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冷眼旁观欧故烽烟 罗斯福巧变国策及时支援

“当我想起以赛亚也是在这种时候第一次预言基督降生时,不由得心潮澎湃。在他降生前的几个世纪,世界的局势同现在很相像。那时同现在一样,到处烈火熊熊,人们就在被他们自己点燃的烈火照亮的危险道路上匍匐前进。然而,那时就已经预言耶稣的复活, 总有一天要解放囚徒,侵略者必将被他们自己点燃的大火烧死,举剑宣战的人定将死于剑下⋯⋯现在,还没有一位精神领袖、公民领袖能够提出如何结束破坏,如何开始新的建设的具体计划。然而这一天无疑是会到来的。⋯⋯”这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写给罗马教皇信里的一句话。在他案头上,一边摆着一木《圣经》——它打开着,露出“以赛亚先知”部分:“你们的土地变为荒凉,你们的城市成为灰烬,你们眼看着外族人⋯⋯摧毁你们的产业。”

时为 1939 年岁末。

1939 年 9 月 1 日,150 万德国法西斯军队突袭波兰,9 月 3 日,英、法

向德国宣战。欧洲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德国仅用 24 天便吞噬了波兰,然后移师西线,虎视英法;同时加紧攻占丹麦和挪威的准备。但美国派驻伦敦、巴黎的大使肯尼迫和布利待多次向罗斯福发回警告:英、法远远不是德国的对手,除非美国在 1940 年能够供应英、法 1 万架飞机,否则,英、法就会败北。

罗斯福心急如焚。展现在他脑海里的是这样一幅世界图景:奥地利被希特勒兼并了,捷克斯洛伐克被希特勒肢解了,柏林—罗马轴心更加肆无忌惮, 中欧和东欧实际上已经成了法西斯德国的势力范围,日本正进行着侵略中国的大规模战争,并在太平洋上蠢蠢欲动,同西方的德国、意大利遥相呼应。美国在东西方的利益都受到严重挑战。

眼前西线虽无战争——德国正准备先攻取北欧,再转头集中兵力扫荡西欧,故对英。法只取大军压境态势;英、法则仍存侥幸心理,希望希特勒就此却步,走向和谈。对峙双方于是处于一种不战不和的局面,史家称之为“奇怪战争”。但暴风雨前的沉寂却使人心揪。德国一旦同英、法交火,依两国现有国力而论,大致不会撑持多久。唇亡而齿寒,英法既失,希特勒的下一个目标便是“自由世界”的最后一个保垒——美国了。

可是不闻世事的美国人却看不到这一点,他们多年来奉行的一种政治一军事策略和外交策略是孤立主义——说好听一点叫中立主义。靠着它,自美国独立战争以来,160 多年间,美国躲在另一个世界里埋头建设,竟将一个不毛之地的大陆建设成国力首屈一指的世外桃源。美国人喜欢宁静和享受, 不愿尘世纷争搅乱他们的生活,因此罗斯福在 1939 年 9 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后,不得不宣布美国中立。

但是罗斯福心里毕竟有本帐。他属于不甘心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处于守势地位的经济和政治集团,主张积极地扩大美国在国际经济和政治领域中的势力。他对于德国法西斯势力的兴起从而威胁美国利益的形势十分警惕。他要尽力摆脱从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起就沿袭下来的孤立主义传统,遏制住法西斯势力在世界蔓延的势头,从而扫清美国进入世界并进而独享世界的绊脚石。

1937 年 10 月 5 日,罗斯福在孤立主义的大本营芝加哥发表了他那著名

的“防疫”演说,开始试探着去撞击孤立主义自我封闭的门墙。他说:30 年代美国孤立主义的要点是反对与欧洲结盟(不仅限于国际联盟)、反对干预其他大陆(主要是欧洲)的战争(不干涉主义)。罗斯福由此切入,去拨开罩在孤立主义眼前的障翳。他说:

“在几年以前,开始了目前的恐怖盛行和国际上无法无天的情况。它开始于对别国内部事务的非法干预或者违反条约规定去侵入外国领土;⋯⋯未经宣战,没有预警或任何正当理由,包括大批妇女和儿童在内的平民,正在空袭中遭到残酷的屠杀。”他要求“爱好和平的国家必须作出一致的努力, 去反对违反条约和无视人性的行为”。他警告说:“仅仅依靠孤立主义或中立主义,是逃避不了的。”罗斯福用他惯用的比喻辞令向听众指出:“世界上无法无天的瘟疫正在蔓延,看来这是不幸的事实。每当一场侵害人身健康的瘟疫初起时,社会上都会赞同并实行隔离病人,以资保障居民的健康,防止疫病蔓延。”

