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畜牧业发展新阶段

在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洞养圈养的野兽也越来越多,随着岁月的流逝,部分野兽的性情开始渐渐温顺起来,进而驯化为家畜,这样就开始了初期的畜牧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先秦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畜牧场所,畜牧工具与畜牧技术也有了很大发展。为了养好家畜,当时在管理畜群、修棚盖圈、减少家畜伤亡等方面也有不少创造。

我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到奴隶社会开始的夏代,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分工进一步明确,而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此时,我国畜牧业和家畜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夏代,由于青铜工具的使用,使农牧业有很大的发展,专职人员的放牧,饲养中圈养的发展,饲草的制备贮存,使畜群不断增长。

商代的畜牧业也继续发展,“六畜”已普遍饲养。在殷墟甲骨文中,有刍、牧、牢、厩、庠等反映畜养方式的文字,有反映马、猪去势的文字,也有一次祭祀用牛300头、马300匹以至千牛的卜辞。

这些文字,反映了殷商时期畜牧生产的发达。这一时期黄河流域有野象,有迹象表明,商代人曾经驯象。

夏商时期,定期配种和淘劣选优的配种制度使畜群的品质不断提高。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农事历书《夏小正》中,已有关于牲畜的配种、草场分配和公畜去势的记载。去势就是阉割,用于养殖业中以提高存活率和质量。

经过不断地选育和改良,家畜的繁育技术日臻完善和进步,在此基础上育成了无数的家畜家禽品种。其中不仅有伴随我国历史上伟人拼杀疆场的名驹名马,还有无数造福芸芸众生的珍禽良畜。

西周的畜牧业也很发达,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中,记述周穆王到西北地区游历,沿途部落贡献的肉食动物马、牛、羊,动辄以千百计,反映了当地畜牧业的发达。

《诗经》中也反映了西周畜牧业的情况。《诗经·君子于役》说:“鸡栖于埘,羊牛下来。”意思是说,黄昏时分,鸡已经在窝里栖息了,羊牛已经走下山坡归栏了。反映了农村中饲养畜禽的普遍。

《诗经·无羊》说:“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意思是说,谁说你没有羊呢?你的羊一群就有300多头。反映了贵族畜群的庞大。

当时地旷人稀,原野不能尽辟,农田一般分布在都邑的近郊,郊外则辟为牧场。《诗经·尔雅·释地》:

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

意思是说,在城市或城镇的周围叫郊区,那里是人们耕种的地方;郊的外围叫牧,是放牧的地方;牧的外围叫野,是野兽出没的地方。由此可见,当时确实已经划出了放牧牛羊和马的各类牧场。

《周礼》中也记载了西周管理畜牧生产的专门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周畜牧业的发展。以养马为主的官营畜牧业也在《周礼》中有集中的反映。

《周礼》中记载了一整套朝廷设置的畜牧业职官和有关制度。“牧人”、“校人”、“牧师”、“圉师”、“趣马”、“巫马”等,分别负责马的放牧、繁育、饲养、调教、乘御、保健等。如此细致而明确的专业分工,表明当时的畜牧业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当时从事放牧的奴隶称“圉人”、“牛牧”,奴隶头目称“牧正”,有的牧正后来成了奴隶主的仆从,到封建社会时代还有升到九卿爵位的。

根据《礼记》的记载,夏商周三代对驾车用的军马和祭祀的牺牲已讲究毛色的选择。为了养好家畜,当时在管理畜群、修棚盖圈、减少家畜伤亡等方面,确实有不少创造。

春秋战国时期的畜牧业相当发达,牛马主要作为农耕和交通的动力,家畜已成为民间重要的食物来源。如管仲在《孟子》中就说过:

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意思是说,养5只母鸡,两只母猪,不耽误喂养时机,老人就可以吃上肉了。

越国的范蠡曾对鲁国商人猗顿说:“子欲速富,当畜五牸。”意思是说,要想富裕,就要经营雌性牛、马、猪、羊、驴。说明畜养母马、牛、羊、猪和驴,已成为当时致富快捷方式。

这一时期,华夏大地已经形成了农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西北和塞北是牧区,以草食兽马牛羊为主;中原为农区,养畜业亦受重视。家畜成为了社会财富的代表。《管子》一书中还把畜牧生产发达与否作为判断一个国家贫富的标志。

总之,先秦时期的畜牧业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较远古时期大为进步和提高。

[旁注]

甲骨文 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我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刻的文字。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夏小正》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农事历书。记载一年12个月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书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

周穆王 姬姓,名满,昭王之子,周朝第五位帝王。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他东征西讨,范围之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力地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关于他的传说层出不穷,最著名的则是《穆天子传》。

九卿 西周始设,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以及少师、少傅、少保,合为“九卿”。秦汉时期的中央朝廷九个主要的官职,通常也以此来表示整个朝廷。从魏晋起,九卿职任渐轻,位秩很高但没有实际职务。

牺牲 古指祭祀或祭拜用品。色纯者为“牺”,体全者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牺牲”一词,后来被引申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即坚持信仰而不惜献出生命。

管仲(公元前725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人,就是现在的安徽省颍上县。春秋时代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谥“敬”。管仲经好友鲍叔牙荐为齐国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有“春秋第一相”之誉。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又叫范少伯、陶朱公、鸱夷子皮。生于春秋时期的宛地,即今河南省南阳市。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和实业家。他不仅帮助勾践灭吴,还经商成为巨富。可以说是忠以为国,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猗顿 战国时魏国人。猗顿是其号。他在范蠡的建议下一畜牧业起家,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最后成为了我国战国初年著名的大手工业者和商人。猗顿为山西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链接]

猗顿原是鲁国一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他听说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在十几年间就获金巨万,成为大富,自号“陶朱公”。猗顿羡慕不已,试着前去请教。

范蠡十分同情他,便告诉他饲养雌性牲畜,以便繁衍,日久遂可致富。

猗顿按照范蠡的指示,迁徙西河,开始畜牧牛羊。当时这一带土壤潮湿,草原广阔,水草丰美,是畜牧的理想场所。

由于猗顿辛勤经营,畜牧规模日渐扩大,10年之间,能以畜牧而富拟王公。并以此起家,成为了日后的大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