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廷精品——乾隆花园

乾隆花园位于紫禁城东北部的宁寿宫区内。宁寿宫是故宫内廷外东路的一组建筑群,这组建筑群共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其北部由东、中、西三路建筑组成,西路就是乾隆花园。

它的正式名称为宁寿宫花园,因为是“乾隆为其做满60年皇帝之后归政作太上皇时颐养休憩而建造的,故又叫做乾隆花园”。

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占地5920平方米。园分5个部分,分布错综有致,间以逶迤的山石和曲折回转的游廊,使建筑物与花木山石交互融合,意境谐适,是故宫中著名的园林,是学者公认的“宫中苑”或“内廷园林”的精品。

建花园以供颐养天年

乾隆花园位于北京故宫宁寿宫区的西北角,建于1771年,共用6年时间才完成,是乾隆皇帝兴建太上皇宫宁寿宫时在近旁营建的花园,供他养老休憩。花园建筑布局精巧,组合得体,是宫廷花园的典范之作。

紫禁城内一共有四座花园,除了乾隆花园以外,另外三座是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而乾隆花园是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

园内共有建筑物二十几座,类型丰富,大小相衬,因地制宜,在平面和立面上采用了非对称的处理,在制度严谨的禁宫之中,尤其显得灵巧新颖。

因为乾隆花园“基地狭长,是不足十亩的小园”,因而“采用了私家园林中庭院紧密接联的布置手法”。它共有五进院落,每进院落“在建筑安排及园景处理上,又各具特色,显著不同”,这使得整座花园显得“风采多姿,富有变化”。

乾隆花园的第一进院是从花园正门、衍祺门到古华轩。主要有古华轩、承露台、禊赏亭、旭辉庭、撷芳亭、矩亭、抑斋等建筑。

古华轩是院落的主体建筑,它坐北处中,是一座五开间歇山卷棚式的敞轩,周围带廊,檐柱间设倒挂楣子与栏杆坐凳,金柱间安放着灯笼锦的透空落地罩。

轩内是楠木本色的天花,雕刻有百花图案,十分古朴淡雅。檐前老楸一棵,是建轩前的故物,每到春夏之交,开花满树,璀璨似锦,轩也因此而取名古华。

古华轩东侧湖石堆叠的山峦主峰上,有一座承露台,四周白石雕栏环绕,承露台下山石间辟有门,洞东洞北有石阶可到台上。

禊赏亭建于1772年,亭坐西面东,坐落于须弥座平台上,面阔3间,进深3间,前出抱厦,平面呈“凸”字形,三面出歇山式顶,中间为四角攒尖琉璃宝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下饰以苏式彩画。明间后设黑漆云龙屏门,挡住了亭后的高墙,有延伸花园西进之感。北侧有游廊接旭辉庭。

禊赏亭抱厦内地面凿石为渠,渠长27米,曲廻盘折,号称是“九曲十八弯”,取“曲水流觞”之意,称为“流杯渠”。渠水来自亭南侧假山后掩蔽的水井,汲水入缸,经假山内暗渠流入渠内。

亭的内外装修均饰竹纹,以象征王羲之兰亭修禊时“茂林修竹”的环境,恰切地烘托了建筑的主题。亭前垒砌具有亭园情趣的山石踏步,亭檐下以刻有竹纹的汉白玉栏板围护,渲染了幽雅闲适的意境。

禊赏亭北,山石渐渐高起,其上建有一座三开间的卷棚歇山式建筑,因坐西朝东,面迎日出,取名旭辉庭。庭南斜廊下落与禊赏亭相接。

撷芳亭位于第一进院落的东南隅。其北侧为抑斋,抑斋西侧有游廊相接,游廊西延,转而向南,围成小院,自成一体。游廊转角处建一亭,名矩亭。

撷芳亭建于石山之上,高出墙垣,伫立亭中可俯瞰院内外风景。亭为四角攒尖顶,绿色琉璃瓦,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檐下饰以倒挂楣子,安白石坐凳栏杆。石山有蹬道,蜿蜒而上可达撷芳亭。