但是,孤立主义者们没有理睬罗斯福的警告。20 年前使美国卷入欧洲战争的过程和教训,像梦匣一样压在美国人心头。他们渴望长久和平。他们不要战争,因此不想惹火烧身,再一次卷人即将发生的欧洲大战。因此罗斯福” 防疫”演说一出,立时受到孤立主义者、和平主义者同声讨伐。他们怀疑罗斯福“怀有当年威尔逊把美国投入对墨西哥的干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企图”。不少议员甚至扬言要在国会中弹劾罗斯福——如果他再一意孤行的话。

鉴于群情激怒,罗斯福暂时有所收敛。可是他暗地里却允许军火商们去与英、法进行军火交易。1935 年,为了束缚罗斯福总统(时在第一任期内, 1937 年他才第二次就任总统),希望他不要去管欧洲正发生着的事(时希特

勒在重整德国军备),国会制定了对交战国实行武器禁运的 1935 年中立法,

参议院通过该法案时仅仅花了 25 分钟。8 月 31 日,罗斯福不得不在法案上

签署了他的名字。他为了抚慰孤立派,在 1935 年 10 月的一次演说中,郑重其事的宣布:“不管海外的各个大陆发生什么事情,美国仍将而且必须不卷入其中,保持行动自由,这是很久以前我们的国父所祈愿我们保持的。”

1939 年 1 月,在洛杉矶附近,一架美国新式轰炸机在试飞中坠毁。在收拾残骸时,发现了一名法国中尉飞行员的尸体,据说他是来了解美国新武器情况的。这一意外事件泄露了英法向美国购买武器装备的内情,孤立派大哗。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决定举行听证会,并且把持有孤立派观点的陆军部长哈里·伍德林召来国会作证。他发表了不利于主持同法国谈判武器的财政部长、罗斯福亲信摩根索的证词。孤立派指责罗斯福违反中立法精神,推行“他自己的私人外交”,背离华盛顿明确立下的原则,使美国“落入欧洲入的圈套中”。罗斯福为了平息孤立派的吵嚷,分别请一些参议员到白宫进行私下长谈。一个参议员对新闻记者透露,罗斯福曾表示“美国的边疆在莱茵河”。孤立派闻知又嚷开了。罗斯福大为光火,斥责这消息“荒谬绝伦”,是某些“蠢人”的捏造。

这时,慕尼黑协定已经签定(1938 年 9 月 30 日),捷克斯洛代克被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联手出卖给德国(1939 年 3 月,德国利用英、法绥靖政策而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捷克斯洛代克)。希待勒其实已经走上了点燃欧洲战火之路,而美国国内孤立派却听之任之,对被侵略者、被威胁者见死不救,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是,以年初法国飞行员尸体事件力契机,罗斯福开始了为争取修改并进而取消中立法的艰苦斗争。

  1. 月,继捷克斯洛伐克以后,波兰已成为希特勒劫掠的第二块肉食;可美国还在对欧洲维持着武器禁运。

9 月 21 日,罗斯福在国会特别会议上回顾了美国于 18 世纪末在拿破仑战争中所持的立场。他说,为了避免卷入,美国许多年是根据所谓“禁运和不交往法”行动的。可是,这一政策是一场灾难性的失败,使美国接近毁灭。它成了美国在 1812 年的反英战争中积极卷人欧洲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罗斯福用历史提醒议员们,援助英国就是援助自己,强烈要求国会废除中立法的禁运条款。

面对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孤立派中有人动摇了。参、众两院里展开了激烈斗争。11 月 4 日,国会终于同意罗斯福要求,取消武器禁运,实行“现购自运原则”(即美国不给予贷款,也不得用美国船装运)。这就是 1939 年新中立法。

新中立法的通过,应该说是给希待勒传递出一个美国绝不袖手旁观的信号,正如德国驻华盛顿代办汉斯·托姆森发给德国外交部的电文里所称:“目前,罗斯福认为他能使美国置身战争之外,通过无限制地输出武器、军事装备和基本物资加强同盟国以赢得战争。但是同盟国如有失败的危险,即使面对他本国的抗拒,罗斯福也决心要与德国一战。”

