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名园——畅春园
畅春园,位于北京海淀区,圆明园南。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
清代,利用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园林山水总体设计由宫廷画师叶洮负责,聘请江南园匠张然叠山理水,同时整修万泉河水系,将河水引入园中。为防止水患,还在园西面修建了西堤。
园内有前湖、后湖、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和花聚亭等山水建筑。根据明朝笔记史料推测,该园占地1200亩左右,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
康熙为避喧听政建造园林
北京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向东逐渐倾斜。西郊一带正处于西山山脉与平原的交接处,地多为丘陵式,地下水源十分充足。
元明清时期,这一带多泉水和溪水,远衬苍翠西山,层峦叠嶂,碧水清澈,风光秀丽,有如江南水乡,塞外绿洲。京城的文人墨客经常到此游玩唱和,留下了大量称述此地风光之美的诗文。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用诗句来吟诵西郊山水:
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
一代文豪曹雪芹的祖父曾忘情地写下“雁被西风驱遣,人被西山留恋”的佳句。清代学者吴长元在《宸垣识略》一书中描写这一带:
流泉满道,或注荒地,或伏草径,或散漫尘沙间。春夏之交,晴云碧树,花香鸟声,秋则乱叶飘丹,冬则积雪凝素。
这些诗文十分形象地描写出了这里景色自然天成、怡人心神、婀娜风光。正因为如此,这里就成为当时在京城营造园林的首选之地。
远在辽金时代,当时的皇家贵戚就已经在此地修建离宫别院,作为他们游玩休憩之地。在玉泉山下,辽代建有行宫,金代建有离宫芙蓉殿,元代建有昭化寺。
从明代开始,除了皇家贵戚继续在此大规模修建离宫别苑以外,当时的达官显宦和文人学士也开始营建自己的私家园林。
到明代中叶时,北京西郊一带的园林日益增多,渐渐形成规模。在这些众多的私家园林中,最享盛誉的当数武清侯李伟所建的清华园和著名书画家米万钟所建的勺园。清华园又称为“李园”,被誉为“京师第一名园”。
园主李伟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的父亲,官封武清侯,权倾朝野,炙手可热。因而他的清华园就建造得规模宏伟,富丽堂皇,与其身份十分相称。
据《春明梦余录》和《明水轩日记》等笔记所载,清华园园域十分广阔,方圆达十华里。并引西山泉水,汇入园中湖泊,水面占了园林面积的大半。《明水轩日记》中说:
清华园,前后重湖,一望漾渺,在都下为名园第一……若以水论,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
可见当时在建园造景时就已经充分利用了当地水资源充足的有利条件。园中楼台亭榭一应俱全,登上园中的楼台西望,便可将西山秀色饱收于眼底。
园中除了大量从产石名地灵璧、太湖、锦川运来的各种怪石以外,还有柳堤20里,名花数万种,“牡丹以千计,芍药以万计”,这里因此有了“柳堤花海”的美誉。
像这样的私家园林,就其规模之大和景物之美而言,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明末清初,由于战火这座名园也随之荒败废弃了。
清朝前期,政局比较稳定,经济逐渐发展。康熙于1684年和1689年未微服出巡,进行了两次南巡,十分喜爱江南山水之美,就想把江南的风景移到京城内。当他看到清华园遗址一带地势平阔,景色秀美,不禁赞叹道:
沃野平畴,澄波远岫,绮和绣错,盖神皋之胜区也。
便降旨命吴人叶陶,在清华园基址上建造第一座皇家“御园”,作为“避喧听政”之所,定名为“畅春园”。园林山水总体设计由宫廷画师叶洮负责,聘请江南园工匠张然叠山理水,同时整修万泉河水系,将河水引入园中。为防止水患,还在园西面修建了西堤。
畅春园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占地约60公顷。设有5座园门,分别为大宫门、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和西北门。
正门在南墙东侧,门内为畅春园的理政和居住区,中路沿中轴线向内依次为大宫门、九经三事殿、二宫门、春晖堂、寿萱春永殿、后罩殿、云涯馆、瑞景轩、延爽楼、鸢飞鱼跃亭。亭北有丁香堤、芝兰堤、桃花堤、前湖和后湖。
东路为澹宁居、龙王庙、剑山、渊鉴斋、藏拙斋、兰藻斋、太朴轩、清溪书屋、小东门、恩慕寺和恩佑寺。西路为玩芳斋、买卖街、无逸斋、菜园、关帝庙、娘娘庙、凝春堂、蕊珠院、观澜榭、集凤轩等景点。
园西出大西门为西花园,有湖泊4处,湖边散落有讨源书屋、观德处、承露轩等建筑,为幼年皇子居住的地方。
畅春园以园林景观为主,建筑朴素,多为小式卷棚瓦顶建筑,不施彩绘。园墙为虎皮石砌筑,堆山则为土阜平冈,不用珍贵湖石。