撷芳亭形式简洁,体量适中,又可登临远眺,成为院内重要的景观。

撷芳亭建成之后,紧接着又建造了矩亭。亭为方形,坐西朝东,四角攒尖绿剪边黄琉璃瓦宝顶。檐下饰以苏式彩画。亭内西面为游廊槛窗,上悬乾隆御笔“矩亭”匾,顶部是编织纹天花,为宫内仅有。矩亭南、北、东三面接游廊,向南可通衍祺门,向北可达露台,向东可到抑斋。

抑斋位于第一进院内的东南角,坐北向南,仅有两间,为硬山式卷棚顶,覆绿剪边黄琉璃瓦,前后出廊,檐下饰苏式彩画。前后开门,门户错置,步步锦隔扇门,余为槛窗,玻璃屉窗。室内为小佛堂,隔断之上嵌以佛龛。东间有门可暗通养性殿的西配殿佛堂。

由古华轩向北过垂花门,是乾隆花园的第二进院。乾隆花园第二进院的主体建筑是遂初堂,该建筑五开间、带前后廊、卷棚歇山顶,坐北南向。

左右出转角游廊,与东西配房的前廊相通,东西配房各五间,北三间明廊,南两间装修推出,做成暗廊,房门开在北三间的中央。配房南端出廊与垂花门两侧的倒座游廊相接。廊房相间,构成了一个整洁的三合院。

遂初堂北为花园的第三进院,它以山景为主。庭院中央峰峦叠起,洞谷相通,环山布置建筑,于幽深旷邈中略有拥塞之感。主峰上建有一座方亭,称为耸秀亭。北边是延趣楼,东南为三友轩。

耸秀亭平面呈方形,四角攒尖顶。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绿色琉璃瓦。檐下饰倒挂楣子,下设坐凳栏杆。亭下悬崖峭壁,洞谷幽深。

登临亭内,可俯瞰园内外景致,是良好的观景点。同时,由于该亭高耸于石山之上,位置显要,加之形式简洁,外观玲珑剔透,又是园内的重要景观。

延趣楼分为上下两层,连廊面阔5间,进深3间。上覆歇山卷棚顶,以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绿色琉璃瓦,脊角安走兽5个。檐下梁枋饰以苏式彩画。

延趣楼的东、南、北三面出廊。廊檐部位上安倒挂楣子,下设栏杆。廊内侧安门窗以分隔室内外空间,门窗上部皆用棂条拼成步步锦形式,素朴雅致。

室内装修以多种做工精美的瓷片镶嵌装饰,既朴实淡雅,又不失皇家气度。

延趣楼初建时曾有天桥从楼上直通院内石山峰顶,到了后来,嘉庆皇帝在重新修葺时,将天桥拆去。

三友轩坐北面南,为三开间式的小轩。建于1774年。三友轩为黄琉璃瓦卷棚顶,东为硬山式,西为歇山式,三面出廊,这是一种巧借地形的屋顶构造形式,为宫中仅有。

轩明间槅扇4扇,中间两扇为门,檐下挂匾“三友轩”,两次间为灯笼锦支摘窗。轩内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装修题材。尤为夺目的是紫檀透雕圆光罩,罩上竹叶以玉片镶嵌,构思巧妙。

东为3扇支摘窗,与乐寿堂隔窗相望。后檐皆为支摘窗,窗外为假山。西次间西墙辟窗,以紫檀透雕松、竹、梅纹为窗棂,疏密相间,雕刻精细。透过西窗,可观赏窗外玲珑的假山与翠竹青松。

三友轩的装修题材与轩外的种植物相统一,内外呼应,渲染突出了建筑主题。

落萃赏楼后是花园的第四进院落,其主体建筑为符望阁,其前山屏主峰上有碧螺亭。山屏西南有楼,形同曲尺,楼东西三间,南北五间。楼下匾额题名为“养和精舍”。符望阁之东有曲廊一段,再东为颐和轩腰廊,其西为三开间歇山顶的玉粹轩。

符望阁是第四进院落的院的主体建筑,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符望阁面阔、进深各五间,周围带廊,外观两层,内实三层,四角攒尖顶,蓝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黄色琉璃瓦,是乾隆花园最高的建筑。

符望阁的室内装修颇具特色,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装修巧妙地分隔空间,穿门越槛之际,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楼”之称。室内装修制作精美,又以金、玉和珐琅等镶嵌装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乾隆年间,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一,皇帝都要在此地赏饭给王公大臣。嘉庆皇帝也曾登临此阁,并有《咏符望阁》之诗咏。符望阁是宁寿宫花园中最高大的建筑,登临其上可一览紫禁城内外的秀色。