1940 年 1 月 3 日,罗斯福又在致国会国情咨文中说:“我希望在我们美国人中,鸵鸟式的人物少一些。鸵鸟把头钻进沙里,对它的生命并没有好处。” 罗斯福在继续启发教育着持孤立主张的美国人。

1940 年 5 月 10 日,希特勒在一个月的“闪电战”中,席卷了丹麦、挪威。”奇怪战争”的局面结束了。这天,主战派丘吉尔取代张伯伦成为英国战时首相。

1940 年 5 月 15 日,丘吉尔写信给罗斯福,介绍了西线的战况,希望美国积极地干预这场战争。”总统先生,我相信您会认识到,美国的呼声和力量如果压抑得太久,也许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了。”丘吉尔接着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希望罗斯福宣布美国处于“非交战状态”,即除了不实际派遣武装部队参战外,将尽一切力量帮助英国。

罗斯福回电说,乐意继续保持私人通信联系,对于丘吉尔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他将给予最善意的考虑。

这时,荷兰军队已经投降,英法盟军显然抵挡不住德军的强大攻势。德军进展迅速,法国危在旦夕。罗斯福不仅担心法国,更为英国担心。他最担忧的是英、法都战败投降后,它们的强大海军会落人德国人手中,彼用来进攻美国。

丘吉尔为了争取美国的积极支授,也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5 月 20 日, 他致电罗斯福,表示”在任何可以想象的情况下,我们都决不投降”。但是, 如果英国现政府垮台。继任者是否会屈服于德国,甚至拿唯一的筹码一皇家海军舰队——同德国人讨价还价,那就很难说了。

罗斯福井没有把这类话当作是威胁。那几天,他深刻地认识到,英。法与美国,其实是唇齿相依,唇亡必齿寒——这是最明白不过的问题。可是, 美国国会的议员们、美国的老百姓,并非都意识到这一点,孤立主义势力仍然很强大,必须继续开导他们。

5 月 16 日,他对国会议员们说:”在帆船可以以每小时 5 英里的速度运行时,大西洋和太平洋曾经是相当可靠的防御屏障,甚至在那个时代,敌人

也曾通过突然袭击焚烧过我们的国会大厦。后来,蒸汽发动机的舰队和护航船队在大洋中每小时航行 15 或 20 英里时,两大洋也还曾有助于我们的防务。

“但是,航空这一新的因素使得可能进攻的速度提高到每小时 200 乃至

300 英里。

“此外,航空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可以使用较近的基地对美洲大陆发动攻击⋯⋯”

因此,“美国人民必须完全改变保卫国家的概念,这已是明摆着的现实”。罗斯福充满激情的呼吁,加上法国的命运实在令人担忧,打动了在 30 年代对

增加国防经费十分吝啬的美国国会。也就在 1940 年 5 月 16 日这天,罗斯福

要求国会增加军费 11.8 亿美元。两陶后,国会批准拨款 15 亿美元。这月, 罗斯福还绕开国会,以行政命令恢复威尔逊为准备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在1916 年成立的国防咨询委员会。这月,他私下里又命令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

军将一批包括 50 万支步枪,每支枪附子弹 250 发,900 门 75 毫米的大炮, 附带 100 万发炮弹,8 万挺机枪在内的军人通过私人中间商转卖给英、法。7 月中旬,这批武器平安地运到了英国,及时地装备了因敦刻尔克撤退而武器奇缺的英国军队,对于罗斯福的这种雪中送炭,丘吉尔深受鼓舞。他后来回忆说:“这件事在现在当然算不了什么,但是在当时却是一个了不起的行为, 表明了美国的信义和领袖气概,从它自己的军人库中拿出这么多的武器来帮助一个在许多人看来已被打败的国家。⋯⋯这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收获, 而且,无论是敌人或是朋友,在对于入侵英国的所有估计上也把这件事看作一个重要因素。”

1940 年 6 月 25 日,法国战场停火,法国向德国投降。7 月 1 日成立维希傀儡政权。美国历史学家鲁赫腾堡写道:“美国全国情绪一夜之间起了变化。在时报广场,人们目瞪口呆地默默凝视时报大楼的新闻。”罗斯福注意到这种变化,他以后的作法便愈加大胆起来。

