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后的文化积淀

到了清代,什刹海的水量继续减少,名称逐渐定型。德胜桥以西水域称“积水潭”,以东称“什刹海”。什刹海地区因临近皇城、环境优美而成为修建王府的首选之地。沿岸的格局虽然并没有发生巨变,但是因为朝代更迭,名宅赐第,转瞬易主,沿岸原明代的宅园别业或衰落,或为清朝府邸所代替,沿湖景观中心也由西海向前海和后海偏移。

清入关后所封的4个世袭罔替亲王府中就有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庆亲王府三座王府建在这里。除此之外,还有阿拉善王府、涛贝勒府、棍贝子府、兆惠府等。这些王府官邸演绎了几乎全部我国近代史和半部清代史。

比较有名的有后海北岸的醇亲王府和前海西街的恭王府,为什刹海平添了些许贵气。在清代,王府并不是私人宅邸,而是属于皇家的公产,是亲王和郡王日常起居和办公的场所,其他人的宅邸概不能称为“府”。

乾隆后期和珅得势,遂选定在什刹前海西岸大建宅第。恭王府花园曾是乾隆宠臣和珅的私宅,后由慈禧赐给了恭亲王并因此得名恭王府。恭王府分府邸和花园两个部分,拥有建筑群落达30多处,布局讲究,气势非凡。

府邸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

中路最主要的建筑是银安殿和嘉乐堂,殿堂屋顶采用绿琉璃瓦,显示了中路的威严气派,同时也是亲王身份的体现。

银安殿也叫银銮殿,是恭王府最主要的建筑。作为王府的正殿,只有逢重大事件和重要节日的时候才会打开,起到礼仪的作用。

嘉乐堂悬挂有“嘉乐堂”匾额一方,该匾是乾隆帝赐给和珅的,但匾额上并没有署款,也没有钤记,但和珅留有《嘉乐堂诗集》,说明是和珅之室名。

在恭亲王时期,嘉乐堂主要作为王府的祭祀场所,内供有祖宗和诸神等的牌位,以萨满教仪式为主。

东路的前院正房名为多福轩,厅前有一架长了200多年的藤萝,长势依然很好,极为罕见。东路的后进院落正房名为“乐道堂”,是当年恭亲王奕訢的起居处。

西路的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精品之作当属高大气派的锡晋斋,大厅内有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段,为和珅仿紫禁城宁寿宫式样。

府邸最深处横有一座两层的后罩楼,东西长达156米,后墙共开88扇窗户,内有108间房,俗称“99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

其花园又名萃锦园,占地40亩,园内设计和布局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花园的东、南、西三面被马蹄形的土山环抱。中路进园门后,土山起障景作用,穿越山洞门后,豁然开朗,正中置一峰石,名“飞来峰”。峰东为流杯亭,峰北正中有一“凹”形的水池,面池是一组厅堂。

穿过厅堂进入中部庭园,有一座石山,为全园的主景。全园以“山”字形假山拱抱,三面堆土叠石为山,中路以房山石堆砌洞壑。立于山顶,居高临下,更可观全园景观。

山石后面有一列书斋,平面曲折,如蝙蝠展翼,名为“蝠厅”。花园西路以一个长方形大水池为主景,池中心有岛,岛上有水榭。池北岸有一卷棚顶的大厅,和水榭成轴线相对。

花园东路是一组建筑庭院和戏楼,用爬山廊连接中路的厅堂。恭王府花园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是什刹海沿岸清王府附园的经典之作。

醇亲王府位于后海北岸,府邸分为正院、住院、花园及马圈四部分。另外在府后建有醇贤亲祠堂一所,占地共约80余亩。花园由于位于住宅西部,故称为“西花园”。

进入西花园,首先看到两座土石假山为屏障,循山口过小桥见竹林一片,中有方亭一座。依长廊而行有一座六方亭,篆书额曰“恩波亭”。清代不许民间引玉泉水入宅,“御赐引玉河入庭”是一种殊荣。

后海水在山西花园西部引入,绕园一周,山东端流出园外。因奉旨许引玉泉水进园,故命亭为“恩波”,以示皇恩浩荡。在什刹海沿岸的众多清代王府和官邸中,获此殊荣的仅此一园。

1761年,乾隆皇帝下令将原明代建于什刹海西海西北小岛上的镇水观音庵改建为汇通祠,祠内供奉龙王。同年,疏浚什刹海及月牙河,使水流方向改变,水由西海经月牙河注入前、后海,由于是下游的前海倒流入后海,故有“银锭观山水倒流”的说法。

