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廷典范——慈宁宫花园

慈宁宫花园,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南,是明清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嫔们的游憩和礼佛之处。

花园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50米,总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园中仅有建筑11座,占地不到总面积的1/5,集中于花园北部。南部则地势平坦开阔,莳花种树,叠石垒池,意在使太后、太妃嫔们不费跋涉之劳而得山林之趣。

在礼制森严的紫禁城中,受礼制、宗法、风水等多种因素制约,慈宁宫花园是唯一能令前代后妃们寻得心灵慰藉的轻松所在。

前朝妃嫔居所内的花园

慈宁宫,始建于1536年,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当时的孝庄文皇后和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

顺治、康熙和乾隆三帝以孝出名,他们经常在慈宁宫举行为太后庆寿的大典。

慈宁宫门前有一东西向狭长的广场,两端分别是永康左门和永康右门,南侧为长信门。慈宁门位于广场北侧,内有高台甬道与正殿慈宁宫相通。

院内东西两侧为廊庑,折向南与慈宁门相接,北向直抵后寝殿的东西耳房。前院东西庑正中各开一门,东为“徽音左门”,西为“徽音右门”。

正殿慈宁宫居中,前后出廊,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当中5间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两梢间为砖砌坎墙,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面出三阶,左右各出一阶,台上陈鎏金铜香炉4座。东西两山设卡墙,各开垂花门,可通后院。

清代慈宁宫正殿悬挂着乾隆皇帝的御笔“宝箓骈禧”和“庆隆尊养”两副横匾,对联是:

爱日舒长,兰殿春晖凝彩仗;

慈云环阴,置庭佳气接蓬山。

按照封建礼仪,皇帝不能与前朝妃嫔同居东西六宫。为了安置业已归天的老皇帝的妃嫔,特地建造了慈宁宫供她们居住。

1769年,乾隆皇帝在明代早期建筑仁寿宫的旧址上改建成慈宁花园,是明清两朝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嫔们游憩和礼佛的场所。

花园中原有临溪观和咸若亭等建筑,后来在万历十一年改名为临溪亭、咸若馆。清乾隆三十四年进行大规模改建,此后虽“颇有更动”,但花园总的规模和布局始终没有大的变化。

花园的揽胜门内,叠有山石,起了“开门见山”的障景作用。山石之后,花坛上万紫千红,衬映出跨池而建的临溪亭。池亭周围,又有含清斋、延寿堂和东西配房相向而立,使临溪亭自然地成为花园南部的观赏中心。

花园北部的咸若馆,是全园的主体建筑,馆北有慈荫楼,东厢是宝相楼,西厢为吉云楼,围成半封闭的三合院。

咸若馆为清代太后和太妃们的礼佛之所。明代初建时称为咸若亭,后来的万历皇帝更名为咸若馆。清乾隆年间先后大修和改建,形成后来的规模。

咸若馆坐北朝南,正殿5间,前出抱厦3间,四周出围廊。正殿为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抱厦为黄琉璃瓦卷棚式顶。

馆内装饰考究别致,梁檩上的龙凤和玺彩画灿然生辉,顶部的海墁花卉天花清丽淡雅。室内明间柱子的装饰颇具藏式佛殿之意味。贯通东、北、西三面墙壁的通连式金漆毗庐帽梯级大佛龛,给人以庄严神秘和佛法无边之感。

馆内悬有清乾隆皇帝御书的“寿国香台”匾,两侧悬有一副对联:

证最胜因金界庄严欢喜地;

赞无量寿宝轮拥护吉祥云。

并陈设龛、案、佛像、法器、供物等。

临溪亭始建于1578年,原名临溪馆,万历年间更名为临溪亭。

临溪亭位于花园中部偏南,建在矩形水池当中之单孔砖石券桥上,东西两面临水,南北出阶,与花园南面的入口和假山以及北部的咸若馆、慈荫楼同处于院落南北中轴线上。

亭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各3间,四面均当中开门,斜方格槅扇门各4扇,两侧皆为斜方格槛窗,窗下槛墙贴饰精美的黄绿色琉璃花砖,临水两侧门前加设木护栏。

亭之屋顶为四角攒尖式样,黄琉璃瓦绿剪边,檐下施斗栱。室内为花卉图案海墁天花,当心绘蟠龙藻井。

临溪亭东西两侧池畔环以汉白玉望柱栏板,池水清澈见底,池中游鱼自得,莲花芬芳。亭南北各有一座砖砌花坛,高1米,6.5米见方,种植牡丹、芍药等花卉。

花坛四周空地上散植柏树数十棵,其间穿插玉兰、丁香,通向临溪亭的小路将之划分为四片花木扶疏的小树林。临溪亭处于树影碧波环绕中,意境清雅,是皇太后、太妃嫔们游园休憩和赏花观鱼的绝佳场所。

[旁注]

皇贵妃 我国古代皇帝妃嫔的等级之一。于明朝景泰年间开始使用,明景帝朱祁钰册封宠妃唐氏为皇贵妃,清朝沿用。清康熙皇帝时期,在皇后之下正式设皇贵妃一人。

廊庑 指“堂下周屋”,即堂下四周的廊屋。廊无壁,意为走廊、回廊,仅用来作为通道;庑则有壁,指正房所对和两侧的小屋子,可以住人。

香炉 用来焚烧香的器具,多用陶瓷或金属制成。香炉不仅是佛寺中的佛门器物,也是古代普通人家中必备的一种供具。古时人们用香炉盛放香,用以拜祭天地神祇和祖先。佛教传入我国之后,香炉开始进入佛教的殿堂。

妃嫔 一种用来代指所有皇帝之妾的总括之称,不论她们之间的地位和级别。不只在古代的我国,历史上只要有过后宫制度的国家之君主,他们所有的妾都可以广泛的被称做嫔御,这样的代称之词比较常使用在东方国家。

障景 古典园林艺术的一个规律,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最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古代讲究的是景深,层次感,所谓“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

法器 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

槛墙 是建筑前檐或后檐木装修榻板下的墙体,两端的里外皮砌成八字柱门。做法一是用青砖“干摆”或“落堂式”,二是用琉璃做贴面。其优点是坚固、卫生、美观。此外,在南方园林建筑中,在建筑窗下的木质槛墙处,往往置栏杆及护板,夏季除去护板即可通风。

[阅读链接]

清皇室入住故宫后,延续了明朝制度,于是,1653年,慈宁宫迎来了一位伟大的皇太后孝庄太后。

史料记载,从这一时期开始直到清统治中期,都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慈宁宫也经常为太后举行大型的宫廷仪式。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和公主下嫁等喜庆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庆贺仪式。特别是太后寿辰,皇帝会亲自率众行礼,并和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礼节十分隆重。

历史上,清朝的许多皇帝都是出了名的孝顺。孝庄太后患重病久治不愈,让不信神的康熙帝焦急万分,最后他放弃了自己的无神论信仰,在慈宁宫举行了一场类似于诸葛亮“禳星”般的庞大祭祀仪式,祈求上天让自己减寿,以换得祖母康复。

这样的故事,在我国整个封建史上来说都是极为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