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政府多管齐下 金三角坤萨投降

对于深受毒品之害的人们和世界禁毒界人士来说,坤萨(张奇夫)的恶名和他的恶行一样令人憎恨。在“金三角”地区,他占山为王,穷兵黩武,走私贩毒,累累恶行,罄竹难书。到了 1996 年 1 月 1~3 日,缅甸大军开入“主三角”坤萨的贺蒙总部及萨尔温江地区各军事据点,兵不血刃地结束了掸帮拥兵对抗仰光政府的局面。坤萨 30 年霸业告终。消息突如其来,惊动世界。美国、泰国及联合国毒品控制署等有关部门要员对坤萨的“戏剧性落幕演出”尤为关注,美国政府己悬赏 200 万美元缉拿坤萨。

缅甸人民于是舒了一口气,“金三角”地区的人民舒了一口气,世界人民也舒了一口气。

那么,这位屡剿不垮、越剿越狂的大毒枭何以就范的呢?

在泰国、老挝、缅甸三国交界处,有一块“三不管”地带,自本世纪 60 年代以来,它就因种植生产鸦片而闻名于世,这就是全球闻名的”金三角” 地区。

谁也不知道这块”宝地”到底有多大,据估计至少有 20 万平方公里。也

没人清楚“金三角”养育了多少人口?总之,在海拔 3000 米的崇山峻岭中, 分布着成百上千个村落,繁衍生息着瑶、苗、侬、拉祜、贺、掸、佤等各族山民。其数目一说 100 万,一说 800 万。这里山高水险,多雨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成为种植罂粟(可提炼成鸦片)的温床。有资料称,这里的鸦片耕地约力 6.7 万公顷,年产鸦片 1000 吨至 1500 吨,10 公斤鸦片可浓缩成一块海洛因。标号力”999”的海洛因块已成了”金三角”的代号,虽然它不一定表明海洛因已纯到 99.9%,但也是高质量的象征。

“金三角”山高路远,交通极为不便,人背马运是主要的交通方式。如果山民种植其他农作物取代罂粟,则在收获后需肩挑背扛跋涉两三天才能到山区之外找到买主,农作物常常因之而成堆烂掉。而种罂粟则不同:它不仅生性特别——可以改良土壤,而且收获后极易保存——只需在太阳下暴晒数日,买主就会自动找上门来收购。对于山民来说,后者的诱惑力显然是巨大的,因为种植罂粟就意味着增加收入。

“金三角”的鸦片种植就是这样按照它自己的经济规律在运行着。 “金三角”的头号霸主就是坤萨。据泰国方面保存的资料,坤萨于 1932

年出生于缅甸掸帮靠近中国边界的莱莫山弄掌大寨,祖籍中国云南。其时祖父张纯武已承袭莱莫地区土司。其父张秉尧(泰名“坤海”)在二战中参加盟军抗击日本侵略军而阵亡。

坤萨的母亲为中国人。在坤萨父亲死后又改嫁一个掸邦土司,但不久也因身染丁明恶疾辞世,当时坤萨年仅 5 岁。后继父又被暗杀。祖父母便将年少的坤萨接来同住,坤萨便也以学校离家远为由而不再上学,从此再未受到任何正规教育。坤萨 20 岁时,祖父去世,他便成为世袭莱莫土司传统的继承人。

由于坤萨的血缘关系比较复杂,他的名字也有好几个,坤萨是泰国人对他的称呼,在缅甸掸邦语中,坤是官的意思,萨是他的名字。他的缅文名字叫基华。中文名字则为张奇夫。

1962 年,坤萨以仰光当局军事人员身份改投掸邦叛军,1968 年正式夺得

蒙泰军领导权。70 年代初他曾被捕,在仰光入狱 4 年。他的部下绑架外国医药专家为人质,迫使当局释放坤萨作为交换。80 年代坤萨控制了长达 400 公里的泰缅边界线,管辖范围内的毒品,年产量高达 2500 炖,并且还控制了掸邦境内的矿产开采权,俨然成为缅甸的国中之“国”。

