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胄小史

甲胄是古代战争中用以防护身体的装备。甲,又称介或函,其形似衣, 用以防护人体。据说是夏朝少康之子抒和东夷作战时发明;另一种说法是蚩尤发明的。胄,又叫盔,秦汉以后称为兜鍪,其形似帽,用以防护人的头部。盔的发明始于黄帝时,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时“兜鍪”,胄也,《黄帝内传》所述。盖玄女请帝制之,以备身也”的记载。在原始部落的相互冲突中,人们为了防护自己,可能受到动物,“孚甲以自御”的启发,用各种办法防护自己的身躯,因而出现了甲胄。

最原始形制的甲胄,大多采用藤木或皮革制成,开始是直接用兽皮披在身上防护,后来逐渐对它加以剪裁使之更合身,再后来,就以藤木为支架, 蒙上皮革。商周时代主要使用皮甲。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当时的甲一般用牛或犀、兕之皮制作,甲上涂有漆饰,甲片之间用皮条编缀,皮甲的局部可以活运,同时还出现一种为防护车战中战马的皮马甲。《考工记》(皮书

于战国时代)中对皮甲的制造工艺有着详细的记载。

春秋战国之交,随着铁兵器的运用,人们防卫手段不断改善,甲胄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防护装备中皮甲的主要位置让位给质料更坚固的金属铠甲了。西汉的铁甲,亦称“玄甲”,其专用于保护颈部的称“盆领”或“锻铔”保护臀部的称“钎”。由于汉武帝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抗击匈奴,促进了武器和防护装备的发展,因而使铁铠开始由较简朴的礼甲发展为甲片精致细密的鱼鳞甲。东汉时,炼钢技术提高,铁铠质量也有所提高,铠甲的坚度增加。《太平御览》记载,蜀汉时诸葛亮“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铠”,这些甲在当时都是很贵重的高质量铠甲,后来则发展为军队的主要装备。西晋时代的甲胄主要是名为简袖铠的铠甲,其主要形式是胸背的甲片联缀在一起, 肩部有不长的简袖,护头的兜鍪两侧有护耳,在臆额正当眉心处稍下突,顶部中心竖有长缨。到南北朝时,这种铠甲逐渐被两当铠和明光铠所代替。两当铠是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在肩部用带扣联,腰上束带,因其与服饰中的“鈵档”相似而得名。明光铠在胸、背部分由左右两片近椭圆形的护组成,这种护很像镜子,在太阳照射下有“明光”闪烁,因而得名。由于明光铠防护性能较好,在北朝末年流行渐盛,至隋代便取代了两当铠,成为骑兵装备铁铠的主要类型。铠甲发展到唐代有两个显著变化,其一,马铠在军队装备中逐渐少起来,人披甲只作为皇室贵族中仪仗队的点缀物;其二,供步兵使用的“步兵甲”逐渐盛行,据《唐六典》称,当时出现十三种铠甲。五代的甲胄在唐甲基础上有所改进,在形式上趋于规范化,到北宋便形成定制。宋代的铠甲制造达到了我国古代的高锋,铁甲制作十分精良,其坚度强度是以前不曾有的。