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献的内容及价值

敦煌遗书中的科技文献十分丰富,包括医药、天文历法、算书、酿造、农业、水利、饲养、保健、工艺等,这些文献资料丰富了古代科学典籍,对于我国古代科技的研究十分有价值。

敦煌遗书中保存的医药典籍有70多种,包括医经诊法、医药医方、针灸药物等方面的典籍。

医经诊法有《针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伤寒杂病论》、《王叔和脉经》、《张仲景五脏论》、《明堂五脏论》等。

医术医方有《杂疗病药方》、《唐人选方》、《单药方》、《备急单验药方》等。

针灸药物典籍有《灸法图》、《新集备急灸经》、《灸经明堂》、《本草经集注》、《食疗本草》等。

此外,敦煌遗书中还保存一些古代养生方面的文献,一些佛教、道教典籍中也包含了部分与医学有关的内容。

敦煌医药文献中保存了很多未见于著录的古医籍和古医方。其中敦煌遗书中的还有100多古医方,多为中古时期医家通过验证的医方。

这些医方治疗疾病的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和美容等方面。投药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以及药酒方、灌汤法、磁疗方等。

这些医方长期在民间流行,虽多未为唐宋典籍所著录,却是百姓治疗常见病、流行病的最便捷、最有效、最实用的医方,因此,具有重要的资料和参考价值。

此外,还另有针灸残卷6卷,包括《新集备急灸经》和针灸图等。针灸残卷为写本,有小序说明编写目的。正文中画有正面人形穴位图的上半身,用引线表明穴名、部位、主治和灸法,共17个穴位。

敦煌遗书中保存的天文文献有《二十八宿次位经和三家星经》、《玄象诗》、《全天星图》和《紫微垣星图》等。

我国古代对星宿的观测和记录起源很早,战国时期已有甘德、石申和巫咸《三家星经》。可惜《三家星经》后来都失传了。令人欣喜的是,敦煌遗书中保存了《三家星经》,该件用红、黑、黄3种颜色分别记录了甘德、石申和巫咸三家观测记录的283组星官1464颗星,十分珍贵。

敦煌《全天星图》和《紫微垣星图》是用图像来描绘当时人所认识的星官。《全天星图》绘于唐代,是当时北半球所能看到的,且被古代天文学家著录过的全天星象。全图绘有1300多颗恒星,包括人类肉眼很难观察到的微弱星星。在每月星图之间,还附有文字,说明太阳在12次起点和终点的度数。是研究古代天文学史的珍贵资料。

敦煌遗书中保存的历法文献共有50多件,其时代最早为《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二年历日》,最晚者为《宋淳化四年癸巳岁具注历日》。

这些历日有的是来自中原王朝或外地的历日,如《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二年历日》和《唐大和八年甲寅岁具注历日》、《唐乾符四年丁酉岁具注历日》都是来自中原的历日,而《唐中和二年剑南西川成都府樊赏家印本历日》则是由成都流入敦煌的历日。其他都是敦煌地区自编的历日,这类历日是敦煌历法文献的主体部分。

这些丰富的敦煌历法文献为了解古代历日的具体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中古时期历日文献资料的不足。

敦煌遗书中保存的算书有《算书》、《立成算经》和《算经》等。

《算书》成书于北朝,是纸质算学典籍。《算经》的内容大多来自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孙子算经》。内容包括序文、识位法、九九表、大数记法、度量衡制、九九自相乘数以及总题为“均田法第一”的十道关于土地面积计算的应用题。

《立成算经》是唐以后天文学家推算各种数据所用算表的通称。《立成算经》的内容有识位法、度量衡制、金属比重、大数记法、九九歌和九九累加表。

在《立成算经》里,大数计法自10万以上皆以十进位。《立成算经》还保存了数码计数,即在九九歌和九九累加表的各步计算后又以数码另书于数字之下。

《立成算经》的这套数码是随着用算筹计算产生的,这些数码完全采用十进位置值制,是当时最简便的计算工具和最先进的计数制度,这套数码上承汉魏,下接宋代,对了解我国古代数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敦煌《算经》作为教学用书,在内容上注重少而精和学以致用的原则,选题精当,适用性强,能够解决日常工作、生产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许多计算问题。

在教法上多从实例引入,既形象直观,联系实际,又易懂易记,充分反映了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实际上,敦煌的科技文献,远不止这些,还有许多较为零散的材料。这些零散的材料同那些相对完整的文献材料一样,大多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旁注】

针灸 以针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针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运用手法,以调整营卫气血;灸法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点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

《伤寒杂病论》 我国医学著作之一。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该书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穴位 学名腧穴,也叫穴,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少的地方。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炙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

甘德 战国时楚国人,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甘德著有《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等。后人把他与石申各自写出的天文学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孙子算经》 即孙子算经,约成书于四、五世纪,现在传本的《孙子算经》共3卷。卷上叙述算筹记数的纵横相间制度和筹算乘除法则,卷中举例说明筹算分数算法和筹算开平方法。卷下第31题是后世“鸡兔同笼”题的始祖。

九九歌 九九歌就是现在使用的乘法口诀。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九九歌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当时的许多著作中,都有关于九九歌的记载。大约在5世纪至10世纪间,九九歌扩充到“一一如一”。13、14世纪,九九歌的顺序才定型下来。

【阅读链接】

在古代,历日颁行的区域向来是中原王朝行使管理权的重要象征。“安史之乱”以后,中原动荡不宁,在青藏高原的吐蕃乘虚而入,逐步占领了包括敦煌在内的西北广大地区。

自公元786年吐蕃管辖敦煌地区以后,敦煌地区开始行用自编历日。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仍保持了行用自编历日的传统。这些情况在敦煌遗书历法文献中得到了印证。这些文献,对于研究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历史及其成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