1940 年 9 月 2 日,他又绕开国会,以行政命令决定将 50 艘“逾龄”驱

逐舰让给英国。英国则把它在西半球的 8 个基地(纽芬兰、英属圭亚那、英

属西印度群岛等)租给美国,为期 99 年,免除租金。罗斯福在向全国宣布这一交易时说:”这是从购买路易斯安那以来为加强我们的国防而采取的最重要的行动。”共和党人威尔基表示对交易本身没有意见,但是他认为罗斯福撇开国会的做法,“是美国历史上任何总统所采取的最独裁最专横的行动”。国会中的孤立派群起谴责,认为这笔交易是非法的,是违反国际法的战争行动。罗斯福却回答说,司法部长罗伯特·杰克逊告诉他,这笔交易完全合法。一般的美国国民则对这笔交易表示高兴。他们认为美国从中获得了大量好处。一家报纸称,那些英国军事基地已构成“我国东面的钢铁堤防”。

美国的 50 艘驱逐舰转让给英国。这件事本身,除了它的军事意义(实际

并不大,因需要维修,到 1940 年底,只有 9 艘得以在英海军中服役)外,更重要的是它在政治上和心理上的意义:它意味着美国已在摆脱孤立主义道路上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罗斯福就这样巧妙地将美国悄悄地送上反法西斯的战车,悄悄地朝着欧洲战场徐徐驶去。

9 月 27 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美国人民的心情更加沉重起来。罗斯福的危机感亦更加重了。

1940 年 10 月 12 日,罗斯福在一次以西半球防务问题为主旨的演说中激

烈表示:“我们的方针是明确的。我们的决心已经下定。我们将继续增强我们的防务和军备,我们将继续援助那些抵抗侵略的人们,继续援助现在离我们海岸很远的地方抑制侵略者的人们。⋯⋯美国人民、美洲各国人民,反对绥靖主义。他们认识到绥靖主义是怎么回事——是侵略国的主要武器。”

罗斯福的努力渐被美国人民理解和接受。1940 年 11 月 5 日,他第三次当选力美国总统。罗斯福深深感谢这种理解和支持。

按照美国国会 1939 年 11 月 4 日修改后的“中立法”规定,在“现金购货,运输自理”的原则下,美国可以向交战国出售武器。罗斯福第三次当选总统后,就曾公开表示要增加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军火供应。但是,随着战争旷日持久,英国的大批黄金和外汇己大部分流入美国军火商手里,黄金美元储备日益枯竭,财政陷入严重的危机,无力再用现款购买美国军人。为此, 丘吉尔写了一封很长的紧急信件给罗斯福,全面他说明英国面临的财政困难,要求改变支付现款购买武器的办法。在英国为粉碎希特勒“海狮计划” 而艰苦伉争,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加强美国的防务和打击德国法西斯,罗斯福下决心全力支持英国,满足英国的要求。为此,他和他的智囊团制定出《租借法案》,即美国愿意用贷款或租借的办法给英国和被侵略国家提供武器和其他物资援助。

1940 年 12 月 7 日,罗斯福踌躇满志地出席记者招待会。他这是挟总统大选获胜之威,趁热打铁,为他刚刚拟就的《租借法案》造一下舆论,进而在国会争取通过。

“女士们,先生们!”罗斯福总统在介绍了《租借法案》以后,进一步阐明他的计划:“假如我的邻居失火了,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浇花园的水尤带,要是给邻居拿去接上水龙头,我就可能帮他把火灭掉,以免人势蔓延到我家里去。这时,我怎么办呢?我总不能在救火之前对他说:‘朋友,这条管子我花了 15 元,你要照价付钱。’这时邻居刚好没钱,那么我该怎么办呢?我应当不要他 15 元钱,我只要他在灭火之后还我水龙带。要是火灭了,水龙带还好好的,那他就会连声道谢,原物奉还,假如他把水龙带弄坏了,他答应照赔不误的话,那我拿回来的是一副仍可用的浇园水管,那我就不吃亏。”

记者们问罗斯福总统:“总统先生把浇园水管比作武器喽?” “是的。”罗斯福说,“我是以此来阐述《租借法案》的原则。也就是

说,如果你借出一定数量的武器,在战后得到归还,如果军人没有损坏,你就不吃亏,如果军火损坏,或者陈旧了或者干脆丢失了,只要借的人认赔, 在我看来,你就没吃亏,就是这样!”

