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了丰富的渔业文献
我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渔业经济问题有过许多论述,编辑著作了丰富的渔业文献。反映了当时的渔业状况,指导了当时及后世的渔业生产,在我国古代渔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古代渔业文献中,比较著名的有《陶朱公养鱼经》、《闽中海错疏》、《种鱼经》、《渔书》、《官井洋讨鱼秘诀》、《然犀志》、《记海错》、《海错百一录》。这些文献,都是研究我国渔业发展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渔业文献。早在《诗经》、《尔雅》等古籍中,就有有关渔具、渔法和水产经济动植物的记载。
汉代以来,随着养鱼业和捕鱼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方面文献日益增多,多散见于笔记、农书和方志之中。在水产品利用方面,也从食用发展到药用,这在历代著作中均有所反映。至明清两代,渔业文献趋向系统性,产生了很多专门著作。
主要有:《陶朱公养鱼经》、《闽中海错疏》、《种鱼经》、《渔书》、《官井洋讨鱼秘诀》、《然犀志》、《记海错》、《海错百一录》等。
《陶朱公养鱼经》原书已秩,后是从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辑出的。学术界一般认为该书是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所著。范蠡晚年居陶,称“朱公”,后人遂称之为“陶朱公”,故本书又名《陶朱公养鱼经》、《陶朱公养鱼法》、《陶朱公养鱼方》等。
《陶朱公养鱼经》现存400余字,总结了我国早期的养鲤经验,以问对形式记载了鱼池构造、亲鱼规格、雌雄鱼搭配比例、适宜放养的时间,以及密养、轮捕、留种增殖等养鲤方法,与后世方法多相类似,是我国养鱼史上值得重视的珍贵文献。
《陶朱公养鱼经》记述了鲟鱼、鲈鱼、鳓鱼、鲳鱼等19种鱼类。还指出了河豚的毒性、鉴别和解毒之法,认为河豚:
有大毒能杀人……中其毒者,水调槐花末或龙脑水,或至宝丹,或橄榄子,皆可解也。
可见,当时人们不但已了解河豚的毒性,而且在鉴别与解毒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闽中海错疏》是明代屠本畯写的记述我国福建沿海各种水产动物形态、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和分布的著作。这书是他任福建盐运司同知时写的,成于1596年。
该书是现存最早的水产生物区学志。在海产动物,贝类动物,淡水养殖业,鱼类,医药学、农学,动物学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就。
在海产动物方面,《闽中海错疏》有许多新发现。鳁是一种名贵的金色小沙丁鱼,明以前不见于记载,此书却对它作了描述。
福建地处浙粤之间,有些海产动物是相似的,所以屠本畯对福建海产动物的描述,多用浙东沿海所产的加以比较,因此,《闽中海错疏》可视为中国早期的海产动物志或海产动物专著。
屠本畯通过对海产动物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海洋动物形态生态知识。例如,他形象地描述方头鱼头略呈方形;虎鲨头目凹而身有虎纹的形态特点;对真鲷、橄榄蚶、结蚶等海产动物形态的描述也很具体。根据所描述的特点可以鉴定到种。与福建地区现生种类基本相符。
在贝类动物方面,屠本畯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泥螺在7至9月间产卵,秋后所采是产过卵的个体,所以肉硬且味不及春。当年孵出的螺个体小,肉眼不易看见,第二年春季长到谷粒大小,至五六月开始繁殖。
从屠本畯对泥螺自然繁殖的描述来看,反映出他对泥螺的生态习性已有消晰的认识。他还观察到棱鲻在深冬时卵巢和精巢充满腹腔,以及性腺成熟和产卵。到春天鱼排精产卵后,即体瘦而无味。这种对鱼生殖期的认识,在养细业上有参考价值。
书中对某些海产动物的内部器官也有叙述。如指出鱆鱼腹内有黄褐色质,也就是肝脏,有卵黄。以上都说明在l6世纪时,我国人对海洋动物的观察和认识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在淡水养殖业方面,明代淡水养殖业已相当发达,在《闽中海错疏》中也包含一些有关的资料。如记载肉食性的乌鱼时指出,在池塘放养鱼之前必须清除池塘中的乌鱼。
书中还介绍了福建地区饲养草鱼和鲢鱼的方法:农历二月从鱼苗养起,先到小池,到一尺左右再移到大池,用青草喂养,九月起水。
随着鱼的成长而更换鱼池,当年可从鱼苗养成商品鱼。草、鲢混养时,鳢鱼必须清除的经验,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也反映了明代池塘养鱼的进步。
