”字形,与花园东面的绛雪轩正凹凸相应。
清嘉庆和道光两帝经常前来此斋,清逊帝溥仪曾将他的英文教师庄士敦安排在此居住。
[旁注]
紫禁城 是我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登上帝位后,迁都北京,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依照我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所以皇帝的居所又称为紫禁城。
牌楼 古代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
蟠龙 我国民间传说中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
门钉 在古建筑里,门钉只在板门上使用。有人认为门钉源自于墨子所说的“涿弋”,长二寸,见一寸,即钉入门板一寸左右。当初用来提防敌人用火攻城,所以在涿弋上涂满了泥,起防火作用。门钉一般是铜制的。
真武大帝 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全称真武荡魔大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湖北武当山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明朝以后,在全国影响极大,民间信仰尤为普遍。
阴阳五行 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道观 道作为我国古代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凡人皆以仰望,故借观;观道,如同观察星象一样,深不可测,只能揣摩。道观之地,就是窥测无上天意所在的地方,也就是道士修炼的地方,需要保持清静、整洁和庄严。
《周易》 一部我国古哲学书籍,简称易,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被相传为周人所做。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影壁 在我国风水意识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照壁”或“屏风墙”,是我国传统建筑特有的一个部分,从明朝开始流行,一般都建在大门内,当做一种屏蔽物。在旧时,人们认为宅院中总是有鬼不断地穿梭往来,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因为传言小鬼不会拐弯,只会走直线。
琉璃瓦 据记载,琉璃源自于古印度语,随着佛教的东传而进入我国。最原先的代表色其实是蓝色,此外,还有红色,黑色,白色,黄色,绿色和绀蓝等色。琉璃瓦是施以各种颜色釉,并在高温的环境中进行烧制而成的。
厢房 在正房前面两侧的房屋。在四合院建筑中,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北边的就是正房,南边是南厢房,东边的房子叫东厢房,西边的叫西厢房。
抱厦 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顾名思义,在形式上如同搂抱着正屋和厅堂。宋代管这样的建造形式的殿阁叫“龟头屋”,清代的叫法就是“抱厦”。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一间或三间,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石雕 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重檐 在基本型屋顶重叠下檐而形成。其作用是扩大屋顶和屋身的体重,增添屋顶的高度和层次,增强屋顶的雄伟感和庄严感,调节屋顶和屋身的比例。因此,重檐主要用于高级的庑殿、歇山和追求高耸效果的攒尖顶,形成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和重檐攒尖三大类别。
秀女 清代的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每到准备挑选秀女的时候,先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再决定选阅日期。
蕉叶纹 以芭蕉叶组成带状纹饰,特指以蕉叶图样作二方连续展开形成的装饰性图案。用作瓷器装饰始于宋代,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多将其作为瓷器的辅助纹样,表现手法主要是划花。青花、釉里红、彩瓷上广泛采用,一般装饰在器物的颈部或近底部。
天圆地方 我国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风水术中推崇的“天圆地方”原则,就是对这种宇宙观的一种特殊注解。圆是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圆方互容,儒道互补,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
藻井 我国传统建筑中建筑在室内顶棚的一种独特装饰。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装饰有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
盝顶 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顶部有4个正脊围成为平顶,下接庑殿顶。盝顶在金、元时期比较常用,元大都中很多房屋都为盝顶,明、清两代也有很多盝顶建筑。
宝顶 建筑构件,用于封护攒尖顶雷公柱使不受雨水等侵蚀,所用材料多为金属或琉璃,形状有圆形、束腰圆形或宝塔形。具有丰富的装饰性。
乾隆(1711年~1799年),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庙号清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清裕陵。
十二生肖 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源于自然界的11种动物和一个民族图腾,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组成,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在中华文化圈内被广泛使用。
隔扇门 安装于建筑的金柱或檐柱间带格心的门,也称格扇门。我国古代建筑最常用的门扇形式,唐代这种门已经出现,宋代以后大量采用,一般用于民间的装修。整排使用,通常为四扇,六扇和八扇。隔扇主要由隔心,绦环板,裙板三部分组成。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名杏贞,出身于镶蓝旗的一个官宦世家,是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后来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成为1861年至1908年间实际上的清王朝统治者,光绪帝以后,开始尊称为“老佛爷”,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阅读链接]
在我国古代,古人把天地未分、混沌初起的状称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就划出了阴阳,分出了天地。古人把由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
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那里承载着世间万物,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就产生出了“天圆地方”的概念。
而建筑是人修造的,它必然体现出人们的追求和希望,故而“天圆地方”就成了各类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紫禁城御花园的许多建筑都体现出了天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