畅春园内有大量明代遗留的古树、古藤,又种植了腊梅、丁香、玉兰、牡丹、桃、杏、葡萄等花木,林间散布麋鹿、白鹤、孔雀、竹鸡,景色清幽。畅春园这种追求自然朴素的造园风格影响了在其之后落成的避暑山庄和圆明园等皇家宫苑。
九经三事殿是康熙皇帝在畅春园中避喧听政的所在。“九经”的意思是指三礼的“周礼”、“仪礼”、“礼记”;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经的“易经”、“书经”、“诗经”。“九经三事”殿即是尊经循礼治理国事之意。
九经三事殿是清朝康熙时大型离宫畅春园正殿,为康熙帝驻跸畅春园时临朝礼仪之所,其作用相当于清紫禁城太和殿和乾清宫一区。
根据《日下旧闻考·国朝苑囿》中关于畅春园的记载和现存的样式雷图档来看,九经三事殿面宽7间房左右,周围有游廊,单檐卷棚歇山顶,前有月台,左右应有配殿5间。
九经三事殿为常朝,兼有一部分大朝的功能以及雍正后后五朝的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和光绪时的颐和园仁寿殿。
九经三事殿为之后清朝宫苑离宫正殿样式之鼻祖,之后的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玉泉山静明园廓然大公殿、香山静宜园勤政殿和万寿山清漪园勤政殿都采用了其单檐卷棚歇山,不用琉璃瓦的建筑风格。
[旁注]
文征明(1470年~1559年),原名壁,字征明。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长州人,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曹雪芹(1715年~1764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离宫 指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宫殿,皇帝一般固定的时间都要去居住,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离宫就是避暑山庄。
米万钟(1570年~1628年),明代书画家。字仲诏、子愿,号友石、湛园、文石居士、勺海亭长、海淀渔长、研山山长、石隐庵居士,陕西安化人,徙居燕京,米芾后裔。官太仆寺少卿,江西按察使等职。有好石之癖,善山水,花竹,书法行、草俱佳,既有南宫篆法,也有章草遗迹。与董其昌齐名,称“南董北米”。
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明穆宗驾崩之后,年仅10岁的朱翊钧即位,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万历朝新政。亲政之后,神宗勤于政务,先后平定了哱拜叛乱和杨应龙叛乱。死后葬于十三陵定陵,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微服 改变自己日常的着装,以便能够避人耳目。通常用来指古代帝王或者高官为了隐蔽自己的身份,而改穿平民日常的衣服,如“微服私访”。
画师 画家的另一种称呼,多见于我国古代,古代画师一般指的是宫廷画师,专为皇室画画。像宫女入选和一些重大的礼仪活动都需要画师。后来,画师通常指以绘画为职业的人,包括以绘制大量生产画作为生的人,经验和技术较浅的多称为画工或画匠。
龙王 道教所崇奉的一个神祇,源于古时候人们对于龙神和海神的崇拜。大龙王有四位,为四海龙王,奉玉帝之命掌管四方之海,掌管人间风雨。小的龙王可以存在于一切水域中。
卷棚 我国古建筑中的一种形式,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卷棚顶建筑由于没有正脊,因此没有吻兽。另外,吻兽还包括合角吻,位于围脊四角,由两个正吻组成,直角相接、单面向外。后两坡瓦陇贯通,又称“过陇脊”。
宫苑 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的一种园林。历代帝王不仅在都城内建有宫苑,在郊外和其他地方也建有离宫别苑。有的有朝贺和处理政事的宫殿,也称为行宫。
礼仪 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我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月台 在古时建筑上,正房、正殿突出连着前阶的平台叫“月台”,月台是该建筑物的基础,也是它的组成部分。由于此类平台宽敞而通透,一般前无遮拦,故是看月亮的好地方,也就成了赏月之台。
[阅读链接]
畅春园里有一棵针叶向下长的松树。
话说康熙年间,吴三桂扯起叛旗,他的儿子吴应熊在京师拉拢势力,通风报信。康熙帝听了大学士王熙的建议,把吴应熊囚在狱中。
这下可急坏了吴应熊的夫人和硕长公主,公主直奔畅春园的慈宁宫,请求额娘孝庄太皇太后帮忙。但是最后吴应熊还是人头落地了,这不仅大长了清军的士气,还让为祸八年的“三藩”之乱被彻底荡平。
此后,康熙不仅亲自过问和硕长公主的生活,还把吴应熊的儿子接到宫里来伴读。孝庄太皇太后不禁感觉在国家危难时刻,为难自己的孙儿康熙帝,很不应该。
于是,太皇太后就从家乡移栽了一棵松树在畅春园内,每天在这棵松树下反悔自己的过错。时间一长,这松树的针叶全往下长,像是太皇太后在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