在大约 10 年的黄金时代里,坤萨身边有 3000 精兵,总部贺蒙驻兵 6000,

掸邦自南至北还有约 2 万人的武装部队也由他指挥。坤萨本人住在离贺蒙大

营约 10 公里处一所称为“白宫”的豪华巨宅里。当时美国已悬赏 20 万美元缉捕他。坤萨有一次对记者形容自己是一棵长满金叶的“摇钱树”。

随着坤萨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迅速增强,他对缅甸政府构成的威胁也与日俱增,1969 年 10 月 16 日,缅甸政府精心设计了一个圈套,逮捕了坤萨。接着,缅政府军对坤萨贩毒集团进行大规模的扫荡。

面对缅政府的凌厉攻势,坤萨的部下不甘心束手就擒,一直伺机报复。1973 年 4 月,他的部下“掸邦革命军”也策划了一个袭击计划,绑架了两名苏联医生,作为人质,要求换回坤萨。

经过数月的秘密谈判,并在泰国政府的斡旋下,1974 年 10 月,坤萨终于重获自由。但他并没有按照协议定居仰光,而是重回“金三角”他的大本营,加快组建武装部队,并重操贩毒旧业。

从 70 年代末开始,缅甸和泰国政府便对“金三角”毒品王国及其核心人物坤萨展开大规模的围攻,以期能剔除这一毒瘤。

但是一系列的扫荡战斗井没有使坤萨的势力受到毁灭性打击。他对武装主力及时整编,重新窜入缅甸的掸邦地区。在距泰缅边界缅方一侧西行 50 公里处的一个小村落里,又组建了新的总部。

1985 年 3 月,坤萨与一支原国民党残部联合,成立“掸邦联军”,并成

立了一个所谓“政府”,纠集 6 个师的兵力,自己亲任“联军总司令”。这

支武装的主要任务仍以贩毒为主。据透露,在 1989 年,坤萨所获的贩毒利润

高达 4 亿美元。

1993 年 12 月,坤萨又玩起“掸邦脱离缅甸独立”的把戏,并自任“独立”后的掸邦“总统”。此举立即招致国际社会的一致压力,缅甸政府则以军事行动回答了他的膨胀的政治野心和对政府的公然挑战。缅甸政府出动 2 万大军,对坤萨的“掸邦联军”驻地万欣德村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情剿,同时还在一些掸邦村庄进行反坤萨的宣传活动,揭露其贩毒的罪恶行径。缅甸军队的迅猛进攻使坤萨武装来不及抵抗便丢盔弃甲,落荒而逃,毒品加工厂纷纷落入缅政府军手中。

遭受重创之后,坤萨开始组织他的“掸邦联军”向缅政府军展开反扑。1994 年 4 月,坤萨命令他的武装向掸邦境内的缅政府军反攻。仅 5 月份,双

方就发生大小规模的战斗近 20 起。

直至 1995 年 6 月之前,坤萨部队是缅甸各少数民族对抗仰光的叛军队伍

中最精良强大的一支。由于他过去 10 余年打着争取掸邦独立的口号,得到大多数掸邦民众的支持,势力不断扩大。但他所控制的毒品生产地区则逐渐为金三角其他毒品集团夺去,在地方上已非一家独大,只是在国际间仍然“毒名昭彰”。坤萨虽然在政府军的攻击下仍然多次获得胜利,但已深感越来越不支。毕竟,对方是高出自己数十、数百倍以上的军队。

另外,国家经济建设、社会面貌的日新月异,也使坤萨怦然动心,使他感到巨大的压力。缅甸 1948 年 1 月 4 日宣告独立,在经受战争创伤的 69 万

多平方公里的沃土上,缅甸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反殖斗争,建立起了由近 50 个民族组成的联邦制主权国家。在长达 40 多年的政治风雨中,历届政府始终受到因民族矛盾引起武装对抗的内战局势的困扰、长期内战和封闭政策成为制约缅甸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988 年缅甸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外汇储备仅为 800 万美元,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也就是在这一年,具有严肃面孔的 21 位将军发动政变,组成军政府(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上台伊始,他们即采用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开始对国家政策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与变革,使缅甸在短短的几年里特别是从1992 年以来朝着好的方向起着变化。

