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涌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世界教育思想的宝库,对后世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79—前399)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父亲是位雕刻匠,母亲是当地有名的助产士。苏格拉底早年在父亲挑选的教师指导下学习,精通数学、天文学,他知识渊博,体格健壮,才能出众。苏格拉底成年后当过雕刻匠,后由于“内心的呼声”而放弃了原有的职业,专门从事教育青少年的工作。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稿,他的教育思想散见在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和色诺芬的著作《苏格拉底回忆录》中。他一生主要探讨伦理哲学,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

苏格拉底是唯心主义者,他公开宣扬神学惟心主义,认为世界宇宙万物都是由神创造和主宰的,他认为自然界没有规律可循,研究自然是毫无意义的,但人的灵魂是可以被认识的。在苏格拉底看来,人是有思想的、自由的个体,他的一切行为都是由理智来决定的,最高的善便是智慧,因此他主张人们不应当探究自然现象,要全力研究自己的心灵,在自我认识中探究和寻找永恒的真理,寻求人类最高的善——智慧。

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不是天生的,但可以通过对固存于自己头脑中的探究来获得,因此他强调教育就是引导青少年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即教人知识、教人智慧的过程。他认为在雅典,只有那些出身高贵的奴隶主贵族子弟才具有良好的思考力,才有能力接受教育,成为具有完善美德的国家的统治者。因此,他强调,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

(2)要引导学生运用“苏格拉底法”进行探究学习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固有的东西,但并不是所有的个体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独自发现它,往往需要哲学家、教师的及时帮助和引导。他说助产士的任务不是自己生孩子,而是帮助产妇生出自己的孩子,教师的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帮助他们发现固存于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因此,苏格拉底在讲学或辩论时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对话或提问来揭露对方在认识上存在的矛盾,引导他们发现存在于他们头脑中固有的知识,这种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问答法”或“苏格拉底助产术”。

苏格拉底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来引导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由于这种对话是在日常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它不是建立在教师向学生强制性灌输知识上,而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平等的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亲自发现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是西方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法或发现法的教育家,许多学者认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可谓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当然,“苏格拉底法”还是存在许多不足的,它的理论基础是不正确的,因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来源与他与外界的交往,不是他头脑中固有的;它不是建立在学生大量观察或阅读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话,其结果对问题的探究很难深化,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如果完全按照苏格拉底的类似诡辩办法进行‘辩证’,学生的思想不是更清晰了,而是更混乱了。”

苏格拉底在教育活动中重视道德教育,创立了苏格拉底法,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谈话、讨论等方式探究学习,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出身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青年时期曾师从于苏格拉底,深受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影响。苏氏死后,他被迫逃离雅典,曾到埃及、意大利等国从事政治活动。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创办了一所称做“阿加德米”(Academy)的教育机构,专门从事培养人的工作,工作时间长达40年。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其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1)教育的作用和教育的目标

在柏拉图看来,认识最高理念和达到理想国的目的要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工具,理想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有赖于这个国家的教育,有赖于国家对每个有公民身份的人的教育。因此,柏拉图强调教育应由国家负责,国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为本国的公民创办完备的教育结构,使他们受到最好的教育。

在柏拉图看来,理想的国家需要哲学家,也需要军人和手工劳动者。他认为不同的人的先天素质是不一样的,对所有的人实施同样的教育不会发生作用,但国家可以根据人的天分把他们培养成国家需要的哲学家、军人和手工劳动者,从而维持理想国家秩序的稳定。

(2)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对儿童的习惯所给予的影响和培养,从而使他们获得理性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一日标,他认为教育者应当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从事工作,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有所不同。

