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且独特的敦煌文学

敦煌文献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文学资料,它们在思想内容上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反映了千余年间特别是唐五代宋初时期敦煌及其周边地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反映了国内其他地区乃至国外某些民族和地区生活的一些断面。

敦煌文学突出的特点是以俗为主,以朴见长,具备平实质朴的大众文学特色,其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通俗质俚的语言,活泼多样的大众化体式,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令其绚丽多姿且又独树一帜。

敦煌文学作品的数量很大,可归为六个大类:说唱类、曲辞类、诗赋类、小说类、散体文类和杂著类。

说唱类为唐宋时期说唱艺术的文学底本。我国讲唱文学源远流长,唐宋时期十分兴盛。可归入此类的文学作品有讲经文、变文、因缘、话本、词文、诗话和故事赋等。

这类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适合说唱,或重在讲说,或重于唱吟,或说唱并重,表现在书面上则是或以散文为主,或多用韵文,或散韵结合,有的还保留有所用唱调的痕迹。其语言通俗易懂,有些甚至纯用口语,适合普通民众视听。

讲经文是唐宋时期寺院中俗讲僧进行俗讲时使用的底本。佛教传入我国后,为了宣传教义、争取信众,采用了不少办法,其中面向世俗大众采用说唱的形式通俗讲解佛经经文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

俗讲的主要内容为佛教经文,同时大量增加故事性、世俗性成分,形式上注重通俗化,以达到吸引听众、增强宣传效果的目的,施行以后,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

敦煌讲经文的一般结构为:开篇多为“说押座”,“押”可通“压”,所谓押座,乃是一种开场前安定听众,使其专心听讲的方式,此段文字即称之为押座文。

接着唱出所讲佛经的题目,并对经名逐字逐句加以诠释。然后再讲诵出一段经文,又对其阐释解说,如此递相往复,将经文一段一段讲完。

解经时允许听众就疑难之处发问,法师据其诘问给以解答。俗讲结束时,一般有一段“解座文”,以敦劝和吸引听众下次继续前来听讲。

为适应听众大众水平,阐释经文非常注重内容的大众化、通俗化和趣味性,运用讲故事、寓言、比喻、对话等手法,把抽象的教义蕴含在故事情节或具体事物的描绘中,使其易解易明、亲切生动、引人入胜。

在表现形式上有说有唱,散韵结合,讲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说说唱唱,注重文辞的音乐美。有些唱词上还注有“平”、“断”、“侧”、“吟”、“韵”、“吟断”、“平侧”、“侧吟”等大约是表示声腔的说明性文字,可见讲经时应有多种咏唱调子,唱腔富于变化。

变文,又可称作“变”,为唐五代民间说唱伎艺“转变”的底本。转变,即说唱变文。

变文直接演述故事。其内容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佛教、道教和其他一些神话题材,另一类是历史和现实生活题材。前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极尽夸张渲染,作者的思想驰骋于虚无缥缈、瑰丽奇异的玄怪世界中。

后者以历史事实为框架和依托,广泛吸收有关民间传说,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渲染和再创造,从而形象地再现特定时期的历史风貌。

敦煌变文主要有:《舜子变一卷》、《八相成道变》、《降魔变》、《破魔变》、《目连变文》、《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等。

因缘,或称作缘起、缘,是一种演绎佛教因缘故事而又不解读经文的说唱艺术,即说因缘的底本。因缘在表现手法上亦是边讲边唱,散韵并行。

敦煌因缘作品主要有:《悉达太子修道因缘》、《难陀出家缘起》、《欢喜国王因缘》、《丑女缘起》、《目连缘起》、《佛图澄和尚因缘》等。

诗话也是唐宋时期一种说唱伎艺的底本。它仍为说唱结合、散韵相间,但以唱为主。敦煌诗话类作品有:《季布诗咏》、《孟姜女故事》、《苏武李陵执别词》等。数量不多,但题材各异,风格独特,文辞优美。

