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技术战争的特点
随着高技术广泛用于军事领域,现代战争进入高技术时代。高技术战争
(严格的说应当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下同)具有如下的主要特点: 1.集中和充分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及精锐部队,战役具有明显的决战性
和战略性
高技术战争是一种以科学技术实力为基础,以高技术武器装备为主要运用手段的军事对抗。因此,集中和充分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及拥有这些武器装备的精锐部队,必然成为高技术战争的战役的显著特点。这是因为:首先, 高技术武器装备技术复杂,造价昂贵,难以像一般武器装备那样大批量生产和装备部队,即使是科学技术发达、经济实力较强的西方发达国家,其武库中高技术武器所占比例也不大,用高技术武器装备起来和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并不多。因而,在战役中只有集中和充分地使用才能发挥其最大效力。其次,有限的局部战争自身的特点,即战争目的的坚决性和作战范围、持续时间的有限性,对集中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及精锐部队于一役,不但提出了客观要求,也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集中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和精锐部队于一役,将极大地增强军队的侦察、电子对抗、机动、打击和指挥控制能力。这就为拥有高技术优势一方随时进行战役决战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使以往要进行几次或几十次战役才能达到的战略目的通过一次战役决战就可能实现。同时,局部战争的规模是有限的,一次战争有时就是一次中小规模的战役,或一次大型战役,战争与战役趋于一体,战役的进程和结局就是整个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战役的成败决定战争的胜负。这种战役行动与战争重叠,战役目的与战略目的相统一的情况, 使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战役带有明显的决战性和战略性。
- 空地海天一体化作战,战役的合同性、主体性更为突出
合同性、主体性是高技术战争的战役特点。集中使用高技术武器和精锐
部队,使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战役的合同性、主体性显著增强。首先是战役力量编成高度合成化。实践证明,在高技术条件下,无论是进行小规模的战役,还是进行中、大规模的战役,如果只依靠一个军种或兵种的战役军团都难以独立完成局部战争的战略任务。为了保证各军兵种的高技术武器装备能在同一战役集中使用,战役力量就必须进行跨军种、超建制的组合。加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军以 118 艘舰船、340 余架飞机,以及 1 个陆战旅、1 个步兵旅和一个伞兵团编成了诸军兵种高度合成的特遣舰队,总兵力约 3.5 万人, 规模不大,但合同作战能力较强。在海湾战争中,美军的战役力量编成,包括了拥有高技术武器的所有军种和兵种,多数部队是依据作战需要从各战区或其本土调集的,高技术武器的种类和型号之多,战役力量的合同程序之高, 都是前所未有的。其次,是空地海天一体化,成为战役作战的基本样式,在高技术条件下,军用卫星和弹道导弹等航天兵器、各种飞机、地面和海上武器系统以及 C3I 系统同时使用于战场,使空战、陆战、海战和天战相互交织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高技术战争彻底摈弃了传统的平面作战,空地海天一体化成为战役作战的基本方式。这种空地海天一体化作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战役战场空地海天连成一体,成为大立体的统一战场,在这个战场中,空地海天战场同时或交错展开相互协调的作战;二是战役侦察形成空地海天一体的统一的配系,运用多种侦察器材和手段构成全方位、全纵深、全天侯的立体侦察网;三是作战部队实施空地海天一体化的全方位、全纵深的综合打击;四是 C3I 系统对空地海天的各种作战力量实施统一指挥控制。全面协调行动。
- 广泛使用各种新式武器,军队的战斗力明显提高
在高技术战争中,高新技术的普遍运用,有可能引起力量对比的急剧变化。在高新技术条件下,战斗力主要体现在质量,体现在人和武器的现代化上。如精确制导炸弹的命中精度是普通炸药的 120 倍,装备有先进电子战和
火控系统的战斗机的效能是原先的 40 倍。海湾战争中,美军发射的精确制导弹药虽然只占弹药发射总量的 8%,却摧毁了 80%以上的重要目标。正因为如此,西方一些国家的军队正以人力密集型转化为技术密集型。据称,美国的 1 个坦克师的战斗力相当于第三世界某些国家的 4~8 个坦克师。本世纪末,美军 1 个军的战斗力将相当于现在的 1 个集团军。
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军队整体质量上的差距很难用数量来弥补,而高质量优势即可以有效地弥补数量的不足。海湾战争前,伊军与多国部队兵力对比为 1.6:1,但结局是伊军的伤亡约为多国部队的 100 倍,原因之一就是在于二者的质量差距悬殊。
- 电子战、火力战、机动战广泛应用,同时实施全纵深综合打击,已成为高技术战争的战役作战的基本战法