《闽中海错疏》将性状相近的鱼类放在一起,例如,把真鲷、黄鲷、方头鱼、黑鲷、鲂、泽蛙、黑眶蟾蜍、中国雨蛙、棘胸蛙、黑斑蛙等连续排列等。以上分别相当于现代动物分类上的鱼类、两栖类。
《闽中海错疏》又把大类中性状更接近的水生动物排列在一起。例如,在鱼类中,把尖头银鱼、白肌银鱼、短尾新银鱼排列在一起,现在知道它们属于银鱼科;在两栖类中,把石鳞、青魻、沼蛙、水鸡等排列在一起,现在知道它们都属于蛙科。
《闽中海错疏》把海产动物分成不同的大类,在大类中再分小类,这种排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动物的自然类群,反映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由此可见这位l6世纪的我国生物学家,已向自然分类方向迈出了一步。
这些不同的大类和小类,相当于现代生物学中的科属各阶元,其中包合着科和属甚至种的概念。而同时代的欧洲博物学家,对动物名的记述是按拉丁字母顺序排列,或按药用的性质和用途来分类的。还看不到自然分类的端倪。显然,《闽中海错疏》中采用的动物分类法,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在医药学、农学方面,在明以前,中国的动物学知识主要散见于医药学、农学著作中,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系统的科学。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屠本畯能写出一部含有自然分类概念的海产动物志或海产专著,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是最早的,它在生物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在动物学方面,屠本畯为订正前人的错误而作的。例如,《闽中海错疏》中指出鲤鱼和黄鱼是两种不同的鱼类,将它们视为一种鱼类是错误的。又说青瘠鱼不是青鲫鱼。这些纠谬正误的工作,为研究我国海洋动物和开发海洋资源,提供了可贵的科学史料。
此外,《闽中海错疏》还记有软体动物的贝类,节肢动物的虾类,以及少数龟、鳖等,还有福建常见的外省海产燕窝、海粉等。应该指出的是,书中有些记载是前人不曾提到的。如“海胆”一名,过去曾被认为来自日本,其实日本是引自此书。
《种鱼经》又名《养鱼经》、《鱼经》,作者是明代南京吴县人黄省曾。书成于1618年之前,是现存最早的淡水养鱼专著。
将此书收入的,有《居家必备》、《明世学山》、《百陵学山》、《夷门广版》、《小史集雅》、《文房奇书》、《广百川学海》、《丛书集成》等。
《种鱼经》分为三篇,第一篇述鱼种,第二篇述养鱼方法,第三篇内容较少,主要记载海洋鱼类的性质及异名。重点内容在第一篇和第二篇。
在第一篇鱼种部分,记载了天然鱼苗的捕捞及养殖方法,青鱼、草鱼鱼秧的食性,鲢鱼鱼种养殖中要注意的事项。其中所见明代松江府海边的鲻鱼养殖,是我国鲻鱼养殖的最早记载。
在第二篇鱼方法部分,对于鱼池建造,主张二池并养。其好处有可以蓄水,可以去大存小,免除鱼类受病泛塘等。池水不宜太深,深则缺氧,水温低不利鱼类生长;但池塘正北要挖深,以利鱼受光避寒。
池塘环境要适应鱼类生长需要,指出池中建人造洲岛,有利鱼类洄游,促进快长。环池周围种植芭蕉、树木、芙蓉等植物,也有好处。
对于鱼病防除,科学地指出鱼类聚集的不可过多,否则鱼会发病;池中流入碱水石灰也会使鱼得病泛塘。强调饵料投喂要定时、定点,要根据鱼类生长阶段及食性投喂。还指出不可捞水草喂鱼,以防夹带鱼敌入池。
《渔书》是一本记述水产动植物和渔具渔法的书,北京图书馆藏有明代残刻本第二卷至第十三卷。
第二卷至第十卷列记水产动植物,每卷一类,分别标神品、巨品、珍品、杂品、甲品、柔品、畜品、蔬品、海兽,内容杂引自古代文献。
第十一卷是讲渔具、镰类、杂具、渔舟渔筏等子目,从中可看出明代海洋捕鱼技术水平。第十二卷标附记载,卷十三标附记异。
《官井洋讨鱼秘诀》是一本记述福建官井洋捕大黄鱼经验的书,发现于福建宁德县。官井洋为海名。可能是老渔民口述经验,他人记录而成。
书中专讲官井洋内的暗礁位置以及鱼群早晚随着潮汐进退的动向。正文第一部分,讲述官井洋18个暗礁的位置、外形、体积和周围环境等。
第二部分讲述官井洋里找鱼群的方法,分别叙述在早、汐、中潮时分鱼群动向。最后一部分讲述捕鱼中应注意事项。内容极为详细,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鱼书。
《然犀志》由清代李调元所著。他曾任广东学政,此书即是他任此职期间写的,成于1779年。记述了广东沿海淡水鱼类、贝类、虾、蟹、海兽、龟、鳖等,共90余种。《丛书集成》收有该书。
《记海错》记述的是山东沿海水产动植物。作者是清代郝懿行,他考察山东沿海鱼类资源之后,写成于1807年,刊行于1879年。