词文是唐代一种以通俗韵文叙事的说唱伎艺的底本。除个别的在篇首有简略的散说提示语,其余通篇皆为白话韵文,用以唱故事,而非说故事;唱词多为七言体,偶有五言或六言句,偶句必韵,韵律较宽。

敦煌词文作品主要有:《大汉三年季布骂阵词文一卷》、《董永词文》、《悉达太子修道因缘词》、《下女夫词》等。

故事赋又称作俗赋,为一种以通俗韵文形式演唱故事的赋体作。敦煌遗书中有故事赋5篇,为:《晏子赋一首》、《韩朋赋》、《燕子赋》甲乙本和《丑女赋》。

敦煌故事赋以口语叙事为主,行文畅顺,自由押韵,具有说唱的特点。同时作品情节曲折,跌宕起伏,并多以拟人、比喻等手法表达深刻的社会主题,具有寓言故事的某些特点。

曲辞类为配合音乐、合乐歌唱的一类作品,包括曲子词、俚曲小调、佛曲等。有的还可配合舞蹈演出,故又称之为乐舞文学。

这类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以声定文、由乐定辞,多为长短句形式,有一定的格式和调名。它们多为民间作品,基本上产生和兴起于唐五代时期。

敦煌曲子词,或称敦煌词,指的是敦煌遗书中保存的唐五代时期的燕乐曲词。燕乐是始于隋代而盛于盛唐的乐曲,主要是隋唐新声。燕乐都伴有曲词,这就是词。词与音乐密不可分,有时词与乐、舞同时表演。

佛曲本指唱经或赞叹歌咏佛经的声调,即所谓梵呗,其发声形成一定的曲调,如同歌曲。佛曲也就是专为佛赞而设的曲调,与之配合的歌词便是作为文学文体的佛曲曲词,其体式接近敦煌词。

敦煌佛曲,曲词译自梵语,用以唱经劝世。有的不再采用原有曲词,而借用燕乐或民歌曲调以唱经劝世。敦煌佛曲包括《悉昙颂》、《好住娘》、《散华乐》、《归去来》等。

俚曲小调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易于在民间流行。它一般按时序歌唱,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和思想。

俚曲小调语言通俗易懂,抒情率直真诚,情感质朴深切。在表现形式上以“套”出现,以时序组织篇章,虽篇幅一般较长,容量较大,但易于记诵传唱,乐于为民众接受。

敦煌俚曲小调不同于佛曲,其中有的是唱诵佛教内容的,有的则是歌咏世俗生活的。

诗赋类是以诗和文赋为体创作出来的一类作品,包括骚体、古体、近体、歌行体诗和文赋。文赋不同于主要用于讲故事的俗赋,而是重在述志、抒情、状物。此类作品历史久远,数量巨大,内容丰富。

敦煌文书中保存的诗歌作品很多,有诗歌写本约400卷,诗歌超过3000首。诗作范围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

敦煌词有60余调,基本上是民间词。敦煌词具有作者面广、取材多样等特点。它保存了词的早期形态,其字数、句式、韵律上显得较为自由灵活。

敦煌词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了社会中下层人物的心声和愿望,其思想感情真挚,抒情表意直率坦诚,风格质朴,语言淳朴自然,活泼生动。

敦煌文学中的小说类是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以及唐人传奇小说相类似的作品,包括佛教感应记、灵验记、人冥记、非感应故事小说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篇幅较短小,以散文叙述为主,大量使用民间口语,通俗易懂。

敦煌散体文类作品,或称敦煌文,是指具有文学色彩的散见于敦煌遗书中的表、疏、状、启、帖、碑、铭、传、论、录等等。

这些作品中不乏抒情、状物、论理、表意之作,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富有文采,生动地反映了敦煌及西北地区的社会生活图景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

杂著类指除了上面所说的5类之外的一类,包括书仪、寺庙杂著、偈、赞、歌诀等。

书仪即书牍文范,主要用来为书信类等实用性文书的写作提供一套文体规范和用语模式。敦煌书仪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史料,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岁时文化和浓郁的民情习俗,体现了唐五代士庶阶层的行为、思想意识和道德风尚。

