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协定”作让步 共产党人赢民心

1945 年的重庆淡判,从最初形势看,似乎中共处于下风位置,与谈判的主动权无缘。但“双十协定”的签定,却最终将国民党蒋介石置于一种骑虎难下,进退失据的狼狈境地。中共无论在心理上、实质问题的解决上以及舆论的反应上,都取得了胜利或重大胜利。就人的因素而言,这应当归功于中共谈判一方的两位主帅毛译东和周恩来。在毛泽东是高屋建瓴,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在周恩来是决胜料势,神于机变,步步为营。毛、周二人就这样紧密合作,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压制住国民党蒋介石的“牛头”,终牵住了他们的“牛鼻子”。

军队问题是重庆谈判中国共双方争执得最激烈的问题。谈判一开始,周恩来就提出,在 8 年抗战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的解放区军队应该得到合理的编

制。解放区拥有 120 万军队,在大量裁减后至少也应整编为 16 个军 48 个师。

但国民党谈判代表秉承蒋介石的意旨,力图缩小并遣散它,坚持不能超过 12 个师。双方意见十分悬殊,相持两同,仍无进展。

为了打开僵局,周恩来同毛泽东商议后作了让步。9 月 19 日下午,周恩来向张群、邵力子、张治中提出中共的让步方案:第一是考虑到国民党军队要缩编到 120 个师。我们同意照此比例减下来,可以缩编到 20 个师,还是占1/7。第二表示可以把散布在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不包括豫北)八个地区的军队着手复员,并从上述地区逐步撤退应整编的军队至陇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解放区集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出的这种让步方案,表明了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有利于取得厂大中间势力和国内外舆论的同情。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中共缩短战线,集中兵力,巩固北方的解放区,避免一旦内战发生,这些部队孤悬敌后,处境十分不利,但国民党方面连这样的要求也不肯接受,在 21 日会谈时表示:中共军队编制,至多

亦不能超过 5 个军 16 个师;即令要设置行营一类的机关,也只可由中央按照军事指挥系统,予以适当之名义,以便统帅指挥。

接下来在解放区以及在国民大会和政治会议问题上,双方也都发生争议,谈判已持续近一个月,仍处在僵持状态。要是再这样拖下去,只能徒然浪费时日,很难谈出什么结果来。21 日,周恩来在会上愤怒地指出:“今日我等之商谈,系出于平等之态度,然而国民党之观念是自大的,是不以平等待中共的。故国民党及其政府皆视我党为被统治者,自西安事变以来即一贯如此。”他又坦率地向对方亮底:“现在政府尚在国民党党治时期,我们何能将军队、政府交与一党政府?因此政府今日欲求达到统一全国军政之理想,必须采取民主之方式。循一定之步骤,而非可一步登天,一蹴即就。” 周恩来这时是向头脑发热的国民党蒋介石寒冷水哩!

同一天,赫尔利找毛泽东谈话,要求中国共产党交出解放区,称要么承认,要么破裂。毛泽东则沉着地回答:不承认,也不破裂,问题复杂,还要讨论。

三个星期的谈判,中国共产党方面表现出通过谈判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和耐心,并一再作出巨大让步,而国民党方面却不顾既成事实,一再欲强使中共就范。国民党统治区的广大群众是看在眼里,明在心里,纷纷为中共抱不平。此时毛泽东。周恩来则决心让蒋介石头脑再冷一冷。21 日会谈后,周

恩来、王若飞宣布暂时中断同国民党代表的谈判。周恩来还向各党派、国民党内的民主派和文化界、新闻界、产业界、妇女界等广泛解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说明导致谈判陷入僵局的真相。

这一着委实令蒋介石吃惊,而且他也看到,一味施加高压是无法使中国共产党屈服的;而这次谈判已为举世所瞩目,如果谈判破裂或无结果而散, 就很难向国内外作交代。于是,谈判刚中断三天,国民党代表就坐不住了, 主动找中国共产党要求重开谈判。25 日,张群等在国民参政会举行宴会,宴请同恩来、王若飞、张澜、沈钧儒、黄炎培、左舜生、章伯钧、罗隆基、张申府等,表示军队问题基本上已有结论,现在商量政治问题和解放区问题。27 日开始,双方又进行了四次会谈。

这次重开谈判后,进展比前一阶段就顺利些了。在军事问题上,中国共产党表示在公平合理整编全国军队的条件下,愿将所领导的抗日军队缩编至24 个师、至少 20 个师的数目。国民党方面表示:全国整编计划正在进行,