由于作者是训诂学家,所以书中引用了许多古籍进行考证:本书收入作者的《郝氏遗书》中,另外在《农学丛书》中也可找到。
“海错”一词原指众多的海产品。该书记述了山东半岛常见经济鱼类、无脊椎动物以及海藻等49种,一一注明其体形特征,并考辨其异名别称。这部《记海错》是古代山东唯一一部专门辨识海洋生物的专著,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海错百一录》作者是清代郭柏苍,是一本比较全面的福建水产生物区系志。写成于1886年,现存有成书当年的刻本。书分为五卷,卷一记渔,卷二记鱼;卷三记介、记壳石;卷四记虫、记盐、记海菜;卷五附记海鸟、海兽、海草。
记渔记述渔具渔法;记鱼主要记述福建沿海经济鱼类,也包括某些淡水种类;记介、记壳石主要记述蟹类,也包括琅瑞、盆等;记虫、记盐、记海菜主要记述福建海产贝类;记海鸟、海兽、海草主要记述海淡水虾类,也包括海参、沙蚕等无脊椎动物,还记述各种海藻。
本书中所录大抵皆是言之有据,能经得起考证的。当然,有些解释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书中所述奇闻颇多,亦颇有趣。如对“占风草”的记载,说此草可预报台风,在天气象预报的古代,亦不失为一则具有科学价值的资料。
除了上述渔业专著外,宋代傅脆著有《蟹谱》,上篇辑录蟹的故事,下篇系自记,明代杨慎著有《异图赞》,收录鱼的资料。两书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旁注]
笔记 我国古代记录史学的一种文体。意谓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有随笔、笔谈、杂识、日记、札记等异名。笔记形式随便,又无确定格式,诸如见闻杂录、考订辨证之类,皆可归入。
方志 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制两类。总志如《大清一统志》。以省为单位的方志称“通志”,如《山西通志》。元以后著名的乡镇、寺观、山川也多有志,方志分门别类,取材宏富,是研究历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屠本畯 字田叔,又字豳叟,号汉陂,晚年自称憨先生、乖龙丈人等。浙江鄞县人,就是现在的宁波。他通过调查研究,著有《闽中海错疏》、《海味索引》、《闽中荔枝谱》、《野菜笺》、《离骚草木疏补》等书。内容涉及植物、动物、园艺等广阔领域。
黄省曾(1490年~1540年),字勉之,号五岳山人。吴县人,就是现在江苏苏州。明代学者。其一生著述颇丰,内容涉及经学、史学、地理、农学等多方面。农学著作中有《种鱼经》,又称《养鱼经》、《鱼经》。此外,他还是一个较有成就的书法艺术家。
泛塘 指当养殖水体中溶氧量低于其最底限时,就会引起鱼类大规模窒息死亡的现象。泛塘原因错综复杂,需要综合分析。预防泛塘的发生,是池塘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官井洋 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宁德市境内,台湾海峡西岸,有出海口与海峡相连。官井洋海域东西长约11千米,南北宽约9千米。面积约100平方千米。水深多超过20米,最深处达77米,底质为泥沙、石,水温适宜、盐度略低于大洋。官井洋的大黄鱼久负盛名。
郝懿行(1757年~1825年),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为清代著名学者,经学家、训诂学家。长于名物训诂及考据之学,于《尔雅》研究尤深。所著有《尔雅义疏》、《山海经笺疏》、《易说》、《书说》、《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等书。
郭柏苍(1815年~1890年),又名弥苞,字蒹秋、青郎,侯官县人,就是现在的福建福州。清藏书家、水利学家。家资富有,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他对天文、地理、河运,特别是福建的山川、风土、物产、人文、史迹等都有研究。曾深入沿海各地搜集海产资源资料,考证编著《海错百一录》。
[阅读链接]
蠡湖,原名五蠡湖,是太湖之内湖。蠡湖湖水澄碧如镜,一派明媚秀丽的江南水乡典型风光。蠡湖之名,是无锡人根据范蠡和西施的传说而改名。
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助越灭吴后,功成身退,偕西施曾在此逗留。无锡人便借这个传说,把五里湖改称为蠡湖。
相传范蠡曾在蠡湖泛舟养鱼,他总结我国早期的养鲤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在蠡湖畔渔庄撰写了我国渔业史上第一部人工养鱼的专著《养鱼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