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受命危难 英吉利雾散云开
“1940 年 5 月 10 日,正当纳粹继占领北欧的挪威,丹麦,入侵荷兰、比利时,又在色当突破英法联合战线之后,英远征军在西欧被纳粹精锐打得落花流水。联军三面受敌, 正丢盔弃甲向敦刻尔克海滩溃败之际,曾对希魔抱有和平幻想的张伯伦在危急中只好滚出唐宁街 10 号,以伸大拇指来表示决心的丘吉尔遂入主中枢,当上了英国首相。
“1940 年夏天的英伦三岛同占据了半壁欧洲的纳粹己根本没有相抗衡的可能了。在那千钧一发之际,正是他那钢铁般的意志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丘吉尔身上,我们既看到了英雄造时势,也看到了时势造英雄的辩证关系。丘吉尔在那千钧一发之际顶住了侵略者,当然是他一生最光荣的时刻⋯⋯”
——萧乾:《力挽狂澜的丘吉尔》
1939 年 9 月 1 日,法西斯德国出动 57 个师、150 万人、2500 多辆坦克、
2300 架飞机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接着希特勒又挥戈北取中立国丹麦、挪威,占据了从海上进攻英国的前哨阵地。英国首相张伯伦与法国总理达拉第携手推行的使“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彻底破产。一时舆论汹汹,张伯伦狼狈下台。1940 年 5 月 10 日,海军大臣丘吉尔受命于危难之际, 出任首相,组成有保守党、自由党和工党参加的战时内阁。
5 月 13 日,已届 65 岁的丘吉尔满怀信心地在下院发表了那篇关于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的著名讲演——
“我要向下院说:我没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场极力痛苦的严峻的考验。在我们面前,有许多许多漫长的斗争和苦难的岁月。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要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我们全部能力,用上帝所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人类黑暗悲惨的罪恶史上所从未有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同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无论多么可怕, 也要赢得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赢得胜利。因为没有胜利, 就不能生存。大家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没有胜利,就没有英帝国的存在,就没有英帝国所代表的一切,就没有促使人类朝着自己目标奋进的世代相因的强烈欲望和动力。但是我们挑起这个担子的时候,我是心情愉快、满怀希望的。我深信,人们不会听任我们的事业遭受失败。此时此刻,我觉得我有权利要求得到大家的支持,我要说:来吧,让我们同心协力,一道前进。”
丘吉尔在上届内阁出任海军大臣前,是下院议员中最坚决反对张伯伦绥靖政策及其产物“慕尼黑协定”的猛士。1939 年 9 月 3 日,当德国入侵波兰, 英、法向德宣战时,他为了大局而接受了张伯伦之邀,出任海军大臣,上任伊始,就指挥英国海军取得了蒙特维多(时乌拉圭首都)海战及挪威海海战的胜利,赢得朝野上下的一致欢呼和尊敬。
此次他奉英王之命组阁,也不同凡响:陆军大臣 A·艾登、新闻大臣 D·库珀⋯⋯·都是虎虎有生气的主战派和实干家。他自己则兼任国防大臣。加之在下院演说的简洁明快,坦率真诚,一下子就扣住全体议员的心弦,使笼罩在英伦三岛上的阴云,“被撕开了一个缺口,透出一团炽热的光明”。人们
纷纷向他道贺,称他具有“闪烁的智慧,无畏的勇气,对战争的深刻研究和指挥作战的丰富经验”。当时舆论即认为,丘吉尔的这一内阁,无疑会给英国的军事、经济、外交事务带来新的生气,不啻向德国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希特勒也很快意识到这一点。他在上萨尔斯堡的“狼穴”碉楼上西望英
吉利海峡,忧心忡忡:“丘吉尔入阁,这意味着战争真正开始了。现在我们才开始同英国作战。”
丘吉尔 5 月 13 日的下院演说,还向议员们报告了他的内阁构成——
“由 5 位阁员组成,包括执政党、反对党的自由主义者,代表了举国一致的团结。三党领袖已经同意加入战时内阁,或者担任国家高级行政职务。三军指挥机构已加以充实。”
