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宝库——敦煌石窟
敦煌文化丰富浑厚,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在敦煌众多的艺术形式中,敦煌石窟艺术可以说独树一帜,取得了非常辉煌灿烂的成就。
敦煌石窟众多,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肃北5处,其中以莫高窟的规模最大,艺术水准和艺术价值最高。这些石窟艺术品类众多,含壁画、彩塑、石窟建筑、纸本画、墓画等等,内容十分丰富,数量极其巨大,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北凉北魏开凿的洞窟
敦煌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东麓断崖处,坐落在鸣沙山和三危山的怀抱中,坐西向东,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5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壮观异常。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前秦建元年间的366年,有一个叫乐尊的和尚,杖锡云游到了敦煌三危山下,黄昏到来的时候,乐尊和尚回顾四面,极目远望,想找个住的地方。
当乐尊和尚向三危山上望去之时,他非常惊讶地看到,落日的金辉洒落在三危山,三危山放出了万道金光,犹如一个个金佛闪动。
乐尊和尚激动万分,虔诚地匍匐于地礼拜再三,决定常住于此,行走化缘,开凿佛窟,以示虔诚。
同年,乐尊和尚依靠化缘在敦煌三危山开凿了第一个佛窟。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
乐傅和尚云游三危山时,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岩,造窟一龛。
乐尊和尚在敦煌开凿了其历史上第一个石窟,从而开创了敦煌璀璨的佛教文化。他是我国敦煌莫高窟的开创者,因而被当地人奉为神明。
有一年春天,风沙向敦煌大地袭来,卷起的沙子漫天飘飞,播种不久的种子在风沙过后已颗粒不见。百姓痛苦地望着田地,老人们眼角湿润了,孩子们站在旁边,呆呆地望着。
正当人们陷入苦恼之时,人群中一位老者缓缓说道:“前些日子在我们这儿化缘的那个和尚,听说法力无边,我们大伙去请他来做法,求神灵保佑我们吧!”
老者所说的那个化缘的和尚即是乐尊和尚。于是众人三步一叩,来到三危山下乐尊和尚的住处请他做法。乐尊和尚欣然答应,率弟子做了七七四十九天法事。自此,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当地百姓万分感激高僧乐尊和尚,为了纪念他,就在他圆寂之后,把他葬于生前他居住的地方,并建“镇风塔”立碑纪念。从此,此地更名为土塔村。
后来,法良禅师又开凿了第二个洞窟,并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继乐尊和尚之后,在莫高窟开凿的洞窟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因为建于北凉时期,所以被称为“北凉三窟”。
第268窟位于南区崖面中段三层。洞窟形式属毗诃罗窟,又称禅窟,是主要用于坐禅修行的洞窟。
第268窟为一纵长方形平顶主室,西壁开一圆券形小龛,南北壁各开二对称仅容一人方形平顶小禅室。所附4个小禅室,编号分别为第267窟、第269窟、第270窟和第271窟。
西壁龛内塑佛像一身,交脚而坐,内着僧祗支,身着右袒袈裟,左肩以片衣覆之。佛像头部经后代重修,带有明显的希腊化特征,身体部分为原貌,袈裟紧贴躯体,有薄纱透体之感。
龛外绘供养菩萨,龛柱绘希腊爱奥尼亚式柱头,龛下壁面绘男女供养人,着汉装和胡汉混合装。主室南北壁绘有飞天、千佛、药叉等。
平顶部分采用浮塑技法,并彩绘莲花、飞天、化生、火焰纹等纹样。壁画以土红色为底色,使用凹凸表现技法,风格朴拙浑厚,手法简练概括。
北凉在421年攻占敦煌之时,敦煌曾遭战火。在此窟正龛中,寄托了当时人期待借助佛教天国安置亡灵的思想。正龛下部的供养人,似乎借助了佛教特有的升天方式,从莲花中化生到佛的两侧,又继续成为飞天直至在以大莲花为背景的窟顶佛教天国中自由翱翔。
第268窟经隋代重修,主室南北壁有隋绘千佛、飞天等。千佛是佛教壁画中的常见形象,多是绘制大量排列较为规则的小佛像,来表达世界中充满成佛者及众生皆可成佛的思想。
第268窟中隋代所绘的千佛,仍以土红色为底色,与北凉原作的色调一致,而无突兀之感。因天长日久,表面隋代千佛壁画部分剥落,底层又隐约透出北凉时期原来绘制的护法神形象。
主室两侧的4个禅室,内部空间狭小,仅可容一人坐于其中,最初仅以白色粉刷,专用于坐禅,隋代重修时绘制千佛与说法图。
第272窟主室长方形,覆斗顶,西壁中央开龛,龛内塑倚坐佛像一身。主室南北壁画千佛和说法图,西壁龛内外画供养菩萨,姿态各异,扭腰屈腿颇具印度风格。东壁门两侧画千佛。