庆王府是北京王府中的一座,第一代庆王永璘为清乾隆皇帝的第十七个儿子,嘉庆皇帝的同母胞弟。老庆王府在前海西街路北,在和珅府的前方。后来,庆王永璘的后人奕劻袭承辅国将军一职,咸丰皇帝命奕劻由老王府迁至定阜大街原大学士琦善的宅第。

咸丰年间,奕劻由辅国将军晋升为贝子,继而晋升为贝勒。由于深受慈禧太后赏识,奕劻在光绪时期晋升为庆郡王,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及海军事务,后来有晋升为庆亲王,并被封为世袭罔替亲王。1903年授军机大臣,成为清代最后一个铁帽子王。

庆王府是在奕劻晋封为庆郡王之后,按照王府的规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这时的奕劻在府内大兴土木,修建了万字楼和戏楼等处。

府内建筑宏伟,面积广阔,分为5个大院,大小楼房近千间,朱红大门,高大的宫殿,只是屋顶为泥瓦而不是琉璃瓦,成为当时京城最华丽的王府之一。

涛贝勒府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在同治年间被赐予了贝勒载滢,后来载滢获罪,迁出此府。

光绪年间,醇贤亲王奕譞的第七子载涛过继给钟郡王奕詥为嗣,承袭贝勒爵位,于是迁居到了愉王府,作为贝勒府,称为涛贝勒府。

涛贝勒府总体建筑约为1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门东向,分中路和东路及西路。中路有四进院落,东路亦有四进院,后三进院为三合院。西路只有前后3排房子,西为戏楼。南为花园,有长廊、亭、花厅和假山等。

棍贝子府又被称为诚亲王新府,根据《啸亭杂录》记载:“诚亲王新府在蒋家房。”诚亲王的旧府位于官园,因改赐慎郡王,所以在蒋家房的基础上建造了新府。

诚亲王胤祉离世后,他的第七个儿子弘暻继为府主,后被封为贝子,所以此府又称为固山贝子弘暻府。

根据乾隆时期的《京城全图》来看,此府东起水车胡同,西邻光泽胡同,北抵积水潭南岸。占地面积大,规制严整,府正门面阔五间,大殿面阔七间,东西配楼面阔五间,后殿面阔三间,后寝面阔五间。

主体部分在西路,东部以花园为主,规模很大,园中有亭台楼阁,古树参天,山石点缀,土山环绕。园内有一湖,湖中有一土石相间小岛,湖水引自积水潭。

按清代的制度,积水潭水为御用,非经特许,任何人不得擅引。弘暻无特殊建树,却也享受到了如此特殊的恩准。弘暻之后府主分别是弘暻的第三子永珊、永珊的第三子绵策和绵策嗣子奕果。

奕果承袭不入八分辅国公之后,改迁别所,此府改赐给庄静固伦公主为府。庄静固伦公主为嘉庆皇帝的第四女,后来下嫁于土默特的世袭贝子玛尼巴达喇。

他们的儿子德勒克色楞承袭贝子,德勒克色楞的儿子索特那木色登袭贝子,之后棍布札布承袭贝子,因而被称为棍贝子府,一直延续。

后来,棍贝子府原有的建筑绝大部分被拆除,仅存有三间卷棚歇山筒瓦顶的花厅,二幢硬山过垄脊的重楼,以及湖与假山。

有一年,清朝的军机大臣和珅在什刹前海中修筑了一条南北方向、略呈S形的大堤,后人俗称“和堤”,将前海分成两部分,堤坝东侧水域称为“前海”,西侧水域称为“西小海”。

因为这一带是皇亲贵胄和文人雅士会聚的场所,所以酒肆歌台也自然发达。位于前海北沿的会贤堂原是清光绪朝礼部的侍郎斌儒的私邸,内设戏台,门簪上书“群贤毕至”四字,成为文人墨客聚会之所。

除此之外,什刹海因周围有10座寺庙而得名,包括广化寺、火德真君庙、护国寺、保安寺、真武庙、白马关帝庙、佑圣寺、万宁寺、石湖寺和万严寺。什刹海附近还有广福观,大藏龙华寺等寺庙。

火德真君庙里供奉的是真武大帝,为象征天地精灵的龟蛇抱像。传说元世祖忽必烈在开始营造大都城的时候,有龟蛇出现在西直门外的高粱河上,群臣解释说,这是真武神光临,其德惟水,水能胜火,宋朝亡定了!