罗斯福总统这番浅显易懂而又主题鲜明的话震惊四座,令他的支持者们兴高采烈,孤立主义者瞠目结舌,中间派纷纷转向罗斯福。

1940 年 12 月 29 日,罗斯福乘胜挺进,在广播里向着全国听众发表了关于“民主的兵工厂”的演说。在这篇演说里,罗斯福又讲了一通令民情沸腾的大白话:”如果大不列颠一旦崩溃,所有我们整个美洲的人即将生活在枪口之下,⋯⋯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就我们所能支配的人力和物力,生产武器和舰只。⋯⋯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大兵工厂。”

罗斯福“思考今天,展望未来”,力陈战争形势的严峻,认为美国难以继续“袖手旁观”,必须大力援助英国,改变“中立”政策。他的演说分析精辟,说理透彻,再一次征服了美国公众与舆论。

1941 年 1 月 6 日,罗斯福正式向国会提交咨文,要求国会批准《租借法案》。国会内曾经表示要与孤立主义分手的范登堡等此时又站出来反对《租借法案》,认为这实际上等于对德国和意大利宣战,卷入了欧洲战争,是“战争法案”,不符合中立原则。但在罗斯福等的一再男力下,1 月 11 日,美国众议院以 317 票对 71 票通过《租借法案》;同年 3 月 8 日,美国参议院以

60 票对 31 票通过了《租借法案》。国会授权总统有权向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用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等方式提供武器和军用物资。《租借法案》废除了“现购自运”的原则,规定可以用美国船只运输武器、货物。法案还规定,在战争结束后,受援国应归还“借贷或出租”的武器和物资, 国会当即拨款 70 亿美元用于《租借法案》,援助反法西斯国家。

《租借法案》的通过,实际上彻底结束了美国长期坚持的所谓”中立” 政策。3 月 27 日,英美两国秘密制定了“ABC—1 计划”,这个计划规定两国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将主要力量首先集中于欧洲战场打击德国,打败德国之后再准备对日本作战。这样,从世界战同看,欧洲战场就成了英美作战的主要战场,亚洲战场就成为次要战场,即“先欧后亚”的战略决策。4 月,罗斯福宣布,把”美国安全地带”扩展到格陵兰至亚速尔群岛为界的大西洋西半部,美国军队随即进驻格陵兰。4 月 16 日,第一批美国食物抵达英国。5 月底,美国提供舰队护送向英国运输军火的船队。6 月,英国舰队获准参加美国运输队。7 月,美国在冰岛建立了海军基地。

《租借法案》不仅支持了英国抗德战争,而且在以后,还支持了苏联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斯大林在 1945 年 6 月 13 日对《租借法案》作了很高的评价:“根据这一协定,美国在整个欧战期间作为租借向苏联提供了武器、战略物资和粮食。这一协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并大大促进了反对共同的敌人

——希特勒德国的战争顺利结束。” “租借法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美在反对德国法西斯侵略战

争中开始结成同盟的标志。尽管这时美国尚未直接参加欧洲战争,但是通过租借物资、武器,援助英国,它实际上已”不宣而战”地介入了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

罗斯福最终使用《租借法案》这道杀手锏,使美国摆脱了孤立主义。 从 1939 年秋到 1941 年春,是罗斯福引导美国从长期坚持的孤立主义政

治、军事、外交传统中走出来的艰难岁月。罗斯福从美国自身安全以及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援助英国等国,参加欧洲战争,遏制法西斯势力侵略扩张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对议会中的孤立主义者与广大美国人民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终获成功,从而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罗斯福在说服与争取反对派时,善于把握时机,利用时机。他抓住法西斯扩大侵略的每一步骤以及在美国人民中相应形成的心理影响,乘势出击, 从正反两方面晓以利害,渐渐赢得了人心。善于把握,利用时机,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具体说服争取过程中,他善于根据情况调整部署,攻防转换恰到好处。他还善于采用启发、诱导式策略,善于运用生活中的买例作比喻,来说明大原则、大问题。而当对立情绪严重时,他丁硬碰硬,而是暂避锋芒,有时甚而表面屈从反对者的意见,但一遇时机有利于己,不利于反对派时,即接连发动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一鼓作气地撕破了孤立主义者的心理防线,将

大多数国民争取到自己立场一边,为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投赞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