覆斗顶,又称倒斗顶,此类顶部中心与4个坡面形成的空间,类似于将我国古代盛粮食用的斗倒扣过来,故称覆斗。顶部最中心凹入部分呈方形,被称为藻井,古人迷信,于此处模仿井口,并绘以莲花海藻类水生植物,取以水克火之意。
覆斗顶洞窟内空间宽敞明亮,适于聚众讲经和瞻仰礼拜。因此在石窟修建过程中,从北凉至元代一直被大量采用,是莫高窟中最多见、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石窟空间形式。
第272窟顶藻井浮塑莲花火焰飞天图案,4个坡面绘有千佛和飞天等。千佛以白、青、绿等冷色调绘制,五组交替出现,形成极具装饰性的道道色光,表现了佛教的“佛佛相次,光光相接”的意境。
飞天双腿伸展、衣裙飞扬,极具动感。在四壁和窟顶连接处,绘穹窿宫楼,内有天宫伎乐在演奏横笛、琵琶、腰鼓和海螺等乐器。
西壁佛龛两侧的供养菩萨是这一洞窟最大的看点,其布局为佛龛两侧各画4排小菩萨,每排有5身。
供养菩萨的称呼,并不是来源于佛教典籍,凡是在故事画、经变画、说法图之外,所画的呈礼佛和供养之状的而又没有具体名号的菩萨均称之为供养菩萨。
与第272窟相连的是第275窟。甬道接主室,主室纵长方形,盝顶。西壁塑交脚弥勒菩萨一身。
第275窟南北壁上部各开两个阙形龛和一个双树龛,龛内分别塑交脚弥勒和思惟菩萨,塑像体魄强健,比例适度,神态自然,恬静超俗。
西壁围绕塑像绘有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画面突出主要人物,构图简洁紧凑,壁下部画男供养人,东壁门两侧画观音变及女供养人,门上画说法图。窟顶四坡为宋画飞天和千佛。北宋年间窟中加一墙,将窟分为前、后两室。
第275窟主尊位于西壁中央,保存基本完好,唯头部略有重妆,双手残损。此塑像高3.34米,头戴化佛三珠宝冠,发披两肩,右手置膝做与愿印,左手已残。颈饰贴花镶宝的项圈及璎珞,上身袒裸,胸挂璎珞,肩披大巾,腰束翻边羊肠大裙,衣褶贴泥条隆起,加阴刻衣纹线。
菩萨面相浑圆而略长,隆鼻直通额际,眉长圆眼,上唇较厚,下唇作半圆状,肩宽胸平,体态健硕,双足相交,身靠三角形靠背,端坐在比较高大的方形双狮座上,神情庄重凝静,威严肃穆,造型概括稳定,比例均称,色彩明快单纯,手法简朴。其造型风格及坐具、服饰均表现出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具有十六国时期造像的显著特点。
南北两壁下部的供养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立北凉政权的沮渠氏,属匈奴后裔,在这些供养人中能看到匈奴人的一些特点。
这些人的服装均着袴褶,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军士百姓都穿此种服装。褶为上衣,款式类似现代的短大衣,圆领或交领,对襟或左衽,窄袖。画中男供养人头戴幅巾,上身穿的就是交领窄袖褶衣。
左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衣服款式,与汉族传统以右衽为习尚不同。所谓“右衽”即衣襟在胸前相交,左襟压右襟,在右腋下挽结。
北方少数民族则相反,是右襟压左襟,在左腋下挽结,故称“左衽”。特别是在队伍最前列的两人,正在吹奏长长的号角,被认为是匈奴族的特征。
北魏灭了北凉并统一了北方后,占据了河西。在这个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佛教随之盛行。北魏的人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窟。
北魏洞窟一般形式是有前室及正室两部分,前室做横长方形,具有向前向后两面坡的屋顶,椽与椽之间有成排的忍冬花纹装饰,又称为“人字坡图案”。
北魏洞窟的正室呈方形,中央有一中心方柱,中心柱上有佛龛及塑像,四壁都有壁画,窟顶装绘着划分为方格的平基图案。
除了上述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这“北凉三窟”外,还有继此之后建于北魏时期的第251窟、第254窟、第257窟和第259窟。北魏石窟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251窟建于北魏,五代、清代重修,位于九层楼以北的石窟群中段。窟形为中心塔柱式洞窟,前部人字坡顶,后部平顶。中心塔柱东向面开一龛,南西北向三面上、下层各开一龛,东壁门上开一明窗。
第251窟窟形为中心塔柱式洞窟,前部人字坡顶,后部平顶。中心塔柱东向面开一龛,南西北向三面上、下层各开一龛,东壁门上开一明窗。
中心塔柱窟,也称中心方柱窟、塔庙窟,是早期洞窟的典型窟型。它源于印度的“支提式”石窟,在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藏地区的许多石窟寺中均有此类洞窟。
中心塔柱窟的特点是在一个纵向矩形空间中轴线偏后部分建造一方形塔柱,绕柱有通道,柱四面开龛不等,塑佛及菩萨数身。柱身四周为平顶,柱前宽敞的前堂顶部是两坡层顶形式,坡面或塑或画出椽子,椽间望板上满绘各种装饰图案。