忽必烈大喜,下令在高梁河出现龟蛇的地方建了座“大昭应宫”,祭祀真武大帝。又在城中心海子边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真武庙。后来元统一我国后,元成宗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使真武成为了北方最高的神!

明成祖朱棣也特别崇奉真武大帝,他在夺取皇权的“靖难之役”中,鼓吹有北方真神相助,是替天行道。他当了皇帝后,加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赐名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修“金殿”、造金像,大兴土木,费资百万,把个武当山修得如天宫落地。

火神真君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山门东向,开在庙的东南角上,面对地安门外大街。山门内外各有一座牌楼。山门为歇山顶,面阔一间,黄琉璃瓦绿剪边。山门内原有钟楼、鼓楼。进山门,向西穿过配殿,进入南北向的院落。

南面的倒座房是隆恩殿,面阔三间,歇山顶,供奉隆恩真君王灵官。北面正殿是火祖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前出抱厦,供奉火神南方火德荧惑星君。西面为一配殿。

护国寺是北京的八大寺庙之一,原为元丞相托克托的官邸,初名崇国寺,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1722年,蒙古王公贝勒修缮此寺,为圣祖祝寿,曾对寺庙大加修缮,名护国寺,又称西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

明代刘侗、于奕正著的《帝京景物略》云:

大隆善护国寺,都人呼崇国寺者,寺初名也。都人好语讹语,名初名。寺始至元,皇庆修之,延佑修之,至正又修之。元故有南北二崇国寺,此其北也。

我宣德已酉,赐名隆善。成化壬辰,加护国名。正德壬申,敕西番大庆法王领占班丹、大觉法王着肖藏卜等居此,寺则大作。中殿三、旁殿八,最后景命殿。殿旁塔二,曰佛舍利塔。

寺前后五进,院中碑刻甚多,其中著名的有赵孟頫书《皇庆元年崇教大师演公碑》和危素撰并书《至正二十四年隆安选公传戒碑》等。

寺内除供奉佛教诸佛祖外,还有元丞相脱脱夫妇塑像和辅佐明成祖朱棣建有殊勋的姚广孝影堂。另有葡萄园数亩,可见其规模之大。

清末学者唐晏所著的《天咫偶闻》中说:

隆善护国寺,俗称护国寺,即元之崇国寺。赵松雪书演公碑,危太仆书选公传戒碑皆在殿东阶下。月七八有庙市,与隆福寺埒,而宏敞过之。

护国寺庙会与隆福寺庙会齐名,即所谓“东西二庙”之西庙。《京都竹枝词》中说:

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清末,什刹海地区由于水源日渐减少,临湖的园亨、寺庙便逐年荒废,只剩下净业寺、汇通祠等少数庙宇,其他府第、园囿和古刹多已坍塌。

每至夏季前荷花茂盛时,和堤上便聚集很多摊贩,出售小吃和茶水,逐渐成为京城百姓的消夏胜地。

从元朝依托这一片水域在东岸确定了都城建设的中轴线,什刹海始成为元、明、清三代城市规划和水系的核心。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什刹海积淀了上至皇亲国戚、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的深厚的各阶层文化。

这里的胡同和四合院组成了老北京的风俗文化,组成了老北京的历史,沿着什刹海迤逦的河沿四周,形成了不规则但密如织网的网状胡同,这些胡同依势而建,自然天成,被誉为“北方的水乡”,是古都之源、文化之源,是民众休闲、感受历史的胜地。

此外,这里仍旧保存着十分难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交相辉映的历史风貌,处处古迹宛如一颗颗明珠,将什刹海点缀地美丽灿烂。

[旁注]

世袭罔替 从魏晋开始,我国的世袭制度被进一步区分为世袭罔替和普通世袭,后者是世袭次数有限、而且每承袭一次,承袭者只能承袭较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级的爵位。到了宋代,世袭罔替基本被取消,更出现了不能被继承的终身爵。明代,皇族封爵为世袭罔替。清代,先后有12位王获得世袭罔替,被称为铁帽子王。

郡王 我国古代爵位名。其名始于西晋,唐宋以后,郡王皆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除皇室外,臣下亦得封郡王。清代宗室封爵第三级称为多罗郡王,简称郡王。

和珅(1750年~1799年),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曾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要职,为皇上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

