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对抗 C3I 系统的电子与光电对抗设备

21 世纪初叶陆军可能采用的电子对抗与光电对抗的主要设备是:

  1. 通信干扰机干扰

对于敌方通信系统的干扰主要是采用干扰机,以阻塞、瞄准、跟踪、扫描和模拟方式进行干扰。目前,通常采用描准式和扫描式干扰机。前者是对准被干扰的敌方无线电电子设备的工作频率,发射频谱宽度相当的窄带噪声或连续波单音以达到干扰的目的;后者是在某一波段内连续发射扫描调频, 实施干扰。从今后发展来看,通信干扰机的特点是:辐射功率大,一般均在千瓦以上;能够同时干扰多个通信信号。例如,美国的 MLQ—34 可以同时干扰 3 个信号;具有连续监视被干扰信号的能力。

  1. 箔条干扰

箔条是由金属化玻璃丝、铝箔等制成,对所干扰的雷达波反射大。用箔条对雷达进行干扰,也是今后最常用的电子干扰手段之一。其特点是:具有多种投放方式,如机电式、引爆式和气动式;干扰面积大,一次可投放多个干扰包;既可对单一工作频率的雷达进行干扰,又可对不同频率工作的雷达进行干扰,即在一个干扰包内放人不同长度的箔条,从而形成不同的偶极子反射体,以达到这一目的。

  1. 红外干扰

由于侦察、跟踪、识别与瞄准的红外探测仪器,特别是靠红外传感器自动寻的的各种导弹及炮弹在 21 世纪初叶陆战场上的运用日益广泛,红外对抗

已成为光电对抗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从而导致红外对抗器材迅速发展起来。

红外对抗主要是依靠烟火药的烟光进行遮蔽与干扰。

在陆战场上,红外对抗的领域,已从导弹基地、雷达站、电站、油库和军火库等重要设施,扩展到坦克、装甲车辆、导弹、轻武器、军用直升机与飞机等。

对固定设施的红外对抗,主要采用发烟弹与发烟罐,形成红外烟幕。由于红外烟幕不仅能吸收、反射与散射红外光,而且自身也能发射很强的红外辐射,因此,在遮蔽的同时,也兼有迷育的作用。目前,国外正在积极研制各种红外烟幕,以达到生烟快、发烟大、散布广、延续时间长的目的。例如, 比利时专利报道的一种烟幕剂,能够形成两种气溶胶效应,先瞬时产生第一种热气溶胶,用本身的红外辐射遮蔽目标,然后产生第二种主要含有 1~4Um 的热碳粒子的气溶胶衍射热能,迷盲敌人,并能持续较长时间。另外.美国也正在研制一种可单人携带的大面积烟幕施放系统。

坦克、装甲车辆进行红外对抗的措施是:发展反红外发烟弹,如瑞典 FFV 公司的新型反红外发烟弹,能够快速地遮蔽整个波段,使车辆不被红外侦察与瞄准装置跟踪。另外,有的坦克装甲车辆采用既发射箔条也发射红外干扰弹进行综合式的红外对抗。例如美国的坦克装甲车辆在炮塔两侧,用 2~3 个管式发射器和电感耦合器发射箔条与红外干扰弹,在车辆前方 55m 空中处形成 500m’的箔条干扰云,同时又发出持续时间约 20s 的 3~5um 与 8~14um 的红外辐射,可用于诱惑红外或雷达制导的导弹。

为了对付新型的防空武器系统,武装直升机也采用了红外对抗措施。一是发射发烟火箭,例如,69.85mm(2.75 英寸)的发烟火箭,可产生持续时间为 5min,宽达几公里的烟幕;二是设计类似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射装置。

