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单兵导弹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单兵导弹通常是指单兵反坦克导弹和单兵防空导弹。

  1. 单兵反坦克导弹

英国、法国和苏联等国家在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先后研制了第一代

单兵轻型反坦克导弹,并于 60 年代中期正式装备部队。第一代单兵反坦克导弹对射手要求比较高操作比较困难,命中概率只有 60%左右,至 80 年代已基本退役。

60 年代至 70 年代末期,美国、苏联、法国等国家相继研制了第二代轻

型反坦克导弹。如美国和法国于 80 年代研制并装备部队的“坦克破坏者”和“ACCP”单兵反坦克导弹。与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相比,其特点是采用光学瞄准,红外跟踪,自动导引,有线传输指令。其操作比较容易,命中概率在 90

%以上。

随着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出现,复合装甲、爆炸式附加装甲的广泛投入使用,第二代单兵反坦克导弹的威力显然已经不够。鉴于本世纪内投入战场的主战坦克将以第三代为主,以第二代及其改迸型为辅的预测,考虑到第三代单兵反坦克导弹要在 90 年代中后期,甚至下一个世纪初才能投入使用,这就出现了反坦克导弹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特殊过渡时期(约 15~20 年)。在这个时期内,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一方面尽力改进现装备的第二代单兵反坦克导弹,另一方面又在根据未来战场的作战要求,加紧研制第三代单兵反坦克导弹。

未来单兵反坦克导弹总的发展趋势是:

  1. 突出威力,强调轻便性。单兵反坦克导弹的威力和机动性二者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尤其是在装甲防护性能有了突破性发展的新形势下,要解决威力与机动性的矛盾就更为困难。美国、法国等国家在研制用于对付第三代坦克的单兵反坦克导弹期间,采用了串联式空心装药战斗部,把威力小些的次弹药配置在主弹药之前,这种结构的战斗部可以有效地击穿挂装爆炸反应装甲的复合装甲。目前北约的一些国家除了研究专攻坦克的薄弱顶部的攻击方法以外,还在研究战斗部的新的自导系统和结构,提高对坦克顶部的攻击能力。

  2. 提高命中概率。目前,第二代单兵反坦克导弹在昼夜能见度好的条件下发射时,对目标的命中概率力 90%左右。北约要求第三代单兵反坦克导弹要有更高的对目标毁伤概率,拟采取高速电子计算微处理器代替目前使用的连续式计算机。为未来导弹研制先进的自动寻的头,如辐射寻的头。为提高单兵导弹的抗干扰能力,在导弹的探测跟踪光学系统中设置滤光器,在导弹的操作控制系统中设置微处理机等。

  3. 能对地对空两用。在未来战场上,地面坦克和空中武装直升机对步

兵构成严重的威胁。西方国家在发展第三代轻型反坦克导弹时,都把攻击武装直升机确定为导弹的辅助性作战使命。 2. 单兵防空导弹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美国、苏联等国家率先研制了第一代单兵肩射式防空导弹,如美国、苏联、英国在 60 年代中期先后研制和装备了属于第一代类型的“红眼睛”、“箭Ⅰ”和“吹管”等单兵防空导弹。第一代单兵防空导弹基本上采用被动红外寻的制导和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不仅射手操作困难,对目标的命中概率也较低,一般在 40%左右。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美国、英国等国家研制了第二代单兵防空导弹并装备部队,如美国的“尾刺”、英国的“标枪”、苏联的“SA—14”等。第二代单兵防空导弹除安装敌我识别器外,对空中目标都具有全向攻击能力, 同时抗干扰能力也比较好。

进入 80 年代后,英国和日本开始着手进行第三代单兵防空导弹的论证、研究,预计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将装备部队使用。

未来的单兵防空导弹的发展趋势是:

  1. 增强抗干扰能力。在第三代单兵防空导弹中将采用更为先进的制导方式,减小受红外诱饵和强热幅射源的欺骗,以提高抗干扰能力。预计第三代单兵防空导弹将实现电子化,如将第三代防空导弹的红外跟踪器更换成电视摄像机跟踪系统,以提高制导精度,实现较远距离的自动跟踪。在第三代单兵防空导弹上采用红外热成像导引头,增强全向攻击和抗干扰能力。设置微处理机,对抗干扰逻辑电路实施最佳控制。采用信息处理机,提高对目标的识别能力。

  2. 改进战斗部结构。第三代单兵防空导弹,在战斗部口径不宜再增大的情况下,改进其结构设计,如配用能精确测高的激光近炸引信和触发引信, 在战斗部壳体内装高能炸药和穿透能力很强的钨球。设置多弹头导弹,如英国目前研制的“星光”防空导弹,一枚导弹包括几枚高精度和高机动性的弹头,每个弹头包含一个榴弹战斗部,以提高导弹对目标的毁伤能力。

  3. 对空对地兼用。第三代单兵防空导弹,在不过多增大其体积的前提下,配用两种不同的战斗部。配备内装高能炸药的杀伤战斗部,并配用红外近炸引信和触发引信,以用于对付空中飞机、武装直升机等目标;配备聚能装药战斗部,配用触发引信,用于攻击地面轻型装甲和水面小型舰船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