人们注意到,丘吉尔在政治见解上是极力反对张伯伦的,而且张伯伦直到最后一天,仍然不愿意让丘吉尔继任首相。可是在丘吉尔获得组阁权后, 竟出人意外地提议让张伯伦在新内阁中出任财政大臣,只是由于反对张伯伦者太多,这才作罢。但丘吉尔仍向英王建议,让张伯伦担任了枢密院长一职。此外,丘吉尔在公开讲演和其他发言中也未再提张伯伦的错误(在他组阁以前,一直是予以激烈批评的),相反地倒是时常提到张伯伦所怀有的崇高目标——这一直维持到 1940 年张伯伦病逝止。5 月 13 日这天,人们对丘音尔演说本身的目标明确、斗志昂扬表示满意,对丘吉尔组阁的班子团结、精干、务实、有力表示满意,对新首相的办事效率高(组阁迅速,仅一于即成;发言简短,单刀直入,主题明确)表示满意,所以,下院当即以 381 票对 0 票表示了对新内阁的一致支持。战时首相丘吉尔初试锋芒,就赢得了一次大满贯喝彩。丘吉尔上台后在军事上经历的第一次大风险是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 年 5 月 24 日起,希特勒的空军、陆军和坦克集团军把 36 万英法联军赶到法国与比利时边境交界处的敦刻尔克,从北、东、南三面团团包围,西边则是风高浪急的多佛尔海峡。英法联军的这一结果,丘吉尔是预料到了的。5 月20 日,丘吉尔即批准了艾登的提议,“调集大量小船准备开往法国沿海港口和港湾”,将全国凡是能调集起来的各类可用作运输的船只,全部集中起来, 听候调遣。也就在 5 月 24 日这天,当德军古德里安的坦克集团军就要发动最后进攻,一举全歼背海作战的英法联军时,乖戾的希特勒突然下了道令人费解的命令,要古德里安“停止前进”。这使得古德里安暴跳如雷而又无可奈问,却使英法联军惊喜之中急忙开始了向英伦三岛大撤退的壮举。丘吉尔当时任命退休将军。前海军上将贝特兰·雷姆赛来组织这次大撤退。因为此人熟悉多佛尔海峡的情况,而且“是个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信赖的人”。
但是,数十万英军和法军要在短期内从一个被围困的地带全部撤出,任何人都无法对之抱乐观态度。丘吉尔在这时也向下院表示,要准备接获坏消息。
5 月 26 日傍晚,英国海军部发出“发动机军事行动”的信号,大撤退正式开始。几乎同时,希特勒又一次怪怪地取消了“停止前进”的命令。27 日, 德军分两路开始进攻敦刻尔克。丘吉尔立即命令英国皇家空军飞机的五个战斗机中队轮番出动,在敦刻尔克上空与德军激战,掩护大撤退。加之在撤退的日子里恰遇气候不好,使德国飞机的轰炸多无功而返。
此次“发动机军事行动”,从 5 月 26 日开始,至 6 月 4 日下午结束,一
共救回了英军和法军 338226 人。重型武器当然都丢下了,可是大多数撤回到英国的官兵都还带着一支步枪。这无疑为后来的大反攻保存了主力。史家称
这次大撤退为“敦刻尔克奇迹”。这之中,就英法一方而论,当是两国军民的团结一心,英勇努力的结果。可是,丘吉尔的临危不乱,从容指挥,用人得当,调度有方,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尤为可贵的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使英国很多人大感欣慰并将之当作一场胜利那样庆祝的时候,丘吉尔却提醒他的人民,这绝不是一场胜利,而是由于在战场上打败了,接下来希特勒必定企图进犯英伦三岛,而当时英国几乎毫无防御,可法国却在琢磨用什么方式投降。
丘吉尔干 6 月 4 日向下院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成功的情况和英国今后的方针。他在报告结束前发表了那段显示他决心的名言,大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间希特勒战斗到底的斗志。他说:
“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的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的全部力量和能耐,前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7 月 16 日,希特勒发出了被称为“海狮计划”的进攻英伦三岛的指示,
实行时间是 8 月中。但他一方面准备进攻,另一方面又提出和平倡议。希特勒的试探遭到了丘吉尔的拒绝。这一时期丘吉尔也加紧了战争动员和战争准备。
丘吉尔时常到一些可能成为德军入侵地点的地区去视察。他在肯特郡看了加拿大师的演习,在色塞克斯郡看了第三师(由蒙哥马利将军指挥)的演习。他视察了东西部的哈里奇和杜佛两地的防御情况,还去了东北部海岸。对他亲临东部海岸,《泰晤士报》有过这样的报道:
“当他经过一个村子时,在场的人民一下子就认出来了。他门或举下帽子,或向他挥手。看上去精神焕发的丘吉尔先生向他们答礼并露出笑容。⋯⋯ 如果丘吉尔先生的笑容能测量他的满意程度,那么他确实是满意得很。⋯⋯ 首相也访问了一家名叫‘东北英格兰’的船坞,在那里呆了 1 小时,也是一下子就被认了出来,并得到大家的高声欢呼。⋯⋯工人家属聚集在船坞的大门旁。为欢迎热情所受感动的丘吉尔先生高喊道‘我们消沉没有?’那些妇女家属大声回答说,‘没有。’”
1940 年 8 月 10 日,希特勒开始实施”海狮计划”。德国每天派出 1000 多架飞机轮番轰炸英国,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也一批又一批地升空迎战,⋯⋯到 1941 年 5 月 11 日,德国向英国投掷了 6 万吨炸弹,86000 名英国居民被炸死,100 多万幢房屋被摧毁,但是,英伦三岛仍巍然屹立在大西洋中,未动分毫。而德国却在英国空军的勇敢还击中损失飞机 1733 架,6000 名飞行员葬身于烈火与大海之中。英国空军损失 915 架飞机,414 名飞行员,丘吉尔在总结这次战斗时不无自豪地说:德机与英机的损失是二比一。他在下院发言时也热烈赞扬道:“在人类战争的领域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少的人对这么多的人作过这么大的贡献。”