这种空间形式的作用是宽敞的前堂可供僧侣及信众聚集瞻仰礼拜,后部绕中心柱进行右旋仪式。按其兴衰发展可分4个阶段:北魏至西魏为鼎盛阶段,北周至隋此种形制开始衰落,初、盛唐时更加衰落,数量更少,晚唐时期进入尾声,数量很少。
塔庙窟的宗教意义主要是为了“入塔观像”,随着佛教的世俗化、礼仪的简单化,它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终至衰落消失。
第251窟窟内四壁上部为绕窟一周的天宫伎乐,中部是千佛,下部是金刚力士、夜叉、寓意为天、人、地三界,这是早期洞窟内常见的形式。
第251窟上部的天宫中,汉式屋顶建筑和印度圆形穹庐交错排列,前有平台雕栏,天宫内绘舞蹈乐队和放歌的伎乐天。中部的千佛布满整壁,这与北朝佛教盛行坐禅、观相思想一致。四壁下部绕窟一周的是浓眉怒目、赤身裸躯的药叉,体型肥硕壮实,强健有力。
窟南壁前部画大型说法图,巧妙地利用人字坡下的山形空间,以对称的格局,画一佛、一弟子和一金刚级成的二胁侍、供养菩萨和四飞天。南壁则以同样的方式绘一佛二胁侍菩萨和四供养菩萨、四飞天。
第254窟和第257窟的壁画比较丰富。其中第254窟的《尸毗王本生故事图》、《萨埵那太子本生故事图》和第257窟的《鹿王本生故事图》是有名的北魏代表作。
第254窟建于北魏,隋代重修,位于九层楼以北的石窟群中段。第254窟窟形长方形,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棋顶。中心塔柱东向面开一圆券龛,内塑交脚菩萨或禅定佛,龛外有胁侍菩萨。
窟东壁门上开明窗。同时在南北壁前部各开一龛,内塑交脚菩萨,后部各开四龛,塑禅定佛或说法佛。
窟南壁前部的阙形龛,采用泥塑为主、加以彩绘的手法进行表现,整个建筑塑造的精细立体。龛内的菩萨是敦煌彩塑的代表作之一,菩萨头戴宝冠,发披两肩,头后有披巾。面部饱满,神情温和,双耳垂肩。颈饰璎珞,胸前有两蛇相衔式璎珞,在敦煌石窟极为罕见。
窟南、北壁上的龛外两侧遍绘千佛。所绘的千佛每壁各有五排,造型完全一样,仅敷色略有差异。每一佛像均有头光和身光,取端坐之态,双手交置于足上,面圆耳长。
窟中的千佛,以西壁中轴线划分,一侧为过去千佛,另一侧为未来千佛,加上中心塔柱所代表的现世佛,正好符合三世千佛的意义。
第254窟窟内四壁上部为绕窟一周的天宫伎乐。窟上部的天宫中,绘有舞蹈乐队和放歌的伎乐天。窟内主尊是一尊倚坐佛像,高1.97米,佛头上的肉髻高大,这是早期彩塑佛像的典型特征。
佛双手自然垂下抚膝,身披右袒偏衫式袈裟,袈裟的衣纹疏朗流畅、材质轻薄,通过袈裟透出了佛平静柔和的身体线条。佛的静态与龛内外壁画中菩萨、飞天、童子的动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表现佛以慈悲为怀的思想境界。中心柱上部残存数尊影塑菩萨,影塑是将泥、细沙、麦秸等原料,用泥制模具翻制,表面经过处理后,进行敷彩。
通常将背面粘贴于墙壁上,正面凸起呈高浮雕状,主要为装饰性的,用来衬托主像圆塑。成群影塑的上色,符合均衡、对比、变化的要求,与周围的背景和谐统一,浑然一体。
第257窟的窟形为印度支提窟与我国汉式建筑相结合的形制,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棋顶,有中心塔柱。柱东向面开一大龛,内塑弥勒倚坐说法像,外存一天王像。
第257窟南北向面均上开阙形龛,塑菩萨像,下南开双树龛,北开圆券龛,均塑禅定佛像。西向面上下开圆券龛,内塑禅定佛像。窟顶人字披椽间绘莲花供养菩萨,后平棋顶有莲花童子,飞天及忍冬图案。
窟的主尊为一倚坐佛像,高肉髻,面部略有损毁,双目已失。佛像内着僧祇支,身披右袒袈裟,两腿自然垂下。
第257窟主尊彩塑,具有明显的“曹衣出水”的特点,衣纹以贴泥条的方式制作,使整个袈裟紧紧裹在了佛身上,佛的肉体特别突出。
特别是左臂垂下的袈裟一端,从正面看是两条波浪纹,更增添了湿衣出水之感。乍一看,佛像就像刚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第259窟开凿于北魏早期,宋代重修。窟顶为前部人字坡顶,后部平棋顶。
第259窟西壁表现多宝塔从地涌出,在壁面上凸塑出半塔,上开一龛,内塑释迦牟尼和多宝佛并坐说法像。龛外塑两菩萨像,塔柱南北侧各塑一菩萨。南壁现存上层3个阙形龛,内塑弥勒菩萨像。下层一圆券龛,内塑趺坐佛。
第259窟北壁上层四阙形龛,内塑弥勒菩萨像,下层三圆券龛,内塑禅定佛、说法佛像。龛之间绘千佛和供养菩萨,壁下部绘药叉。此窟塑像以塑造手法概括,底纹线条洗练,神情端庄含蓄,而成为敦煌石窟雕塑的上乘之作。
【旁注】
前秦(350年~394年)我国历史上的割据政权“十六国”之一。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352年苻健称帝,定都长安,国号“秦”。394年被西秦或后秦注所灭。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后为别于其他以“秦”为国号政权,而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苻,故又称为苻秦。