书仪语言结构基本上采用骈体,注重文章的辞藻华丽和音乐和谐,一些作品在抒情状物方面可以说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水乳交融的境界。

偈是梵语“偈陀”的简称,本为佛经以及礼佛仪式中的唱颂词,有时也译作偈颂。大多偈文出现在经中或经后,单独成篇者甚少,且语言散化、抽象,又不押韵。而敦煌偈文则多数独立成篇,语言形象、押韵,文学色彩浓郁。

敦煌遗书中的偈颂约有80多件写本,它们反映了佛家生活的诸多方面,或诵咏佛祖、净土,或赞扬功德修行,或唱颂出家修道和佛事活动。

“赞”是以颂扬人物为主的一种文体,在我国源远流长,秦汉之后历代有之。敦煌赞体是由赞佛兴起的,是佛教传入后随着高僧译经的盛行和礼佛的普遍化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起初赞只限于礼佛范围,后来佛门佛子也自撰了不少赞文。赞的内容也不完全限于佛门,出现了孝道赞、父母恩重赞、景物赞、景教赞等,不过大量的仍是佛赞。

敦煌赞文内容丰富,或赞佛祖,赞净土和佛典,赞佛门三宝,或赞佛子出家修行,赞佛教道场,赞佛教名胜等。

佛事应用文应用于具体的佛事活动中,数量繁多,宗教实用性很强。从内容上看主要有发愿文、还愿文、祈愿文、启请文、礼佛文、礼忏文、礼赞文、戒忏文等等。

这些应用文既有散体,也有韵体,大多语言洗练,文笔庄重,带有神秘色彩,并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方式和表现手法,论说表意酣畅淋漓,十分到位。

【旁注】

讲唱文学 用散文的说白讲述故事,韵文的唱词歌唱,讲唱结合,互为补充的一种文艺形式。讲唱文学的形式上有3类:一类是单纯的文,只唱不说,如竹板书和快书;一类完全用散文,只说不唱,如评书;一类是韵文和散文相间使用,有说有唱,如大鼓词、牌子曲。

韵文 是讲究格律的,甚至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子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或文章。韵文与散文相对。韵文包括诗、赋、词、曲和有韵的颂、赞、箴、铭、哀、诔等。

散文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狭义的的散文,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的文体自由,少有束缚及限制,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进行表达。

王昭君 名嫱,字昭君,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的宫女。西汉南郡秭归,即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王昭君最出名的事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赋 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赋在表现手法上铺张直陈,描绘细腻,文采华丽。它多以设辞问答的形式展开。在句式上,韵散相间,排比对偶。赋不拘字数,以四言、六言为主,并且多夹杂散文句式。

骚体 我国古典文学体裁的一种,起于战国时楚国,以大诗人屈原所作《离骚》为代表,并因此而得名。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其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传奇小说 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一种,产生和流行于唐代,又称唐传奇。传奇小说是一种传录奇闻的文体,实际上是已具规模的小说。唐代传奇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精彩,故事动人,文辞华丽,有些作品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

押韵 又叫压韵,是指在诗词歌赋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这是诗歌同其他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之一。

【阅读链接】

敦煌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变文在敦煌文学作品中受学术界关注最多,整理本也最多。在敦煌文学中,变文和讲经文类似,但二者的区别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变文的题材更加广泛,不仅讲唱佛经故事,也说唱伍子胥、王昭君等传统民间故事、当代英雄人物。二是变文更加注重故事性和文学性,即使讲唱佛教题材的变文,也摆脱了讲经文中所包括的佛经的部分,加重了对场景的渲染、人物的“对白”、“吟唱”部分。三个是讲唱变文时除说唱外,有时还配合展示图像。这种既有道白,又有吟唱,并附以随时展示图像的表演方式,与后来说唱曲艺中的“拉洋片”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