  1. 采用隐身技术

就地面武器而言,隐身技术正在成为坦克装甲车辆提高生存力的措施之一。坦克装甲车辆采用隐身技术主要是为了对付雷达、毫米波、红外与激光制导武器的威胁。国外目前这方面的发射趋势是:为了对付雷达,力求选用无炮塔坦克,以减小车辆的外形尺寸,减小目标的雷达反射面。无炮塔坦克可使坦克投影的面积缩小 50%;为了对付毫米波制导武器,采用敷涂和悬挂吸波材料,以消除坦克与背景的辐射差;为了对付红外制导武器,主要采用隔热和涂敷红外选择性材料,以减少坦克的红外辐射源;为了对付激光制导武器,主要是采用激光低反射材料,以降低激光反射。据报道,日本研制的车辆多层吸波材料,可使车辆的反射波几乎被地形和树木产生的杂波全部掩盖起来,从而达到隐身目的。美国、英国也正在研究高性能的坦克、装甲车辆的吸波材料。

  1. 采用反隐身雷达

反隐身雷达主要用于防空。飞机隐身技术的发展,严重地削弱了雷达的探测能力。专家预测,到 2000 年,雷达发现目标的距离仅为原来的 17.8%。因此,国外正在发展反隐身雷达,并提出了长波雷达、双基地雷达与无载波脉冲雷达等 3 种方案。

长波雷达的波长 30m,在这一波长段上,无论飞机外形如何变化,整个飞机机身尺寸都与该波长相当,产生谐振,引起强烈的反射,同时又能减小吸收材料效果。长波雷达可以对抗外形减小或采用吸波材料的隐身飞机。

双基地雷达将雷达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分置两地,这样,即使隐身飞机使雷达反射波发生偏转,而在另一处位置上的接收机仍可收到主瓣回波。目前实验的双基地雷达系统是由一机动的地基雷达提供目标照射,其旁瓣发射被另一机动的雷达接收机同步接收。接收机采用相控阵天线,灵敏度高,并能最大限度获取信息。据报道,双基地雷达不仅具有反隐身能力,而且具有反侦察和抗辐射导弹的能力。

无载波脉冲雷达,可使雷达脉冲不带有受吸波材料控制的载波,这样, 吸收机制就不复存在,从而阻止了吸波材料对雷达波的吸收,达到反隐身的目的。

  1. 无人机干扰

1982 年叙以战争中,以色列曾使用无人机进行照像侦察,搜集电子情报,为摧毁叙军在贝卡谷地所部署的全部防空导弹基地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信息,使世界各国大为震惊,引起各国对无人机的重视。

目前的无人机有 3 种类型:一类是由计算机预编程序,自主导航;另一类型是属于遥控型,由地面遥控导航;还有一类是前两类相结合的复合型。无人机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机载的侦察器材进行侦察与目标指示。此外,

无人机还用于电子对抗。一种方式是用机上或空投的干扰设备对敌电子设备进行干扰;另一种方式是用机载弹药将其摧毁。

目前,德国正在研制中的“克达尔”无人机,尺寸为 2mX2m,起飞质量100kg,按预编程序飞行速度为 200km/h,可在目标上空巡航 lh,这种无人机设计成弹头形状,在发射前,机体内装人炸药并编好程序,使其处于待发状态。机上拟装信号发射机、鲁思伯格透镜或应答器,既可对敌雷达进行干扰, 迫使其关闭,又可引诱敌方向其发射导弹,以利于已方的飞机实现突防的目的。为了攻击并摧毁包括雷达在内的各种目标,机上配备一部宽带寻的器, 只进行一维扫描,并能按优先顺序寻找目标,首先攻击最有威胁的的目标。弹头所具备的威力应足以摧毁一部雷达。

预计,投入 21 世纪初叶使用的元人机具有如下特点:

  1. 体积小,飞行速度高,不易被击中。

  2. 采用稳身技术。例如,美国的“天鹰星”无人机,体积小,采用不反射雷达波的芳纶非金属复合材料,机翼与机身均涂有迷彩,外形扁平,不易被雷达或红外探测器材发现。

  3. 一次性使用:干扰式无人机一次性使用,如预编程序,按一定飞行路线和预定的飞行时间在敌方上空进行干扰,最终自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