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其重视对马匹的驯养

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马匹不仅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役畜,更重要的是古代军事和交通的必需物资。

所以古人在长期饲养家畜的实践中,认识到在一切家畜中,以马最为娇贵,必须特别加以细心饲养,才能培育出良好的马匹来。

我国历代从民间到国家都极为重视发展养马业,并且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养马方法,诸如科学饲养、合理调教以及积极进行品种改良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方法,极大地丰富我我国古代的养马文明。

先秦时期,商代就将马列为“六畜”之首,认识到养马的重要性,必须关注马的习性,注意马的冷暖,适度马的劳逸,慎对马的饥渴,在饲养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吴起,从战争的需要出发,对我国殷周以来的养马经验,作了非常好的总结,对马的厩舍环境、食草来源、饥饱控制、温度观测、毛鬣剃剔等,可谓体念入微。

先秦时期的人们还知道在饲养马匹方面进行饲料的合理搭配。古代以粟和菽豆作为主要精饲料,统称为“秣”。

粟是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饲料,豆是蛋白质饲料。使用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饲料、粗料和精料合理搭配,说明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比较科学的饲养技术。

此后,人们对马匹进一步进行观察,掌握它的生活习性,在饲养方面还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如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说的“饮食之节,食有三刍,饮有三时”,意思是说饲料不可太单纯,饲饮要有定时,旨在强调精粗不等的三种喂牲口的饲料。这个养马原则为后世所师法。

清代张宗法撰写的综合性农学巨著《三农纪》中说:

凡草宜择新草,细锉筛簸石土。

意思是说,饲马的草料要新鲜,不可用发霉腐败的草,而且要铡碎簸净石土,因为马的消化器官最容易犯病,吃了发霉不洁的草,很容易发生疝痛而致马于死命。这些饲养经验,直到现在仍在被运用。

我国古人对马匹的调教也很有讲究。马匹的调教是饲养马的一项重要技术,我国古代马匹调教技术是十分精湛的。

古代传说少昊制牛车,奚仲制马车,并制造鞍的勒靷,驾6匹马拉的车子。这说明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已经通过调教,用牛和马来驾车了。

从殷墟的发掘情况来看,更证实了殷代已用4马或6马拖车,而且还有辔饰头络,和今天的络制大同小异。

《诗经·大雅·绵》记载: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古公亶父是周王,周文王的祖父,可见殷末已有骑术。战国以前,在战术中重车战,战车在战胜敌人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到了春秋以后开始重视骑兵,因而骑术更加重要。骑兵在历代都有所发展。

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部下有很多蒙古骑兵,为了要求能在马上射箭准确,很注意对蒙古马的调教。后来蒙古马在速步时步法所以能这样平稳,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对马的特殊训练调教的结果,是有长期的历史传统的。

蹄铁是马匹管理上不可缺少的东西,由“无铁即无蹄,无蹄即无马”这句谚语,就足以说明蹄铁的重要。制造蹄铁和装蹄、削蹄是一门专门技术,它可以提高马匹的效能。

蹄铁在我国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从我国古代人民发明了蹄铁术之后,各地竞相模仿。欧洲的蹄铁术,是受到我国蹄铁术的影响加以改良而成的。

古人对马种的培育与改良,已经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经验。汉武帝为了抵御匈奴,曾致力于养马业的发展。为了改良马种,他曾派遣使臣到西域大宛,引入古代有名的汗血马2000匹,进行大规模的繁殖和杂交改良工作。

汉代以来,在改良马品种的基础上,还不断从西域输入大批的优良马种。唐代在马匹改良上也曾经作过极大的努力。

据《唐会要》记载:唐高祖李渊时,康居国即今新疆北境和中亚地方进贡马4000匹,属大宛种,体躯很大。

唐太宗李世民时,居住在瀚海以北的“骨利干”族人派遣使者来我国,带来良马100匹,其中有10匹特别好,唐太宗极其珍爱,给每匹马都取了名字,号称“十骥”。

唐太宗曾用军事力量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伴随通商,引进了外国一些先进科学技术,良马也传进来了。“昭陵六骏”中的名马之一“什伐赤”,就是引进的十分名贵的优良马种。

汉唐以来,先后从西域输入的,有大宛、乌孙、波斯、突厥等地的良马。这些良种马的引入,对于内地马匹的改良,起了极大的作用。

汉唐以来所产生的改良驹,体质健壮,外形优美。这些名驹良骥的雄姿,到现在还可以从汉唐遗留下的陶俑马、浮雕、壁画和石刻中见到。

唐代除养有大量官马以外,还通过同边疆各少数民族茶马互市和收纳贡马等途径,获得大量战马。因此,史称“秦汉以来,唐马最盛”。

汉唐有意识地引入外地种马杂交本地种马,无论是技术成就和数量规模之大,在当时世界上都是少有的。利用异种间的杂交方法来创造新畜种駃騠、骡等,也是我国古代家畜育种科学的重大成就。

[旁注]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战国时期卫国人。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通晓兵家、法家、儒家诸家思想。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起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少昊(公元前2598年~公元前2525年),相传少昊是黄帝之子,是远古时羲和部落的后裔,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同时也是东夷族的首领。我国五帝之之首,中华民族的共祖之一。据说少昊曾经制作牛车,体现了上古时期中华民族的聪慧。

奚仲 任姓,薛国始祖。据传为黄帝后,夏禹臣,为马车的创建者,其贡献不亚于“四大发明”。奚仲是古薛国地面上出现最早的,也是最大的发明家、政治家,过世后被百姓奉为“车神”,其造车之地,在今山东薛城境内的奚公山下。其父亲番禺、儿子吉光都是交通工具发明家。

古公亶父 姓姬,名亶,豳人,就是现在的陕西省旬邑县。我国上古周族领袖。是周文王的祖父。他是周朝先公,是西伯君主,其后裔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在周人发展史上,古公亶父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字叔德。唐朝开国皇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唐高宗时加谥“神尧大圣皇帝”,唐玄宗时加谥“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奠定了彪炳千秋的290余年的盛唐霸业,并因之得到了后人的褒扬。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陇西成纪人。唐朝第二位皇帝,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周边各民族尊称“天可汗”。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书法家和诗人。开创了我国历史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昭陵六骏 是指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6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6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6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阅读链接]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爱马,他的坐骑陪伴他度过了整个战斗生涯。为了养好马,唐太宗特意起用了有胡人血统的两位养马专家,并给予这两位专家很高的礼遇。

有一次,唐太宗举行国宴,招待西域各族酋长和外国使节,也让两位养马专家参加。

有一位叫马周的大臣认为他们只会养马,并无其他长处,不配参加这种高贵的国宴,说唐太宗把他们抬得太高了。

唐太宗则认为,大唐基业的创立也有养马专家的贡献,他们理应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