此次提出商谈的各项问题果能全盘解决,则中共所领导的抗日军队缩编为 20 个师的数目可以考虑。至于驻地问题,可由中共方面提出方案,讨论决定。双方并商定:为具体计划解决军队整编有关问题起见,组成三人小组,中共方面代表为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国民党方面代表力军政部次长林蔚和军令部次长刘斐。

在解放区问题上,中共在接连提出三种方案都遭到拒绝后,27 日,周恩来和毛泽东商议再提出一个新的方案,即中共的第四方案。这个方案讲明各解放区暂时维持现状,目前规定些临时办法,以保证和平秩序之恢复,并将此问题提交政治协商会议解决。结果也被国民党借口“政令统一必须提前实现”加以拒绝。这样只好两党继续商谈。

在国民大会问题上,双方没有达成协议,中共方面声明:“中共不愿见因此项问题之争论而破裂团结。”双方同意将此项问题提交政治会议解决。对政治会议问题,双方意见虽略有出入,但基本接近。双方最后同意在

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以前设政治会议,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及社会贤达推荐代表出席,协议和平建国方案与召开国民代表大会问题。

鉴于谈判己取得进展,10 月 2 日,周恩来在会谈将结束时建议:将一个月来的谈话记录整理出来,其中总的方针、军事问题、政治会议问题等,或已双方同意,或彼此意见接近,择其能发表者发表之,以解人民之渴望。国民党代表表示同意。

协议签约是谈判活动的最后环节,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这个环节,整个谈判就势必前功尽弃,变为徒劳。在抗日战争结束、国内外人民极其企盼和平而国民党内战危险又日益升级之际,更需要双方有一种协议以克制、约束。早在赴渝应约谈判前,毛泽东、周恩来就充分估计到签订协定的可能性,并决心在坚持人民利益原则下,以让步求团结,从而争取订立一个有利于中国人民的“城下之盟”。到重庆后,在与国民党方面进行谈判的同时,又为谈判公报和最终协议进行了大量努力,周恩来从会议开始时起, 就约定国民党方面对双方谈话情形进行了记录,以便为以后的谈判纪要提供原始依据和条文基础。10 月 5 日,周恩来将由他亲自起草的《政府和国民党代表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稿交给了国方代表。8 日,双方交换意见并略作修改,最终形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十二条。

这份《会谈纪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次谈判的结果,也体现了周恩

来卓越的谈判能力。《纪要》不仅把双方已一致同意的内容在文字上确定下来,并且对没有取得一致的问题也分别说明双方各自的看法、在解放区地方政府问题上还说明了中共方面先后提出的四种解决方案和双方目前争执所在,表明了继续商谈的愿望。

10 月 10 日下午,《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终于在曾家岩桂园客厅内签字。签字双方是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国民党代表王世杰、张治中、邵力子。12 日,《会谈纪要》由国共双方加以公布。

重庆谈判 43 天的较量,充分地展现了周恩来的谈判谋略艺术,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留下了雄奇的一页。在重庆谈判中,毛泽东、周恩来利用蒋介石无准备之机,使己方有准备之优势得以发挥出来。果然,后来的谈判其实都是以中共方案作为讨论的基本框架的,以致最后的谈判协议——《会谈纪要》也不得不“大体”“以中共最初所提的十一项为根据”。国民党方面的部署被打乱,陷于被动应付的境地。

在重庆谈判中,周恩来还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谈判活动本身既对抗又合作的特点,要求谈判活动的主体——谈判的各方人员既要坚定立场,据理力争,又要机动灵活,豁达大度。周恩来对此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国共两党“应该互相承认,互相商量,互相让步”,“立国的原则⋯⋯是不能让步。不过,在这种大前提下,许多具体问题应该力求互让”。在军队问题上,周恩来在原先的基础上既斗争又退让, 让步注意掌握时机,这样,使中共军队的数目被认可在 20 个师以上。即便在比武装更为要紧的解放区问题上,周恩来仍然“有其立场与让步之点”。最后虽因国民党方面立场僵硬而未获实质结果,但中共解放区得以维持现状, 而蒋介石通过谈判整个解决一切问题以期“政令军令之统一”的美梦则遭粉碎。至于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等所表现出的中国共产党的仁至义尽、相忍为国的精神更向全国乃至世界表明了诚挚的和平诚意,这对于粉碎国民党政治谣言、争取人心民心,有着重要的宣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