这种新战法改变了传统的战役程式。高技术条件下的战役,一般将从电磁领域打起,由电子战拉开序幕,强大的电子进攻和严密的电子防御贯穿始终,为火力战创造条件。火力战通常紧随电子战之后开始,并在电子战支援下连续实施,成为独立的战役阶段,机动战在火力战将对方削弱到一定程度后发起,在强大的电子战和火力战支援下,广泛实施快速的地面迂回或空中超越,避实击虚,集中打击敌方的重心,台围歼敌。与对敌方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时,可能以电子战和火力战完成战役的目的。
电子战、火力战、机动战综合运用,对敌全纵深同时实施综合打击的战
法,使传统战役模式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变化:战役发起的标志,不再是突然、猛烈的火力准备或坦克、步兵的冲击,而是软硬兼施的电子战;战役交战方式,像以前那种海上巨舰大炮直接对阵,空中机群格斗,地面坦克集群胶着混战的情况日益减少,而相距几十 km、几百 km 甚至上千 km 发射各种导弹, 进行防区外打击成为常见的交战方式;战役作战行动步骤,以原来的先前沿后纵深,先突破敌阵后发展胜利,层层剥皮,逐点争夺,改为同时攻击对方的全纵深,首先摧毁敌纵深的要害目标,瘫痪作战体系,切断对方补给,瓦解对方士气、尔后围而歼之。
- 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突发性强,进程短促,作战部队行动快速
高技术条件下,战争基本上都是突发的,而且进程短促。例如.1973 年10 月发生的第 4 次中东战争,战争突然爆发,持续 10 天。
1982 年突然爆发的英阿马岛之战,持续 74 天。1983 年 10 月,美军人侵
格林纳达,战争于 10 月 25 日拂晓开始,持续 8 天。1986 年美国空袭利比亚,
战争于 4 月 16 日凌晨 2 时突然开始,仅持续了 18 分钟。
1989 年美国入侵巴拿马,战争于 12 月 20 日深夜 1 时爆发,持续 15 天。
1991 年的海湾战争,从 1 月 17 日凌晨多国部队突袭伊拉克算起,战争共持续了 42 天,地面作战仅 100h。为了适应战争突发性强的特点,各发达国家都强调快速反应,要求统帅部门决策要快,部队行动要快。海湾战争中,从1990 年 8 月 2 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到美国总统布什 8 月 7 日宣布撤兵,前后
仅 5 天时间。为适应战争短促的特点,各国强调要快速动员,快速投送,快速投入,以高技术手段一举达到战争目的。
- 高技术战争投入高、消耗大、效益显著
高技术武器装备价格昂贵,它的大量使用,使战役投入空前增大。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部署在海湾地区的武器装备总价值约 l020 亿美元。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高投入,既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役规模的重要因素。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命中精度高、杀伤威力大,其作用必然产生很高的效益。例如摧毁敌方的一个重要军事目标,并不需要成百架飞机,投下成百上千吨的弹药,而只要发射一颗精确制导导弹即可。高技术战争的高效益是以战役的高消耗为代价的。战役高消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武器装备的消耗大。第四次中东战争,交战双方在 18 天中,损失飞
机 640 多架,坦克 3100 余辆,直接战争消耗费用达 100 亿美元,平均每天 6
亿美元。海湾战争仅进行了 42 天,伊军飞机便被摧毁 150 余架,舰艇全部被击毁,3800 余辆坦克被击毁或缴获:二是各种作战物资消耗大。在海湾战争中,占有高技术武器装备优势的美军,虽然其武器、人员损失甚微,但其消耗却十分惊人,仅作战保障费就高达 611 亿美元,每天平均 14.5 亿美元。从经费投入的角度看,这种消耗同作战兵器的损失并无二致。高技术战争的投入高、消耗大、效益显著的特点,既为加速战役节奏和缩短持续时间创造了条件,又规定了战役不宜持久,只能速决。
- 高技术战争打击的重点目标发生了变化
在高技术战争中,何时用何种武器打击何种目标,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问题。确定打击目标,不仅要考虑军事上的可能性,而且要考虑政治上的必要性。
各个时期推行的战略不同,打击的重点目标亦不同。50 年代美国推行“大规模报复战略”,主要以打击城市和工业目标为主。
60 年代,由于战略武器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和战略侦察能力增强,核打击目标包括对方的战略力量、防空力量的指挥控制中心等,城中和工业目标仍然是重要目标。70 年代,尼克松政府提出,战时主要打击和摧毁苏联的核力量、经济目标、军事与政治指挥控制中心、常规军事力量。80 年代初,卡特政府把核打击的重点由苏联的核力量经济基础目标改为打击苏联的战略力量、政治和军事目标。在高技术战争中,美国军方提出了新的打击目标顺序为国家指挥中心,关键生产企业(如石油、电力)、交通设施(加道路、桥梁)、民政设施、作战部队(如防空部队、战略进攻部队、轰炸机、导弹、精锐部队)。
21 世纪初叶,预计打击的重点目标将发生新的变化。首先将把 C3I 系统作为打击的重要目标,其次为国家指挥中心、导弹基地,再次是交通、能源设施等,最后是常规部队(如图 1.1 所示)。
图 1.1 21 世纪初打击目标顺序8.战役交战重心将从前沿争夺变为纵深较量
由于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广泛使用,使军队的纵深侦察能力、远程打击能