碧螺亭因其形制似梅花,构件亦以梅花纹装饰,又称碧螺梅花亭。亭平面呈梅花形,五瓣形须弥座,五柱五脊,重檐攒尖顶,上层覆翡翠绿琉璃瓦,下层覆孔雀蓝琉璃瓦,上下层均以紫晶色琉璃瓦剪边,上安束腰蓝底白色冰梅宝顶。每层五条垂脊,分为5个坡面,亦仿梅之意。

亭柱间围成弧形的白石栏板上雕刻各种梅花纹图案,柱檐下安装透雕折枝梅花纹的倒挂楣子,亭内顶棚为贴雕精细的梅花图案天花。上下檐额枋彩画为点金加彩折枝梅花纹苏式彩画。亭前檐下悬乾隆御笔“碧螺”匾,亭南架一石桥,通萃赏楼二层,东西有石阶,可通山下。

碧螺亭形体别致,色彩丰富协调,是极为罕见的亭式建筑。

玉粹轩西倚宫墙,东与符望阁相望,是仿建福宫花园凝晖堂而建造的。

轩广三间,前出廊,为覆歇山卷棚顶,绿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黄色琉璃瓦。轩内隔为三室,南称得闲室,北为佛堂,室内有通道可北通竹香馆。

轩前东南侧横亘一道以彩色石片贴面的短垣,北侧则以游廊东与符望阁相接,将玉粹轩前隔出自成一体的小院。轩南与石山相连,有蹬道可达山顶。

符望阁北为乾隆花园的最后一进院落,院内的主体建筑是倦勤斋。在第五进院的西侧有一个跨院,有北房四间,即倦勤斋西部。

南北弓形的矮墙中,辟八方门洞,门左右设彩色琉璃漏窗,门额刻“暎寒碧“3字。八方门内植树叠山,山上建有歇山式的竹香馆,十分精致。

左右各出爬山游廊,顺山势向南北跌落,北通倦勤斋,南通玉粹轩北廊,把这一小小院落分隔得十分得体,装点得趣味盎然。

倦勤斋是仿建福宫花园中的敬胜斋而建,倦勤斋坐北朝南,面阔9间,卷棚硬山顶,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前出廊,檐下绘苏式彩画。

东5间与符望阁相对,东西各接游廊,分别与符望阁东西廊相接,房廊相对,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自然形成东5间、西4间的格局。

东5间均为明间开门,余为步步锦支摘窗。明间檐下悬“倦勤斋”匾额。内顶棚糊以团花纹天花。从东次间东前檐柱至西次间西前檐柱建成凹字形仙楼,以纱橱隔为小室数间,设宝座床多处。

仙楼为“卍”字锦底竹丝挂檐,玉璧镶嵌,百鹿图裙板,夹纱双面绣隔心。装修精湛,为乾隆时期内檐装修之精品。中有通道与西4间连通。

西4间,顶棚饰以竹架藤萝的海漫天花,周围竹篱环绕,楼阁间仙鹤起舞,喜鹊嬉戏,姚黄魏紫,争芳斗艳,使人仿佛置身于天然美景中,实为装饰室内的通景画。

此画出自乾隆年间宫廷画师郎世宁和王幻学的手笔,裱糊于室内的墙壁上,一扫丹柱椒壁庄严单调的感觉。

南面立有一和楠木雕彩绘竹纹圆光罩,与北墙裱糊的彩绘竹篱圆光罩遥相对应。西侧一方形小亭,坐西面东。亭为木质仿竹纹,也称竹亭。

竹亭为四角攒尖式顶,上置涂金木宝顶。亭南与亭后有木质仿竹夹层篱笆。后檐两侧设门,供上下场用,此为倦勤斋小戏台,为太上皇在室内观戏而建。亭前亦设一仙楼,面西,正中上下均设宝座床,为看戏时所用。乾隆时,南府太监常在此演唱岔曲。