1941 年 6 月 22 日,当纳粹调军东去,攻打苏联时,丘吉尔的睿智又一次受到考验。丘吉尔一生都是反苏的。他曾参加过白军,是反对十月革命的急先锋。战后,他又在美国密苏里州福尔顿作了那个臭名昭著的“铁幕”演说。当纳粹向苏联进攻时,他却能深明大义,结盟抗暴。他在战后出版的回
忆录里写道:“我一向反对苏联,20 年代还打过初生的苏联。然而当纳粹向苏联进攻的时候,我就立刻决定联苏反德。我只有一个意向:消灭希特勒。如果希特勒跑到地狱去,我也马上同魔鬼交好。何况希特勒屠杀的是苏联的老百姓,而不是共产国际或苏联的制度。”
6 月 22 日晚间,丘吉尔在伦敦向着全国以及全世界,发表了他支持苏联的著名演说:
“今天凌晨 4 时,希特勒已进攻并入侵俄国。既没有宣战,也没有最后通碟;但德国炸弹却突然在俄国城市上空像雨点般地落下,德国军队大举侵犯俄国边界。一小时后,德国大使拜见俄国外交部长,称两国已处于战争状态。但正是这位大使,昨夜却喋喋不休地向俄国人保证,德国是朋友,而且几乎是盟友。
“于是,我的思绪回到若干年前。那时,俄国军队是我们抗击同一下共戴天的敌人的盟军,他们坚韧不拔,英勇善战,帮助我们赢得了胜利,但后来,他们却完全同这一切隔绝开了——虽然这并非我们的过错。
“我亲身经历了所有这一切。如果我直抒胸臆,感怀旧事,你们是会原谅我的。但现在我必须宣布国王陛下政府的决定,我确信伟大的自治领地在适当时候会一致同意这项决定。然而我们必须现在,必须立即宣布这项决定, 一天也不能耽搁。我必须发表这项声明,我相信,你们绝不会怀疑我们将要采取的政策。
“我们只有一个目标,一个唯一的、不可变更的目标。我们决心要消灭希特勒,肃清纳粹制度的一切痕迹。什么也不能使我们改变这个决心。什么也不能!我们决不谈判;我们决不同希特勒或他的任何党羽进行谈判。我们将在陆地同他作战,我们将在海洋同他作战,我们将在天空同他作战,直至邀天之助,在地球上肃清他的阴影,并把地球上的人民从他的枷锁下解放出来。
“任何一个同纳粹主义作斗争的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任何一个与希特勒同流台污的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
“因此,俄国的危险就是我国的危险,就是美国的危险;俄国人民为保卫家园而战的事业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
“让我们从如此残酷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吧!在这生命尚存,力量辽在之际,让我们加倍努力,合力奋战吧!”
丘吉尔是一个极富个性、极富魅力的鼓动家和政治家。仅从他自 1940 年 5 月出任战时首相至1941 年 6 月发表关于支持苏联的广播演讲的一年又一个月的活动,即可充分地证明。而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也无不体现出这一点。可以说,善于鼓动、善于组织,已成为他政治活动、外交活动赖以成功的两大武器。
丘吉尔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他在 1953 年竟以两部大战史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即是例证。他存世的数百篇演说亦无一不具文采。为此,他曾被美国
《展示》杂志列为近百年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他深知自己语言的魅力、情感的魅力,并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一点来鼓舞人,动员人,团结人。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军大举入侵苏联。当晚,丘吉尔即发表广播演说,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动员国人及世界人民大力援助苏联抵抗德国法西斯。以结成最广泛的反击法西斯的统一战线(当然,这是从有利于英国国家利益
出发的)。在此以前的 1940 年 5 月,丘吉尔在危难之时出任战时首相,发表著名的就职演说,也是这样慷慨陈词,满怀激情,给人果敢刚毅之感,迅速博得人们的好感。而下院最终以 381 票对 0 票通过对他的信任投票,他的演说的魅力,它所传达出的一片赤忱与真诚,不能不说具有重要原因。他的演讲和辩才,往往既显得诚恳坦率,又显得生动有力,从而增强了人们对他的信任。他不但在议会里是位雄辩家,还善于通过广播(二次大战期间,为了空防,电视停放了)同英国老百姓拉家常。他每周一次的炉边恳谈对于鼓舞英国民众的士气确实起了难以估计的作用。而这之中尤为重要的是,议会中那些者于世故。通晓实情的议员们也常常从他的演讲中得到激励和鼓舞,对他的决策的理解与支持,产生了重大作用。整个二战期间,丘吉尔的战时内阁之所以一直坚强、团结,是与丘吉尔擅长用各种语言表达形式与阁员们、议员们、国民们交流思想。交流感情密切相关的。他的辩才,加之心地的坦荡、真诚,与人为善、不计前嫌、宽容大度、深谋远虑、临危不俱、胸有成竹,更重要的是那满腔的爱国主义感情,不知打动了多少人!这诸种因素加在一起,又将他成就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堪与罗斯福、斯大林比肩的天才组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