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德国教育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这一阶段性特征的出现与德国政治局势的变革紧密相关。

德意志帝国时期的教育(1871—1919)

1871年,长期处于四分五裂与封建割据状态的德国实现了统一,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在政治上实施官僚与警察的严酷统治,在思想领域确立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服从忠顺价值观念,同时在教育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为尽快将教育纳入服务帝国利益的发展轨道,1872年帝国政府按照《普通学校法》的规定,确定6—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为强迫义务教育,并向已经就业且年龄不超过18岁的青年提供必要的职业补习教育;国民学校实施分段教育,前四年为“基础国民学校”,后四年为“高等国民学校”。在学校教育体系的建设上,自1872年起,在基础学校之上增设六年制的“中间学校”,其程度稍高于高等国民学校,但又不及九年制各类中学的教育水平。中间学校的教育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一般普通教育及初等职业教育。进入中间学校学习的学生需缴纳一定费用,但数额不及中学收费标准。

中学主要有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三类。随着德国社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改善,这一改善在中等教育领域中表现为实科中学地位的提高。1901年,三类中学的毕业生均拥有报考大学和其他类型高等学校的权利。

1889年和1890年国王威廉二世先后发布敕令,就教育发展提出要求:加强宗教教育、主张一切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服务于国家的精神,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意志的民族主义者。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1919—1933)

1919年德国废除君主政体,改施资产阶级的联邦共和制。是年通过的《魏玛宪法》,就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教育发展做出纲要性规定:具体教育领导权由地方掌握,国家对教育发展行使监督责任;儿童拥有同等受教育权利,决定儿童进入何种类型和等级学校学习的因素只能是儿童自身素质和倾向,而不应该是儿童父母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和宗教信仰。

关于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德国内务部部长科赫在1920年6月召开的全德教育会议上做出明确阐述:培养民族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集体精神,加强集体力量;增强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容忍精神。

为更好地完成这一教育任务,科赫强调德国必须建立大量的统一学校,并对现行的教育制度实施相应的改革。

在初等教育方面,德国废除双轨制,在全国建立四年制统一初等学校。1920年4月取消中学预备教育阶段,创设统一的初等国民学校,并将四年制初等国民学校教育确定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6—10岁的儿童必须接受这一阶段的教育。完成初等国民学校阶段的教育后,一部分通过考试的学生进入中学学习。未能进入中学学习的学生则进入高等国民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另外,根据宪法和1920年颁布的《基础学校规程》,接受完八年制义务教育之后,所有处于14—18岁的青年还要尽可能接受继续教育,学习一些必要的职业技能。

魏玛共和国时期中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平稳态势,原文科中学、实科中学与文实中学得以保留并继续得到发展。除这三类中学外,根据1920年全国教育会议的决议,新设立上层建筑学校与德意志中学。上层建筑学校与高等国民学校七年级相衔接,部分成绩优异读完高等国民学校七年级的学生将被选拔到上层建筑学校学习六年,毕业时将获得报考高等学校的资格。德意志中学的建立则与长期以来德国教育体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军国主义与民族沙文主义色彩相联系。这一特殊类型的中学建立在基础学校之上,学生在此学习德意志文学、德意志历史与德意志地理等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日尔曼民族精神。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德国大学传统的恢复。自1810年柏林大学创办以来,德国大学在历经长期的曲折后在共和时期又重新回归其探索知识与传播知识的传统发展轨道,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权利也得到相应的恢复。

纳粹统治时期的德国教育(1933—1945)

1933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掌握了德国国家政权,德国进入法西斯专政时期。为将教育纳入法西斯轨道,希特勒政权实施了一系列极端的教育政策,德国教育进入军国主义发展道路。

首先,加强教育控制。加强教育控制的表现之一便是对各级学校教师进行审查,把那些所谓“不可靠的”的教师清除出学校。当时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希特勒在国民教育阵地上的走卒”,是“纳粹党所支持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1933年,一位地方教育官员曾公开宣称具有国际主义和和平主义的教师在帝国没有存在的余地。

加强教育控制的表现之二便是军国主义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灌输。希特勒政权及其所控制的教育体系大肆向青年灌输“日尔曼种族优越论”、“争取生存空间是日尔曼人的天职”、“侵略有理”等军国主义观念。一时间,关于“种族、战争、元首和宗教”的内容充斥德国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为把教育控制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之中,希特勒政权还对各级各类学校实施了符合其意志的改革或改组:在初等教育方面,重新确定初等教育的任务为:“养成绝对遵守纪律和服从领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信德意志民族是全世界最优等的民族;养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将来能够负起优等民族消灭劣等民族的天职。”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特别注重德国地理、体育与德语的教育。在中等教育方面,纳粹德国先后采取压缩中学学习年限及统一中学课程等措施。压缩中学学习年限的主要目的在于尽早把学生送往特殊的“劳役营”参加军事训练,为此中学学习年限普遍减少一年。相应地,中间学校减少了二年,高等国民学校学习年限也减少一年。在课程设置上,除基础课程外,统一增加德意志语言、德意志历史、德意志地理等内容的比重,甚至多开设德意志物理、德意志化学和德意志数学等课程。在高等教育方面,德国大学深受纳粹党控制,规模减小,招生数量不断缩减。1933—1939年,德国大学生人数从12万多人锐减到5万多人。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的权利也被悉数废弃,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学者遭受迫害,大学教育出现明显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