斋前由东西两段游廊隔成一个方整幽雅的庭院,院中古柏耸立,有十字方砖甬路,可以行进。西4间前一弧形院墙,中开八方门,通往竹香馆。

总观全园,其叠山的选石与叠置技巧,花木的艺术形象与配置,文化内涵的充实等,均称得上是皇家园林中,小巧玲珑、精湛华丽的不朽之作。整座花园既有私家园林玲珑秀巧的风貌,又与皇宫华贵富丽的氛围相协调,异常珍贵。

[旁注]

苏式彩画 明永乐年间营修北京宫殿,大量征用江南工匠,苏式彩画因之传入北方。历经几百年变化,苏式彩画的图案、布局、题材以及设色均已与原江南彩画不同,尤以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琊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我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修禊 古老风俗。修禊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我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其中以发生在东晋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和发生在清代扬州的虹桥修禊最为著名。殷周以来,巫觋的遗风仍有留传,禊即其一。

槛窗 位于殿堂门两侧各间的槛墙上,它是由格子门演变来的,所以形式也相仿,但相比门,它只有格眼、腰华板和无障水板。槛墙在北方多用陶砖砌筑,南方除此外尚有木板或石板的。

编织纹 编织纹始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陶器。磁山、仰韶、青莲岗等遗址发现的陶器上的编织纹,均为编织物遗留印痕。在商周时期,编织纹已经作为常用装饰印在原始青瓷、印纹硬陶及灰陶器上,汉代陶瓷器承袭了这一传统纹饰。自唐代至清代,编织纹也一直流行不衰,它在后期演变为锦纹,常用作器物的地纹或边纹。

佛龛 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一般为木制,我国古代的石窟雕刻一般是神龛式,小龛又称椟。龛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

楣子 用于有廊建筑外侧或游廊柱间上部的一种装修,主要起装饰作用。均透空,使建筑立面层次更为丰富。在游廊的柱与柱之间,上端设倒挂楣子,下端设坐凳栏杆。倒挂楣子由边框、棂条及花牙子雀替组成。棂条有步步紧等式样。

卷棚顶 我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为双坡屋顶,两坡相交处不作大脊,由瓦垄直接卷过屋面成弧形的曲面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颇具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卷棚顶形式活泼美观,一般用于园林的亭台、廊榭及小型建筑上。

镶嵌 又称屏雕,属于小件浮雕的范畴。镶是贴在表面,嵌是夹在中间,镶嵌多用于工艺制作术语。在我国以金玉珠宝作为饰物的镶嵌历史十分久远,但镶嵌与寿山石雕结缘则始见于清初。

硬山式 我国常见古建筑屋顶的构造方式之一。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左右两端不挑出山墙之外的建筑叫硬山建筑。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

透雕 一种雕塑形式。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大体有两种:一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二是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一种雕塑形式,也称凹雕,镂空雕,或者浮雕。

珐琅 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珐琅一词源于我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

腊月 我国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古时候也称“蜡月”。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都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漏窗 俗称花墙头、花墙洞、漏花窗、花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内装饰着各种漏空图案,透过漏窗可隐约看到窗外景物。也有专为采光、通风和装饰用的漏窗,离地面较高。漏窗是我国园林中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一种建筑艺术处理工艺。

支摘窗 也称和合窗,即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摘下之窗。其内亦有一层,上下均固定,但上部可依天气变化用纱、用纸糊饰,下部安装玻璃,以利室内采光。外层窗心多用灯笼锦、步步锦格心。故宫内支摘窗多用于内廷居住建筑及配房和值房等。

[阅读链接]

1079年,北宋文豪苏东坡遭到权臣排挤,被贬至黄州,心情异常苦闷。他在田边筑起一座小屋,在屋子四壁画上雪花,取名为“雪堂”,并在院子里种上松、柏、梅、竹等花木。

一次,黄州知州徐君猷特意来雪堂看望他,见他的居所冷清萧瑟,便打趣地问他坐卧起居,满眼都是雪,是不是太寂寞,太冷清?

苏东坡指着窗外摇曳的花木,爽朗地笑道:“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

徐君猷见苏东坡在逆境中能以“松、竹、梅”自勉,仍然保持凌霜傲雪的高尚情操,对他更加敬仰了。

后来,松、竹、梅被世人合称为“岁寒三友”,一方面取其玉洁冰清、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一方面也将其视作常青不老、旺盛生命力的象征。

在乾隆花园里的许多建筑都采用松、竹、梅做装饰,来体现建筑的高雅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