他认为国家要为3—6岁的儿童设立类似于游乐场的教育机构,让专职的教育人员给儿童讲故事,让他们做游戏、唱歌等,让儿童在欢乐中健康地成长。

柏拉图设想,儿童6岁以后可以进入国家设立的初等学校学习11年左右,有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内容,并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以便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17岁以后,从初等学校学习结束的平民子弟离开学校到社会上就业,成为乐于为社会奉献的体力劳动者。而奴隶主的子弟则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3年的军事体育训练,并继续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作为一个武士所必须掌握的科目,即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柏拉图把它们称做“四艺”),并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培养国家英勇善战的武士。在这一阶段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学生要到军队去服役,少数天赋出众的学生则在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继续学习和研究“四艺”及哲学,最终成为国家的官吏或哲学家。

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柏拉图继承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传统,反对用强制的手段向学生灌输知识,主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答问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所学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

柏拉图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他重视教育在国家建设方面的作用,强调国家要重视大力发展教育;他强调要让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注重根据儿童的天赋进行有区别的教育,主张在不同的阶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有所区别;他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注重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希腊的教育思想,对西方后世的教育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启迪,推动了西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柏拉图提出人的天赋存在差异,不同天赋的人接受不同教育的观点为西方国家统治阶级建立等级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过于强调通过回忆和思考来获取知识,成了中世纪经院学派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对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马其顿一御医家庭,自幼父母双亡,由亲戚抚养成人。公元前367年,他17岁时来到雅典,进入柏拉图学院求学,在学院学习和生活达20年,深受柏拉图的器重和信任。柏拉图去世后,他离开雅典到各处游学,后创办吕昂克学院,使该校成为雅典最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亚里士多德一生著述甚丰,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政治学》和《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论教育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使国家成为富强文明的国家,使国家的人民成为文明幸福的人民,除了国家要有一个好的政体外,就是依靠教育的力量使她的人民都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善人”。在他看来,“因为整个国家从其全体上来说有一个终极的目的,所以很明显的,一切公民都受同样的教育,而关心这种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本分,而不是靠少数人的力量……在这方面,拉西台蒙人(即斯巴达人)是值得赞许的:他们对于儿童教育极为关心,他们的教育是整个国家性的。”“如果公民没有守秩序的习惯,如果他们没有受过守秩序的精神教育……任何最有用的法律都没有用处。”因此他认为国家的统治者应当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给国家所有的人以同样的教育。

(2)教育要适应自然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这两部分如物质和形式一样是不可分割地存在着的;人的灵魂应当分为三部分:植物灵魂,即人的身体的生理部分;动物灵魂,即人的感觉部分;理性灵魂,即人的理性部分。他认为,在人的三部分灵魂中,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是从低级到高级形成和排列的,灵魂的低级部分是高级部分的基础,灵魂的高级部分可以控制低级部分,人的理性灵魂是控制人各方面发展的主宰。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应于人的三种灵魂,有三种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他认为要有效地发展人的灵魂,必须重视人的教育,但对人的教育应适应人的自然行程,他说:“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有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在他看来,自然所赋予人的也只是能力的胚芽,个体发展的可能性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自然把三种灵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在教育中也必须遵循自然,使体育、德育与智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他反复强调,教育工作应当效法自然,适应自然。

(3)论和谐发展的教育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让人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促进他的植物灵魂的发展,即发展他的身体和生理;让人从事德育活动是为了发展他的非理性灵魂;让人参加智育活动是为了发展他的理性灵魂。他认为,人的灵魂的三个方面的发展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和谐发展的。因此,他强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意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其身心的和谐发展。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雅典教育的经验,创造性地把受教育的儿童的年龄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生到7岁),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儿童的身体,要让儿童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阶段(7—14岁),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德育,让他们通过体操和音乐等科目的学习及参加各种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净化儿童非理性灵魂中的不良冲动和欲望,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三阶段(14—21岁),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智育,发展他们的理性灵魂,教育者要让青少年学习数学、文法、诗歌、修辞、伦理学、哲学等科目。

亚里士多德在广泛继承古希腊优秀教育遗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主张,如国家的统治者要高度重视对人民的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强调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教育,把体育、德育和智育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等。这些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宝库,促进了希腊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对后世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