钤记 官印的一种。清制,文职佐杂如州同、州判、巡检、典史等,不兼管兵马钱粮的武职官,各府、州、县的僧、道、阴阳、医学等低级官员,所用的官印称钤记,木质。受地方长官委派办事的机关或人员,亦用钤记,一般由委任者镌发。

榭 我国园林建筑中依水架起的观景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榭四面敞开,平面形式比较自由,常和廊、台组合在一起。多建于水边或者花畔,借以成景,一般开敞或设窗扇,以供人们游憩和眺望,水榭则主要三面临水。

王府 封建社会等级最高的贵族府邸。北京保留下来的王府均为清代所遗,分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共4个等级。清代王府大多建在北京东西两城。

辅国将军 始见于汉代末年,汉献帝以皇后伏寿之父伏完任之。南朝宋曾改为辅师将军,旋复旧称。梁不用将军号。北魏、北齐仍置。明、清为爵名。明代用以授郡王诸孙。清代为宗室封爵第十级,在镇国将军下,奉国将军上。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朝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由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

贝勒 我国清代贵族爵位名,满语,原为满族贵族的称号,复数为“贝子”。后以贝勒、贝子为清代宗室封爵的两个等级,贝勒为第三级。

贝子 我国清代贵族爵位名,初为贝勒的复数。在早期满族社会中,贝子意为天生贵族。努尔哈赤确立八旗制度,以子侄为各旗旗主,称和硕贝勒。贝勒下设贝子,全称为固山贝子,属高级贵族。受封贝子者皆为宗室、觉罗及其他八旗贵族。获取途径有世袭、恩封、功封和考封数途。

不入八分辅国公 清朝爵位,与入八分辅国公或者称为奉恩辅国公,简称辅国公不同,在不入八分镇国公以下,镇国将军以上,为第八等爵。八分是爱新觉罗家庭内对分配与待遇的规定。终清之世,宗室之待遇,有所谓“八分”。恩礼所被,以八分为最优。

军机大臣 始称“办理军机大臣”,后来又改为“军机处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简称“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雅称“枢臣”,是军机处的官职之一,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

礼部 我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侍郎 我国古代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王灵官 道教中的护法镇山神将,和佛教中的韦驮很类似,传言是武当山五百灵官的统领,叫华光元帅,又叫五显灵官。宋代以后,民间出现了一位“火车王灵官”,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都是说的这位王灵官。

丞相 我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秦统一以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汉惠帝刘盈、吕后至汉文帝刘恒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位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明太祖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后废除了丞相制度。

唐晏(1857年~1920年),清代学者。瓜尔佳氏,原名震钧,字在廷,又字元素,号涉江。唐晏出身满族官宦世家,其祖随多尔衮入关即世居北京,至唐晏时,居京师已12世。唐晏博学多闻,善画墨梅及兰竹,工篆、隶,能画,有海上嘉月尘诗,著有《清画家诗史》。

隆福寺 曾是朝廷的香火院之一,始建于1425年,后来在清雍正年间重修。隆福寺在明代是京城唯一的番、禅同驻的寺院,清代成为完全的喇嘛庙。

皇亲国戚 皇亲:皇家的亲属。国戚:皇帝的外戚,即后妃的家族。泛指皇帝的家庭和亲戚。也比喻极有权势的人。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后是皇帝的正妻,皇太子是皇位的继承人。自汉代起,皇帝的女儿叫公主,皇帝的姐姐叫长公主,公主的丈夫为“驸马”,皇帝的母舅或妻舅称为国舅,皇帝把子孙、叔伯等封为“藩王”。这些都是皇亲国戚。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在中世纪,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的人事体制为我国所独有,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士大夫是我国社会特有的产物,“士大夫”出现于战国,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一个特殊的集团。他们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胶着体。

[阅读链接]

在后海边上还有一座关岳庙,关岳庙原先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贤的亲王庙。

醇贤亲王庙坐北朝南,分三进院落,其中中院又有东西跨院。中轴线依次为琉璃照壁,中门,外为八字墙,两旁各有一座琉璃门。中院内东有焚帛炉,西有祭器亭。正殿7间,殿前有月台一座,东西配殿各5间。后寝祠5间。建筑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

后来,人们在后寝祠塑关羽和岳飞像,祭祀关岳,开始称为关岳庙。之后不久又恢复武成王庙,简称武庙。大殿改称武成殿。原关岳殿改为武德堂。

堂内北、东、西三面墙壁上嵌有配享和从祀武成王的历代80位名将传賛石刻,现存16方刻石,十分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