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盛世时期的敦煌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300余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统一王朝的建立,为敦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隋文帝杨坚收复河西时,相继平息了突厥、吐谷浑的侵扰,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同时改北周以来的鸣沙县为敦煌县。

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后,将大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充边,这给敦煌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习俗。这样,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显的特色。

隋炀帝杨广时期,隋炀帝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敦煌一带了解“丝绸之路”以及中西通商和贸易情况。609年,隋炀帝亲自出巡张掖,在张掖召见各地使者,《隋书·裴矩传》载,使者们佩兰玉,被锦罽,焚香奏,尽情歌舞,当地百姓也都盛装观看,人群长达数十里。隋炀帝还在张掖举行了盛大的商品交易会,交易会人来人往,人们接踵摩肩,充分显示了隋王朝的强盛和河西走廊及敦煌地区的繁荣。

隋末唐初,一度衰弱的突厥又强大了起来,多次侵扰河西。629年,唐朝廷派李勋、李靖等率军出击突厥,经过几个战役,于翌年取得决定性胜利,擒获了东突厥的颉利可汗,此后,免除了东突厥对河西和唐朝北部地区的干扰。

635年,唐太宗李世民又派大将李靖、李道宗等,分兵出击吐谷浑,从而又解除了吐谷浑对河西的威胁,后来,又将安西都护府从高昌迁至龟兹,下辖龟兹、于阗、焉耆、疏勒4个镇,称为“安西四镇”。

安西四镇的设立对于维护丝绸之路的通畅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还起着屏蔽敦煌与整个河西安全的重要作用。

唐王朝出于政局的需要,在唐前期的100多年中,政府一直对敦煌的治理和经营十分重视,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重要措施。这些重要措施的实行,使唐王朝在敦煌与河西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巩固,经济也走向繁荣,到了唐开元、天宝年间达到了鼎盛时期。

政局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为中西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唐代前期敦煌发展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商贸都会之一。

在敦煌市场上,既有不少内地客商,也有许多来自东罗马帝国、阿拉伯、波斯、中亚及印度半岛诸国的商人。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汉文典籍等,随着一队队骆驼通过敦煌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方,而西方的珍禽异兽、珠宝香料、玻璃器皿、金银货币以及宗教、文化艺术等,也经由敦煌纷纷传入内地。

唐代诗人张籍在一首《凉州词》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当年运载丝绸等货物的骆驼商队不畏艰险,日夜兼程,在驼铃声中经过敦煌前行的情景。这首《凉州词》写道: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唐代前期,敦煌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发展很快,敦煌汇聚了东西方各种不同体系的文化,各种思想、宗教流派在河西融合发展起来,呈现出竞相发展的盛况。

就宗教情况来说,当时除传统的佛教、道教香火旺盛外,外来的摩尼教、景教等,同样拥有众多的信众。敦煌的学校教育,既有官办的州学、县学、医学等,又有寺院举办的寺学和私人办的私塾,兴盛一时。

与隋唐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相同,隋唐时期敦煌的佛教艺术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隋王朝建立后,崇信佛教的隋文帝曾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诏命远至敦煌。在最高执政者的大力提倡和扶持下,隋代佛教发展迅速,敦煌再次出现了开窟造像的高潮。

隋代虽存在只有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开窟竟有90多个,而且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唐代前期是敦煌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在历代帝王和世家大族的倡导下,敦煌佛教盛极一时,佛教信仰在隋代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广泛地深入到民间。

此外,隋唐时期敦煌佛寺的兴建十分活跃,著名的大云寺、灵图寺、灵修寺、开元寺、龙兴寺、报恩寺都是在这一时期兴建的。

唐代佛教洞窟形制以殿堂窟为主,巨型佛像出现,如武则天时的695年修造的第96窟的“北大像”,高达33米;唐玄宗时的721年修造的第130窟“南大像”,高26米。

塑像技艺进一步提高,所有塑像都采用圆塑形式,以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或再加上二力士的七身一铺或九身一铺的群像为主要形式。

造像写实风格突出,产生了一大批秀丽典雅的塑像,如328窟的胁侍菩萨,头部向右略微倾斜,面带微笑,全身重心落在一只脚上。整个身躯弯曲有致,妩媚动人。

壁画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其内容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经变画成为主流,书画“六法”之一的“骨法用笔”中的线描成为经变画的主要技术手法。

随着唐前期中外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东来弘道和西行求法途径敦煌的僧人增多,敦煌的佛教继续受到印度等地佛教的影响。

敦煌佛教正是在唐前期社会经济空前发展,政治力量空前强大,又不断受到内地和印度影响的条件下,达到了鼎盛时期。

【旁注】

吐谷浑 我国古代鲜卑慕容一支,原为人名,4世纪初,慕容廆继为单于,与慕容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以此为据点,侵逼氐羌,成为强部。吐谷浑孙子时,由人名转为姓氏和族名。后被唐王朝征服。五代时期开始归辽国治下。后世与各民族融合。

隋文帝(541年~604年)杨坚,隋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成功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局面,开创了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了文化经济,使得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盛世之国。在西方人眼中,杨坚是最伟大的中国皇帝之一,被尊为“圣人可汗”。

唐太宗(约598年~649年)李世民,唐王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心纳谏,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100多年的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张籍(约767年~约830年)字文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晚唐著名诗人。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张籍擅长写乐府诗,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江南曲》等。

私塾 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私办学校,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武则天(624年~705年)武曌,我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曾是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驾崩后,武则天在感业寺落发为尼,高宗登位后诏入后宫,册为皇后,尊号为天后,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705年正月,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

线描 素描的一种,即用单色线对物体进行勾画,又称为“白描”。线描不仅可以勾画静态的轮廓,还可以表现动态的韵律。我国历代画家对线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高超的创造,他们用千姿百态的线,抒发情感,描绘自然,使“线”在艺术作品中有独特的魅力。

【阅读链接】

敦煌的繁荣兴盛,是与中西交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隋代以前,中西交通的路线只有南北两道。隋代时又增加了一道,即北道,也叫新北道,中道就是汉代的北道,还有南道,共3条。这3条通往西方的路都发自敦煌,所以说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这就十分清楚地说明了敦煌在中西交通中的重要地位和枢纽作用。

隋唐王朝打通了“丝绸之路”后,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和西亚乃至欧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