首先,军政府面对日益恶化的政治和经济形势,采取了谋求政治和解的和平方式,先后同 16 个民族地方武装中的 15 个达成了自治协议,实现了民族和解、放弃了武装对抗。

政治和社会稳定则给缅甸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政府先后投入了三亿多美元帮助恢复和发展边境民族地区的经济。对外则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积极改善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全面开放边境地区贸易,尤其是中缅、缅泰边贸规模呈逐年上升态势。边贸的发展大大绥解了缅甸国内日用品的短缺和供应不足。通过边贸还输入了大量农机、电力设备等,用以改善落后的灌溉和耕作条件,对内缅甸政府出合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法规、如企业法、投资法、银行法、旅游法等,并制定了经济发展四年计划,从 1992—1993 年度开始实施。前三年缅甸年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为 7.5%,超额完成了计划指标。在以能源和农产品出口为主的对外贸易中,大米出口量不断增加, 1994 年缅甸大米出口 100 万吨,1995 年出口 150 万吨,今年可达 300 万吨, 有望恢复其第三大米出口国的地位。

由于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缅甸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从 1988 年的

800 万美元猛增到 21.27 亿美元。这一经济发展势头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

关注,不少外商已开始把投资视点移向缅甸,到 1995 年底缅甸外资已达 40 亿美元。

在政府军坚持不懈的大规模清剿和国家形势日趋好转的情况下,坤萨集团的内部也开始分崩离析。“掸邦联军”中部分头目对坤萨以贩毒赚钱为重、掸邦独立居次的做法日益不满,于 6 月率数千名精兵离他而去,另立门户。遭此重击的坤萨从此一蹶不振,并在当年年底宣布“退位”,交出掸邦的所有军政职务。

宣布“退位”后的坤萨似乎一下子变得看破红尘。他曾对新闻媒介表示, 要做一个养鸡的农户,以此度过自己的余生,他甚至向泰国政府提出,“退休”后希望在泰北地区过“隐居”生活。可是,坤萨没有想到,1995 年 12 月,泰国政府明确拒绝了他的这一要求,这使他不得不去寻找另外的退路。

整个世界与亚洲一浪高过一浪的禁毒扫毒工作,则使坤萨感到已无藏身之地了。在亚洲各国,面对毒祸的日益侵入,都把禁毒扫毒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而现今的国际大环境更非往日可比。进入 90 年代以来,世界第一大毒品消费国美国与哥伦比亚政府联手对横行一时的哥伦比亚麦德林卡特尔贩毒集团进行多次打击斗争,并最终击毙麦德林毒果埃斯科瓦尔,生擒卡利毒果罗德里格斯·希尔韦托,沉重地打击了哥伦比亚可卡因毒贩们的嚣张气焰,同时也对亚洲“金三角”的地头蛇以震慑。据一位研究“金三角”毒品问题的专家透露:坤萨在看了中国的纪实专题片《中华之剑》后寝食难安⋯⋯

鉴于美国国内 60%海洛因均来自”金三角”,从去年年底开始,美国又将打击的矛头对准了“金三角”的坤萨。美国的一家地方法院甚至对坤萨进行缺席审判,并在全球范围内对坤萨发出通缉。

与此同时,坤萨集团发生内讧也使坤萨处境尴尬。

从 1989 年起,仰光军政府对少数民族叛军开始转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坤萨的掸邦蒙泰军介于北部瓦族及西南克伦尼族叛军的中间地带。原本与坤萨和平相处、在军队分布及运毒路线上互不侵犯的瓦族联军,1989 年与仰光当局协议停火后转而攻击坤萨部队,以夺取掸邦地盘。此外.掸邦东部的武装力量也开始摆脱坤萨。坤萨的势力因而遭到严重削弱。