力和快速机动能力大为提高,加之战役布势呈纵深配置,纵深重要目标越来越多,而打击这些目标将对战役全局产生影响,这就为战役提出了作战重心从前沿向纵深位移的客观要求。两伊战争的教训和海湾战争的经验表明,在现代条件下作战,沿用前沿逐点争夺的传统打法,有时虽然能取得局部的胜利,但不能很快从根本上削弱敌方综合作战能力,难以瓦解其作战体系。而首先打击敌方的纵深目标,则能极大地削弱敌综合作战能力,迅速瓦解其作战体系,有时,甚至可致敌前沿防御于无用之地。因此,未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战役,拥有高技术装备优势的一方,为迅速取得更大的效益,将更加强调使用主力实施纵深作战,这将促使战役重心向纵深位移,并在战役纵深地区出现空袭与反空袭、空中遮断与反遮断、机降与反机降、合围与反合围等形式的激烈交战。
- 战役行动中空袭作战增多,地面交战相对减少,远距离火力战增多, 近战机会相对减少
在高技术战争中,一些重要的军事设施大都设置在一般火力不能够摧毁的纵深地带,只有靠高性能飞机(如隐性战斗机)、精确制导导弹、远程导弹才能摧毁,这就决定战役一开始将以空袭作战和实施包括远程导弹在内的防区外打击为主,摧毁对方纵深地带的重要军事设施,故在高技术战争中, 空袭作战增多,地面交战相对减少,远距离火力战增多,近战机会相对减少。
目前,西方国家拥有各种性能较好的飞机实施多层次、多批次、多方位、多目标的高强度空袭作战。实施空袭时分低、中、高层次实施攻击。用机动灵活、低空飞行性能好的飞机在低空攻击点状目标;用强击机和武装直升机攻击装甲部队;用航程远、突防能力强的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在中空重点攻击对方防空力量和战略目标;用战略轰炸机在高空实施“地毯式”轰炸。空袭时,常常从前、后、左、右各方向同时实施轰炸。飞机既可利用地面机场, 又可能使用舰载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进行袭击,以形成合围攻击的态势。一些“发射后不用管”的导弹可以精确命中数百公里以外的目标。如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能够飞行 1000km,准确击中目标。
- 多兵种胁同作战,作战指挥和战场管理更多的依赖于 C3I 系统
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使用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多、参战的兵种多,情况变化急剧。如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军中央总部每天要协调 30 多个国家的军队、十几个军兵种、2200 余架飞机、1960 余架直升机、240 余艘舰艇、3360 辆坦克、4050 辆装甲车,共计 70 余万兵力的作战行动,战场指挥不能仅凭几个人的头脑,而是更多的依赖指挥自动化系统,即所谓的 C3I 系统,实施作战指挥和战场管理。C3I 系统的工作程序是,先由各种情报手段搜集各种信息,如现代侦察手段除了使用传统的人力侦察手段外,太空有侦察卫星, 空中有侦察(预警)机,地面有各种雷达,提供各种必要信息。C3I 的计算机对提供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判断并提出结果数据,指挥人员据此下决心和下达命令。然后,计算机再根据作战命令提供对各种兵力、兵器的指挥控制和引导数据,最后,又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报告任务完成情况和目标损毁情况。
- 非线式作战将成为主体
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随着部队作战能力的提高和超视距打击手段的增强,两军对垒,战线界限分明的线式作战将逐步退出战争舞台,而前沿纵深浑然一体,攻方守方界限模糊,没有固定战线的非线式作战将占据战争舞台。攻方为了更有利地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将采用独立性更强的小规模部队, 在战场实施快速机动,直逼敌人要害,达到目的后迅速分散。这样,将出现作战双方之间犬牙交错的局面。
在高技术战争中,战场的概念正在发生变化,战场的规模正在发生变化, 在高新技术条件下,战场的规模将有可能扩展到全球,呈现为多层次的立体战场。比如,在海湾战争中,美军从东地中海潜艇上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避开叙利亚领空,绕道土耳其南部地区,飞行 1000 多 km,准确击中位于伊拉克北部的军事目标;美 B—52 战略轰炸机从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起飞,长途奔袭约 5500km,在 200km 之外,从万 m 高空发射空地导弹,攻击伊科境内的战略目标。美军甚至从 1.3 万余 km 外的本土路易斯安那州的空军基地起飞 B—52,以 12h 不间断的飞行赶赴海湾。在外层空间的不同轨道上, 美军还调用了远在澳大利亚和美国本土的设备来保障“爱国者”导弹的拦截。多国部队的直接战场已从伊科地区扩大到“两湾”(阿曼湾、波斯湾)、“两海”(地中海、红海)之间约 1000 余万 km2 的广大地区;间接战场则扩展到包括半个地球的范围。
由此可见,在高新技术条件下的战场己由宇宙空间、大气层、地面、海上、水(地)下五个层次所构成。这五个层次又可分为若干更小的层次,如宇宙空间可分为低轨道、高轨道;大气层可分为高、中、低、超低空;地面又可分为战术、战役和战略地幅;海上又可分为近海、远洋;水下又可分为浅海、深海。战争将在不同的层次展开。多层次的立体战场容量扩大了,兵力兵器对比要在多层次的范围内考虑;战线趋于模糊,己方控制的某个层次之外可能有对方的作战基地和机动部队。战场呈现出立体交错,相互渗透, 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复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