化缘 佛教术语。本义是佛、菩萨高僧等示现教化众生的因缘。所谓化缘,乃指化度的因缘。佛教认为,能布施斋僧的人,即与佛门有缘,僧人以募化乞食广结善缘,故称化缘。还可以指为了佛事而进行的一切募化活动,不仅仅指乞食。
坐禅 音译“禅那”,简称“禅”,意谓思维修或静虑。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趺坐而修禅。修禅也就是修定,修定可以发慧。坐禅,同时也是民间爱好佛学者理疗、治病、修身、养性、养生、悟道的一种修炼方式。
飞天 意为飞舞的天人。飞天在印度佛教中是佛的护法神,传入我国后,人们将其与道教的仙女或天女混淆。所以,飞天慢慢就变成了佛讲法时,在其周围散花或奏乐以营造气氛的仙女。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
藻井 我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敦煌的藻井多达四百余顶,绘制十分精致。
经变画 是用画像来解释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经变画中以敦煌经变画最为有名,通常指将某一部甚至某几部有关佛经的主要内容组织成首尾完整、主次分明的大画。莫高窟有经变画33种,经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佛经内容外,大量的社会生活内容在经变画中得到生动的体现。
造像 塑造物体形象,指用泥塑成或用石头、木头、金属等雕成的形象。语出三国魏曹植《宝刀赋》:“规圆景以定环,摅神思而造像。”古时多在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也有以金属铸造佛像,借此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
忍冬花纹 我国古代寓意纹样,是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样。忍冬为一种蔓生植物,俗呼“金银花”、“金银藤”,通称卷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因名金银花。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称。
龛 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我国古代的石窟雕琢一般是神龛式,小龛又称椟。各大佛教遗迹中,四壁皆穿凿众佛菩萨之龛室。后世转为以石或木,作成橱子形,并设门扉,供奉佛像,称为佛龛;此外,也有奉置开山祖师像。
伎乐天 佛教中的香音之神。在敦煌壁画中伎乐天亦指天宫奏乐的乐伎。佛教认为天是有情众生的最妙、最善、也是最快乐的趣处,只有修习十善业道者才能投生天部。在我国佛教石窟艺术中很早就出现了伎乐天的形象。
袈裟 梵语意译,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的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莲服、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袈裟”乃佛教之标帜,是圣人之表式,它的功德善利,非寻常可比。
曹衣出水 又称“曹家样”,是由北齐画家曹仲达创造的我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是与“吴带当风”相对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图画见闻志》说曹仲达的人物画,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又如刚从水中捞出之感,后人因之命名。
【阅读链接】
前凉、西凉、北凉3个政权先后治理河西地区时,比较注重谨修内政,安民保境,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崇尚儒学,兴办教育,使得河西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在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战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河西成为了相对稳定的地区。中原大批学士儒生和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往河西避难,给河西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这对于莫高窟的开凿和艺术发展起到了有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