事实上,坤萨后来向仰光政府投降的举动,最感意外及失望的就是瓦族联军。他们过去六年军事上已明显占了上风,到 1995 年与坤萨军队发生几次

冲突,更是节节胜利。瓦族联军还通知仰光当局,他们会在 1995 年底发动一场大攻势击垮蒙泰军。不料坤萨棋高一着,抢先与仰光当局媾和。

据流亡曼谷的缅甸前大专学生民主阵线发出的消息,坤萨是在 1995 年

12 月 20 日派亲信前往仰光与当局谈判的。而军政府出面的则是情报局副局长乔温。乔温与坤萨代表作了比较艰苦的秘密谈判,就坤萨本身获得特赦及一些权益条件的保证讨价还价,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避免被引渡至美国受审,而仰光的一名高级官员在投降仪式举行之前就表示,坤萨”百分之百” 会在缅甸受审”;“如果坤萨被引渡至美国大爆内幕,缅甸的家丑也会随即外扬”。据说乔温是仰光最老练能干的谈判专家,他的主要使命是说服坤萨赴仰光受审。

12 月 29 日,双方达成协议。仰光当局随即派军队向贺蒙及各主要据点

推进,在 1996 年新年的头三天,坤萨属下的掸邦就告“和平易手”。大批掸邦军民因不满坤萨这项决定,纷纷移向泰国边境。一些坤萨的士兵及地方指挥官愤愤表示:坤萨卑鄙,出卖了掸邦。他们从坤萨总部接到的通知是政府军要来谈判停火,结果竟是接管军营。他们说:“10 年来掸邦兄弟死了几千人,现在他们的血是白流了!”

坤萨同意让政府军进入掸邦后,没有人知道他的藏身地点。据边界的可靠消息以及坤萨部下对《亚洲周刊》透露,为防范绑架或暗杀行动,坤萨一直由心腹卫士保护。据说仰光当局曾提出保护建议,但坤萨不敢接受这番美意。在投降仪式上负责保护他的掸邦士兵有 1500 人之多。

仰光官方报道说,这次掸邦有 4438 人投降。交出 3400 件武器。但坤萨

的发言人说,实际只有略多于 1000 人投降,缴械数量仅占掸邦武器的三成。坤萨的发言人强调,缴械仪式只是形式而已,并不意味着蒙泰军解散,只能说坤萨摆脱了处于缅、泰、美三国压力下的困境。

蒙泰军缴出的武器包括冲锋枪、机关枪、火箭炮、迫击炮及地对空导弹等,并由掸帮民族执委主席周先茂陪同当局的东区军司令丁吞进行检阅。仰光当局赠五万包大米作为回报。双方在仪式后握手言欢。

坤萨的发言人还表示,坤萨肯定他不必去仰光。据说当局和他协定的条件“很好”,坤萨将会居留贺蒙,所获权益内容“没有人会知道”。目前蒙泰军所控制的边界很平静。

坤萨投降使缅甸政府军多年来首次踏入他控制的地区,象征缅甸民族和解政策的一大胜利。

泰国一名缅甸问题研究人员说,坤萨选择投降是“一个聪明的军事决

定”。1995 年年初缅军攻破克伦族叛军总部后,叛军领袖彼妙才表示愿与仰光谈判,但当局不屑一顾,因为他已一败涂地,手中没有谈判的筹码。坤萨在未被逼到绝路前主动议和,保存实力和经济利益,显出其精明的一面,但也让人看出掸邦民族自决的政治课题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另一方面,仰光当局软硬兼施、各个击破的政策实施成功,在促成坤萨投降上显然有不小的作用。在泰缅边界呆了 8 年的一名泰国难民义务社会工作者说,坤萨地盘缩小、部众背叛、仰光在军事上不断加压,加上泰国为改善对缅关系长期封闭从泰北进入缅甸的主要通道,使掸邦面临物资供应短缺的难题。

大毒枭坤萨的投降,是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各国联合禁毒扫毒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