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畜牧业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大量内迁,使中原地区的畜牧业有里很大发展。在广阔的内地,牧场马、牛、羊不计其数,畜牧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
这一时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对家畜、家禽的选种,繁育饲养方法、管理细则,疫病防治,畜产品加工,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对后世的畜牧生产有很大影响。
汉代末年至隋初的300多年间,许多游牧民族移居黄河中下游,使北方的畜牧生产有进一步发展。
三国时期,匈奴已进入华北,曹魏模仿汉代的五属国,将进入山西的匈奴分为五部进行管理。十六国时期,“五胡”大举进入内地建立起自己的政权。
“淝水之战”后,鲜卑拓跋氏崛起于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一带,439年统一北方,其后孝文帝迁都洛阳,更多的鲜卑人来到中原腹地,这是汉唐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游牧民族内徙。一批又一批的内迁民族带来了一批又一批牲畜。
此外,北魏150年间不断地征讨北方草原上的匈奴、高车、柔然诸部,获得的牲畜也极为可观。据《魏书》的本纪及高车、西域等传,获取百万头匹以上的行动就有6次。如391年破匈奴刘卫辰部时,得“名马三十余万匹,牛羊四百余万头”。
北魏曾将水草丰盛的河西地区辟为牧地,后来又在洛阳附近置河阳牧场。每年从河西经并州,把牲畜徙牧至河阳牧场。
北魏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在历次战争中又有数以千万计的俘获,故其畜牧业已超过汉唐两代,北方农业区的畜牧成分也于此时臻于极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畜牧业的发展亦达于顶峰。《魏书·尔朱荣传》言尔朱荣在秀容的牛羊驼马以色别为群,以山谷统计数量。由此反映的是民间马匹之多。
牛在普通百姓中可能比马更普遍,以至于朝廷经常下令作为赋役征发。这显然是在耕牛比较普遍的基础上制定的政策。
羊的饲养量也在增长,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养羊》篇谈种植喂牲口的饲草青茭时,常常以羊1000只的需求量为例,来讲述如何种植,这个数字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西晋畜牧业也有发展。为了发展农耕,西晋朝廷大办养牛场。据《晋书·食货志》记载,官办牛场养的种牛就有45000多头,有的地方官吏也动员农民聚钱买牛,鼓励养母牛、母马,还有猪、鸡等。畜牧生产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
东晋前后,十六国中有的国家以及从北魏开始的北朝五国,其君主是匈奴族、鲜卑族、氐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他们都重视畜牧业,畜牧生产在这些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十六国和北朝史书中,有食用乳和乳制品的记载。北魏和北齐的太仆寺内设有驼牛署和牛羊署,北魏在西北养马200多万匹,骆驼约百万头,牛羊更是无数。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畜牧方面的最大成就,便是《齐民要术》的诞生。《齐民要术》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我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系统地总结了我国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此书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
《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是今山东益都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
贾思勰在成年以后,开始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太守等官职,高阳郡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淄。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
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
贾思勰中年以后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
他将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在《齐民要术》中,贾思勰用六篇文章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养鸡、养鹅鸭、养鱼,详细记述了家畜饲养的经验,特别是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对家畜的鉴别品种、饲养管理、繁殖仔畜到家畜疾病防治,均有记录。
《齐民要术》对家畜的鉴别,书中从眼睛、嘴部、眼骨、耳朵、鼻子、脊背、腹部、前腿、膝盖、骨形等方面制定了标准。对于家畜的饲养,书中提到了家畜的居住环境、备粮越冬、幼仔饲养、群养与分养、防止野兽侵害等内容。
《齐民要术》指出,养羊必须贮存干草,经常检查有病无病,用隔离和淘汰病弱畜只的办法,改进畜群素质,并提出一些简便可行的治疗方法。
对于繁殖仔畜,书中介绍了选取良种、家畜的雌雄比例、繁育数量、动物杂交、无性繁殖等内容,对于优化物种、提高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我国的生物学发展和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家畜疾病防治方面,《齐民要术》还搜集记载了48例兽医处方,涉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方面,提出了对病畜要及早发现、预防隔离、注意卫生、积极治疗等主张。
《齐民要术》中有的兽医处方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例如书中介绍的直肠掏结术和疥癣病的治疗方法,在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兽医领域。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畜牧科学的宝贵遗产。
[旁注]
淝水之战 是前秦和东晋之间决定性战役,发生于383年。经过淝水之战,东晋王朝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
孝文帝(467年~499年),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鲜卑族人。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4岁,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尔朱荣(493年~530年),字天宝,契胡族。北魏末年将领、权臣。尔朱荣本以养马为业,经营有方,族中有良马无数,他手下将士多是牧马人出身,马上功夫十分娴熟。
直肠掏结术 治疗马骡结症的方法。马骡结症又叫肠便秘或肠阻塞,是马骡肠管内粪便停滞而引起的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疾病。发病急,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死亡率较高。直肠掏结术对治疗马骡结症效果较好,治愈率较高。
疥癣病 又称螨病、生癞、石灰脚、干爪病等,是由于疥癣螨虫的寄生引起的皮炎,疥癣病多发于人和动物。疥癣病在牛、羊等身上多有发生。比如病牛不断在物体上蹭皮肤,导致皮肤增加鳞屑、脱毛、变得又厚又硬。如果不及时治疗,一年内会遍及全身,病牛明显消瘦。
[阅读链接]
贾思勰为了了解畜牧业的生产知识,他开始养羊。刚开始由于缺乏经验,羊死了许多。后来他打听到百里之外有一位养羊高手,就立即赶到那里向老羊倌求教。
贾思勰一到老羊倌家,便拜老人家为师,诚恳地请老人家指教。老羊倌被他的诚意所感动,就把羊的选种、饲料的选择和配备、羊圈的清洁卫生及管理方法详细地讲给他听。
贾思勰回去后,按照老羊倌的指点,把羊养得膘肥体壮。人们信服地称他为“养羊能手”,前来向他求教的人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